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受田故居讲解词_第1页
杜受田故居讲解词_第2页
杜受田故居讲解词_第3页
杜受田故居讲解词_第4页
杜受田故居讲解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受田故居讲解词杜受田故居讲解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受田故居参观、游览。杜受田故居是清朝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的旧居,也是滨州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大门广场杜受田故居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南街,这里是古代滨州州城所在地。滨州古城被誉为“凤凰城”,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滨州古城的沙盘。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看好了滨州这一带的风水景致,在城东的秦皇台上吹箫游乐,悠扬的乐声引来了一对凤凰聆听,凤凰从天空向大地上投下了影子,元朝平章于保保根据凤凰的影子的图形修建了这座城池,城池酷似一只腾飞的凤凰。东边是凤凰头部,西边是凤凰的尾巴,北边和南边是凤凰展翅高飞的翅膀。杜家大院就坐落在古城的正中心,凤凰的心脏上,同时也占据了整个城内地势较高的一片地方,占据了城里的风水宝地,从四街过来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是步步高升的。在故居的北边,就是县衙,所以故居原来也叫作衙门前的“杜家大院”,她背靠官衙有官运亨通之意。再往城外看一下,四个瓮城的城门都没有开在正方向而是开在一侧的,这样有两个优点:首先是为了防御,增加了敌军进攻的难度;其次是滨州冬天刮西北风,且多沙尘,这样可以挡风,以免沙尘暴等刮进,保证了城里的清洁和保暖。现在古城墙的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和东面还有部分保存着。东面这个牌坊是渤海雄邦牌坊,滨州在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以濒临渤海之州而得名,被称为渤海雄邦,滨州素有“九朝齐鲁重镇,千年文化古城”之美誉。南面的这块牌坊是为杜家第一位进士杜其萌所设立的进士坊,杜家是以一门十二位进士、父子五翰林、四世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被誉为鲁北第一家族。来杜受田故居参观游览,我们不单参观故居的古建筑群,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还将寻访杜氏家族六百多年来长盛不衰秘密,感受杜家人的为学、为人和为官之道。好,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故居参观。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朴质、典雅的大门便是杜受田故居的正门。大门以当时杜家的官品可以建三道门,但杜家为官为人非常的低调,只开了仅此一道非常窄小的大门。进入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正上方悬挂着“方伯第”、“相国第”两块牌匾。这两块匾额,记录着杜家两位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方伯,在明代的时候,尊称一省的布政使为方伯,他主管行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大院的奠基人,八世祖杜诗曾任湖广、江西布政使,所以称这个大院为方伯第。相国第:咸丰皇帝即位后,提升他的恩师杜受田为协办大学士,在清朝末年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所以这个大院又叫相国第。北面山墙悬挂“传胪”、“会元”两块牌匾,道光三年(1823年)杜受田参加礼部会试,获得第一名,称为会元;后参加殿试,又获得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南面山墙上悬挂“亚元”“御赐”两块牌匾。亚元:杜受田的大伯父杜坊参加嘉庆五年山东乡试获得第二名,称为亚元。御赐:杜受田的父亲杜堮在乾隆五十五年,参加乾隆皇帝在泰山的召对,获得第一,深得乾隆赏识,御赐举人。二门在二门内悬挂着一块“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匾,又称“父子五翰林匾”。五翰林指的是,杜受田的父亲杜堮,杜受田,杜受田的两个儿子杜翰、杜qiao和杜受田的孙子杜庭琛,杜家四代五人入翰林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这些牌匾代表了杜氏家族的功德荣誉。各位来看一下杜家的牌匾有什么特点,独特之处呢?对,数量多且匾在门内。明清时期的官宦世家,像“方伯第”、“相国第”这样象征身份的牌匾,都会悬挂在大门外,以示自家的荣耀,而杜家都挂在了门内。“会元”、“传庐”、“亚元”、“御赐”这些匾额悬挂在大门内,“父子五翰林”匾挂在了二门内。这表现了杜家人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都比较的谦虚、低调、不张扬。影壁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宽4.7米、高3.6米,具有典型的明清鲁北建筑特色的影壁墙,须弥座束腰的砖雕为卧、仰莲带珠宝。在影壁墙的中央有一个“一品清廉”图案,我们大家都知道,莲花象征着清正和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杜家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为官者数百人,其中不乏地方首脑、封疆大吏、内阁重臣,但是他们做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清正、廉洁。另外,影壁墙都是由一块块的方砖组合而成的,这也体现了杜氏文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则事正。忠孝堂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的房屋是忠孝堂。忠孝堂,又名百事房,是杜家商议族中大事的场所,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会议室。修城墙,修石桥、以及杜受田出殡等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谈的。这里是杜家正义、民主、和谐、热衷公益事业的见证。忠孝即为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杜家将忠孝作为治家传家的理念。我们再来看这幅楹联“勋贤之里代出公才,忠孝之门笃生哲辅”,这副楹联由杜受田的父亲杜堮所做,滨州是一块风水宝地,地灵人杰,历朝历代出了很多为国家服务的栋梁之才,而滨州杜家更是一门之盛,甲于天下,四世为相。进入忠孝堂,先来看一下故居的沙盘。现在故居占地15亩,有房屋201余间,杜受田故居属于官式建筑,它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点,又体现了鲁北民间建筑风格。28个院中绝大部分为四合院,院院相通,户户相通,有廊厦相连,一大家族人生活在一起,这种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杜氏家族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杜氏文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杜家十二位最杰出人物的画像,也就是杜家的一门十二进士,通过朝服可以发现前三位是明朝进士,后九位是清朝进士。再看大臣朝服前面的补子的图案是有所不同的,飞禽代表着文官,走兽代表着武官,只有第二位杜承式是武官,画的是狮子,其他都是文官。在这里文官也有所不同,补子上绣仙鹤的是一品官,杜家有五个一品,分别是杜受田的父亲杜堮、杜受田、杜受田的两个儿子杜翰杜乔以及杜受田的孙子杜庭琛)。这也就是二门的父子五翰林的五个人。杜其萌,为滨州杜家三宗四支六世孙,是滨州杜家的第一位进士,杜其萌字于先,号果斋,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进士。杜其萌进入仕途后,他办事谨慎,秉公执法,打击了巧取豪夺、欺压百姓的地方恶霸势力。老百姓视其为“青天”,家乡滨州城内乡贤祠中有专为他立的“进士坊”。杜承式,字言卿,号象元,为滨州杜家长宗三支七世孙,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最终官职为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甘肃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既然是最后的官职,不能是多种)。后来,因与朝廷权贵不和而辞官回到滨州老家。康熙《滨州志》中收有他的传记。海内直臣杜诗,字以兴,号友白。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任江西左布政使时,宦官魏忠贤篡权,各地督抚大多联名上书为其建造生祠,江西巡抚亦与杜诗商议建祠,他坚决不同意。最终因为得罪魏忠贤而被罢官。杜诗被誉为“海内直臣”。崇祯皇帝即位后清除魏忠贤阉党,杜诗被任命为湖广布政使,主管湖广财赋期间,清正廉洁,上缴节余银两47万多,崇祯皇帝也为之动容,朝廷内外均称其廉正。晚年,他告老还乡,居住在滨州城内。1640年,滨州遭遇荒年,杜诗主动向山东地方长官提出申请,减免了滨州部分税粮,得到了家乡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杜受田的父亲杜堮,字次崖,号石樵,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出生。19岁时,以滨州第一名的成绩中秀才。1790年,乾隆皇帝巡游泰山,召试第一,恩赐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15年任顺天学政,1819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道光元年(1821年)任兵部右侍郎,随即任浙江学政。1825年任吏部左侍郎,再任礼部左侍郎。1849年重赴鹿鸣宴,加太子太保衔。咸丰二年(1852年)加礼部尚书衔。1858年以95岁高龄病逝于北京家中,咸丰皇帝亲往祭奠,赠大学士,谥号文端。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嘉庆九年(1803年)以滨州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1833年任山西学政。1835年特召还京,入值上书房,从次年开始教授咸丰读书,1837年升至内阁学士,再升为工部左侍郎,道光皇帝特命专心培育皇子,勿需到内阁批阅奏章。1844年升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1849年任上书房总师傅,道光皇帝把培养皇子的重任全部交给了他。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咸丰即位,升杜受田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杜受田虽然未入军机处,但国家大事、重要人事更迭,咸丰皇帝必征求他的意见,如林则徐等皆由杜受田保荐。咸丰元年(1851年)任礼部尚书。1852年,因黄河决口长期未堵复,江北、山东一带受灾严重,奉命与福州将军怡良实施赈务。因在途中感染暑疫及触及肝气病,于农历七月初九日病逝于江苏淮安清江浦。消息传到京城,咸丰皇帝十分悲痛,不仅停朝一日,而且命将棺木运抵北京,亲临祭奠,抚棺痛哭,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在整个清朝大臣中他的丧葬规格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至高无上的“文正”公谥号是从宋朝开始的。大清王朝三百年,也仅有8个“文正”。得到“文正”谥号的杜受田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中俊杰。清朝的8个文正公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杜受履,字敬之,号心兰,是杜堮之弟杜墫的儿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人,第二年再成进士,乡试会试连捷。杜受履曾先后任安徽桐城县和当涂县知县,咸丰二年(1852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杜受田长子杜翰,字鸿举,号继园。1806年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1844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1849年外放湖北学政。1852年,其父亲杜受田去世时,杜翰正在湖北学政任上,咸丰皇帝命他由湖北赶赴江苏护送其父灵柩回京。1853年底,以工部左侍郎入值军机,负责京城巡防事宜。杜翰素有才干,勇于任事,颇得咸丰皇帝的倚重和信任。再任军机大臣、吏部右侍郎。咸丰十年(1860年)任会试总裁。是年,随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任军机大臣、礼部右侍郎。1861年咸丰病重,杜翰以军机大臣、礼部右侍郎兼任吏部左侍郎,再与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同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成为著名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在阻止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一事上,杜翰与肃顺立场一致,得到朝廷上下的称赞。1861年11月,慈禧皇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丑政变”,解除了8个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职务,处死了载垣、端华、肃顺3人,杜翰先是被革职发配新疆,未及成行便被赦免。他从此闭门不出,仅过5年,于同治五年(1866年)郁郁而终。杜受田次子杜qiao,字汉升,号筠巢。1808年生,道光八年(1828年)以滨州第一名的成绩中秀才,1832年中举人,1835年中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内阁学士兼工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等职。咸丰十年(1860年)以钦差身份任督办山东团练大臣,负责镇压山东境内的反清力量。他主张裁撤冗员,精兵简政,提高战斗力,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但一直未得施展才能,之后被同治皇帝撤回,同治四年(1865年)病逝京城家中。杜bin,字桐巢,是杜堮之兄杜垺的孙子,杜受庆之子。光绪元年(1875年)举孝廉方正,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成进士。曾任甘肃环县知县,历任山丹县、宁朔县(今宁夏银川市)、秦安县知县,后任甘肃武威县知县。杜庭琛,字芸皋,杜qiao长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生。咸丰二年(1852年),其祖父杜受田卒于江南,杜庭琛与其弟弟庭珏、庭璆一同被恩赏为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再被赐为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参加殿试,名列二甲,入翰林院,授编修之职。再看一下旁边进士、翰林世系,可以说除了杜其萌和杜承式外,其他十位进士、六位翰林全部出自于三宗二支,其中从杜诗到杜受田的父亲杜堮都是祖孙中进士隔一代一传,直到杜受田中了进士就打破了进士及第隔代相传的成局,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代接一代中进士,入翰林院,步入杜家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这个场景展示的杜家八修族谱的场景,杜诗1609年为母亲守孝时,第一次编修家谱,到2003年杜家共九修家谱,是滨州修家谱最多的家族。我们看到展柜中展示的便是九修家谱,创了4个全国第一,提出了家谱学三分说的理论;公开出版发行、第一主修者为外姓人、配备全家福照片。太康第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院落“太康第”。太康第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由杜受田的祖父杜彤光和叔祖杜彤辉共同建造,建于乾隆年间,三传至杜彤辉的曾孙杜翃。杜翃为官清廉,爱国恤民,为当地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留下了许多佳话。俗话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宅院,却是非常的普通,和那个时候普通的民宅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十分简单朴素,杜翃很好地继承了杜家为官清廉的传统。这座院落的主人杜翃曾任河南太康知县的知县,河南太康县人众地广,名声远扬,被称为中原第一县,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全国百强县”,清时又有称县官为某某县的习俗,所以称呼杜翃为太康县。杜翃告老还乡后,一感乡亲们有太康县之尊称,又感太康有太平安宁之意,就将自己的宅第命名为“太康第”。这个老房子典型砖包皮的结构,冬暖夏凉。南房,展示的杜受田墓碑、砚台等杜受田墓位于滨州城西北七华里的徐家园(今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宋徐园村,由宋家园徐家园合并而成),墓地风水的讲究是:头顶泰山(北有泰山庙),脚踩王侯(南有侯家庙子村,今改为张赵村),手托二园(左右有宋家园、徐家园),。陵园占地二十四亩(合今40亩)。陵园共有七座墓,分别安葬着杜受田、杜受田的夫人和他的2个儿子、4个孙子及其夫人。这里是供奉、缅怀杜受田的地方,里面陈列着杜受田去世后咸丰皇帝赏赐的金稿、玉锨,还有杜受田作为咸丰的师傅时惩戒咸丰用的金镶玉戒尺。陵园第一次遭毁,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兵拆去院墙的砖修建了炮楼子,一部分石碑也在这时丢失。第二次遭毁是1955年,这年2月7日,正是农历的元宵节,滨城南街因兴修水利,打井用砖,挖开了杜受田的墓。陵园第三次遭毁在文革初期,所有的墓都被挖开了,这一次陵园被彻底毁坏了。杜受田碑文(以下为咸丰皇帝圣旨原文)奉上谕:“原任协办大学士,赠太师、大学士杜受田灵柩现已到京,派恭亲王奕带领侍卫十员即日前往奠醊。朕于十月初四日,亲临奠醊。钦此。”奉上谕:“昨日亲临杜受田宅奠醊,拊棺洒泪,悲悼实深。并见其门庭卑隘,依然寒素家风,追念遗徽,益增感怆。当召见伊父前任礼部侍郎杜堮,令其两孙杜翰、杜乔羽扶掖起跪,精神尚可支持。惟年届九旬遭兹惨痛,何以为情!杜堮前已赏给头品顶带,著再加恩赏给礼部尚书衔,其勉自排遣,加意颐养,以慰朕念。将来杜受田灵柩起程回籍时,著派恭亲王奕前往祖奠目送,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护送到籍。用示朕笃念旧学,有加无已至意。钦此。”奉上谕:“原任协办大学士赠太师、大学士杜受田,于道光十六年蒙皇考宣宗成皇帝,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贯,发明唐虞,三代心传,十余年间,敦诲不倦。朕亲承启迪,获益良多。即位后,咨访古今政治利弊暨民生疾苦,无不尽心匡弻献纳嘉谟。倘能久在左右,于时事艰虞,尚多所补救。本日临雍讲学,追思囊日讨论之功,宜沛恩施,以昭笃眷。杜受田之父杜堮前赏加礼部尚书衔,著再加恩赏食全俸;杜受田灵柩尚未归里,著派惇郡王奕誴前往赐祭一次,该衙门即照例预备,用示朕崇儒重道至意。钦此。”奉上谕:“赠太师、大学士原任协办大学士杜受田灵柩回籍前,降旨派恭亲王奕訢,前往祖奠目送,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护送。兹闻初四日起程回籍,著加恩于到籍后,赐祭一坛,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以示朕笃念师儒有加无已至意。钦此。”亡砚辛卯,八岁,读书家塾,始学作对语、仿字。母太夫人检圆端砚赐余,是吾祖任襄阳时,前山东巡抚岳公濬路过所赠。余用之二年,忽失去,思之不已。后十余年,乃得之故书幮中,如获故人,自是不去手。又缺损,以生漆和石屑补之,盒裂亦以漆黏之。献赋、召试、礼部试、朝考、廷试、散馆、大考皆用之。至视学时,不复作小楷字,乃缄藏之,以贻子孙,别作记。——《杜文端公自訂年譜》上边这段文字出自杜受田的父亲杜堮的《杜文端公自訂年譜》,记述了一块砚台的故事。说的是乾隆辛卯,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杜堮虚岁8岁时,在家塾读书,才开始学对对子、仿字。他的母亲挑选了一方圆的端砚送给他,这方砚是杜堮的祖父杜鼒在任湖北襄阳县令时,当时的山东巡抚岳濬路过襄阳赠送给他的。杜堮喜得端砚,爱不释手;可是用了两年,砚台忽然不见了,他寻遍了各处也没有找到,像失去了故人一样,思念不已。以后十多年,没想到收拾旧书橱时突然发现了砚台,他喜出望外,好像与失散的老友重新聚首,从此就把砚随时带在身边。砚台经年累月就有了磨损,杜堮就用生漆掺上石屑修补起来,盛砚的盒子裂了,就用漆粘起来。以后在泰山参加召试向乾隆皇帝献赋,参加会试、殿试、朝考,参加翰林院的例行考试等都用这方砚,这祖传的宝砚一直陪伴着他,见证了他的一步步升迁。他非常珍视这祖传的端砚,到他五十多岁开始任学政时,不再写小楷字了,就把砚小心封存起来,送给子孙。他大概是希望子孙一代代继承家族的耕读传统,使书香一脉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刚柱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具有鲁北特色的农家小院,是我们故居的刚柱子,这也是在我们当地非常有名的“刚家角”也叫“钢蹶子”,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杜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需要扩大旧居。于是,杜家便以优厚的价格收购了周围的地皮,大多的乡亲因为优厚的价格,从而愿意迁出,只有西南角的刚姓人家,无论如何也不愿让出。刚家看重的不是杜家的金钱,他们更看中的是杜家的品德和学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如此令人敬重的邻居。杜家人迫于无奈便给在京城做官的杜堮写信,杜堮回信说“自家修房屋,不准难为乡亲”,杜家人不欺压百姓。于是,刚家便留了下来。还有传说,有风水先生言:杜家占了一个街区,四周都是街道,像一乘轿子,不吉利,而刚家人主旺,应该留下。所以,杜家也没有让刚家搬走。之后杜刚两家人世代为邻,刚家也是兴旺发达。另外杜家也不打官司,因为杜家打官司必输,主要也是和杜家的教育思想有关的。聚德堂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杜受田的叔叔杜埁的住宅——聚德堂院落。聚德堂是集中展示滨州杜家廉政文化的展区。滨州杜家的廉政文化是家族文化的精髓之一,这个展区集中展示杜家人为官清正廉洁的事迹,在整个故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正在推进廉政建设的时候,了解杜家的廉政事迹,展示杜家廉政文化内涵,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廉政厅(南屋)廉政厅全面介绍滨州杜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前言:大家请看,我们先概括了解一下杜家的为官情况。明清时期,滨州杜家是名播齐鲁、享誉海内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杜家第十二代孙、曾任山西大宁县知县的杜瑾(jǐn)说:“吾家自五世(第五代)而后,仕进者不一,爵封者多有,若名列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声誉黉宫(hónggōng古代称学校)者,尤不可枚举也。”就是说杜家从第五代开始,做官的人很多;至于杜家子弟作为学子,在各类官学中出类拔萃的,就更不胜枚举了。杜家在明朝嘉靖年间子弟开始走上仕途,此后做官的人络绎不绝,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在明清两朝,杜家全族有官衔和任实职的官员共156人,正七品以上官员近百人。杜家子弟为官清正,杜家满门清官。他们在任上勤政爱民,公正廉洁,所到之处都为老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真可以说是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他们在任时,老百姓唱起歌谣,颂扬他们的功绩;他们离任时,老百姓依依不舍,簇拥着着车轿,跟随着舟船为他们送行。他们彪炳史册,流芳乡里。明清主要官员一览表:从明清主要官员一览表中大家可以感受到杜家官员队伍是如此庞大,表上详细列出了他们的出身和担任的主要职务。表上的官员是按照支系来排列的,从表上大家可以看出长宗三支(72人)和三宗二支(76人)占了绝大多数。杜受田就是三宗二支的。三宗四支虽然做官的人数少,但是这一支的杜其萌是家族的第一个进士。为什么家族的官员多出自于这几支呢?因为在杜家全族三宗十二支中,长宗三支、三宗二支、三宗四支的五世祖是家族中最早出的三个秀才。由此可见,子孙的成就和祖先开创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为官地示意图:请看明清两朝杜家子弟为官地示意图。示意图上很醒目地标出了他们的为官地。在示意图上,可以看到杜家人的为官范围之广,从北部边陲到遥远的南疆,从渤海之滨到黄土高原,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无论是在繁华的京城,还是身在穷乡僻壤;无论是高官显宦,还是卑微小吏,他们都忠勤职守,清正廉洁。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杜家人牢记清白家风,坚守自己的节操,毫不为利益所动,真正做到了不违背道义以求升官晋职,不追逐利益而损坏名声。杜家人所到之处,他们的事迹都口碑流传,载入史册。父子五翰林履历:父子五翰林是滨州杜家的杰出代表。在古代,进入翰林院是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在清朝,“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一些重要的官职必须由翰林院出身的人来担任。从五翰林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位高权重——三部侍郎、五部侍郎、三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师、大学士,他们的地位是多么显赫!但是,他们却没有锦衣玉食,华屋广厦,甚至为官几十年竟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家老少几代人蜗居在租来的陋室里。他们的清廉不能不让人赞叹!历史评价:这是对杜家子弟的历史评价,这里只列出了对七位杜家子弟的历史评价。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国史(比如《清国史》《清史稿》)为他们立传,地方志书(比如《滨州志》)为他们颂德;百姓没有忘记他们,颂扬他们的歌谣(比如民谣)一代代口口相传;家乡以他们自豪,为他们树立石碑,建造牌坊。附:历史评价(1)杜诗常德耗,恃巡道;常德丰,赖杜公。(民谣)杜诗曾以布政使身份管理常德府(今湖南常德市),当时常德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常德的荒年,依靠杜公安然度过;常德丰收,也是因为有了杜公。自杜诗诸君子去国,而姓字益馨。(《十六朝通纪》)《十六朝通纪》中说:自从杜诗等正人君子离开朝廷(官场)后,他们的美名更加传扬。(2)杜漺当官屹屹,不可摇撼。(王士祯《湄村杜公墓志铭》)王士祯在《湄村杜公墓志铭》中评价杜漺:在强权势要面前,坚持正义,毫不动摇。持己以正,律下以廉,虽处荣膴纷华之地,其心淡然无欲。(毛际可《湄湖吟序》)毛际可在给杜漺的《湄湖吟》所作的序中这样评价杜漺:以正直公正来要求自己,以廉洁来约束下属。即使身处繁华富庶的地方,他的内心也是宁静淡泊、没有丝毫贪欲的。(3)杜鼒公慎廉明,一介不取。襄人刻石颂德,于嘉福堂设位祀焉。(咸丰《滨州志》)杜鼒曾任湖北襄阳县令,为官公正、谨慎、廉洁、明察(明察秋毫,不受蒙蔽),不是自己应得的即使一点小东西都不要。襄阳百姓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功德,在当地的嘉福堂供奉他。毅亭为人,俭以养德,勤以泽人,敦饬内行,乡族贤之;既居官,理繁剧,除奸民,断疑狱,纠弊吏,兴学校,教耕耒。口碑载道,所在多有。(曹秀先《杜毅亭夫妇合葬墓志铭》)曹秀先在给杜鼒夫妇合葬写的墓志铭中评价杜鼒:毅亭(杜鼒,号毅亭)为人,以节俭培养道德,用勤劳向人施恩惠,宽厚谨慎,乡亲们都觉得他有道德、有才能。做官后,处理繁重的事务,铲除奸民,审理疑案,纠正官吏执政中的弊端,兴办学校,亲自教百姓耕种。所到之处,口碑流传。(4)杜堮植品端方,学有根柢,从公夙夜,克励精勤。(《清国史》)《清国史》评价杜堮:品行端方,学识渊博。早期晚眠忙于公务,公而无私;力求上进;专心致志;勤勤恳恳。迭掌文衡,所得人才极盛。生平持躬清正,办事勤慎。(咸丰《滨州志》)咸丰《滨州志》评价杜堮:屡次主持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出大批优秀人才。一生清正廉洁,办事勤奋、谨慎。(5)杜彤辉任荆溪令,以廉明称。(咸丰(《滨州志》))咸丰《滨州志》记载杜彤煇:任荆溪(清代江苏省常州府所辖的一个县)县县令,以清正廉明著称。(6)杜受田秉躬端正,励节直清,经术渊醇,体用兼备。(咸丰谕旨)人品端正,具有正直清白的节操;学识渊博,既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又能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杜受田品端学粹,正色立朝。(《清史稿》)《清史稿》评价杜受田:人品端方,学问精粹,为官严谨正直,一身正气。(7)杜翰翰勇於任事,甚被倚任。(《清史稿》)《清史稿》评价杜翰:勇于担当重任,很被皇帝器重依靠。结语:数代杜家为官史,一部清正廉洁篇。杜家为什么能够跨越明清两朝代出才人,满门清官?为什么从这座宅院走出的杜家子弟,上至堂堂朝廷重臣,下至卑微小吏,都无一不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拉开历史帷幕,透过杜家子弟的廉政事迹,我们就会看到杜家子弟非同一般的地方,他们志存高远,不贪图荣华富贵,做官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他们志趣不凡,独拔于时俗之外,家族教子弟读书明理,秉承着“官可不做,书不可不读”的祖训;他们严于律己,能摆正利与义的关系;他们以节俭培养道德,面对物质的诱惑,毫不动心,无欲无求。这一切都来源于杜家世代相传的清白家风——也就是说杜家廉政文化的基础是杜家的教育。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正确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才能有正确的为官之道。国家盼望廉吏,老百姓盼望清官,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知道兴亡;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杜家刚正无私的循吏、清正廉洁的廉吏,名垂青史。杜家的廉政思想用在当今,启迪后世,他们的清风廉德,很值得我们借鉴。清代文臣补子图案: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chì),八品鹌鹑,九品练雀。九品以下称未入流,补子图案是黄鹂。东厢房和西厢房集中展示的是杜家的廉政故事。东厢房循吏:循吏就是奉职守法的官吏。他们遵守法规、按照道理或规律办事,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能力。(《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奉法循理(遵守法规、按照道理或规律办事)之吏,不伐功矜能(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能力),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最早为“循吏”立传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后来《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都沿袭下来,成为正史中褒扬刚正奉公、无私为公,在任为民、离任民念的循吏的固定体例。滨州杜家的杜鼒就被《武定府志》列为循吏。1.除暴安良杜其萌任浙江处州府推官,掌管诉讼、刑狱等事务时,为被矿盗诬陷而判处死刑的青田县民叶十三等十余人平反了冤案。代理青田县知县时,革除了历年来不法盐商和役吏盘剥百姓的种种弊端,打击了强夺民妻,强占民田的地方恶霸势力。2.辱示蒲鞭杜旻(mín)爱民惜民,崇尚以德行政,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在沙河任上,他公开事关百姓利益的十大政事,并且与百姓约定,按期完成。他宽恕百姓无意所犯的过错,但对阻碍政务的人则严厉处罚。百姓感念其宽厚仁爱,专门为之立碑以颂扬其功德。(辱示蒲鞭: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用于指官吏的宽仁。)3.秉公执法杜承式初任刑部主事,被派往河南审理积案。他对案件均谨慎对待,遵循刑律而重视事实,将误判的死刑犯29人改判,一时监狱无冤民。任口北兵备道时,亲自沿长城巡查各处险关要隘,执法严厉。4.清介自矢杜绍先先后任云南曲靖府、浙江衢州府通判等。他捐资修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