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行业发展趋势_第1页
断路器行业发展趋势_第2页
断路器行业发展趋势_第3页
断路器行业发展趋势_第4页
断路器行业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断路器行业发展趋势通信设备电源市场电源是通信设备及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通信系统的心脏,其核心功能就是为通信网络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供应,从而确保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近年来,我国通信行业投资增长迅速,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使用,我国通信设备市场快速发展。随着3G网络、4G网络的投资建设、中国铁塔公司的组建,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数量快速增长。据工信部数据,2015年,新增移动通信基站127.1万个,是上年净增数的1.3倍,总数达466.8万个,其中4G基站新增92.2万个,总数达到177.1万个。受益于通信设备及通信基站投资的兴起,通信设备行业稳步增长。与此相应,通信设备电源市场前景良好。根据中国电源协会预测,2016年全球通信电源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4.51亿美元,我国作为通信设备及其电源的输出大国,预计到2016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5.59亿元。影响工业设备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一)影响工业设备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工业设备行业智能电网建设促进产品升级智能电网建设为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低压电器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高端低压电器市场份额因此将会进一步扩大。在产品结构调整、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新一代节能、节材、高性能的低压电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2、工业设备行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行业延伸提供了机遇,低压电器行业产品可向光伏发电逆变器、新能源控制与保护系统、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和直流开关电器设备等领域扩展。3、工业设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推动低压电器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与社会固定投资情况联系密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低压电器行业的市场需求。具体说来,低压电器行业的市场容量与电力、工业、房地产、电信行业发展紧密相连。未来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逐渐放缓,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会逐渐增加,这将会持续带动低压电器行业的增长。此外,低压电器行业与新基建密切相关。新基建将带动5G建设、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这为低压电器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4、工业设备行业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制造业是支撑我国大国地位的重要基础,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不够强大,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自动化设备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载体,通过与工业制造技术相结合,对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艺、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普及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将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自动化设备行业前景广阔。5、工业设备行业主要技术日趋成熟由于下游产品的多样性,自动化设备具有明显的定制化特点,因此其研发制造对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技术水平与外国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我国已逐步掌握了自动化设备开发的相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及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影响工业设备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工业设备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由于低压电器需求增大,使得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加大了在低压电器领域的投资力度,导致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目前,国内低压电器高端产品仍然是以进口品牌为主,因此国外品牌对国内市场的持续渗透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的发展。2、工业设备行业对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弱低压电器行业下游的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而低压电器行业内小型企业较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竞争比较激烈。这就决定了低压电器企业在与下游电力客户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客户在定价上的话语权较大。3、工业设备行业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的企业众多,行业中以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中小企业为主,真正具备品牌、技术和销售网络优势的企业很少,行业门槛相对不高,对于行业中已存在的企业而言,它们面临着潜在企业进入的威胁。4、工业设备行业基础薄弱与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动化设备行业起步较晚,生产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学习模仿与自主创新,我国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众多自动化设备厂商,但大多规模偏小,技术力量薄弱,能为下游客户提供全过程的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的企业较少。这些因素都对行业的发展及技术提升产生不利影响。5、工业设备行业专业人才紧缺自动化设备制造涉及自动化控制、电子、机电一体化、精密测量、精密机械、光学与机器视觉、软件等多个技术领域,技术集成难度高、开发难度大,对研发及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方面,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全面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由于自动化设备多为非标定制化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下游行业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征对产品进行个性化设计,这对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对研发及技术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外,生产经营也需要一批精通项目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能深入挖掘客户需求、熟知生产工艺及技术特点,配合技术研发人员,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设计方案。由于我国自动化设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滞后,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人才培育和积累相对不足,致使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工业节能产业链梳工业节能设备主要包括工业动设备以及余热利用设备。其中工业动设备的节能以节能电机和压缩机为主,余热利用设备主要包括余热锅炉以及热泵等。工业节能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能耗较大的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制造业等行业。十二五以来我国加大工业绿色发展,成果显著。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5-2021年中国累计消耗能源约683亿吨标煤,2021年能源消费52.4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煤炭消费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及国家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长12.5%,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15年间能源消耗年均增速显著放缓,分别为6.7%、3.8%和2.8%。十四五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2021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节能目标: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3.5%。十二五、十三五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8%、16%,2021年下降5.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6吨标准煤,与2010年的1.59吨标准煤相比下降了三分之一。预计2022-2026年国内工业领域年节能量将超过2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较2019~2021年平均16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增长25%。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用能需求将刚性增长,制造业能耗控制压力仍然较大。2020年制造业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5.6%,电力、采掘业分别占我国能源消耗的10.7%、5.3%。生活能源消费和交通运输业耗能分别占比12.9%和8.3%,其余12%的能源被建筑业、农业、餐饮住宿等行业所消耗。具体的子行业来说,钢铁、化工、建材、石化、电力、有色、煤炭、纺织等八大重点耗能行业的年耗电量占据了工业行业耗电量的80%以上。从能源消耗的种类上来看,我国工业耗能主要包括三大类:煤炭、石油以及电力。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其中工业煤炭消费量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超过80%,工业耗电占我国用电总量超过70%,工业石油消耗量也达到了我国石油总消耗的三分之一以上。近年来,在国家工业节能的战略方针下,工业用电占比由2003年的73%下降到2020的67%,但工业煤炭消耗量仍然居高不下。电力供需紧张或将成为常态,工业企业迫在眉睫的是实现自身的能耗优化和整体的转型升级。随着电力供需紧张,燃料成本居高不下,高频率的月度交易电价近期也创出新高,但是受限于20%的涨跌幅限制,难以更加有效调动发电厂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广东暂时取消现货交易天花板,希望通过价格波动区间更大的现货交易激发火电厂还可以调度的电量。2022夏季用电高峰受高温及干旱影响电力硬缺口彰显,未来源/网/荷/储投资力度预计会进一步加大以夯实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根据中电联预测,今年除川渝外,贵州/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用电紧张,明后年河南/湖北也有较大压力。随全球极端天气情况频发和冬季到来,供热需求有望继续提升,能源紧张可能继续发酵。根据2022年6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主要指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2)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3)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推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4)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种,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5)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6)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下游行业市场规模目前,自动化设备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硬盘、医疗健康和物流等领域,其中以移动终端行业最为突出。(一)移动终端行业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车载电脑等。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移动智能终端出现了很多新的产品形态。其中,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车载智能终端产品为代表的新兴移动智能终端被广泛看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移动终端产品个性化程度高,零部件种类多。以手机为例,其组成部件包括屏幕、主板、电池、外壳、摄像头、结构件等。移动终端产业链体系庞大,产品生产流程大致包括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和组装、整机组装测试等环节,其中产品设计一般由品牌商自主完成,零部件由专业厂商制造,整机组装测试由代工厂商完成。移动终端产业具有市场规模庞大、更新速度快、定制化要求高等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移动终端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产业区域优势明显。(二)手机行业近年来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保持快速增长,进而推动全球移动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0亿部,2017年则达到14.72亿部。尽管近年来增长率逐渐减小,但出货量一直保持增长,且2011年至2015年各年增长率均大于10%。总体上看,智能手机行业增速放缓,将逐步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我国作为移动终端制造大国,是全球移动终端制造业布局的关键区域,众多电子制造商在我国建立了制造基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能终端产品大的生产国。以智能手机为例,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智能手机的产量为14.29亿部。受人工成本上升的影响,手机制造商面临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的压力。此外,随着消费者对手机智能化、轻薄化、高速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驱动智能手机品牌厂商不断升级其产品,进而带动生产线的更新。上述发展趋势都将带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需求。(三)平板电脑行业2010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平板电脑具有跨界性的特点,兼具消费电子、传统PC、通讯、软件产品等属性,因而受到消费者青睐。苹果发布iPad后,联想、三星、东芝等品牌厂商纷纷加入平板电脑市场,迅速掀起了全球平板电脑热潮。根据数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47.28%,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2.30亿台。但是2015年以来,受大屏幕智能手机销量增长以及消费者更换周期趋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四)新能源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期,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当前阶段的发展特点(一)人力成本加速增长,生产自动化设备需求日益旺盛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洼地效应不断减少,导致人力成本开始加速上涨。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共同富裕战略的提出,可以预期到未来我国劳动人员的工资水平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劳动力成本仍有很大的上涨趋势和空间,进而直接影响从事生产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将会更为直接地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加快自动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未来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时期,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亦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二)自动化设备的定制化程度高自动化设备的下游行业众多,不同的下游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其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自动化设备的不同需求。不仅如此,即使是身处同一行业的不同生产厂商,也往往会因各自产品制造过程中采用的工艺不同,而对自动化设备提出差异化要求,使得标准化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难以有效契合不同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因此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常常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设计及制造。随着疫情后经济的复苏,在数字经济和新基建的双重推动下,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正在掀起对传统工业的智能革命,工业自动化也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运营技术的融合将推动行业的深刻变革。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学习、边缘架构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将走向开放,并真正实现IT与OT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工业4.0等概念在这一基础上逐步落地。IT主要包括: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是信息技术行业的统称,IT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硬件,主要指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主机和网络通信设备;第二层是指软件,包括可用来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信息的各种软件,它包括通常所指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商用管理软件,也包括用来加强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软件、辅助分析的DW/DM(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软件等;第三层是指应用,指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使用各种信息,包括应用ERP、CRM、SCM等软件直接辅助决策,也包括利用其它决策分析模型或借助DW/DM等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分析的质量,辅助决策者作决策。OT是工厂内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专员为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支持,确保生产正常进行的专业技术。电气设备制造业对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对电气设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必须进行自动化以及智能化产业升级来应对新的趋势和挑战。在这一产业化升级的过程中,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装备将逐步推广应用。首先,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将通过工业物联网与数据采集系统,主导建设产品自动化生产线与数字化车间;其次,关键部件自动生产线、产品自动检测线、产品自动装备线等智能制造产线将在电气设备生产的全过程环节中得以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将成为电气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推动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行业竞争格局我国自动化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凭借产品创新、响应速度及个性化服务,正逐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方面与国外厂商相比仍存在差距。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外资企业占据了自动化设备市场约70%的市场份额。与国内企业相比,国外企业在技术、品牌及资金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成本、服务及响应速度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因此国外企业加快了本土化进程,通过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逐步缩小了成本、响应速度、服务等方面与国内企业的差距。在非标自动化设备领域,研发设计需考虑客户的生产线、生产工艺、生产环境等因素,并根据客户定制要求进行零部件、模块的选配和组合,因此对厂商的配套设计能力、项目执行经验、客户服务能力的要求较高。国外企业受上述能力的制约,在我国非标领域占比相对较低,而国内多数非标自动化设备制造商选择专注于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域,在我国非标领域占有一定的份额。工业设备行业壁垒(一)低电压器行业1、低电压器行业销售渠道壁垒由于低压电器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良好的服务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对于一个优秀的生产企业尤为重要,而这一结果需要通过高效的销售渠道来实现。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推广中,高效的销售渠道担负着生产企业向最终用户输送产品、提供产品维护服务并反馈用户需求的任务,其中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根据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的销售网络,整个行业的销售渠道主要是直销和经销两种。在直销方面,各大型低压电器生产企业普遍以建立销售或销售部的方式构建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来实现;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为了延伸产品销售的广度,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一定数量的经销商实现产品销售。无论是直销还是经销,都需要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相应的渠道建设,而新进企业并不能够快速实现这一点。2、低电压器行业产品质量及认证壁垒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服务质量高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随着低压电器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低端产品将逐渐退出市场,而中高端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竞争的关键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掌握先进技术及持续产品研发能力,将掌握市场的主动权。量决定生产企业的生命。而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及技术积累。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全国范围内强制性的低压电器CCC认证标准。但中、高端客户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不仅需要满足CCC认证的要求,还需通过其他多项权威机构认证,如:CB认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际公认的认证体系);TüV认证(TüV德国莱茵、德国认证机构);CE认证(欧盟的通用认证)。以上权威机构的认证对产品的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证过程包括提交认证申请、送样测试以及最后取得认证证书,周期耗时长、费用高且难度大,这对拟进入中、高端低压电器市场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较高的技术与资金壁垒。3、低电压器行业品牌壁垒由于低压电器产品在电能分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终端客户的用电安全,因此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客户对产品质量与可靠性要求较高,往往对产品体验好的知名品牌忠诚度较高,因此拥有知名品牌是参与行业竞争的关键优势之一。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维护,尤其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壁垒更加明显。中高端客户在选择低压电器供应商时,都形成了较为严格的供应体系和筛选标准。因此,低压电器行业中,品牌将成为新入企业所面临的较高的障碍和壁垒。(二)工业自动化行业1、工业自动化行业技术壁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