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含推拿刺灸刺血特点_第1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刺血特点_第2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刺血特点_第3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刺血特点_第4页
外治法含推拿刺灸刺血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刺血考刘立公顾杰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中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刺血疗法(含刺脓,下同)的运用,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代文献中有关刺血疗法的内容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共涉及文献781条。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见中国古代刺血疗法有若干特点。以下从主治特点.取穴特点和刺血方法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主治特点(1)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共涉及症状242个,总计2324症次。常治病症的症次为:疮痈疾237、肿疾206、脓血疾148、下肢疾129、口腔疾122、头部疾106、目部疾106、咽喉疾104、脾胃肠疾99、热疾99、风疾82、心神疾62、腰臀疾59、痉厥疾58、腹部疾54、上肢疾47、背疾46、心疾44。1.主治特点(2)由上可知,刺血疗法的常用功效共18项,依次为:除疮、消肿、理血排脓、疏理下肢、健口强齿、清头利脑、明目、利咽、健脾、清热、祛风、安神、疏理腰臀、苏厥镇痉、调腹、疏理上肢、疏理脊背、宁心。1.主治特点(3)这18项常用功效,可分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两大类,前者包括除疮、消肿、理血、清热、祛风、安神、苏厥镇痉7项;后者包括疏理下肢、健口固齿、清头健脑、明目、利咽、健脾、疏理腰臀、调腹、疏理上肢、疏理脊背、宁心11项。1.1.辨证论治上述辨证论治的7项功效可归纳为除疮消肿、理血排脓;清热祛风;安神苏厥镇痉三方面。1.1.1.除疮消肿、理血排脓

因为疮疡痈疽多由内外之邪蕴结于体表而成,所以古人常在病患部位用刺血排脓疗法,逐邪外出,故刺血疗法除疮、消肿、理血排脓的症次分别为237、206、148,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一、二、三位。如《刘涓子鬼遗方·附录》曰:“发背:人有服山岚瘴气,毒发于背者……内有邪气相搏,急破出青血三五升,方有黄脓白汁相和发泄”;《外科理例·卷一》言:“疮疡……若不针烙,则毒气无从而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于内”。1.1.2.清热祛风(1)文献内容显示,刺血所治热证包括外感热、内脏热、器官热、疟热、外科疮疡热等,产生这些病证的致病因子可能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可能是免疫代谢产物或其他物质,而刺血可将这些致病因子逐出体外,因此对于热证古人常用刺血法,共计99症次,占诸病证的第十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曰:“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针灸集成·卷二》云:“热病极热,头痛引饮三日:以柔索缠肩下臂上,左右尺泽穴上下青络血,贯刺多出血,弃如粪汁,神效”;《循经考穴·督脉》载:“上星:棱针出血,能宣泄诸阳热气”。1.1.2.清热祛风(2)对于内外之邪导致的急性发作性疾病,若其热象不是十分明显,古人常常称之为“风”,如头风、喉风、舌风、腿股风、鹤膝风、草鞋风、脐风以及风痹等,对此古人也常用刺血方法以治疗,以求驱邪外出的效果,统计显示,刺血治疗风疾共82症次,占各病证的的第十一位。如《针灸集成·卷一》载:“太阳二穴:治头风及偏头痛,针出血”;《针灸内篇·足太阳膀胱络》云:“委中:风湿痿痹,宜出血”;《寿世保元·卷八》言:“小儿犯撮口风、荷包风、鹅口风、脐风等项,并牙龈边生白点,名为马牙,作痛啼哭不乳,即看口内坚硬之处,或牙龈边白点,将针挑破出血”。1.1.3.安神苏厥镇痉(1)中医认为心神疾病和痉厥证均是由于心神功能失调所致,往往是由内外之邪和过郁的情志引起经络阻塞,气机逆乱,血液瘀滞,其中许多属闭证,采用刺血疗法则可驱逐邪气,排出瘀血,疏通经络。现代医学则认为,心神疾病和痉厥证是由各种疾病引起大脑功能紊乱所致,往往会出现免疫及代谢产物增加的现象,使血液粘滞度增高,或使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被堵塞,细胞、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刺血疗法则可驱逐这些致病因子,改善微循环,从而起到安神苏厥镇痉的作用。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治疗心神疾病和痉厥证分别为62和58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十二和十四位。1.1.3.安神苏厥镇痉(2)

古人刺血所治心神病包括癫、狂、痫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神症状,

如《灵枢·癫狂》曰:“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针方六集·神照集》载:“十宣:三棱针出血,禁灸,治伤寒不识尊卑。”1.1.3.安神苏厥镇痉(3)刺血所治疗昏厥者,多由中风、中暑、急性热病、痧证、外伤等引起,

如《经穴会宗·附录》载:“十宣:各种急症闷闭,皆刺出血”;《针灸大成·卷八》曰:“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二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1.1.3.安神苏厥镇痉(4)刺血所治疗痉证者,常由热病、破伤风、心风、癫痫、痧证等引起,

如《古今医统·卷十三》载:“今西北方人于两尺泽刺出血如射即安,谓之打寒,此许学士遗意也,正〈易〉所谓‘血去惕出’。”“惕”即抽搐。刺血还能预防痉证的发生,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载:“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噤,其俗生儿三日……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1.2.辨病论治:

即根据病症所在部位进行论治,这是符合针灸临床实际的。上述统计的辨病论治的11项功效可归纳为清头脑,利五官;疏理四肢与腰背;健脾,宁心,调腹三个方面。1.2.1.清头脑,利五官(1)因为刺血疗法治疗实证,实证属阳,而《难经·四十七难》云:“人头者,诸阳之会也”,故阳实之邪常聚集于头,对此当用刺血疗法以逐邪外出,因而刺血疗法多用于头面五官疾病,即有清头利脑、健口强齿、明目、利咽之功效。1.2.1.清头脑,利五官(2)

治疗头病者106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六位(并列),如《灵枢·厥病》曰:“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治疗口部病者122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五位,如《针法穴道·时症》言:“舌硬,用三棱针(金针玉液),针碎出血为要。”1.2.1.清头脑,利五官(3)

治疗目病者共106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六位(并列),如《儒门事亲·卷一》载:“目不因火则不病……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

治疗咽喉病者共104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七位,如《针灸聚英·拦江赋》道:“噤口喉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1.2.2.疏理四肢与腰背对于邪气侵犯四肢腰背的病证,包括风寒湿痹、瘀血外伤、外科疮疡等,古人亦用刺血法治疗,其中治疗下肢、腰臀、上肢、脊背分别为129、59、47、46症次,分别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四、十一、十四、十五位。

如《脾胃论·卷中》载:“气在于臂足……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千金要方·卷十九》语:“腰[既月]痛,宜针决膝腰句画(勾划)中青赤路脉,出血便差”;《针灸集成·卷二》言:“背肿,亦行逐日针经络自安,然而,未能善治,竟至熟脓,以大针决破裂过赤晕之裔”。1.2.3.健脾宁心调腹(1)从内脏来讲,刺血法治疗脾、心病证为多,因为脾主运化,而饮食导致的外邪入侵机会较多;心主血脉,瘀血多与心相关;此外,其他许多实证也可导致脾、心症状的产生。统计显示,刺血治疗脾胃和心脏的病症分别为99症次和44症次,分别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八、十六位。如《古今医统·卷三十八》云:“霍乱:刺委中穴出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语:“心病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1.2.3.健脾宁心调腹(2)

脾、心及其他实证,包括霍乱、痧证、腹部疮疡等,均可在腹部产生相应症状,对此古人亦用刺血疗法来调治,统计显示调腹共54症次,占刺血所治病证的第十四位。

如《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载:“治绞肠沙症,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温水,于病者膝湾内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去恶血即愈”;《外科理例·卷一》云:“一妇患腹痈,脓胀闷瞀,卧针,脓出即苏”。

总之,刺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实证,《儒门事亲·卷六》载:“戴人曰,血实者宜决之”,即为据。而刺血疗法少用于虚证,如《琼瑶神书·卷二》云:“若有虚人忌取血,实人取血痛即安”。2.取穴特点(1)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共涉及穴位184个,总计1091穴次。常取穴位及其次数为:患部165、委中64、舌部奇穴(含金津玉液、海泉等)63、少商37、局部血络37、头部奇穴26、百会22、太阳21、膝腘部奇穴21、口腔内其他奇穴20、十宣18、涌泉10、太冲10、关冲9、囟会9、印堂9、八邪9、大敦8、上星8、神庭8、前顶7、额部奇穴7、攒竹7、曲泽7、陷谷7、少冲6、少泽6、然谷6、液门6、兑端6。2.取穴特点(2)

常取穴位所属经络及其穴次为:膀胱97、督72、肺50、肾44、胃39、肝31、三焦25、大肠20。常取穴位所属部位及其穴次为:头面353、腿阳96、手背60、足阴57、手掌54、足背45。取穴特点从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两个方面分析。2.1.分部取穴统计结果显示,刺血疗法多取:1.患部穴;2.末部穴;3.关节部穴;4.远处瘀阻血络。2.1.1.多取患部穴患部穴共165穴次,占全身诸穴之首位。因为病变局部常常是“邪气”(即致病因子)集中之处,于此刺血可直接驱逐“邪气”,使疾病得以缓解。刺血疗法常用于局部肿痛之处,尤其是疮疡痈疽等外科疾病。

如《外科理例·卷三》载:“大抵疮浅宜砭,深宜刺……脓成不针不砭,鲜不毙矣”;《外科理例·卷六》言:“咽喉肿痛:重则用金钥匙,及刺患处出血最效,否则不救,针少商二穴亦可,但不若刺患处之神速耳。”2.1.2.多取末部穴(1)末部是相对躯干、臂部、腿部等本部而言,其包括头部、手部(腕以远)、足部(踝以远)。因为人体的“正气”(即免疫功能)总是极力将“邪气”(致病因子)逐至远心端,以保护“君主之官”及其他内部脏腑,故致病因子往往积聚于末部,因而古人常在末部运用刺血疗法。统计结果显示,末部共569穴次,占刺血总穴次的52.2%。其中取头面部穴者共353穴次,占各部穴次之首;取手足部穴者,共216穴次。2.1.2.多取末部穴(2)

在末部诸穴中,末端穴次最为集中,因为末端部离心最远,“邪气”最为集中;同时,此处血流动力最小,流速最慢,而血管管径又最细,故往往造成致病因子的壅塞,即瘀血,在此处刺血则可起到祛瘀活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常用穴即是十宣、十二井穴以及头顶部诸穴,共计196穴次,占末部穴的34.4%。2.1.2.多取末部穴(3)在四肢末端刺血所治病症以咽喉病为最多,共35穴次,此外还治痧证、昏厥、霍乱、疟疾等全身性疾病。

如《千金翼方·卷十一》载:“治咽痛不得息……刺小指爪文中出血即差,左右刺出血。”《身经通考·卷四》言:“阳沙,以针刺其手指,近爪甲处分半许,出血即愈,乃先自两肩将其恶血令聚指头。”《医学纲目·卷十》:“中风不语,不省人事……十指尖出血”;《针灸集成·卷二》:“霍乱闷乱:关冲刺出血,立差。”2.1.2.多取末部穴(4)

头顶亦属末端,百会等穴常被施予刺血疗法,在头顶部刺血所治疾病以目病为最多,达20穴次,其他还有头病、心神病证、痉厥、背病、痧证等,

如《儒门事亲·卷六》曰:“戴人女僮至西华,目忽暴盲不见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大出血,目立明。”

顶部穴的清热作用较为突出,

如《针方六集·纷署集》语:“囟会:风热上攻,宜出血。”2.1.2.多取末部穴(5)

人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口部原为身体的上端,是督脉与任脉的上端所在,故口部亦当属末部,刺血疗法即常取口部穴,共98穴次。口部穴以治口腔咽喉疾病为多,同时还治全身性急病,如瘟疫、痧、惊风等,

如《杂病穴法歌》道:“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下两边紫筋)。”《针法穴道·时症》载:“瘟疫痧症,霍乱转筋,头疼目眩,全身板滞,周转不灵:金针穴玉液穴(出血为要)。”《痧惊合璧》云:“绞肠痧:放唇中。”2.1.3.多取关节部穴(1)统计结果显示,刺血选用大关节(髋、膝、踝、跖趾、肩、肘、腕、掌指)部穴共219穴次,十分瞩目。常用穴为委中、涌泉、太冲、八邪、曲泽、陷谷、然谷、液门、尺泽、商丘、昆仑等。因为血管经脉在关节部位转折而行,故“邪气”多在此处积滞停留,而在此处刺血,则可祛瘀逐邪。2.1.3.多取关节部穴(2)

关节部穴刺血所治全身疾病中以痧证为最多,共13证次,

如《痧惊合璧》曰:“沈宏先内人经期发热,鼻血如珠,昏迷沉重,肚腹作胀,延余诊之,脉伏兼痧而经逆者也,宏先善放痧,刺腿弯两针,出紫黑毒血。”

关节部穴刺血又治皮肤病、热病、瘟疫、昏厥、痉证等全身性疾病2.1.3.多取关节部穴(3)

在关节部诸穴中最常取的是腘窝中的委中穴,共69穴次,占全身诸穴穴次的第二位。因为下肢运动较其他部位为多,故下肢肌肉较为发达,下肢静脉较粗;而重力引血下行,下肢静脉较为充盈,在下肢部腘窝静脉较为明显,在此针刺容易出血,可以满足治疗要求,故委中穴次十分突出。2.1.3.多取关节部穴(4)

委中刺血以治腰痛为最多,共26穴次,其次为背脊部病症,另外还治皮肤病、瘟疫、痧证、干霍乱,以及黄疸、血痢、热病、痉证等。

如《丹溪心法·卷四》云:“腰痛:血滞于下,委中穴刺出血,妙。”《儒门事亲·卷六》曰:“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曰,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金非]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2.1.4.选用远处瘀阻血络(1)

“邪气”常常沿着经脉循行到远处停留积聚,形成局部瘀血,故在远部常出现瘀阻的血络,或有压痛点及皮肤的异常反应点,在此行刺血疗法,亦能起到逐邪祛瘀治病的效果,可治全身各部病证,其中以痧证为最多,其次为皮肤病(包括疮疥、疔疮、麻疯等),因为该两病证在皮肤上有病变血络可见。

如《针法穴道·羊毛痧》载:“羊毛痧:按痧瘢,用钢针掘尽羊毛为度。”《疯门全书·针法》语:“麻疯:如痹处死肉不能尽烧,当于手弯足弯或腿膝青筋处,针出黑血。”2.1.4.选用远处瘀阻血络(2)

此外,在瘀阻血络处用刺血疗法还可治疟证、痹证、头目病证、口咽病证、内脏病证、四肢腰部病证等,如《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云:“赤眼,挑耳后红筋。”2.2.循经取穴(1)

从经络而言,刺血取阳经穴共283穴次,取阴经穴共176穴次,阳经穴次多于阴经穴次,可见刺血疗法以取阳经穴为多。因为如上所述,“邪气”多被“正气”向外排斥,而“阳主外,阴主内”,故邪气多在阳经。而被选用的阴经穴则多位于末部,如少商、涌泉、太冲、关冲、大敦等。《灵枢·终始》云:“阳受气于四末”,因而末属阳,故这些阴经末部之穴亦当为阴中之阳穴。总之,刺血疗法以取阳穴为多。2.2.循经取穴(1)

在阳经诸穴中,太阳经共109穴次,阳明经共59穴次,少阳经共43穴次。《灵枢·九针论》曰:“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故在三阳经中刺血多取太阳、阳明经穴,而少取少阳经穴。

如《针灸聚英·卷一》载:“按东垣曰,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儒门事亲·卷六》言:“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眦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

在选定穴位后,古人对定位还有以下考虑。①刺疮疡周围:古人治疗疮疡时若遇脓未成熟,可于疮疡周围针刺放血,以避免“邪毒内陷”之弊端。

如《外科理例·卷四》曰:“针疔四畔去恶血”;《医学纲目·卷十九》载:“疔疮者:有一条如红线直上,仓卒之际,急宜以针于红线所至处刺出毒血。”②先破一边,病重针两边:

古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刺血只要取一边穴位即可,以减少针刀之苦及正气的流失,如果疗效不理想,才考虑刺双侧。

如《重楼玉钥·卷上》载:“重舌风:可用破皮刀,须按舌旁边下弦,先破一边,如不效,再破一边。”

③缪刺法:古人刺血也采用缪刺法,根据经络交叉对称的规律,在健侧相应穴位上放血,

如《千金翼方·卷二十七》云:“卒心疝暴痛汗出,刺大敦,左取右,右取左。”3.刺血方法特点包括六个方面:1.准备措施、2.刺血操作、3.辅助疗法、4.放出血的量和色、5.善后措施、6.注意事项3.1.准备措施:

在刺血的正式操作之前,古人采取若干准备措施,包括针刺、服药、涂油、加热、扎缚、手捋、拍打,以及心理安慰等。3.1.1.针刺:古人在刺血前或先行针刺,以“开风路”,如《重楼玉钥·卷上》载:“斗底风……开风路针(所谓开风路针者,盖喉风都是风邪,按穴针刺,开其风壅之路)……每初起,胸前便现青筋,须用破皮针,针青筋边,立效。”此处虽未标明穴位,但提出了“开风路”的思路,可供现代临床参考。3.1.2.服药

古人又通过服药使痧筋显露,以便于刺血操作,

如《痧惊合璧》载:“盘肠痧:用木通汤微冷四剂,方见左腿弯痧筋,用针刺出紫黑毒血二针。”3.1.3.涂油

《外科理例·卷七》曰:“一小儿腿患丹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丹毒:宜先以升麻油涂患处砭之,以泄其毒。”

在刺血的穴位处,先涂麻油,这在现代临床上较为少见,可作参考。3.1.4.加热

《医学纲目·卷十八》言:“疮疡:针时先用温火复盖,不令凝泣壅滞,使血脉得温,小行则血出立已。”

在刺血前,在所选穴位局部予以加热,则可使血管充血,有利于血液的流出,这与现代临床相符。3.1.5.扎缚(1)为了增加出血量,古人对血管采用加压的方法,迫使血管充盈,这与现代医学抽血时用胶带扎缚相似。在头面部穴位放血前,古人多在颈项部予以压迫,如《奇效良方·卷五十五》载:“太阳二穴……用帛一条,紧缠其项,紫脉即见,刺见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於紫脉上刺见血,立愈。”其中“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及“以手紧扭其领”,均可使血管内压力升高,颞部静脉显露,以利于刺血的操作,乃可为当代临床借鉴。3.1.5.扎缚(2)

在四肢部放血,古人则在穴位的近心端用绳扎缚,阻止血液回流,造成局部充血,如《医心方·卷五》载:“喉痹……以绳经手大指令淤黑,以针刺蠡文。”3.1.6.手捋

古人又用手捋的方法使血液集聚于相应的穴位,以利于刺血,

如《针法穴道记·时症》言:“新得头疼……次针太阳,将针之际,用手自天庭向两边捋舒,然后用三棱针针太阳,下针见血即止”;《古今医统·卷九十三》云:“阳痧则腹痛而手足暖……先自两臂捋下其恶血,令聚指头出血为妙。”3.1.7.拍打古人还用拍打的方法造成局部皮下出血,然后再用刺血疗法,

如上述刺血主治特点中“健脾宁心调腹”一节所述,《医学纲目·卷二十二》“治绞肠沙症:以手蘸温水,于病者膝湾内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去恶血即愈。”3.1.8.心理安慰为了消除病人对刺血疗法的恐惧感,在刺血前古人还运用心理安慰的方法,

如《神应经·咽喉部》载:“咽喉肿闭甚者:以细三棱针藏于笔尖中,戏言以没药调点肿痹处,乃刺之,否则病人恐惧,不能愈疾”;3.2.刺血操作(1)刺血的操作除了一般的针刺出血外,古人还有“挑破出血”、“挑断出血”、“针碎出血”、“弹针出血”、“贯刺血络”等说法。

对于疮疡有脓者,古人用“逆上破之”的方法,以利于脓水的流出,在胸背部则用横刺法,以保证安全,对于疮痈较大者,古人用“十字刺破”的方法3.2.刺血操作(2)

对于疔疮、痘疹等证,古人常用挑刺法,即把病变局部皮下的纤维挑断以取效.古代又有刀削法,如《医心方·卷八》载:“疗脚下肉刺方:削令头破血出,取丹如米许附讫,裹,瘥。”

古人还常用火针进行刺血,尤其是对于外科疮疡等病证,如《外科理例·卷四》载:“疔疮:若针之不痛无血者,以猛火烧铁针通赤,于疮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为效,亦[糸任]前锭子,贴以膏药,经一二日脓溃根出。”3.3.辅助疗法为了提高疗效,古人在刺血的同时,还配合运用针法、灸法、吸吮法和引线法。3.3.1.配合针法和灸法

古人或将针法、灸法与刺血相结合,

如《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载:“百会: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针入二分得气,即泻,如(加)灸数至一百五,即停,三五日讫,绕四畔,以三棱针,刺令出血”;

《针灸逢源·卷五》云:“疔疮: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3.3.2.吸吮法:包括缸吸、角吸、竹筒吸、口吸、水蛭吸等。3.3.2.1缸吸和角吸

即用缸罐或兽角的负压来吸出脓血,

如《针灸集成·卷二》:“腹胁及诸处流注刺痛不可忍:用体长缸,而缸口以手三指容入,乃能吸毒也,随其痛,每一处以三棱针刺四、五穴,并入缸口内付缸灸七壮,随痛随针,亦付缸灸累处,神效”;

《医心方·卷八》载:“脚肿:在余处亦破之,而角嗽去恶血都毕。”

现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则是玻璃罐、塑料罐等。3.3.2.2竹筒吸古人还用竹筒来吸拔邪毒脓血,将竹筒放在药材中煮沸后使用,则可以同时起到吸吮、热疗、药疗的三重作用。

如《古今医统·卷九十三》曰:“并治诸般恶疮……应毒疮初发时用,白蒺藜、苍术、乌桕皮、厚朴,右为咀,水一铫,同前竹筒煎煮,以药将干为度,乘竹筒热,以手按之于疮上,顷之,其筒自粘在疮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药分两,再煮一筒,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换热者,如前法,其脓自吸入筒中,而疮愈矣。”3.3.2.3口吸口吸是古人常用的方法,由于嘴唇的柔软和密闭性好,吸吮时松紧相间,故有较好的吸吮效果,较缸吸、角吸、竹筒吸为强,但由于口吸不卫生,医者容易被感染或污染,现在已少有人采用。但其有良好的效果,故似有必要进行研究,加以改进。

如《采艾编翼·卷二》载:“治极毒疽疮:急用针刺破痒处,挤出恶血数次,忽口含凉水嘬之,必吮至痒痛皆止,即好。”3.3.2.4水蛭吸古代又有用水蛭吸血者,

如《医心方·卷十六》:“治卒患恶毒肿起稍广急痛方:取水蛭,令吮去恶血。”水蛭唾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故易于将血吸出;用其吸血,又可免针刀之痛,故在古代得以应用。但现代我国临床已较少运用,而据说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却仍有人使用此法,并有专门的医用水蛭供应,故对此值得加以研究。3.3.3.引线法

对于疮疡化脓者,在针刺后为了便于脓血排出,古人还采用引线法,即在排脓的创口处插入纸线,使脓水随纸线流出,

如《刘涓子鬼遗方·附录》言:“疽初生赤硬……当用熟铁大针头如钗脚者,于麻油灯上烧令热透,插入一寸至二寸,当下恐未有脓出,[谷阝]用纸[纟任纟任]入,直候次日取出,其脓即随[纟任]下矣。”引线法在现代外科临床上是常见的.

3.4.放出血的量和色(1)古人刺血的出血量往往很大,因为只有除邪彻底方能恢复健康,

如《名医类案·卷六》言:“罗治中书粘合公……偶脚气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顷时肿消痛减。”古人认为刺血放出的是“毒血”,故当“弃血如粪”,丝毫不必可惜之,3.4.放出血的量和色(2)

《儒门事亲·卷三》云:“昔余以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金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

古人云“盈斗”,而古代1斗约为现代2千毫升,而现代正常成人体内血液容量仅约4-5千毫升,可见“盈斗”仅为虚词,形容放血量大而已。3.4.放出血的量和色(3)

古代文献记载,刺血操作后流出的血多为紫黑色,因为病变的穴位处多有瘀血阻滞,邪毒积聚,新鲜的氧份不能到达,故血呈紫黑色。古人认为出血要到由黑变红才可停止。

如《素问·刺腰痛篇》曰:“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