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必修下册期末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_第1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必修下册期末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_第2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必修下册期末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_第3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必修下册期末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_第4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必修下册期末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学校姓名学校姓名考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Ⅰ卷(阅读题71分)―、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题3分)散点透视,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如果不明此理,是难以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精髓的。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究竟在哪里望?王嗣奭《杜臆》说:“公盖在岳麓,神游岳顶”,“想象登岳如此,非实语,不可以字句解也”。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今人唐诗及杜诗选本,多从此说。但这种传统的说法总难令人满意,杜甫当时年轻气盛,焉有望泰山而不登临之理?更不会如萧涤非先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如不登山,怎能看见“齐鲁青未了”的壮观?那更看不见“阴阳割昏晓”的奇景。于是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说,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说登日观峰而望。然而,问题又出来了,既然杜甫已经在日观峰观日出,何以不一鼓作气,登上绝顶,而发出“会当凌绝顶”的向往之叹?既然杜甫已经登上岳顶(把“会当”解作“正当”),何以登顶之前会看见天晚归山的飞鸟呢?那么登上岳顶不是到了夜晚了么?两种不同的见解,似乎都有理,又似乎都无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理,是因为他们都抓住了诗歌“写实”的原则;无理,是因为他们都拘泥于“写实”的原则。我认为着眼于“写实”而跳出写实来研究这首诗的立脚点,是可以比较圆满地得到解答的。诗中写到“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等句,非身临其境,是杜撰不出来的。可见说诗人未登泰山而只是冥搜得之是不足信的。但是,如果仅以“写实”来看,这首诗仍然有不少使人迷惑的地方,就拿首联来说,不管你站在什么地方,都无法看见“齐鲁青未了”的,除非你坐上飞机在高空俯视,但那时杜甫还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要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就得跳出“写实”,另辟蹊径思考了。大家知道,诗虽求真实,但不是写生画,不是把看得见的一些事物叠加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意境,乃诗人心中之境,它虽来源于生活实景,却不局限于生活实景,“略貌取神”,这四个字最能概括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这个特点来说,诗人已经由目游泰山进入到神游泰山了。这时,诗人是以自己对泰山的理解和情感来组织画面,而不拘泥于自然的时空顺序了。一二句是诗人以大观小,从全宇宙的角度来观察泰山,为泰山空中摄神,打下高大雄伟的基调。三四句,立脚点从空中降至山上,着重从视觉感受写其色彩之绚丽。五六句,立脚点又从山上移至山腰,着重从动态的角度写其灵秀。后两句,其意不在写景,而在抒情,抒发诗人壮志凌云的少年意气,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实乃全首之警策。全诗的视点是游移的,是散点透视,其立脚点或高或低,忽远忽近,诗人和读者都好像在空中自由翱翔,享受着情感意念上的真和美。(摘编自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点透视”是从观察点的角度仰观俯视、远望近察的一种流动性审美观察方式。B.王嗣奭的《杜臆》与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对杜甫《望岳》的理解存在差距。C.有人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登日观峰而望,但也难以解释通全诗的内容。D.作者认为诗人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来写泰山的,理解时要跳出写实的角度来思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用王嗣奭和仇兆鳌的话,论证自古对杜甫的《望岳》一诗就有不同的理解。B.作者指出近年来有人提出的异说,为自己观点的确立找到了可以比较的不同说法。C.作者分析前人和同时代人理解上存在的疑点,从怎样理解诗句上论证自己的观点。D.本文论证上事例与事理结合,从“散点透视”的角度对《望岳》一诗做了新的解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点透视”的审美方式,可使景物画面在诗歌作者的空间意识中得以自由铺展。B.作者认为,萧涤非先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不符合诗人年轻气盛的特点。C.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5月26日,2023数博会“大数据与全球减贫”高端对话在贵阳举行。国内外政府官员、扶贫专家、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围绕“大数据与全球减贫”这一主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交流减贫经验、阐述观点看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认为:中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特别是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从网络设施、信息内容、电商平台、公共服务方面系统部署,使脱贫攻坚工作多头推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地区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贫困县的网络销售零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实施网络扶持工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加强干部群众培训,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新创业,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摘编自汤利、庭静等《大数据在精准扶贫领域前景广阔——“大数据与全球减贫”》)材料二:以往多年,由于信息不完备不对称,有些公共服务供给未能与服务需求准确匹配,效率不高。网络的广泛渗透,使得差别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容易识别,为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流动人口的服务一直是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信息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一些地方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颇有成效。义乌市流动人口数量约130万,为户籍人口的两倍,近年来市政府搭建起智能化管理框架,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和时效性。例如,2023年三季度上线的“新义乌人家园”公众平台,专门建立微信申报后台系统,办理居住登记手续只需在租住房屋前扫下二维码,在公众号里填好信息提交就行了,解决了空间时间限制,高效便捷。义乌流动人口信息分析决策预警系统是义乌市公安局依托政府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形成的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系统,不仅涵盖了流动人口登记内容,还包含一些单位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获得的其数据信息,包括学历、户籍、年龄段、行业等不同类型。它既可以用来比对流动人口个人信息真伪,亦可根据数据及时通知个人登记信息,还能为流动人口变化趋势做出分析。(摘编自江小涓《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升能力及应对挑战》)材料三:2023~2023趋势对比202320231.机器学习继续成为大数据智能分析的核心技术1.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紧密2.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相结合,成为大数据分析领域的热点2.机器学习继续成为大数据智能分析的核心技术3.数据科学带动多学科融合3.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研究和应用热点4.数据学科虽兴起,但学科突破进展缓慢4.数据科学带动多学科融合;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但未见突破5.推动数据立法,重视个人数据隐私5.基于知识图谱的大数据应用成为热门应用场景6.大数据预测和决策支持仍然是应用的主要形式6.数据的语义化和知识化是数据价值的基础问题7.数据的语义化和知识化是数据价值的基础问题7.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高度融合为一体化的系统8.基于海量知识的智能仍是主流智能模式8.基于区块链接技术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渐渐丰富9.大数据的安全持续令人担忧9.大数据处理多样化模式并存融合,基于海量知识的智能仍是主流智能模式10.基于知识图谱的大数据应用成为热门应用场景10.关键数据资源涉及国家主权(摘编自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2023年大数据发展趋势预测》)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2023~2023趋势对比中,机器学习、数据科学和数据的语义化和知识化在排序先后的对比中有降有升,体现了大数据发展的某种趋势。B.在2023年的10大趋势预测中,“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高度融合”等都显示出结合与融合的特点。C.“大数据预测和决策支持仍然是应用的主要形式”在2023年10大发展趋势中位居第六,而在2023年却悄然淡出,说明这一问题已经解决。D.“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渐渐丰富”“关键数据资源涉及国家主权”等内容在2023年的出现,说明大数据发展又有新的变化。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与全球减贫”高端对话围绕“大数据与全球减贫”这一主题交流减贫经验、阐述观点看法,说明了大数据在这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B.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贫困县的网络销售零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可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百姓产品的对外销售问题。C.在地方政府没有运用大数据解决公共服务需求之前,信息不完备不对称,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不高,使百姓的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及时解决。D.义乌流动人口信息分析决策预警系统,可以登记流动人口,获得流动人口多方面的信息,对其变化趋势做出分析,提升了政府管理与服务能力。6.大数据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14分)推磨高军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什么拘束。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从西屋门内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沂蒙山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盘磨,用来磨糊子,再在鏊子上烙煎饼。其实,胡同志是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忙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就又坐下了。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他睡眼蒙眬,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于是也起床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了出去。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喲。”“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朱大娘不一会儿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逐渐多起来。胡同志和朱家老两口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是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胡同志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播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东屋厨房,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放在那里。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说:“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要见外喲。”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儿了,“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我叫张古冬……”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就住在俺家里,是从他那里听来的。”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大家笑着告诉他们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们都睁大了眼睛:“哎喲,原来是他啊……”(原载于《小说月刊》2023年第7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春耕备播状况既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一系列的情节作铺垫,例如胡同志制止分局同志小题大做等。B.文中“来,我推一会儿”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意蕴丰富,这表明作为领导的胡同志也会推磨,也是农村走出来的,也是群众的一员。C.磨豆腐的花鼓戏在文章反复出现,这不仅是文章情节构思的凭借物,还凸显“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D.“演员们一下子明白:‘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结尾句里的“大人物”,没有一丁点的突兀感,因为原文处处有伏笔。8.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我党我军方能赢得群众支持……这就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优良作风的。(5分)9.小说标题“推磨”有哪些作用?请做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后公府辟举方正,皆不就。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驳之曰:“昔高祖创业,万邦息肩,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矣。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岂烦一切之诏,以长请属之路乎!”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根据人名中的意义另外取的别名,所以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B.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武帝时设立察举考试制度,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C.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D.万邦,指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中云:“君临万邦,万邦既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蕃刚“举孝廉,除郎中”就遭遇母亲丧事,只好辞官服丧。服丧期满后,剌史周景征召他为别驾从事,后因被人举报而丢掉官符,弃官而去。B.陈蕃特意为郡人周璆准备床铺,并将造假的使者抽打致死,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蕃鲜明的个性特点。C.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D.陈蕃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2)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菩萨蛮[宋]孙洙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天亮还早,恰逢此时朝廷宣召,词人发出“何须抵死催人去”的怨语,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恋。B.“上马苦匆匆”中的“苦”字,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心情和身不由己的痛苦,一曲琵琶还未听完,竟还要匆匆上马去应官差。C.上片四句,一气呵成,节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缓的气氛顿出,从而较好地衬托出词人不愿从命而又不敢违命的矛盾心情。D.“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是说人虽已上马,上了马仍不时回头凝望那欢乐的场所,这时一路上飘洒着的细雨,让词人感到心情愉悦。15.这首词结尾提到“玉堂今夜长”,与前面哪一句相对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尾句?(5分)名篇名句默写(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在《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嗤笑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红楼梦》中的《枉凝眉》里有“一个是……,一个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其中“”指的是贾宝玉,“”指的是林黛玉。(4)《六国论》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诸侯割地事秦结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79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2023年被称作5G商用元年,这意味着,属于5G的新一代终端即将落地,相应的新场景也有望逐渐形成。5G将如何在视频、教育、金融,乃至手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成为业内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通信行业是个很有规律的行业,“每10年出一个G”。但是相对于4G,5G并非简单的性能提升,而是整体架构的改变。仅从产业参与度来说,相比于4G,参与5G的运营商和定点生产厂商就有数倍的增加。未来5G将给人类社会提供三点支撑,首先是的5G连接,第二是提供云的IT基础设施,最后是基于前两者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应用——这才是5G真正到来最值得期待的应用。2023年,随着我国4G的商用,扫码支付逐渐普及,无现金交易时代到来。随着5G商用元年的到来,更加、迅速的“刷脸支付”已经在各地开启试点——“靠脸吃饭”的时代即将来临。5G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不单单是未来一年两年,很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的变革,将给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带来巨大变革。至于5G对于媒体的影响,5G让新闻更具冲击力和,新闻的载体也不再局限。手机变成播放器,所有的内容、内容处理都将在云端完成。5G时代,折叠屏开始商业化,视频更具震撼力、吸引力,而大屏的使用,也将让手机屏幕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便捷震撼力B.随处可见无所不能快捷震撼力C.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便捷震动力D.随处可见无所不及快捷震动力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的“新闻现场”受这些技术的影响也有望得到重新的定义B.受这些技术的影响,所谓的“新闻现场”也有望得到重新的定义C.受这些技术的影响,也有望重新定义所谓的“新闻现场”D.所谓的“新闻现场”受这些技术的影响也有望重新定义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将如何在视频、教育、金融,乃至手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成为最值得业内外探讨的问题之一。将如何在手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乃至视频、教育、金融等领域应用,成为业内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将如何在手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乃至视频、教育、金融等领域应用,成为最值得业内外探讨的问题之一。将如何在视频、教育、金融,乃至手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成为业内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①。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像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②。他非常地“五四”;非常地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他谁都不像,③。①②③21.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0个字。(5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或者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其他帮助的,即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高考等4类考试作弊属犯罪,以及相应的处罚。五、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2023年: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2023年: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2023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2023年:“撸起袖子加油干!”2023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23年:“我们都是追梦人”!请从以上语句中概括出一个关键词,并以此关键词为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D项,“跳出写实”以偏概全,原文第4段是“着眼于‘写实’而跳出写实”。)2.C(C项,作者阐发自己的观点,不是“从怎样理解诗句上”,而是从诗歌写作的“立脚点”,即“散点透视”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3.A(B项,“不符合诗人年轻气盛的特点”分析错误,原文“杜甫当时年轻气盛,焉有望泰山而不登临之理”是对前文的“传统的说法”的分析,对萧涤非先生说法分析的原文是“如不登山,怎能看见‘齐鲁青未了’的壮观?那更看不见‘阴阳割昏晓’的奇景”。C项,本文是从“散点透视”的手法上来赏析《望岳》的,同时“只有……才……”的说法也过于绝对。D项,“但都离不开写实的原则”推断错误,从原文“立脚点从空中降至山上”来看,立脚点指的是观察点,有虚有实。)(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3分)(C项,“说明这一问题已经解决”于文无据。)(3分)(C项,“政府工作效率不高”和“信息不完备不对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6.(5分)①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渐趋明显。如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数据科学带动多学科融合等。②大数据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将大数据运用于全球减贫工作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等。③在大数据的发展中,新的问题会不断涌现,如关键数据资源涉及国家主权。(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3分)(“也会推磨,也是农村走出来的”文中没有信息指向。)8.(5分)(1)细节描写。例如写胡同志不敢多打扰农户,坚持住偏僻的西屋。例如写他边帮忙推磨边了解情况,还征求根据地建设的意见等。(2)语言描写。通过写胡同志推磨时教朱大爷唱花鼓戏,和阻止分局同志等语言来表现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的。(3)侧面衬托。通过写朱大爷停止推磨来保障胡同志的休息,写出了老百姓对我党我军优良作风的肯定。9.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推磨”叙事写人,“推磨”贯穿全文始末。②展现人物形象,通过“推磨”展现了朱大爷一家体谅胡同志的革命工作,通过“推磨”塑造了胡同志体谅老百姓春耕备播不易,自觉自律的伟岸形象。③揭示主旨。揭示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3分)(3分)(光武帝刘秀)(3分)(非被人举报而是意见不合)13.(10分)(1)陈蕃称呼他的字而不直呼他的名,还特意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后,陈蕃就再把床悬挂起来。(5分)(2)当时派人给陈蕃送去书信,有所请托。陈蕃没有接见送信的人,送信的人于是说假话这才得以见到陈蕃,陈蕃发怒,用鞭子把送信的人抽打致死。(5分)【参考译文】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祖辈曾经是河东太守。最初,他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还被授予了郎中官职。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守丧。服丧期满后,剌史周景征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丢掉官符,弃官而去。后来公府征召并举荐他为方正,他都不去就职。太尉李固上奏举荐他,征召他为议郎,后又升任他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是青州刺史,因治政严明闻名,所属郡县内的官员听到风声,都自行辞官而去,只有陈蕃因治官清明而被留任。同郡人周璆是个高洁之人。前后郡守征召他而他都不肯前去就职,只有陈蕃能够将他请来。陈蕃称呼他的字而不直呼他的名,还特意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后,陈蕃就再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给陈蕃送去书信,有所请托。陈蕃没有接见送信的人,送信的人于是说假话这才得以见到陈蕃,陈蕃发怒,用鞭子把送信的人抽打致死,于是便因罪被降职为修武令。后来又慢慢升迁,被任命为尚书。当时,零陵、桂阳一带山贼猖獗,为害天下,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诏令各个州郡,所有郡县都可以举荐(讨伐有功者)做孝廉、茂才。陈蕃上疏反驳说:“从前汉高祖创立大业,天下百姓都卸下了重担,休养生息,朝中抚养百姓,如同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两个郡县的老百姓,也是陛下的赤子。导致赤子为害,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才让他们像现在这样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地里考核州牧、太守、郡守、长吏等,如果有治政失和,侵害残暴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检举揭发,再另选清正严明、秉公执法的人,能够颁布法令而又一心施惠于百姓,这样就可以不必劳烦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消散平息了。还有三署的两千多郎官,三府的属官期限已过,却都未被授官。应该选择有能力的人授予官职,一些邪恶之人就让他们离去。哪里还需要烦劳下诏地方举荐人才,而助长了请托的风气呢!”(陈蕃)因此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被贬为豫章郡太守。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3分)(并不是“这时一路上飘洒着细雨,让词人感心情愉悦”,而是“一路上飘洒着细雨,更令人黯然神伤”。)15.(5分)①与首句“楼头尚有三通鼓”相对应。②“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楼头尚有三通鼓”,同时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③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10分)(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美玉无瑕阆苑仙葩(4)薪不尽,火不灭(5)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3分)(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