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专题人口与环境第三讲地域文化2_第1页
第六专题人口与环境第三讲地域文化2_第2页
第六专题人口与环境第三讲地域文化2_第3页
第六专题人口与环境第三讲地域文化2_第4页
第六专题人口与环境第三讲地域文化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专题人口与环境第三讲地域文化与人口1.外国文化与人口(2)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出生率婚姻初婚年龄大,会推迟生育第一胎时间,缩短生育期,降低出生率;(3)同性婚姻、丁克家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市场,这极不利于人口自我繁衍代谢,

[误区警示]

信奉基督教的地区,出生率不一定高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不单单是受天主教的影响,还深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婚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样,欧洲虽然多信奉基督教,但却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见我国1978年以来离婚率变化图1)与1986年比,2012年离婚率增长约了_______2.1‰2)离婚率变化对我国人口的影响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加,生育率降低;不利于子女抚养,产生诸多问题孩子;产生诸多社会问题;2.中国文化与人口

(2)职业选择:从“__________”到“________”(3)人口流动:从__________到“________”

返回目录早婚晚婚多育多子只生一个好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安土重迁四海为家例1.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说法有悖的是:A.教育子女百善孝为先;B.古代论理道德并不反对子女远方创业;C.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能远走;D.这属千百年来中国儒家传统家庭美德;C例2.有关对古语“安土重迁”分析不正确的是A.历史上有频繁的人口迁徙,古人很乐于迁徙;B.安土重迁不利于生产力要素的配置,阻碍了生产发展;C.这是文化对生产力的禁锢;D.这是农耕文化形成的思想流传;A例3.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D例4.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 A.移民 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 D.政府或管理职业D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土尔扈特东归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1)土尔扈特人离开中国,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原因?我国西北及中亚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草场面积小,质量不高,环境承载力小,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伏尔加河流域人口稀少,地形平坦,水草肥美,自然条件优越;2)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与土部返回故土无关的是A.政治变革;B.经济原因;C.草场退化;D.文化迫害;C政治上,沙俄改组罕王直接管理的机构固尔扎,驾空渥巴锡,与此同时,沙俄政府又在土尔扈特内部另找代理人,任命策伯克多尔济为“固尔札”首领,以分化瓦解土尔扈特内部力量,与渥巴锡汗相对抗,进而驾驭土尔扈特。同时,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草场面积大大压缩,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处处受制,畜产品产量严重下降;文化方面沙俄强迫让本来信守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改信东正教,并对土部进行宗教迫害;军事上,沙俄连年征兵,大部分青年战死沙场,土尔扈特青壮年大量减少,土部几乎灭亡;回归原因:土尔扈特鼎盛时期,与沙俄是平等的王国,沙实力壮大后,让土尔扈特俯首尔臣;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但要拖家带口,离开生活了生活140年的故土,十几万人的部落,思想很难短时间统一3)土部选择返回大清,而不是去西部其他国家,主要原因是回归祖国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他们本来计划携同西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但由于变故,只好临时决定,东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4)什么变故使土部丢弃了西岸同胞独自东迁?一是伏尔加河未结冰,西岸同胞无法汇合;二是沙俄追兵将至,不得不走;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其他原因,“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5)土尔扈特人东归时,除战争损失外,牺牲八、九万人,主要原因是寒冷、饥饿、疾病、缺水、劳累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清政府拔出了专门物质和款项在伊犁谷地安顿土部。6)为什么将土部安顿在伊犁谷地;伊犁谷地水草丰美,地形平缓,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可耕可牧,环境承载量大;适合土部牧业习俗;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从北向南的人口迁徙浪潮。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移与此同时,各朝代的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利:促进地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增强了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平衡了人口劳动力资源分布;开发戍守边疆,巩固疆土;弊:增加百姓疾苦,增加了财政支出,增加了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空心化场景的小诗,读来令人心情沉重。农村空心化我国农村空心化所处阶段1)农村空心化的表现及带来的问题农村空心化我国农村空心化所处阶段人口减少,房屋突围老龄化加剧,土地抛荒,老年人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土地浪费基础产业受影响;2)农村空心化的原因农村空心化我国农村空心化所处阶段由于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巨大,农村劳动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经商,追求较好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条件;3)农村空心化出现期与农村空心稳定期两类空心化现象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原因农村空心化我国农村空心化所处阶段农村空心化出现期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内地,稳定期主要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原因:沿海经济水平高,城乡差异大大缩小,乡村外迁人口大为减少,趋于稳定;中西部内地,由于与沿海地区经济差异还很大,乡村人口持续外迁;4)评价农村空心化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土地流转,为大机械农业提供条件;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整体发展;不利:利: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老弱病残和儿童比例大,社会问题增多房屋老旧破损浪费土地,影响乡村面貌;乡村外延扩大,管理难度增加;基础设施闲置,造成浪费;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