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报告综述_第1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报告综述_第2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报告综述_第3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报告综述_第4页
刘勰及对刘勰的研究报告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近五年里学者对*勰的研究成果整理:宋红娟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勰、?文心雕龙?、思想、特点……正文:?从曹丕到*勰:批评者的视角——对魏晋六朝文学批评意识自觉的一种观察?2005年01期【摘要】 曹丕与*勰,均为魏晋六朝一流的文学批评家。此期文学创作活泼,批评也获得了长足开展。曹丕作为批评史上一位先行者,对*勰影响巨大。对此,批评史著作屡屡提及。但曹丕终究在哪一点上具体影响了*勰,几乎无人再探个终究。在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中,*勰明显向后者倾斜,而在*勰推崇曹丕的种种话语背后,是二者共同的批评者的视角。曹丕对*勰影响最大者,不是一些外表词句,而是起根本作用的自觉批评意识和主动批评精神。【正文快照】 一、导言:问题的提出南朝尤其是齐梁文坛上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陈思优于魏文,是南朝士人所持的一般看法。沈约曾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关于*勰声器之论?2005年02期【摘要】 ?人民音乐?2004年第5期所刊高敏?乐器,人类音乐文化的凝聚体———“声器关系〞理论试释?一文中道:“*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第三十三论及人声与乐器关系时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而非声学器’。*勰认为乐器附属于歌唱,器乐附属于声乐,在声器关系中更倾向于‘器写人声,而非声学器’。此即‘声本器末’认识论的一种具体阐述。其后,又流传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论断,此亦不过是这一认识论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考所引*勰这段话,旨在强调人声来自性情,是为本;而音律抒写声情,是为器。“音律所始,本于人声〞即“器写人声〞之义,器指音律,人声指性情,绝非后世音乐术语“器乐〞与“声乐〞。*勰这段话乃?声律?开篇语,有概要之功,因通篇针对当时沈约诸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人为音律来限制诗歌抒发性情,故再三强调人的自然声情是诗歌创作的原本,可与?文心雕龙•乐府?所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观点同看。揭橥人生自然观与文艺自然观是东汉以来风气,从汉末李膺、*滂,魏晋嵇康、阮籍以至陶潜等人,皆为代表(参阅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勰推波助澜,强调诗本人心,乐本性情,...?*勰的虚静学说与老庄哲学?2005年04期【摘要】 *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根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正文快照】 “虚静〞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来的,他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但是,“虚静〞一词可追溯至先秦的老子和庄子。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意思是说,只要保持虚静,做到“?论*勰在探讨文学开展路径中特殊地位的表达?2005年04期【摘要】 齐梁时期,文学风气已经变革,许多文学批评家积极介入了探讨文学开展之路径。*勰在肯定文学开展是沿着由质到文的规律而开展的根底上,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影响文学开展演变的外部因素,归结为时代的作用、统治者的作用,并且*勰不绝对,对特殊情况认真的分析,成认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更为可贵的是,*勰曾明确说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体制,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打出了向经典学习的旗帜,也说出了具体的措施。从多方面,可以看出*勰在这个问题上特殊地位。?论*勰的【诗经】学思想?2005年12月【摘要】 ?诗经?受到了*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正文快照】 *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开展到魏晋六朝时期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它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文学开展到六朝时的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体大论宏。?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受到了*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的大局部篇?从“诗言志〞看*勰的文学语言观?2006年07月【摘要】 本文以“诗言志〞为切入点探讨*勰的文学语言观,指出*勰尽管发现了语言的“物性〞,但仍相信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加以挽救,反映了*勰对文学语言的乐观态度。【正文快照】 本文以中国古代诗论“诗言志〞为切入点探讨*勰的文学语言观。除了儒家以教化为旨归的意识形态干扰以外,以抒情诗为主流的中国古典诗歌必然把准确的传情达意作为好诗的判断标准,从而在语言和人类情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勰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其?文心雕龙?中出现了?论*勰的作者批评观——?文心雕龙•才略?论?07年02期【摘要】 *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展了评论,集中表达了*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正文快照】 *勰?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者通论,他对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历代近百位作家进展了评论,是*勰的文学评论观,尤其是作者批评观的集中表达,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才略?篇的目的就是?管窥*勰论“形?2007年05期【摘要】 *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根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正文快照】 “形〞在?文心雕龙?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勰在?文心雕龙?提及“形〞的地方一共有四十一处,分别散见于?文心雕龙?各篇,本文在这里提及的“形〞在原初意义上是并不包含“形式〞一义的,但是如果借用自西方而来的“形式〞这一术语,*勰论“形〞在本文中除了“形?*勰诗经观研究?2008年11月【摘要】 本文导论局部,首先简单介绍了魏晋南北朝的诗经学概况;接着,对*勰?诗经?观研究情况进展了综述;最后,点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目的:即,采用承受、图表及文本分析等方法,力图如实反映*勰诗经观的全貌,较为全面地展现*勰诗经观的特点。第一章,笔者从“知人论世〞的考虑出发,主要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勰生平。首先对*勰所生活的南朝时期政治、经济、生活风貌、社会思潮和文学概况做了扼要论述;然后,描述了*勰生平,及其生平对?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在论述中,笔者对*勰出身问题,在详尽分析各家之言的根底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勰出身于没落士族更为合理;此外,笔者还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勰说梦见自己“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之说做了考察论述,认为:“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的梦不过是他心仪儒学,向往走出佛门、跨入仕途的心态的反映。第二章,笔者集中论述了?文心雕龙?与?诗经?的关系,认为儒家思想在*勰心中占据主流,同时因为论述文学,?诗经?就因此显得格外重要。笔者通过全面整理、统计?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的状况,以丰富厚实的材料说明了?诗经?对*勰的影响,以及*勰对?诗...?变者可久,通则不乏——*勰“通变〞说发微?2009年04月【摘要】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勰总结了前人对于通变的论述,结合六朝的文学开展实际,反对文坛新变,试图借儒家传统力挽文坛颓风,强调在"通"的前提下求"变"。他的通变观局部地突破了"宗经"思想的局限。【正文快照】 ?文心雕龙?提出“通变〞的观点,用今天的话来说,“通〞即是继承,“变〞就是创新,“通变〞即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文学产生开展中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通变〞一词并非*勰独创,在他之前,很多古籍早已论述过?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勰俳谐文学观论略?2009年06月【摘要】 因着儒家传统和诗教观念的禁锢,俳谐文学在封建社会长期不被文人重视,*勰首次客观公正地对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类别进展全面观照和系统总结,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保有了其"备之不可以已"的文学地位。*勰的论述,当是俳谐文学理论批评和建树之嚆矢。【正文快照】 一自儒学神圣地位确立,文人便多固守儒家传统,其思想和创作也都遵循原道、徵圣、宗经的路子而未敢逾越。迨及魏晋尤其是南朝,因着儒学的式微和礼教的松脱,文人之思想遂逐渐解脱禁锢并多元化,文体(内容风格)亦得到变革与创新的契机。俳谐(谐辞隐语)向个体的渗透以及在南朝的兴盛?*勰?原道?之“道〞探微?2010年01期【摘要】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人类之文(?周易?之文)→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周易?之"道"→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场,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正文快照】 人们对*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解读不可谓不多。但是细读之下,还是有许多地方让人疑窦丛生、困惑不解,尤其是原文里一些外表看来似乎简单、但不经意间又容易让人疏忽的非常关键的地方,比方“自然之道也[〞1]一句就是如此。本文试采用本文细读的方法,从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出发?文心雕龙•辨骚篇?“四异〞辨析2010年02期【摘要】 "才"、"气"、"学"、"习"是*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浅析?文心雕龙•情采篇?2010年03期【摘要】 情采说是*勰文学理论体系的根本观点之一。它集中表达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正文快照】 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文心雕龙?体例周详,论旨精深。书中不仅有对文学的根本原则的论述和对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的说明,更有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规律和方法的提醒,为全书的精华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