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同步测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同步测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同步测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同步测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同步测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暝蜮。”材料主要反映了()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水利技术的发展C.土地制度的变革 D.生产关系的进步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4.《礼记·典礼》中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记载中的“工”是指()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5.杜甫的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杜甫赞美的是()A.白瓷 B.青花瓷C.彩瓷 D.粉彩瓷6.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某时期“市”发展的描述:“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该时期应该是()A.商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由此可知黄宗羲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态度是()A.禁止B.限制C.重视D.反对8.右图是对我国古代传统家庭经济生活的典型写照。牛郎织女这一家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开始解体于() A.明朝中后期B.鸦片战争后C.洋务运动期间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9.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进口纱布的单位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士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该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导致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D.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10.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晚清小农经济的繁荣”B.“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11.下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某段时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变化(单位:万两),请根据此表判断,X至Y这段时间应该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X年输入总值90000350096005202800Y年输入总值24000000011000000049001500A.1895—1912B.1914—1919 C.1927—1937D.1945—194912.1928~1936年,我国实有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司数量从394家增加到了2702家,其实收资本总额也从1.75亿元上升到了7.97亿元。国内出现了更多实力较强、信用良好的民族股份公司。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当时政府的经济促进政策有关,该政府是()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D.北洋军阀政府13.19世纪70年代,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A.外国资本的压制 B.封建主义的束缚C.官僚资本的侵蚀 D.自然经济的抵制14.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15.造成下图所示的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B.大跃进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改革开放16.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曾对全国各地高产丰产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下面是其中一片文章的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这说明()A.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B.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C.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D.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17.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利润增长多少,劳动者的收入和集中福利增加了多少。——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这里“主要的政治”是指()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D.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18.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这份文件是指在农村()A.建立人民公社体制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实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对国营企业的管理 B.增强国营企业的活力C.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20.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东21.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9198019831985198819922003指数24.9%30%40%50%60%63.2%73.8%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2.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A.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2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1848~1905年)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在诗人生活年代,能使“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的交通工具不包括()A.轮车B.火车C.汽车D.飞机24.下面是小明在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有关广播事业发展这一内容时所做的整理笔记,其中记载有误的一项()A.1923年1月,“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开播B.1926年6月,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哈尔滨正式开播C.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国营广播电台D.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5.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其中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上述材料揭示了()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很大影响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增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摘自《国语·晋语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27.张謇是晚清的状元,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致力发展实业的实践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理想,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摘自1895年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材料二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漏洞),不知进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振兴实业)在棉铁,而棉尤宜先。……通(南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摘自张謇《张季子九录》材料三当时洋纱还不能占领整个中国市场,华商纱厂所得利润不算微薄。计每年每股100两,可以得到余利22两,利润率高达22%。——摘自章元沅《从状元到资本家》材料四1913年,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凡隶属本部指农林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至于铁矿需本(资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瞻贫民之生活。……现在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逐将昙花一现之基础,……我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摘自隗瀛涛著《实业之梦——张謇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张謇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思想?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9年张謇创办的近代企业的名称。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张謇在南通发展棉纺织业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3)根据材料四,概括张謇在发展实业方面提出了哪些有益的观点。(不得摘抄原文)28.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产品名称单位按人口平均产量各国为我国倍数中国苏联美国英国苏联美国英国电力度7.9219.51144.6514.927.8144.865.2原煤公斤83.0761.03498.04938.09.242.159.5生铁公斤1.7*84.4244.5165.949.6143.897.6钢公斤0.995.3376.3255.2105.8418.1283.6棉布公斤7.34*20.2861.4270.382.88.49.6*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材料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材料二报馆之利益约有数事:一、士大夫可通中外之故,识见日广,人才日练,是曰“广人才”;二、公卿大臣耳目渐广,边事敌情渐熟,办事立约不致大误,是曰“保疆土”;三、士大夫终日当差,余则酬酢,绝无暇读书,有报则每日一张,各学皆有,日日增长,是曰“增学问”;四、吏畏上闻,不敢作奸,是曰“除舞弊”;五、小民疾苦,纤悉皆知,是曰“达民隐”。所谓一举而数善备也。——梁启超《报馆考略》材料三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2)结合材料二,梁启超归纳的报纸功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创办的报刊宣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古代到近代我国报纸的功能演变的特点。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期中测试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征,可知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土地的关系,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A【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作物种植与土壤的关系,其体现的耕作原则与技术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出水利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的进步等信息,排除B、C、D三项。3.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史典型的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故本题选择D项4.D【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类型有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结合题干中的“天子之六工”等信息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选D项。5.A【解析】唐朝时,我们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瓷器系统,材料诗句描述的是唐朝的白瓷。6.C【解析】宋朝时,我国的“市”高度发达,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7.C【解析】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出现工商皆本的主张。8.B【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图片牛郎织女依赖的传统经济是自然经济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形态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9.B【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士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信息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题应选B项。10.B【解析】图片中企业有洋务派创办,也有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他们都属于近代初期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故B项正确。11.B【解析】从材料中看,英法德三国输入中国的商品较少,而美日两国商品数量激增,该情况出现应该是一战期间(1914—1918),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美日两国加紧侵略中国,因此B项符合题意。12.C【解析】结合题干中1928~1936年的时间和相关数据可知,材料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10年民主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故C项正确。13.A【解析】材料中的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中的“外商排挤”,“英商耶松船厂吞并”等信息,反映了企业遭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故A项正确。14.A【解析】从材料中人们对知识的要求,反映了当时对工程技术的急需,反映了当时加强重工业的人才知识的需要,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比重较多,也反映了向苏俄学习的需要,故可以判断为“一五”计划时期。此时工业建设最大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5.A【解析】由题目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地位,私有制几乎没有,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本题应选A项。16.D【解析】题干中报道反应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是左倾错误思想指引下活动,说明中共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故,D符合题意。17.B【解析】结合材料“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利润增长多少,劳动者的收入和集中福利增加了多少”等信息可知,邓小平主要指出了经济部门应该把抓好经济作为最大的政治,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题意。18.D【解析】“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说明文件发布在文革之后,A项是1958年,B项是1953年,时间不符,故AB错误;“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等信息,指向了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C项是当代农村改革的重要措施,故错误。19.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材料中的规定正是这一史实的反应,故B项正确。其他都与史实不符,古错误。20.D【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和开发重点是上海浦东,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满弓待发之箭””可知处在处理中描述弓箭中最前头的应该是浦东,故本题应选D项。21.C【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市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开始,不能说明1984年以前的市场变化,故B项错误;从1979年到2003年,中国市场化不断提高,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21世纪初中国只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确立,故D项错误。22.B【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可知描述的电灯,属于近代社会生活风尚演变,故本题应选B项。23.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之所以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说明近代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9年,冯如才自制飞机成功,故诗人生活年代中国还没有飞机,故D项正确。2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