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不错的介绍基础知识的文章_第1页
一篇不错的介绍基础知识的文章_第2页
一篇不错的介绍基础知识的文章_第3页
一篇不错的介绍基础知识的文章_第4页
一篇不错的介绍基础知识的文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篇不错的介绍基础知识的文章,虽然成文时间较早,但做为基础知识来看还是不错的……

由于成文时间早,介绍的可能不全面,欢迎坛友们补充和完善

随着PC扩展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可连接外设的增多,如果采用非标准化的连接规范必然造成信息在速度、时序、数据格式以及类型等方面的不匹配,因此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外部接口标准,标准PC的外部接口通常包括串口、并口、PS/2接口、USB接口、网络接口、音频接口和VGA接口等,在本文和后续文章中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在本文中将向大家介绍主板集成的外部接口。

2楼一、并行接口(Parallel

Port/Interface)

并口采用25针的双排插口,除最普遍的应用于打印机以外,还可用于连接扫描仪、ZIP驱动器甚至外置网卡、磁带机以及某些扩展硬盘等设备,

下面我们简单看看并口的发展历史:

3楼最初的并口设计是单向传输数据的,也就是说数据在某一时刻只能实现输入或者输出.后来IBM又开发出了一种被称为SPP(Standard

Parallel

Port)的双向并口技术,它可以实现数据的同时输入和输出,这样就将原来的半互动并口变成了真正的双方互动并口;

Intel、

Xircom

及Zenith于1991年共同推出了EPP(Enhanced

Parallel

Port,增强型并口),允许更大容量数据的传输(500~1000byte/s),其主要是针对要求较高数据传输速度的非打印机设备,例如存储设备等;紧接着EPP的推出,1992年微软和惠普联合推出了被称为ECP(Extended

Capabilities

Port,)的新并口标准,和EPP不同,ECP是专门针对打印机而制订的标准;发布于1994年的IEEE

1284涵盖了EPP和ECP两个标准,但需要操作系统和硬件都支持该标准,这对现在的硬件而言已不是什么问题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并口都支持EPP和ECP这两个标准,而且我们可以在CMOS当中自己设置并口的工作模式。

二、串行接口(Serial

Port)ﻫ4楼在早期的PC系统中串口的物理连接方式有9针和25针两种方式,通过额外的子卡挡板与电脑连接,如下图所示ﻫ5楼随着PC技术的发展,25针的串口逐渐被淘汰,目前串口都采用9针的连接方式直接集成在主板上。一般的PC主板都提供两个串口。

ﻫ标准的串口能够达到最高115Kbps的数据传输速度,而一些增强型串口如ESP(Enhanced

Serial

Port,增强型串口)

、Super

ESP(Super

Enhanced

Serial

Port,超级增强型串口)等则能达到460K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虽然主板一般都集成两个串口,可Windows却最多可提供8个串口资源供硬件设置使用(编号COM1到COM8),虽然其I/O地址不相同,但是总共只占据两个IRQ(1、3、5、7共享IRQ4,2、4、6、8共享IRQ3),平常我们常用的是COM1~COM4这四个端口。我们经常在使用中遇到这个问题——如果在COM1上安装了串口鼠标或其他外设,就不能在COM3上安装如Modem之类的其它硬件,这就是因为IRQ设置冲突而无法工作.这时玩家们可以将另外的外设安装在COM2或4。

ﻫ三、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1。

简介

ﻫ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是由Compaq、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于1994年底联合提出的接口标准,其目的是用于取代逐渐不适应外设需求的传统串、并口。1996年业界正式通过了USB1.0标准,但由于未获当时主流的Win95支持(直到Win95

OSR2才通过外挂模块提供对USB1。0的支持)而未得到普及,直到1998年USB1.1标准确立和Win98内核正式提供对USB接口的直接支持之后,USB才真正开始普及,到今天已经发展到USB2.0标准。

6楼电脑上的USB接口是一个包含四条金手指引脚的扁平接口(如上图所示),如果我们剖开USB外设的数据线,可以发现其内部共有四条线,其中两条负责供电而另外两条负责数据的传输,如下图所示。

7楼USB接口的连接线有两种形式,通常我们将其与电脑接口连接的一端称为“A"连接头,而将连接外设的接头称为“B"连接头(通常的外设都是内建USB数据线而仅仅包含与电脑相连的“A”连接头)。“A"连接头表示“上流”至电脑;“B”连接头表示“下游”到外设.这样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和定义就避免了连接上的混淆和困扰。

8楼2.

USB接口的性能特点

●热插拔,使用方便

USB接口真正实现了热插拔,在安装硬件时再也不需要象串口或并口这样经过关机—连接-开机-装驱动程序-重启这样的繁琐过程,真正实现在开机状态下的PnP(即插即用)。而且USB接口都有自己的单独保留中断号(由USB驱动程序自动分配,并在USB设备拔出后自动收回),不会和其他设备竞争有限的资源,可免去许多配置的麻烦。ﻫ9楼●带宽大,速度快

ﻫUSB1。1协议允许1。5Mbps和12Mbps两种数据传送速度规格,这大概是标准串口的100倍(115Kbps)以及标准并口的10倍,而新的USB2.0协议已经可以提供速率为480Mbps的高速传输。

ﻫ注:1Mbps=0。125MB/s

●可连接设备多

ﻫUSB接口理论上可以通过USB

Hub采用菊花链的形式扩展连接127个设备,节点间的有效距离为5

米,通过USB

Hub可以将有效距离延长至30米。但注意采用USB

Hub扩展接口时最多只允许5个Hub的级联而且有30米的有效距离限制.

●简单的网络互连功能

可以利用USB接口来实现双机互连以交换简单的数据资料,组建最简单的对等网。

ﻫ必须指出的是,USB2.0功能的实现要求硬件和软件同时支持,它包括主板的USB主控芯片和操作系统都要对USB2。0提供支持。就目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言,目前只有Win2000和WinXP能够提供对USB2.0的完整支持,在其它Windows操作系统下虽然系统可以识别USB2。0设备,但无法以高速模式运行,而包括Linux、MAC

OS和BEOS在内的非主流操作系统目前也开始提供对USB2.0的支持。

3。

USB接口相关问题集

ﻫ●我的硬件是否支持USB接口?

开机时进入CMOS设置界面,打开BIOS设置中的USB接口选项(Enable)。如果没有相关选项则需要升级BIOS或说明主板不支持USB接口。现今的主流主板都提供对USB接口的支持.

ﻫ●我的操作系统是否支持USB接口?

ﻫ以主流的Windows为例,在“我的电脑"-属性—硬件-设备管理器-通用串行总线控制器中查看是否有“USB

Host

Controller"和“USB

Root

Hub”的相关项目,如果有则说明你的操作系统已经支持USB接口,如果没有则说明需要升级添加USB接口驱动程序或你的操作系统不支持USB接口.如下图所示

10楼●我的主板没有集成USB接口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手动添加一块PCI接口的USB控制卡(一般自带2~4个USB接口),就像安装声卡或者显卡一样插上再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就可以了.

ﻫ●怎样使我的USB键盘在DOS下能正常使用?

ﻫ要使USB接口的键盘(或鼠标)在DOS下正常使用,必须在CMOS设置界面中选择USB

Legacy——Enable,以支持USB键盘或鼠标在DOS下面的正常使用。

ﻫ正是基于USB接口具有一些传统接口无法比拟的优点,我们完全可以期待USB将会取代并口、串口以及键盘、鼠标所使用的PS/2接口,而成为新一代统一的接口标准。

四、IEEE1394接口

1.

简介

说到如日中天的USB接口,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一个有力竞争者——IEEE1394接口。

ﻫ假如你曾经玩过DV,那么你一定听说过“FireWire”这个术语-—或者被称为索尼“i。Link"以及“IEEE1394”.

IEEE1394接口最初由Apple公司提出(称为“火线"技术)并在1995年由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正式制定为总线标准,它与USB接口在外形以及大部分功能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点。IEEE1394目前有两个版本,即通常所使用的IEEE1394a和发展中的更高速的IEEE1394b.

11楼IEEE1394通常有两种接口方式,一种是六角型的六针接口,另一种是四角的四针接口,其区别就在于六针接口除了两条一对共两对的数据线外还多了一对电源线,可直接向外设供电,多使用于苹果机和台式电脑,而四针接口多用于DV或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如果剥开IEEE1394接口的数据线,我们就能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内部结构:ﻫ12楼2。性能特点

ﻫ●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即插即用,无需设置设备ID号,从Win98

SE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开始内置IEEE1394支持核心,无需驱动程序。

●数据传输速度快,IEEE1394a高达400Mbps,后续的IEEE1394b标准可将速度提升到800Mbps、1.6Gbps甚至3。2Gbps。

●自带供电线路,能提供8-40V可变电压,允许通过最大电流也达到1.5A左右,因此它能为耗电量要求小的设备进行供电。

ﻫ●真正点对点连接(peer-to—peer),设备间不分主从,可直接实现两台DV间的数据传输或是多台电脑共享一台DV机,而且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直接将IEEE1394接口DV机中的图像数据保存到IEEE1394接口的硬盘中。

ﻫ当前我们应用最多的是带宽400Mbps的IEEE1394a接口,与其相比,正在发展中的IEEE1394b接口的特点是可以实现长途数据传输.今年初由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推出了业界首款IEEE1394b器件TSB81BA3,不仅将上一代

1394a的速度加倍到800Mbps,而且还将通信距离增加到了100米,而如果采用石英类材料的光纤的话,则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6Gbps,将来还有望提高到3。2Gbps。从而可确保在高速数据传输与多媒体网络中实现更佳的用户体验。

五、键盘、鼠标接口——PS/2ﻫ13楼相信玩家们早已经没有使用COM端口的鼠标键盘了吧?现在我们使用的鼠标和键盘绝大多数采用PS/2接口,鼠标和键盘的PS/2接口的物理外观完全相同,初学者往往容易插错,以至于业界不得不在PC’99规范中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将其区别开,而事实上它们在工作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从下面的PS/2接口针脚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注:1

空2

键盘、鼠标数据信号

3

+5V(驱动控制芯片和LED指示灯)

4

5

空置

6

键盘、鼠标时钟信号14楼玩转IRQ,其实很简单

注:

转自天极网·

·严宾··

ﻫ提起IRQ(中断要求),可能很多人都有种畏难情绪.当然,对于DOS时代就涉足电脑的DIY高手或是使用电脑已有一段日子的用户来说,IRQ早已经是驾轻就熟的东西.而能够自动配置IRQ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兴起,使以往考倒不少人的IRQ冲突问题如今也很少出现。

不过,这并不代表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就与大家共同探讨IRQ的设置方法.当大家充分认识IRQ后,掌握电脑的所有设定便更加容易,用起来也更加轻松。

ﻫ一、什么是IRQ

ﻫIRQ的全称是“Interupt

ReQuest”,即“中断要求”。当电脑内的周边硬件需要处理器去执行某些工作时,该硬件就会发出一个硬件信号,通知处理器工作,而这个信号就是IRQ。那为什么叫做“中断”呢?“中断"的意思是即使处理器正在执行其他工作,当它收到周边设备传来的中断信号时,处理器也会停下来,优先处理这个信号代表的工作,完成后再继续处理之前未完成的工作.

ﻫ二、什么是IRQ冲突

ﻫIRQ的数目有限,一部电脑虽然一共有16个IRQ(从IRQ0至IRQ15),但是其中很多IRQ已经预先分配给特定的硬件,具体如下:

IRQ0:系统计时器

ﻫIRQ1:键盘

ﻫIRQ2:可设置中断控制卡

ﻫIRQ3:COM2(串行接口2)

ﻫIRQ4:COM1(串行接口1)

IRQ5:未预先配置

IRQ6:磁盘机

ﻫIRQ7:并行接口

ﻫIRQ8:CMOS/时钟

IRQ9:未预先配置

IRQ10:未预先配置

ﻫIRQ11:未预先配置

ﻫIRQ12:PS/2鼠标

IRQ13:算术处理器(Arithmetic

Processor)

ﻫIRQ14:Primary(主)IDE控制器

ﻫIRQ15:Secondary(从)IDE控制器

ﻫ由上可见,IRQ5、IRQ9、IRQ10和IRQ11都是空置的。但大家不要以为这就代表着有多余的IRQ可以使用.因为要使用IRQ的周边设备实在是太多了,例如声卡、网卡等PCI或ISA设备都需要配置一个IRQ.如果有两个设备配置了同一个IRQ的话,就会出现IRQ冲突的问题,从而使两者都不能正常工作。

三、遇到IRQ冲突怎么办?

大家可能会问,一般主板都有四根或更多PCI插槽.如果全都插上PCI扩展卡,那四个空置的IRQ又怎么够用呢?

其实,某些硬件是可以共用一个IRQ的,而有些却又偏偏不行。例如PCI声卡需要独自享用一个IRQ,有时甚至需要两个,一个作MIDI(迷笛),一个作Wave(波表)。因此当系统自动分配IRQ时,若声卡被分配与其他设备共用一个IRQ的话,发生IRQ冲突的可能性极大,而解决之道就是手动分配IRQ,在BIOS内进行设置。

四、实例示范

ﻫ假设一块主板上有五根PCI插槽,现在五根插槽全部插满了(包括MODEM卡、网卡、声卡、电视卡等等)。但无论将声卡插在任何一根PCI插槽内,都无法正常工作。解决步骤如下:

1、查看主板说明书,找出哪一根PCI插槽是不与其他插槽共用IRQ的(一般是第三根插槽),然后将声卡插到第三根PCI插槽中.同时,由于第一和第五根PCI插槽需共用IRQ,我们还应检查插在上面的硬件设备及其驱动程序是否支持共用IRQ。

2、启动电脑,进入BIOS,开启“Advanced”一栏最底下的“PCI

Configuration”。

3、在“PCI

Configuration”设置页面的上半部分有一项“Slot

3

IRQ”,它就是第三根PCI插槽所分配的IRQ位置。系统默认为“Auto”(自动).

ﻫ4、将光标移到“Slot

3

IRQ"一行上按回车键,画面会显示“0-15”的数字。这时用户可选择四个空闲中断(IRQ5、IRQ9、IRQ10或IRQ11)的任一个,这里笔者选择“IRQ10"。

5、再为其他的Slot插槽设置其他的IRQ。例如Slot

1/5的IRQ设置成“IRQ3”、Slot

IRQ设置为“IRQ9”,Slot

4设置为“IRQ11"等。

6、此外,如果你使用的主板集成有老一代的ISA插槽的话,还要在“PCI

IRQ

Resource

Exclusion”选项中,对个别的ISA总线硬件所需的IRQ进行更改设置.

ﻫ7、完成设置后选择保存设置并重新启动电脑,就可以向烦人的IRQ冲突说BYEBYE啦。

ﻫ五、结束语

ﻫ正如本文开头所述,IRQ设置对一般人而言是有点难度.但随着专门为解决中断及I/O接口冲突问题而设计的“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硬件的问世,再配合如Windows一样支持PnP的操作系统,已经大大减少了IRQ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基本上,现在除了声卡有可能出现IRQ冲突的问题外,其他电脑硬件一般都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不过,既然只需简单的几步设置就能够解决问题,多学一点总不是坏事吧!15楼计算机启动过程详解(转)

打开电源启动机器几乎是电脑爱好者每天必做的事情,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幅幅启动画面,我们一点儿也不会感到陌生,但是,计算机在显示这些启动画面时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呢?相信有的朋友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就来介绍一下从打开电源到出现Windows的蓝天白云时,计算机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第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是直接与硬件打交道的底层代码,它为操作系统提供了控制硬件设备的基本功能。BIOS包括有系统BIOS(即常说的主板BIOS)、显卡BIOS和其它设备(例如IDE控制器、SCSI卡或网卡等)的BIOS,其中系统BIOS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角,因为计算机的启动过程正是在它的控制下进行的。BIOS一般被存放在ROM(只读存储芯片)之中,即使在关机或掉电以后,这些代码也不会消失。

ﻫ第二个基本概念是内存的地址,我们的机器中一般安装有32MB、64MB或128MB内存,这些内存的每一个字节都被赋予了一个地址,以便CPU访问内存。32MB的地址范围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就是0~1FFFFFFH,其中0~FFFFFH的低端1MB内存非常特殊,因为最初的8086处理器能够访问的内存最大只有1MB,这1MB的低端640KB被称为基本内存,而A0000H~BFFFFH要保留给显示卡的显存使用,C0000H~FFFFFH则被保留给BIOS使用,其中系统BIOS一般占用了最后的64KB或更多一点的空间,显卡BIOS一般在C0000H~C7FFFH处,IDE控制器的BIOS在C8000H~CBFFFH处.

ﻫ好了,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看计算机的启动过程吧.

第一步:

当我们按下电源开关时,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此时电压还不太稳定,主板上的控制芯片组会向CPU发出并保持一个RESET(重置)信号,让CPU内部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但CPU在此刻不会马上执行指令。当芯片组检测到电源已经开始稳定供电了(当然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它便撤去RESET信号(如果是手工按下计算机面板上的Reset按钮来重启机器,那么松开该按钮时芯片组就会撤去RESET信号),CPU马上就从地址FFFF0H处开始执行指令,从前面的介绍可知,这个地址实际上在系统BIOS的地址范围内,无论是Award

BIOS还是AMI

BIOS,放在这里的只是一条跳转指令,跳到系统BIOS中真正的启动代码处。

ﻫ第二步:

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POST(Power-On

Self

Test,加电后自检),POST的主要任务是检测系统中一些关键设备是否存在和能否正常工作,例如内存和显卡等设备。由于POST是最早进行的检测过程,此时显卡还没有初始化,如果系统BIOS在进行POST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致命错误,例如没有找到内存或者内存有问题(此时只会检查640K常规内存),那么系统BIOS就会直接控制喇叭发声来报告错误,声音的长短和次数代表了错误的类型。在正常情况下,POST过程进行得非常快,我们几乎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POST结束之后就会调用其它代码来进行更完整的硬件检测.

第三步:

接下来系统BIOS将查找显卡的BIOS,前面说过,存放显卡BIOS的ROM芯片的起始地址通常设在C0000H处,系统BIOS在这个地方找到显卡BIOS之后就调用它的初始化代码,由显卡BIOS来初始化显卡,此时多数显卡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些初始化信息,介绍生产厂商、图形芯片类型等内容,不过这个画面几乎是一闪而过。系统BIOS接着会查找其它设备的BIOS程序,找到之后同样要调用这些BIOS内部的初始化代码来初始化相关的设备。

第四步:

查找完所有其它设备的BIOS之后,系统BIOS将显示出它自己的启动画面,其中包括有系统BIOS的类型、序列号和版本号等内容。

第五步:

接着系统BIOS将检测和显示CPU的类型和工作频率,然后开始测试所有的RAM,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内存测试的进度,我们可以在CMOS设置中自行决定使用简单耗时少或者详细耗时多的测试方式。

ﻫ16楼

ﻫ第六步:

内存测试通过之后,系统BIOS将开始检测系统中安装的一些标准硬件设备,包括硬盘、CD-ROM、串口、并口、软驱等设备,另外绝大多数较新版本的系统BIOS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自动检测和设置内存的定时参数、硬盘参数和访问模式等。

ﻫ第七步:

标准设备检测完毕后,系统BIOS内部的支持即插即用的代码将开始检测和配置系统中安装的即插即用设备,每找到一个设备之后,系统BIOS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设备的名称和型号等信息,同时为该设备分配中断、DMA通道和I/O端口等资源.

ﻫ第八步:

到这一步为止,所有硬件都已经检测配置完毕了,多数系统BIOS会重新清屏并在屏幕上方显示出一个表格,其中概略地列出了系统中安装的各种标准硬件设备,以及它们使用的资源和一些相关工作参数。

ﻫ第九步:

接下来系统BIOS将更新ESCD(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扩展系统配置数据).ESCD是系统BIOS用来与操作系统交换硬件配置信息的一种手段,这些数据被存放在CMOS(一小块特殊的RAM,由主板上的电池来供电)之中.通常ESCD数据只在系统硬件配置发生改变后才会更新,所以不是每次启动机器时我们都能够看到“Update

ESCD…

Success”这样的信息,不过,某些主板的系统BIOS在保存ESCD数据时使用了与Windows

9x不相同的数据格式,于是Windows

9x在它自己的启动过程中会把ESCD数据修改成自己的格式,但在下一次启动机器时,即使硬件配置没有发生改变,系统BIOS也会把ESCD的数据格式改回来,如此循环,将会导致在每次启动机器时,系统BIOS都要更新一遍ESCD,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机器在每次启动时都会显示出相关信息的原因。

第十步:

ESCD更新完毕后,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将进行它的最后一项工作,即根据用户指定的启动顺序从软盘、硬盘或光驱启动。以从C盘启动为例,系统BIOS将读取并执行硬盘上的主引导记录,主引导记录接着从分区表中找到第一个活动分区,然后读取并执行这个活动分区的分区引导记录,而分区引导记录将负责读取并执行IO.SYS,这是DOS和Windows

9x最基本的系统文件。Windows

9x的IO.SYS首先要初始化一些重要的系统数据,然后就显示出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在这幅画面之下,Windows将继续进行DOS部分和GUI(图形用户界面)部分的引导和初始化工作。

ﻫ如果系统之中安装有引导多种操作系统的工具软件,通常主引导记录将被替换成该软件的引导代码,这些代码将允许用户选择一种操作系统,然后读取并执行该操作系统的基本引导代码(DOS和Windows的基本引导代码就是分区引导记录)。

上面介绍的便是计算机在打开电源开关(或按Reset键)进行冷启动时所要完成的各种初始化工作,如果我们在DOS下按Ctrl+Alt+Del组合键(或从Windows中选择重新启动计算机)来进行热启动,那么POST过程将被跳过去,直接从第三步开始,另外第五步的检测CPU和内存测试也不会再进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冷启动还是热启动,系统BIOS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进行着这些我们平时并不太注意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单调的硬件检测步骤为我们能够正常使用电脑提供了基础。17楼主板上常见英文标识的解释及功能说明

转自天极网·

·TANK··

硬盘和软驱:

ﻫPRI

IDE

和IDE1及SEC

IDE和IDE2

表示硬盘和光驱接口的主和副

ﻫFLOPPY和FDD1表示软驱接口

ﻫ注意:在接口周围有针接顺序接示,如1,2和33,34,及39,40样数字指示.我们使用的软驱线和硬盘线红线靠近1的位置。

CPU插座:

SOCKET-478和SOCKET462,SOCKET

370

表示CPU的类型的管脚数.

ﻫ内存插槽:

ﻫDIMM0,DIMM1和DDR1,DDR2,DDR3表示使用的内存类型。

ﻫ电源接口:

ATX1

或ATXPWR20针ATX电源接口.

ATX12V

CPU供电的专用12V接口(2黄2黑共4根)。

ﻫATXP5内存供电拉口(颜色为1红,2橙,3黑,共6根)。

风扇接口:

ﻫCPU_FATN1

CPU风扇

ﻫPWR_FAN1电源风扇

CAS_FAN1和CHASSIS

FAN和SYS

FAN等

表示机箱风扇电源接口.

FRONT

FAN前置机箱风扇

ﻫREARFAN后置机箱风扇

ﻫ面板接口:

ﻫF_PANEL或FRONTPNL1前置面板接口

PANEL1面板1

ﻫRESET和RST复位

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有正负极区别。当我们接反时不发光,其正常工作电压红绿黄1。8~2.5V,蓝色4V左右,白色5V。

PWR_SW或PW_ON电源开关

PWR_LED

电源指示灯

ACPI_LED

高级电源管理状态指示灯

ﻫTUBRO_LED或TB_LED表示加速状态指示灯

HD_LED或IDE_LED硬盘指示灯

ﻫSCSI

LED

SCSI硬盘工作状态指示灯

ﻫHD+和HD-表示硬盘指示灯的正极和负极,其他如:MPD+和MPD-及PW+和PW-。

SPEAKER和SPK主板喇叭接口

BZ1

峰鸣器

KB_LOCK和KEYLOCK

表示键盘锁接口。

TUBROS/W加速转换开关接口。

外设接口:

ﻫLPT1和PARALL表示打印机接口

COM1和COM2表示串行通讯端口,也是外置猫接口,老的的方口鼠标接口。

ﻫRJ45内置网卡接口.

RJ11内置调制解调器接口。

USB或USB1及USB2,FNT

USB等表示主板前置或后置USB接口。

MSE/KYBD鼠标和键盘接口。

ﻫCD_IN1和JCD

表示CD音频输入接口。

AUX_IN1和JAUX表示线路音频输入接口。

JAUDIO或AUDIO表示板载音频输出接口。如果你的机箱有前置耳机和话筒插孔时,并且其接口符合板载AUDIO接口,这时你就可以方便的同时使用前置和后置音频输出。不必来回的拔来拔去。

F_AUDIO前置音频输入输出接口。

ﻫMODEMIN1内置调制解调器输入接口。

ﻫ电池:

ﻫJBAT1

主板电池放电跳线

ﻫBAT1或BT表示主板CMOS信息保存电池.

JP10

(一般靠近电池附近)

1-2

2—3

NORMAL

CLEAR

CMOS

正常使用模式

清除CMOS内容

网卡启动允许:

ﻫJP4ONBOARDLAN

1—2

ENABLE

网卡远程启动允许

2-3

DISABLE

网卡远程启动禁止

键盘开机允许:

如果你想使用键盘开机功能,你需要在CMOS中设置的键盘开机允许,还需要在主板上进行跳线设置。

ﻫ注意:当键盘由5VSB电源供电时,键盘和鼠标开机功能允许,但是此时当关机后(没有拔下主机电源插头时),键盘或光电鼠的指示灯会一直亮着.

ﻫJP1(键盘开机跳线一般在键盘接口附近)

1-2

KEYBOARD

POWER

ON

DISABLE

键盘开机允许

2-3

KEYBOARD

POWER

ON

ENABLE

键盘开机禁止

主板型号识别:

当我们升级主板的BIOS时,一定要正确识别主板的型号及PCB版本号。因为有的主板型号相同,但是在其生产过程中可能芯片会有所变化,这时会在PCB版本号上有差别.所以在升级BIOS时一定要下载其适合的BIOS代码。BIOS芯片保存在FLASH

EEPROM中,这两年的主板为了节省安装空间,都采用了方形的芯片。方形芯片的第一脚的标志位是一个小圆点,在一侧的中间位置。

如:GA—8IR533

REV:1。0

后面的1.0即为PCB版本号。

声卡芯片的识别:

目前的大部分主板都集成了板载声卡,在我们安装主板驱动时,如果我们不知道声卡的型号时,可以打开机箱,仔细辨认声卡芯片上面打的字,即可找到声卡的型号。主板上的声卡芯片大约有6mm*6mm大小,其四周管脚密集.

ﻫ主板USB:

ﻫ板载USB接口的5V供电方法因主板制造厂商而不同,有的采用主5V供电,有的使用副电源的5VSB电源供电,也有的使用跳线可改变。其跳线位置一般在USB接口附近。

ﻫ注意:如果使用副电源5VSB供电时,因其使用7805集成电路稳压,最大输出电流为1.5A,但实际上在没加散热片时最大只有500MA,该电源同时还为键盘开机供电,调制解调器远程唤醒,网卡启动供电。因此当我们使用USB接口的耗电量大的外设时(如:移动硬盘,USB扫描仪),因电流不足,移动硬盘可能不能正常工作,此时可使用移动硬盘自带的键盘或鼠标接口,从键盘或鼠标接口那里获得部分电流以正常工作.也可使用外接电源.

还有:主板的前置USB接口和后置USB接口可能其供电方法不一样,这时就会造成某一个USB外设在使用前置USB接口时能够正常工作,而在使用后置USB接口时就不能正常工作。这时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们最好仔细阅读主板和外设的使用说明书。18楼忘了BIOS密码不用慌

多种方法可解决

转自天极网

如果你设置了CMOS密码而又忘记,或者单位里的其他同事设置了CMOS密码又没告诉你,但你却很想进BIOS程序进行设置和修改,这时没有密码是很难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既然设置有密码,那我们想办法把它解开或恢复成默认值就是了。除了打开机箱放电来清除BIOS设置以外,对CMOS解密和恢复有很多种方法,下面我给大家作个介绍。

ﻫ用厂商预留的通用密码

为了解一时之急,生产厂商在自己生产的芯片中预留了一些通用密码,这些密码对有的主板有用,但不是对所有主板都有用。例如现在的主板大多采用Award公司的BIOS系统,笔者主要向大家介绍Award的万能密码:

1.dirrid;2.eBBB;3。h996;4。wantgirl;5.589589;6.Award;7.Syxz。(注:4。50版BIOS以下有效).

ﻫ如果你的主板是其他厂家的BIOS系统,可以向厂家咨询或在网上查找其预留的通用BIOS密码。当这些通用密码你都试过了,但还是解不开CMOS的密码,那么可能是主板生产厂商修改了BIOS程序,这也难不倒我们,请看下面的方法.

用调试工具Debug

ﻫ一般来说,计算机的CMOS设置可以通过70H和71H两个端口进行访问和更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全部清除,即变成缺省设置。下面的程序段就是用Debug命令对CMOS数据进行清除工作,Debug是DOS的一个外部命令,

你可以在Windows\Command目录下找到它,启动电脑到MS-DOS环境,在DOS提示符号下输入Debug并回车,操作过程如下所示:

ﻫc:\dos>debug

ﻫ-o

70

21

—o

71

20

ﻫ-q

或:

c:\dos>debug

ﻫ-o

70

10

ﻫ-o

70

01

-q

注:“-"是系统本身出现的,所以不用输入。

ﻫ重新启动系统,这时系统会告诉你CMOS参数丢失,要求你重新设定CMOS参数。按Del键进入CMOS,你就可以对其进行设置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CMOS已变成缺省设置,如果要恢复原来的设置,需要手工进行某些参数的设置。其实,你还可以通过

Basic

语言进行破解,若你手头上正好有Basic

软件,便能轻而易举地把CMOS的密码算出来!方法很简单,只需执行以下程序即可:

ﻫCOLOR

10,5

ﻫDIM

A(9)

CLS

ﻫPRINT

SPACE$(980);TAB(22);“THE

PASSWORD

FOR

ZHE

BIOS

IS:”;

OUT&H70,28

ﻫP=INP(&H71)

OUT&H70,29

ﻫQ=INP(&H71)

X=16^2*Q+P

COLOR

30,5

ﻫI=0:J=0:N=0

ﻫY=X+I*65535

ﻫZ=INT(3*Y/(4^(N+1)-1))

ﻫIF

Z〈=126

THEN

190

ﻫN=N+1

IF

N〈8

THEN

140

I=I+1:J=0:N=0=16^2*Q+P:GOTO

130

IF

Z〈32

THEN

180

ﻫA(J)=Z:J=J+1:A=Y-Z*4^N

ﻫIF

A=0

THEN

230

N=N-1:Y=A:GOTO

140

ﻫFOR

K=0

TO

ﻫPRINT

CHR$(A(K));

ﻫNEXT

COLOR

10,5

END

当然,对CMOS电池放电也可以较方便地完成对BIOS密码的解密和恢复操作。

ﻫ对CMOS电池放电

ﻫ这种方法需要打开机箱,找到CMOS电池,对其进行放电。实际上,现在的大部分主板都设置有为CMOS电池放电的跳线或DIP开关,我们只要按照主板说明书进行操作就行了.如果你的主板是老主板,没有CMOS电池放电跳线或DIP开关,或者你根本就找不到主板说明书,不知道哪组是CMOS电池放电的跳线,那么你干脆把CMOS电池拔下来,将其正负极短接放电或过一小时左右再装上(就是让CMOS长时间没有电能供应,让其自动清除内容)就行了.由于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硬件知识,建议不懂的朋友不要轻易去做,如果要做,可以找一个懂一点硬件知识的朋友帮忙.

软件大法

借助软件(例如PCTOOLS和NORTON)是很容易把CMOS密码给清掉的。下面举两个简单的实例:

1。BOOTSAFE

(BOOTSAFE.EXE在PCTOOLS

9。0中可以找到)

运行BOOTSAFE

C:/M,将CMOS信息和引导区信息备份到空白软盘上,形成CMOS.CPS和CBOOT.CPS两个文本文件,再用EDIT之类的编辑器将CMOS。CPS任意修改一些内容,存盘后用该盘启动,运行BOOTSAFE

C:/R,系统会询问是否从软盘恢复CMOS数据(回答YES)和是否从软盘恢复分区表数据(回答NO),最后重新启动,此时CMOS中所有内容已被清除。

2.RESCUE

(RESCUE可在NORTON

8.0中找到)

ﻫ用NORTON的RESCUE功能制作一张应急盘,同样使用EDIT之类的编辑器任意地修改应急盘中CMOS.DAT文件的内容,存盘后用应急盘启动。再运行应急盘中的RESCUE.EXE,在ITEM

TO

RESTORE中选择恢复CMOS信息(CMOS

Infomation)一项,完成后重新启动,亦可达到目的。

ﻫ3.BiosPwds(可以在各大软件站下载)

BioPwds可以让你很轻松地得知BIOS密码.使用上也相当简单,运行此工具后会有BiosPwds工具的使用界面,只需按下界面上的「Get

Passwords」,等个两三秒即会将BIOS各项资讯显示于BiosPwds的界面上,包括:BIOS版本、BIOS日期、使用密码等,这时你便可以很轻松地得知BIOS密码。

ﻫASCII大法

ﻫ若你不想下载软件,又不愿意打开机箱,更不愿意更改硬件配置,下面的方法相信可以帮助你破解和恢复BIOS密码:

ﻫ1.进入MS—DOS环境,在DOS提示符号下输入EDIT并回车(若你发现按EDIT

出现错误,就是说你没有这个文件,请看下一条方法),输入:

ﻫALT+179

ALT+55

ALT+136

ﻫALT+216

ALT+230

ALT+112

ALT+176

ALT+32

ﻫALT+230

ALT+113

ALT+254

ALT+195

ALT+128

ﻫALT+251

ALT+64

ALT+117

ALT+241

ALT+195

ﻫ注:输入以上数据是先按下ALT

键,接着按下数字键盘里(按键盘上面那一排数字键是没有作用的)的数字键,输完一段数字后再松开ALT

键,然后再按下ALT键.在操作过程中,屏幕上会出现一个乱字符,我们不用管它。然后在file目录下选择save,保存为

,接着退出到

MS-DOS

环境下,按找到

这个文件,看看他是否是

20

个字节,若不是就说明你打错了,须重新输入。

确认后,直接运行

便可清除CMOS的所有数据(当然包括密码)。

ﻫ2.这个方法直接在MS-DOS环境下便可完成,在MS-DOS环境下输入:

ﻫCOPY

CO

ﻫ然后回车,继续输入:

ﻫALT+176

ALT+17

ALT+230

p

ALT+176

ALT+20

ALT+230

q

ALT+205

<空格〉

ﻫ然后按“F6”,再按回车保存,运行

文件后,重新开机即可.

ﻫ至此,BIOS密码的解密和恢复的方法给大家介绍完毕.笔者撰下此文的目的是想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BIOS密码应急处理的方法,并且提醒大家,破解和恢复CMOS密码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复杂。19楼超频菜鸟篇(INTEL篇)

来这里的人,不少是喜欢超频的,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我自己对超频的体验和看法,本文针对菜鸟,一家之言,老鸟们请随便挑毛病,仅供新人参考.

ﻫ超频主要是对CPU进行超频,目的是取得更高的系统性能,榨取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我们先看看CPU主频的构成:外频X倍频=主频,例如,P4

3.2C就是外频200,倍频16的CPU.

ﻫINTEL的主频是比较容易理解的,P42.4就是2.4G的主频了,但是AMD的CPU由于采用PR值算法,而算法也因不同的系列不同,所以不容易简单看出来,下表是AMD

CPU的对应主频,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ﻫ好了,了解主频的构成后,大家都知道超频主要是通过提升外频和倍频,最终达到提升主频和性能的。

由于本人对AMD

CPU了解不多,这部分的超频介绍全部是针对INTEL

CPU::

ﻫINTEL

CPU的倍频是出厂的时候被锁定了的,除了工程样品外,零售的都锁了,无法破解。

所以超频就要打外频的主意.

现在流行的P4,主要有533外频(也就是133外频),800外频(也就是200外频)

两种规格,

为了方便,下面我会直接说133外频和200外频,而不说533/800这些了。

超外频除了可以提升主频外,还可以增加系统带宽(带宽就是CPU和主板之间的传输速度).

ﻫ对于性能的提升,是两重的提升。

超频要看许多方面因素:

1.

CPU超频潜力:

一般而言,频率越低,超频潜力越大.

按照同样外频划分系列的话,每个系列的CPU推出之前,在INTEL的实验室里面都先产生工程样品,工程样品基本上决定了这个外频系列的CPU的最高主频,

然后,INTEL会根据一定的规范和自己的策略推出一系列外频相同但是倍频不同的CPU,

例如,P4C

系列的,就推出了2。4C

2.6C,2.8C,

3。0C

3.2C,

3。4C。,由于外频都是200,所以他们的倍频分别是12,13,14,15,16,17.然而事实上,这个系列的工程样品可以工作于3.6G.

ﻫ在生产过程中,一些高频的CPU,

例如3.0C,

在规定的电压下(1.525V),不能通过严格的出厂测试,于是只能降低频率后出厂,

例如降低到2.4C。然而INTEL的测试太严格了,以至于不少降低频率出厂的CPU,通过简单的提升外频方法就可以实现大幅度的频率提升,并且可以应付一般的应用,包括办公室和大型游戏软件。

现在许多2。4C的都是可以轻松超频到240和250外频,主频达到2.8G

3。0G,甚至3。4G的也有.

当然,也不是说越低频率越好超,具体要看实际情况了,大概估计了你的CPU的超频潜力后,我们就可以为接下来超频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了.

ﻫ2。

CPU

的电压:超频需要适当的加电压。以现在P4C为例,额定电压是1。525V,安全加压范围一般在10%以内,也就是不要超过1.675V。其实,如果要长期超频使用,本人还是推荐超频最好不要加压。因为加压后,CPU的功耗和温度都相应增加,如果温度太高,可能会造成电子迁移现象,对CPU是硬伤.超频时,最好先尝试不加压情况下逐渐增加外频,直到不能稳定的运行大型游戏为止,这时可以0.025V为单位逐步加压,直到稳定后,再提升外频,这样反复调整后,在1.675V电压内,你可以找到一个最高的频率。例如,我的P4C2.8在1。675V下,最高稳定在3.37G。

ﻫ3.

外频调整:

现在的主板基本上都支持逐兆调频了。以P4C为例,200的标准外频,可以逐步以5兆为单位,逐渐上跳,直到系统不稳定。当然了,如果你的时2.4C,直接调倒240外频,再开始小步前进吧。

4。

AGP/PCI的频率设定:

AGP(显卡),,

PCI设备

的标准工作频率分别时66和33,

超过这个频率就会造成系统不稳定甚至伤害硬件。AGP/PCI的频率和外频保持一定的比例,我们也叫分频.例如,外频是133时候,采用4分频,133/4=33,

200外频的时候,采用6分频,200/6=33.

分频技术是依靠主板实现的,好主板一般都支持不同的分频。例如升技的865PE支持

ﻫ4:2:1(4分频),

6:2:1(6分频),

7:2:1(7分频),8:2:1(8分频)。

如果你的CPU外频是133的话,你想超频,最好采用5分频,这样,如果你超到150外频的话,AGP/PCI的频率是50/30,虽然比标准频率低,但是至少不会伤害硬件.

20楼当然,最好就是超到标准频率,也就是166外频这个时候采用5分频,AGP/PCI的频率刚好是66/33。

超频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处理.

ﻫ为了方便超频,许多主板都支持AGP/PCI频率锁定功能,把频率锁定在66/33,这样超频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了。如果你的主板有这个功能,一定要选中它,才开始超频。

5.

内存工作频率:

内存工作频率也是和外频成比率的。BIOS里面有相应设置两者之间比率的地方.一般表示为HOST/DRAM选项,里面要是选择了1:1,就是说内存频率和外频同步,例如P42.4B,是133外频的,你买的

DDR266也是133频率的(DDR内存的实际工作频率要除以2),这样外频和内存工作频率一样。如果你超频到166外频时候,内存也跟着工作于166频率,也就是成了DDR333了,这个时候要看你的内存是否够厉害了,如果不行,就只能选择内存异步工作了,就是在HOST/DRAM选项选择5:4或者时3:2了.

如果时5:4,你超到166外频,内存就是刚好工作于133频率,没有超频使用,稳定性得到保证。这个时候,如果CPU还可以承受更高的外频,例如171,那内存就会工作于137频率了,属于小超频。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高频内存配对低外频的CPU,这个时候,可以选择比率大于1的选项,具体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

ﻫ内存除了在频率上的超频外,还有一种参数超频,内存的工作参数决定了内存工作的效率,现在DDR400一般厂商默认参数都是3—8—4—4,数值越低性能越好,但是稳定性越低,好内存通常可以设置为比较低的设置,例如金士顿多数可以设置在2。5-6—3-3。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参数,这样的参数优化的性能提升往往可以和超频10%的内存频率对等。大家可以在超频率和超参数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

ﻫ6.主板的选购推荐,只要选P4,我个人都是推荐865PE主板的,因为不管对于超频还是将来的升级,865PE都是比较实惠的选择。超频方面比较强,稳定性较好的品牌是华硕,升技,技嘉,微星,磐正。

ﻫ7.。

内存选购推荐:

金士顿在超频和内存参数设置方面比较好,就是贵了一些。KINGMAX的兼容性不太好,谨慎购买。至于三星的,贵,但是不见得能超.还有不少品牌,威刚,劲强也值得考虑。散装的HY不推荐用于超频,因为质量没有保证.

8.

超频失败时:电压不超过额定10%,温度不超过50度,CPU是不会超坏的。所以,出现无法点亮机器时候不要慌张。如果:

ﻫ系统报警为间断的长鸣一般是内存超过头了,可以考虑降外频或者是设置异步工作.

系统不能点亮,但是没有报警声,电源灯亮,硬盘灯不亮或者长亮不闪,多数是因为CPU电压不足,或者是超过头了,可以逐步加压,或者降外频。

可以点亮机器,但是无法进入系统,多数是CPU电压不足,内存超过头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出现无法点亮机器,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重启动3次,在第四次启动时候,不断按DEL键,知道嘀一声开机,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就要开机箱,清CMOS了。但是清COMS后,许多设置都恢复默认,要全部重新设置。

好了,罗嗦这么多了,对于INTEL

CPU的超频,我个人的经验基本上都在这里了.希望大家可以指出不妥的地方,本将进行原文修改,力求全面和准确。还有最重要的是,希望有AMD超频高手补充一文,针对AMD

CPU

ﻫ的超频和改造的,完善超频菜鸟篇。21楼教你正确连接主板上指示灯、USB等连线转自天极论坛

TANK

我们在安装新机器的时候,USB线的连接,音频线的安装只要参照主板说明书,不需花太多时间就可以搞定.不过,如果你修的是旧机器或者是一些品牌机时,这肯定是不会有说明书的,但是机器更换了主板,或者在检修过程中需要取出主板,而你自己又没有细心记住这些线的连接,这时你该如何正确连接这些连接呢?总不会去找主板的使用手册吧?更何况,品牌机的主板都是OEM的产品,有的根本就没有具体型号,怎么去找主板的使用手册?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连接的特征,使用万用表来检测出其正确的连接方法。

USB接口

USB线的插头方法最多,有六针的,也有八针,九针,十针的,但是因为USB线使用+5V电源和地线,这就为我们判别其正确定义提供了帮助.因为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向空气中发射频带很宽的大量的电磁波,为了防止这些电磁波对其他家用电器的干扰,都使用了全钢机箱,并且箱体接地.还有一点需要大家明白,不但机箱接地,同时机箱也是开关电源次级的电源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源负极”。所以在我们判别USB接口的地时,只要把万用表置于*1档或导通档,测试USB接口中那根针与机箱是导通的,这样就可以马上判断出地线。只要知道地线了,与其隔两根针的就是“电源正",即VCC端。其余就可以按位置排列了。如果还不放心,我们还可以继续判断电源正。因为USB使用的+5V电源,是由ATX20针电源插头的+5V(红色)或者是+5VSB(紫色)供应的,只要测量有哪根针与ATX电源的红或紫导通就可以了.不过有的主板的USB供电不是直供的,是通过三极管控制的,这时可测量与USB接口的保险电阻相同的脚,就是电源正.

ﻫ六针的USB接口,其中的电源正和电源地是共用的.九针和十针的USB接口,每九针为空,是为了定位,防止USB接口反接,造成烧主板的情况。

前置耳麦接口

ﻫ前置耳麦接口一般也是十针,不过其中有一针是空的,用来定位使用的.我们观察一下立体声耳机的插头我们会发现,¢3.5的插头只需要三根线就可以了.

ﻫ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话筒与耳机的地是可以共用的,而话筒一般都只需要两根线(立体声的需要三根线),其中一根地,一根是供电和信号,因为供电端并不是直接与电源相接,所以不能通过万用表测量其是否与+5V电源端是否连接来判断。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在确定地后,其相邻位置就是话筒的供电端,相隔一组插针就是话筒的左声道,再相隔一组是右声道。

CD音频线的连接

音频线的接法更好安装,只要找到主板上写“CD_AUDIO”字样的插头连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有接反的情况,因为CD音频线的四根线中,中间两根是左右声道,而两边两根是地,无论你怎么插,地还是接地,左右声道接反了,一般在使用中也感觉不出来,不影响使用。

ﻫ板载显卡的扩展输出口

ﻫVGA输出接口是三排十五针,而主板的扩展接口两排十五针,上七下八。如果两个方向都能插入,找一下标有数字“1”的位置,把红线靠近这个位置连接就可以了。

ﻫ红外接口

红外输出接口使用的还不多,一般板载的红外接口为5针单排,其中有供电端,接地端,数据发,数据收,再加上一个空端.所以和USB接口一样,只要判断出电源正和电源负,其它就好确定了。

电源指示灯和硬盘灯的连接

现在的好多机箱都使用漂亮的蓝色指示灯,十分诱人。不过我们大家需要知道,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压是3.8—4。5V,红色的是

1。8V,绿色的为2.1V,黄色的为2.3V,白色的为+5V.有些生产厂家为了节省工作时间,同时也为了提高蓝光的诱人效果,安装的蓝色电源指示灯没有加装限流电阻,从主板上接出的+5V电源直接接在蓝色发光二极管上,这种接法使发光管的亮度很高,但是使用时间很短,用不了一二个月,就寿终正寝了。因为我们在更换此类管子时,最好加装一个200欧左右的限流电阻,来延长其使用寿命。

电源指示灯的接法不用担心接错,因为发光管接反了,也不会烧毁,因为其反向耐压一般也在十几伏以上,多试几次就可以了。对于硬盘指示灯,在连接时,因为硬盘不工作时,指示灯不亮,我们可以使用磁盘扫描功能让硬盘灯持续发光,这时连接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电源开关和RESET及PC喇叭

观察字母标注就可以了,RESET是复位键,PW或PW_ON是电源开关。PC外接喇叭是四根本,中间空了两根。如果接头是并排四芯的直接插上就可以了,如果是分离两根的,插在“SPEAKER"的两侧就行。

ﻫ风扇接口

ﻫCPU风扇,机箱风扇,显卡风扇不用担心插反,因为连接插座上都有限位装置,同是CPU风扇和机箱风扇都是+12V,而显卡风扇大多为+5V,在安装选用风扇时需要注意。CPU和机箱风扇为三针,除了电源正和电源负,还有一根是测速使用的,可以不用,但需要在CMOS里做一下设置.22楼补充一些关于电压,温度和电子迁移现象的知识。

ﻫ我们知道超频中,伴随电压增加,温度提高,而电子迁移也是我们常听见的CPU杀手,究竟电子迁移时怎么回事,我首先要说,电子迁移在你使用电脑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随着温度提高更加明显而已。一句话:电子迁移和电压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和温度关系很大.还有,高压高频的CPU内部温度是比我们用软件看见的温度高许多的15—25度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以为45度就凉快,其实内部已经60度以上了.

ﻫ下面就是转载的文章,大家参考一下吧。

关于CPU电压,电流和电子迁移

ﻫCPU,是电脑爱好者,最关注的一个电脑部件。特别是DIYer们,超频还是DIYer的必修课。可是这么一块小小的方块上,集中了人类众多科学技术的精华,多数DIYer都没有办法深入地了解它.于是在使用和探索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并不十分正确的所谓技术和经验.有些流传还很广,影响很大。其中我接触得比较多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有两个讲法:

ﻫ1.CPU超频之后稳定性降低。这时候就要加一点电压.理由是:由于功率增大,如果电压不增加,那么电流就会增大,就会使电子迁移现象加剧,从而使CPU不稳定,进而损坏CPU。

ﻫ2。从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了电子迁移的问题-—电流大小是电子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

ﻫ要分析上面的两个问题,就要对CPU的结构和工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的CPU,一般是在硅材料上制成的.用铝或者铜做连接线.其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三级管.宏观一点,要说到流水线,门电路等。但电流,电压和功耗等,最终还是与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密切相关的。

ﻫ如今的CPU,大家都知道是用CMOS工艺制成,就是说采用的是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有时也有一些CPU是bi—CMOS结构的,里面就有一些管子是bi—polar管(双极型晶体管)。

ﻫ以MOS—FET为例,是在P型或N型衬底上建立两个非常接近的,与衬底极性相反的区域,构成源极和漏极。在两者之间的区域生成一层极薄的氧化硅的绝缘层,然后覆盖上电极,构成栅极。工作时电流从源极流入,如果栅极上有一定的电压,就会在栅极下形成沟道连接源极和漏极,电流就能通过,而在漏极形成输出.从漏极输出的电流再驱动其它管子的栅极.所以驱动MOS-FET管子的电压和电流都很小,能量主要消耗在电流从源极到漏极的跨越上。(有网友提醒,栅极和地之间也会有能量的消耗,仔细翻了一下比较专业的书籍,发现并不是这样,MOS管栅极和沟道形成一个电容,理论上说不消耗电能,栅极与地或者漏之间的电流是十分小的,虽然高频电流可以穿透却有个延迟.如果坐等栅极的电量消耗完我们现在就不会看到2G主频的CPU了。)

bi-polar略有不同,管子有两个相反的P-N结,集电极(相当于MOS管的源极)的电流平常无法穿过两个结到达发射极(相当于MOS管的漏极),但如果两个结之间的基区(基极-相当于MOS管的栅极)有一个与集电极同向的电压就能打破原来两个结之间的平衡,从而使电流通过。

这样bi-polar管中电流的能量主要消耗在穿越两重PN结上.所以bipolar比MOS管需要的电压和功率都大一些。

扩大到门电路,就涉及信号的问题了.一般电路里用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某些时候要消去一些1,就要把一些电流的能量消耗掉(有时是把一些信号转为负信号,和1对消。实际是电子与空穴在某些管子里互相湮灭。多数是把1导入地线,用电阻消耗掉电流).bi-polar一般不需要考虑控制极上的电量,因为控制极的电流会导出到发射极。而MOS管栅极上的电量消失得很慢(相对于管子的工作频率来说。-—所以MOS管反应速度一般比bi-polar管慢。)要加快清除栅极电量,一般也是让它通过电阻导入地线.(CMOS管实际是由上一级电路“吸”回去再导入地的。所以CMOS管速度比较快一些)

这两方面大致是CPU主要的电能消耗了,而且最后都转化为热能.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CPU对电流的消耗和一个恒值电阻很相似(有一个专业名称“特征电阻”好象就是指这个情况)。而CPU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功耗(功率)并不成直接的关系。在这样的电路中,电压的增高会导致功率的增加,而且由P=u^2/R可以知道,功耗(功率或者说发热量)和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同时电流也会相应增大.就是说,同频的同样两颗CPU,其中一个增加一点电压后两者在工作时的功率也是不一样的,加电压的那一颗功率要大一些。虽然它们的处理能力没有任何区别。

23楼另一方面,CPU和电阻还是有区别的,不同频率下CPU内管子的工作时间也不一样,很容易看出,频率越高,管子工作得越频繁,相应的,功耗也就越大。(有网友提醒了我“占空比”这个术语。这里表示感谢)就是说,两颗同样的CPU,超频后的一颗即使没有加电压,功率(发热)也会有一定增加。这时候功耗大致和频率成正比。

但是有人会反驳我说:我的CPU一开始没超上去,或者超上去了却不稳定,但是加了一点电压就好了,这不就说明加电压对CPU工作稳定有益吗?

不错,加电压的确可能使CPU在更高工作频率时更稳定,但是这并不是说CPU在高压下电流更校恰恰相反,超频之后的不稳定说明此时原来电压所能提供的电流不足以支持CPU的运行,加一点电压之后电流变大,才使CPU的管子都能“吃饱”.而且提高电压,会使管子的控制极工作电压提高,就是说,0和1之间的区别更明显,MOS管的栅极到达管子反应需要电平的充电时间缩短,而且由于栅极电场强度增加,沟道的打开会更迅速(也就是某网友说的-加电压能减小越过放大区的时间).就是说相同的管子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极限频率是不一样的,提高一点电压也能使管子的速度提高一点.(当然不能无限提高,否则就算不计电子迁移,过高的电压也会把PN结击穿,使CPU不能工作)

ﻫ说到电子迁移,有人就会想到量子力学,好象是很深奥的东西。其实不然。这个现象其实与我们高中物理课本里《碰撞与动量守恒》有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金属导体里运动着的电子是有动量的。它与金属原子碰撞,就能使原子的运动状态有些微的改变。虽然一个电子的作用十分微小,但聚沙成塔,长年累月定向运动的电子其动量的积累就足以使导体的一些物理特性有所改变。

所以,电子迁移的发生和程度与电子器件的结构,材料与工艺都有很密切的关系.简要说吧,目前CPU的工艺是在硅材料上制成晶体管,再覆盖上二氧化硅的绝缘层(当然管子的各极都要露出来)然后在绝缘层上布上铝材料的导线,使各独立的管子连在一起成为能工作的单元。有时覆盖绝缘层和布铝线的过程要重复7-8次。就是说现在的CPU是以铝作为导线的。铝是一种轻金属,电子对它的作用十分明显,如果布线不太合理,比如有突兀的直角等,电流就会把一些铝推到导线的一边,而使另一边变细。久而久之,变细的部分可能会断路,或者变粗的部分搭到其它电路,造成短路。(而且是个加速过程且不可逆)这时芯片一般都不能工作了,我们就说芯片烧掉了.

“电子迁移”对CPU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据说多数成品的CPU最后都死于这位著名杀手的刀下.可是它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这就要讨论电子动能动量来源的问题了。金属导体中,有大量作热运动的自由电子。如果我们在导体两端加上电场,形成电势差(就是电压啦)这些电子就会沿电场方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定向的大量电子运动是电子迁移的必要条件。所以电流越大,电子迁移的现象越严重这是对的。但是不是它就是电子迁移现象最重要的因素呢?

ﻫ有人说提高电压,使电子的能量和动量提高,电子迁移现象就会更明显吧。“事实上CPU一通电就有电子迁移的问题~~~~只是很轻而已,加大电压后电子迁移就明现了,"-—引用某网友的句子(事实上最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呵呵,这就有待商榷了。自由电子热运动的能量其实是十分大的。比起CPU工作电压(最多5伏)高了至少1个数量级。所以,如果不计电压升高带来的电流改变,增加的这一点电压对单个电子的能量增加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是另一个因素却对自由电子的能量起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温度。要详细的了解就要请学过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的朋友帮忙了。(记得应该是和绝对温度的4/3次方成正比)。正常运行情况下的CPU至少有20度的温升,(内核温度还要再加10-30度)如果超频,功率增加后内核与外界的温度差还会增加.可以想见它对电子能量的影响!况且温度升高也回会使铝原子本身的热运动加强,使电子迁移更容易发生.所以温度对电子迁移的影响无疑比电流或者电压明显得多。(不过加电压超频不仅增加电压,更增加电流,功率增加更是明显.间接的,CPU的温度也会有很明显的上升-—结果就不用说了吧?)

ﻫ从上面所说的大家就可以明白,CPU的散热有多重要.不仅对超频者来说,就是一般玩家也要重视自己CPU的温度.

ﻫ不过也有一个好消息.大家都知道,如今的CPU制造正在向铜芯片工艺迁移.铜原子的质量远大于铝,电阻也小许多,所以铜芯片不仅发热少,而且电子迁移十分微弱.与铝芯片相比,电子迁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铜芯片工艺十分复杂,要用上"纯铜”芯片,我们还要等上几年.(现在的”铜芯片"应该是部分铜导线,大部分还是铝线。能明显提高性能,但对电子迁移改善不大.)所以以后我们可能就不会再有电子迁移的讨论了。当然,如果玩家有液氮制冷等先进武器,以上的讨论对他来说现在意义也是不大的。24楼主板护理方法与常见故障排除(转自天极网)

一、护理方法

1.

除尘

ﻫ拔下所有插卡、内存及电源插头,拆除固定主板的螺丝,取下主板,用羊毛刷轻轻除去各部分的积尘。一定注意不要用力过大或动作过猛,以免碰掉主板表面的贴片元件或造成元件的松动以致虚焊。

2。

翻新

ﻫ其作用同除尘,比除尘的效果要好,只不过麻烦一点。取下主板,拔下所有插卡,CPU,内存,CMOS电池后,把主板浸入纯净水中,再用毛刷轻轻刷洗.待干净后,放在阴凉处至表面没有水份后,再用报纸包好放在阳光下爆晒至全干。一定完全干燥,否则会在以后的使用中造成主板积尘腐蚀损坏。

ﻫ特别是一些主板上的电容出现漏液,在更换新的电容后,一定要把主板认真清洗一遍,防止酸性介质腐蚀主板,造成更大的故障。

二、常见故障排除

1.是否是BIOS芯损坏或被病毒破坏

主板加电后如果任何反应也没有,既不报警,显示器也不亮时,这时应首先考虑主板的BIOS是否被CIH等病毒破坏。在有DEBUG卡的时候,可通过卡上的BIOS指示灯是否亮来判断。当BIOS的BOOT块没有被破坏时,启动后显示器不亮,PC喇叭有“嘟嘟”的报警声;如果BOOT被破坏,这时加电后,电源和硬盘灯亮,CPU风扇转,但是不启动。这时只能通过编程器来重写BIOS。

ﻫ2。

具有侦测功能的主板进入保护状态,这时须对CMOS放电即可解除保护

有的主板具有自动侦测保护功能,当电源电压有异常或者CPU超频调整电压过高等情况出现时,会自动锁定停止工作.表现就是主板不启动,这时可把CMOS放电后再加电启动。有的主板需要在打开主板电源时按住RESET键即可解除锁定.

还有一种故障现象是CMOS使用的CR2032电池有问题,电池加上后,按下电源开关时,硬盘和电源灯亮,CPU风扇转,但是主机不启动。当把电池取下后,就能够正常启动。

3.

不认键盘,鼠标

情况有三:

一般主板的键盘,鼠标,9针串口,25针并口,GAME口都是有外围设备控制芯片IT8702F—A(ITE)或W83977EF-AW(Winbond)等芯片控制。有的主板是直接有北桥控制.当不认上述设备时,要首先检查给键盘,鼠标供电的+5V电源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时,再检查供电的保险电阻是否熔断。如果保险电阻呈高阻状态时,可用细导线直接连通(有的主板为了节约成本,把保险电阻省去后也直接用导线连接).如果供电正常,在排除外设正常后,一般都是上述两种芯片因为用户的热拔插而损坏后造成不认键盘和鼠标的。这种故障的处理需要更换控制芯片,花费大概在50元。

还有一种情况是键盘和鼠标接口松动,左右晃晃就能够认识键盘。这是因为键盘口经常拔插松动后,接触不良造成的,解决方法为更换键盘鼠标口。

键盘或鼠标与主板不兼容。故障表现为开机找不到键盘鼠标或开机时提示按“F1"继续,或者是在桌面上鼠标乱跑。解决的办法是更换键盘或鼠标。

4.打印机不能打印

ﻫ在经过排除软件原因和CMOS设置不正确的情况下,可在纯DOS状态下,使用DIR〉PRN(只对针式打印机和部分激光、喷墨打印机有效,也就时说打印机须支持DOS打印),看打印是否正常.一般不能打印时也是因为用户带电拔插造成的(因为打印机也使用开关电源,当打印机的机壳和主机的机壳不共地时,两者这间会有数十伏,甚至上百伏的压差,在带电拔插过程中,会通过内部元件放电,烧毁打印机或主机的打印接口芯片)。这时可以更换主板上的接口芯片。

ﻫ解决方案有三:

通过多功能卡来添加新的LPT打印端口。因为多功能卡多用在386,486时代的主机上,现在在二手电脑市场还能找到,10块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