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药的范畴随着无机化合物类被淘汰_第1页
摘要 农药的范畴随着无机化合物类被淘汰_第2页
摘要 农药的范畴随着无机化合物类被淘汰_第3页
摘要 农药的范畴随着无机化合物类被淘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农药的范畴随着无机化合物类被淘汰,目前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类。其实,当前使用的生物农药,基本上属有机化合物类。因为由于生物农药的资源问题,或因其内有效成分的含量少,或因性质稳定差等等原因,人们也尽量探索它们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进而进行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类农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用于防治各种作物敌害。同时由于作用快,使用方式多,进行工厂生产可控制产量、产期、不同加工类型,因而在应用上有它独特的优势。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农药的副作用,盲目夸张农药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在农药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诸领域深入的开展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它的副作用,使对农药安全性评价更趋向科学、精确与严峻的观点,既能充分发挥农药的作用,又尽量克服它的弊害。植物化学保护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植物及其产品上的有害生物(如病、虫、草、鼠等)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科学。有机化学农药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并广泛使用以来,已成为植物化学保护的重要手段。一、农药发展的历史农药使用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研究,中国、希腊等国家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有杀虫剂的记载,只不过最早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植物性和矿物性农药。我国明朝万历年间《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矿物性的砒霜、石灰、植物性的百部、狼毒、苦参等用于防治害虫的情况。在10世纪之前,我国就开始用硫酸铜、硫酸亚铁、防治害虫。烟草、除虫菊、雷公藤、苦树皮等植物性农药在我国也有很长应用时期,但多为零星使用,方法简单、用量少。农药作为商品大量销售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机及天然产物利用时期(第一代农药)三大杀虫植物除虫菊、烟草、鱼藤的杀虫作用早已被确认,但作为杀虫剂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是在1850年前后开始,1880年后硫磺粉、石硫合剂在英国、德国广泛用来防治植物病害;1882年法国密拉德脱发现了波尔多液可以用来防治霜霉病;1910年硫酸烟碱商品化,但这时期的农药主要用于防治果树、蔬菜、棉花等的病虫害。第二阶段为有机合成时期(第二代农药)自1938年瑞士科学家米勒博士发现滴滴涕的杀虫作用后,农药进入了新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滴滴涕在防治卫生害虫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使人们看到了有机化合物作为农药的巨大潜力。1945年米勒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后人们相继开发出了高效六六六、西维因及有机硫杀菌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士拉德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磷化合物,但法西斯德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直到战后才公布于世。有机磷化合物对昆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它的发现使有机磷化合物迅速成为农药中一大类重要化合物,是当今品种最多、应用最广、药效较高的一类杀虫剂,1944年又发现2,4-D可以除草,因而出现了除草剂工业。第三阶段为新型农药发展时期(第三代农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1962年卡而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在书中揭示了农药的迁移、转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威胁,使人们对环境污染中农药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思索。因此,上世纪70年代左右,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先后对一些农药禁用、限制使用,有些人甚至主张禁止使用一切农药。同时,人们也清楚的看到:人口增长的严峻形势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人口增长要求增加食物,在增加食物生产中农药又扮演着重要角色,农药向何处发展?较长时间以来,农药的研究和生产主要注意了两方面:一是农药的效果即农药在防治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和人类免受有害生物侵袭方面的效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二是经济利润农药施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不用怀疑的;然而它对人类、环境、对有益生物所带来的威胁,总有一天会将农药的益处化为乌有。为克服农药的缺点,农药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性,因此,新型农药的开发,除了农药的效果之外,更应该注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易分解,不易在环境中富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对人体不构成危害,使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都感到安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对作物及有用生物具有选择性,同时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对病虫害高效,对目标有定向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单位面积中用药量少,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善其经济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使用对环境无污染、毒理学上安全的载体和稀释剂。二、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在人类的农业发展史中,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说明人类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用化学药物防治有害生物的,进入20世纪以来,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大量施用化学物质以后,农业生产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农药的发展,特别是化学农药的发展,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在近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使用农药有效的控制了很多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的有害生物,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稳定和提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促进农业生产的变革近代农药的应用在这方面表现是非常突出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除草剂的应用,由于广泛使用除草剂控制了农田杂草的危害,不仅减轻了农民对农田管理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农田除草时间、降低了除草费用,也使种植制度中推行免耕法成为可能,使人们可以在水稻生产中使用直播栽培等新技术。三、植保方针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对综合防治的正确理解是:从生态学观点出发,综合利用一切有效防治措施,使用物理、机械方法、农业栽培耕作措施以及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通过抗虫、抗病育种、新方法、新途径的应用(性外激素、保幼激素、拒食剂)而且使它们协调起来。这也就是上一世纪70年代前后国外提出的“害物综合治理”。完全依靠农药,单独使用化学防治的做法将逐步减少以至不复存在,但必须指出,在综合防治体系中,使用化学农药在今后仍占有重要地位,在消除杂草方面尤其如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化学除草剂在全部农药中所占的比例,近些年有了较大提高足以证明这一点,尤其在国营农场如不使用农药,很难控制病、虫、草、鼠害,就达不到高产、稳产的要求。这点在我国及先进国家是很明显的,目前及今后可预见到将来,化学防治仍然是综合防治中的主要措施,是农业上不可缺少的手段化学防治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措施中的中心环节。理想的化学防治必须达到最大的“控害保益”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一)根据天敌作用,适当调整防治阈值和防治指标当靶标生物达到经济危害限阈时进行化学防治有害生物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其种群数量不致以造成经济损失,而不是要消灭这种有害生物。只有当靶标生物数量达到经济危害限阈时才进行化学防治。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初步制定了多种靶标生物的为害标准,这对指导化学防治有很重要的作用。进行化学防治时允许一定量的靶标生物存在,一是因为保留不足造成严重为害的靶标生物,有利于天敌的定居、生存和繁殖,有利于生态平衡;二是作物在某些生长阶段有一定的补偿能力,轻微受害往往对产量影响很小;三是经济效益上防治的纯收益应大于所花费的成本。制订防治标准不仅要考虑到靶标生物当代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以后各代的影响,求得更大的长期效益。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抑制靶标有害生物种群时采用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措施中,最主要的方法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是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预防性的;生物防治是第二道防线,利用天敌调节有害生物,使其在某段时间内保持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化学防治是第三道防线,是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基础上应急控制病虫害的措施。进行化学保护时要保护和利用天敌,首先必须确立天敌的效果水平,并以此作为天敌的利用指标。天敌的效果水平表现为捕食与被捕食对象、寄生与被寄生个体的百分比(即捕食性天敌的益害比和寄生性天敌的寄生抑制比)。如在早稻田天敌蜘蛛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若平衡密度(蜘蛛:飞虱、叶蝉)为l:4—5时;晚稻优势种为狼蛛,其比为1:8〜9时,则黑尾叶蝉和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可受到有效地控制。(二)充分利用农药的选择性农药的选择性包括生理选择性和生态选择性。在当前生理选择性农药还不太多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农药的生态选择性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行之有效的途径。选用对害虫高效而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农药及剂型在靶标生物与天敌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选用具有选择性的农药,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稻飞虱、稻叶蝉大发生时,选用噻嗪酮、叶蝉散等农药,不仅药效高,而且对稻田蜘蛛、青蛙等毒性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灭幼脲是当前防治鳞翅目害虫较理想的药剂之一,效果好,用量少,对天敌安全,农药剂型不同对天敌的影响也不同。同一有效成分以乳油对天敌杀伤力大,而颗粒剂、微胶囊剂则毒性相对较小。如防治高粱蚜,改乐果乳油喷洒为颗粒扬撒,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防治玉米螟用颗粒剂灌心叶,不仅效果较好,而且对天敌影响很小。选用准确的施药量或浓度同一种农药使用不同剂量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应,施用剂量大、浓度高时对天敌的杀伤机会增大。若使用合适就既可防治害虫,又不对天敌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没有影响。如浙江省三门县试验,用50%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对稻田拟水狼蛛48h的杀伤率达58.3%;3000倍液不仅能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螟,而且对蜘蛛影响少,死亡率只有5.9%。三、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农药对鱼、贝类的影响1.农药对水质的污染和进入鱼、贝体内的途径施用农药若处理不当,如在池塘河流内洗刷喷药用具及倾倒剩余药液,或施药后没有管理好田水的排灌,特别是在稻田施药后随田水外溢,以及农药在空中飘落污染排水沟或排灌渠道、池塘、河流、湖泊,这些都会引起农药污染水体。水体中的农药通过呼吸、食物链和体表三个途径进入鱼、贝体内。鱼的呼吸器官是表皮极薄的鳃,鳃的表面暴露在水中,使水和血液接触,获得所需要的氧气,从而也就迅速吸收并富集水中的农药。有研究表明,红鳟鱼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每小时每公斤体重300mg,若鳃对氧的过滤系数为100%,水中的溶氧量为10mg/L,那么为吸取必需的氧,每小时每公斤体重就需过滤30L水,1d内从鳃过滤的水就是700L。假若农药全部被过滤,那么在1d内就发生了700倍的浓缩。由此可见,若农药不能分解,鱼、贝类鳃呼吸浓缩农药之快是非常惊人的。鱼类的食料多为浮游生物,水中的农药易被浮游生物不断吸进体内,当鱼类吞食这些饵料时,则农药就转移到体内而产生富集,其含量有时高于浮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