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_第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_第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_第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_第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作者:

加入日期:06-12-21

时间:2006年9月18日星期一

班级:大连育文学校九年七班

音乐铃响起,学生一齐背诵古诗《卜算子·咏梅》,有学生将“更著风和雨”句中的“著”背成zhù。

师:刚才课代表领着大家背诗,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背诗的时候要把标题和作者也说出来,二是大家背错了一句话,是“更zhù风和雨”吗?

生:是更zhuó风和雨。

师:对,是更zhuó风和雨。“著”是什么意思?

生:遭受,通“着”。

师:很好,大家一起说一遍!

生:遭受,通“着”。

师:现在大家把这首词再背一遍,好吗?

生:(齐背)。

师:好了,今天我们讲新课。请看大屏幕!

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

生:(欲言又止)

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

生:19……

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

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师: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抛出了“三日亡国论”:

“到现在他(指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这是他在1934年8月27日的一个讲话。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大公报的社论写的。当时还有这样一些言论:“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也发表演讲:“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国联,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叫做国际联盟。当外族入侵的时候,国联能为你伸张正义吗?不可能。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生:(哄笑。)

师:这些都表明在当时一些人心中有一种悲观情绪,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这一天是1934年的9月25日,两年之后的9月25日,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中国文坛从此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实在这个时候,先生的身体已经患病,但他仍然顽强地用笔作武器,与敌人斗争,唤醒中国人的良知。

生:(神情肃穆。)

师:现在大家听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听的时候注意,一是要注意一些字的读音,二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听录音。)

师:好。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字,要读准字音,一起读!

生:读“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脂粉”。

师:很好,非常准确。再大声读一遍,好吗?

生:(再读。)

师:说说下面的词什么意思?

生: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用谎话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反驳对方观点的,所以叫做驳论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驳论文的知识。议论文有三个要素,是什么?

生: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论证的方法有什么?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师: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论证方式。表达方法和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是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却不一样。论证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师:那么,对方的观点写成议论文,有什么要素?

生:还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哈哈,是啊。那么,我们反驳对方的观点,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

生:可以反驳论点。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据。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证方法。

师:对。

生:(露出不解神色)怎么反驳对方论证方法?

师:比如说,我说只要你努力,就能考上重点高中。这个论点对吗?

生:对。

师:然后我举例论证,你看某某人,经过努力就考上重点高中了。这个论据也是对的吧?

生:对。

师:但是我的论证确实是错的,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仅有勤奋和努力就够了吗?

生: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师:对,所以,用刚才那个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本身就是错的,论点自然站不住脚了。

生:明白了。

师:下面大家看文章的第一二段,看作者摆出了对方的什么论据和论点?

生:(自读课文片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时候,走廊另一头的音乐教室传来一个班级的合唱声:“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师:是啊,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里,从1840年开始的一百多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历史上最屈辱的时代,一块块富饶的土地从祖国分割出去,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歌曲: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是闻一多的诗句,《七子之歌》,从1999年开始传唱的是这首《澳门》,还有别的地方,包括我们大连的旅顺口。这七子,是祖国的七个孩子,是七处被分割的国土。国土沦丧,人民饱受欺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国人可能就丧失了自信力,所以有了大公报的社论。那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生: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生:不久,只希望“国联”。

生: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师:由这些论据得出了结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似乎无懈可击。那么作者怎样反驳呢?看文章三到五段。这一部分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师:那我们有什么呢?

生:有他信力。

师:对,我们曾经有过他信力。所以,对方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错误的。对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实,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偷换概念呢?这其实是作者的讽刺艺术和幽默语言。这就好比甲同学说乙同学:你真不像个好人,我马上对甲同学说,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他本来就不是好人!

生:(大笑。)

师: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四五两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我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了自欺力,总之不是失掉了自信力,所以,对方的观点是错的。

师:看文章第六至第八段,看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提出那些论据来证明?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生:(自读课文片刻)论点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对了,也就是说,对方所说的失掉了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是一小部分,是片面的。还有很多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对方犯了——

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师:对。论据是什么?

生: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师:那么请大家概括一下,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

生: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勇于奔走呼号的人。

师: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呢?

生:被摧残被抹杀。

生:历史上没有记载。

师:历史为什么没有记载?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念注释)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师:是啊,比如清史。

生:是爱新觉罗氏的家谱。

师:历史只是把那些帝王将相需要的材料记录下来,所以有些研究历史的人不仅研究正史还要研究——

生:野史。

师:一些真正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东西往往存在于野史之中。鲁迅也从一些野史之中读到了民族的脊梁。看最后一段,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生:已经死去的人。

师:哎呀,凡是有自信力的人都死去了?那么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生:指的是社会的底层。

师:很好。或者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的革命人民,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生:有良知的民众。

师:所以,我们无法忘记,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是无数普通的民众,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抗日热情,在敌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有效地牵制了敌军的深入。同时,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侵略者。

师: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现在我们回头看一下本文的结构。作者首先摆出对方的论据,由这些论据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作者是怎么反驳的?

生:我们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

师: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生: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然后开始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好了,作者的思路就是这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作业是完成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和第一个阅读段。下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

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陈锦才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课标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整体把握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真读完并讨论着)

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并互相交流着,哪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

(众生举手)

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众生鼓掌,表示赞同。师用多媒体显示)

生2: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3:还应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非常好。我们不妨把这两位同学说的论据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多媒体显示己方论点、论据)

师:由此看来,同学们读书是非常认真、细心的,能够把握好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三、深入探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

师:反驳对方错误的观点,通常情况下是通过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达到驳倒对方错误论点的目的。请思考: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

生(齐):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作者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呢?

生1:虽然作者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2:其实,作者在文中已直接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师: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推理错误。除此之外,对方论证的思路和方法还出现了什么错误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的实质的。请注意圈画关键词句。

(生齐读)

生1:根据对方的事实,其实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因为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只是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只能说是“他信力”。

生2: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连“他信力”也失掉了。

生3:失掉了他信力,就转到“求神拜佛”这些玄虚的东西了,因为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正如课文所说的,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他信力”、“自欺力”,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信力”,荒谬的推理下掩盖着的是恐慌、懦弱和虚假。

师:总之,对方的论据与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是直接反驳。

师:接着,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间接反驳。请朗读文章第6、7、8段,体会作者蕴涵的感情倾向。

(生齐读)

师:文章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你能说出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吗?能从中国历史上举出这样的实例吗?请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分组讨论,每小组的代表准备发言。(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时而加入讨论行列)

师:同学们商量好了吗?

生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孔子、毕升等。

生2:“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反对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领袖和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如陈胜、岳飞、郑成功等。

生3:“为民请命的人”指那些同情人民,为民众讨回公道的人,如包拯等。

生4:“舍身求法的人”指敢于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孙中山等。

……

(师一一作了肯定)

师:这些人和下文提到的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又“被摧残,被抹杀”的人,都是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都是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的对象。

师:作者反复强调这些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是为了增强中国人民斗争的胜利信心,廓清国民党政府散布的对抗日前途的悲观、消极论调,鼓舞中国人民勇敢地去反击敌人的侵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3至第8段,体会作者又驳又立的论证方法。

四、拓展迁移

师:“中国的脊梁”在今天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述自己的看法,略)

五、赏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