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_第1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_第2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_第3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_第4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

[教材解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持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学习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战争与和平方面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积累,但本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没有因战争失去亲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把握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时我通过抓关键词句,利用多媒体菅造课堂氯围,注意创设激发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引领孩子们走进文中,去感受场景,见识人物,对学生进行感情上的陶治,使之与课文的情境融为一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的幸福中,然而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大家请看:

2、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师:令人心惊胆战的炮声中,一座座高楼大厦变成了废墟,惊慌失措的人们四处逃窜,躲避着随时可能飞来的炮弹。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死伤无数,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大声地哭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啊?师:看到这些情景,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战争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痛苦、残忍、憎恨、悲痛……

(教学设计意图: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激起学生的情感。)

师: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点什么?

(整理学生发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2、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交流: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这个中国孩子是谁?(雷利)

他在信中发出了怎样的呼吁?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出雷利发出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那么,雷利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吁?(因为他爸爸是因战争而牺牲的••••••

(设计意图: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再通过交流理解雷利发出呼声的原因。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细读;深入探究

1、感受爸爸的形象。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小组一起体会。

(2)大家交流,请同学起来说自己的看法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3)夸夸爸爸

如果你就是这个中国孩子,有这样一位爸爸,你会感到自豪吗?谁能把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连成一句话,自豪的说一说?

(教学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有关爸爸的描写,通过指导朗诵,让学生领会爸爸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素质。只有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我”对爸爸的死悲痛欲绝的情感。)

2、体会”“丧父之痛”过渡:这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怎么不让这位中国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他又是多么热切的盼望爸爸能够早日回来,把那顶蓝盔带在自己的头上!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爸爸胜利归来,一家人在机场幸福团聚的场面。

①学生想象

生1: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生2: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生:和平!和平!和平!

学生读整句话。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合作朗读、引读,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悲伤。)

过渡:仅仅就因为雷利失去了父亲吗?

3、感悟战争的可恨

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亲爱的爸爸的生命,那么世界是不是因此就太平了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①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

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②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意图: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学生很难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课前让学生收集了有关信息资料,并精心编辑了课件,将一些不同时代的战争画面以及战火中无辜百姓惨遭涂炭的照片、图片展示给学生,意在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感受战争的残暴以及和平的“脆弱”。】

师: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甚至生命。为此,我们禁不住跟这个中国孩子一起发出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感悟作者发出的呼吁

自读最后一段,跟作者一起激情呼吁!

①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小作者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过渡:同学们,有战争,就有牺牲,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因此,雷利大声呼吁,学生齐读: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出示语段五,齐读: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此时,本课进入高潮阶段,点燃学生的激情,发出内心的呼唤!采取想象读,比赛读,引读,齐读等各种方法来朗读。)

四、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充满温情的歌声,观看这带着美好祝愿的画面。(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课尾自然回归文章主题,学生在歌声中升华认识、深化体验。】

五、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1.摘录课文中感人的句子,用心记住,并自己设计“和平“标语。

2、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3、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任选一题做。

【读写结合。充分的利用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走入文本,走进雷利的内心,与他同悲、同恨、同渴求、同呼吁呢?针对本课的特点,决定引导学生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学习本文。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于漪老师说:“阅读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就象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因此,我们努力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扯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

三、拓宽文本,释放情感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的唯一学习资料,课堂也不是学生学语文的唯一渠道。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和平并没有永驻人间。”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感知大量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数据、图片等事实资料,他们与作者的真挚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感情朗读体味情感课堂中,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配以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