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0142015学年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_第1页
第三章20142015学年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_第2页
第三章20142015学年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_第3页
第三章20142015学年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_第4页
第三章20142015学年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监测和预警)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哈罗德-多马模型、投资和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经济管理-运行机制(企业和地方政府眼中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2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区域发展初期,水平低,规模小,速度慢;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区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水平迅速提高;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水平已经很高,规模已经很大,再提高、再扩大都不容易,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稳定、缓慢状态,如图3-1所示。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曲线图3-1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水平、速度长期变化趋势示意图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经济规模曲线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性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是社会需求的拉力——人们的消费需求永无止境;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无休无止的。3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主要生产要素变化的角度说,世界经济、大的国家和区域的经济都是沿着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的过程发展的。目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有时快,有时慢;有时深刻,有时平淡无奇。每一次深刻的科技革命都或迟或早地促动着产业方向的重大变革,出现产业革命,这必然导致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这个角度说,区域经济总量在大的S型曲线规律下,还会出现多个小的区段,或者说,若干个小的S曲线组合成一个大的S曲线;经济发展速度也是在一个大的倒U字型曲线下分解出若干个小的倒U字型区段。从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角度看,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主要由第一产业供给),先后让位于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主要由第二产业供给)和享受资料或服务为主的消费(主要由第三产业供给),区域发展的趋势表现为贫穷阶段→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富裕阶段→极端富裕阶段的趋势。区域发展的过程,就是城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非农产业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过程。与此对应的,是城镇化规律、工业化规律、知识经济发展规律等。

4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关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与费希尔(J.Fisher)1949年发表了“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第一,自给自足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故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第四,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般情况下,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时,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如旅游业等。5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二)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认为区域经济是一个普通的机体,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他试图从成长的一系列阶段中概括出“现代经济的历史范畴”,他认为一个完整的现代经济演化系列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群)

(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和手工制造业(2)起飞准备阶段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3)起飞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

(4)向成熟推进阶段重化学工业,如钢铁、化学、机械等(5)高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工业部门(如小汽车、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部门(教育、卫生、住宅建设、文化娱乐、环保等)

6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三)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区域经济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渐进过程通常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如同人的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成长阶段一样,区域经济发展也有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衰退等发展阶段之分。除了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观念也都会有所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一起,反映区域经济从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发达)阶段4.衰退阶段:由于运输位置的变更、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资源的枯竭、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一些地区在经过成熟阶段甚至成长阶段的发展之后,有可能转入衰退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经济首先出现相对衰退,失去原有的发展势头;紧接着出现绝对衰退,逐渐走向衰落。相对衰退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衰退产业所占的比重大,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己开始出现结构性衰退的征兆。在相对衰退地区沦为绝对衰退地区之前,适时适宜地对其进行地区再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改造,可以防止这些地区进一步衰退,维持其原有的良好发展势头,甚至促使其加速发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开始新的一轮成长过程。7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区域经济的衰退按其形成原因,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1)区位性衰退。由于运输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指向变化,一些地区可能会因原有区位优势的消失而日益走向衰落,而另一些地区则因得益于新的区位优势而开始繁荣,成为新的经济中心。(2)资源性衰退。主要发生在结构单一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地区。由于地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严重依赖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地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区内资源发生枯竭,或者面临来自国外进口的廉价资源的激烈竞争,或者因替代品的出现而导致对某特定资源(如煤炭)需求的急剧减少,地区资源型主导产业群的衰退将不可避免(3)结构性衰退。地区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地区主导产业相互更替和结构不断演进的连续渐进过程。由于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经历着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阶段过程,因而在不同时段上地区的主导产业应该相互衔接。(4)消聚性衰退。产业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生效率,生产集聚经济,释放出新的集聚生产力。然而,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临界规模,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用地用水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应紧张等。而且,随着集聚规模的增长,集聚不经济最终将超过集聚经济,集聚作用也将被消聚作用所代替,加之一些国家政府为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实行工业分散化的地区政策,从而促使产业和经济活动由集中走向分散,导致一些集聚过度的地区从繁荣走向衰退或相对衰退。8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表3-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总量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主导产业消费结构收入水平传统经济阶段Ⅰ>Ⅱ>Ⅲ农业混沌无序均衡状态饮食支出比重大低工业化初级阶段Ⅱ>Ⅰ>Ⅲ纺织,食品,采矿极核发展阶段饮食支出比重减少,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有所提高全面工业化阶段Ⅱ>Ⅲ>Ⅰ电力,化学,钢铁,汽车,机电城市化速度加快,数量增多,空间分布不平衡,首位分布转向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并呈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大幅提高后工业化阶段Ⅲ>Ⅱ>Ⅰ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城市空间分布平衡化,城市规模呈序列分布从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转向文化娱乐享受很高9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含意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高涨与衰退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把经济变量由一个谷底到下一个谷底,经历一次扩张和收缩的过程视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都有大致相同的过程,复苏、扩张、衰退、收缩,这就是经济周期的规律性。“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那些国家中所看到的总体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期间从一年以上到十年、二十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切尔(W.C.Mitchel)和伯恩斯(A.F.Burns)自工业革命以来,尽管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经济周期波动仍然没有消失。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历史,经济运行就象世间万物的发展一样,有盛必有衰,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10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各种学说1.外部因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H.S.Jevons)。2.货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G.Hawtrey)3.投资过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A.Hayek)。4.消费不足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近代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J.A.Hobson)。5.心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古(A.C.Pigou)和凯恩斯。6.创新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熊彼特(J.A.Schumpeter)。熊彼特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是建立在创新的投资活动是不断重复发生的,而经济正是通过这些来运转的。但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不平衡的、不连续的并且是不和谐的。熊彼特理论的核心有三个变化过程:发明、创新和模仿。发明是指一种新产品或者新的生产过程的发现,或者是改变现存产品或生产过程。熊彼特假设发明或多或少总是不断地出现,但是它们并不一定同时在经济上得到应用。创新被定义为一种新发明的首次应用,或者是改进了现有产品和工艺过程,使其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11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

(三)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1.基钦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Kitchin)经研究发现,在经济活动中有一种有规律的短期波动,其持续期间约为40个月,这种波动同商业库存的变化有关。2.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Juglar)认为由于失业、物价随设备投资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1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这种说法已成为主流,所以也称朱格拉周期为设备投资循环。3.库兹涅茨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发现存在着15年—25年周期的中长期循环。这种类型的经济周期称为“库兹涅茨周期”。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D.Kondratieff)根据美国、英国、法国100多年内的批发指数、利息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铁、煤炭、棉花等产量的动向推算出50年—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50年左右的长周期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又称为“长周期”。按照熊彼特创新理论,上述几种周期之间的关系是:3个基钦周期构成一个朱格拉周期,6个朱格拉周期构成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正是在这种周期性变动中实现的。12

一方面受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制约,随着国家总体经济的波动而波动;另一方面也和该地区领导班子更替有关,特别是较小的区域。基本规律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每届领导班子上任的第1、2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大。5.我国国民经济的周期性特点表3-1中国历届五年计划经济(GDP)发展速度的比较年序一五二五调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平均1115.6121.3110.2110.7107.098.4105.2108.5109.1109.89.512104.2108.8118.394.3103.8107.6109.3111.5114.1108.66.913106.899.7117.095.9107.9111.7111.1111.3113.1107.87.264115.072.7116.9102.3107.6115.3104.2112.6107.25.985105.194.4119.4108.7107.8113.2104.2109.0108.37.79图3-2中国1952-2000年GDP和农业增加值指数的变化我国农业气候的变化特征,基本上是以5年为周期,即气温三温二寒,降水一涝二旱二平。我国的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基本上符合自然规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常常强调有一个好的开端,所以每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基本上是经济过热;而到最末一年,为了要完成、超额完成计划,总要拼资金、拼设备、拼储备,常常也有较高的速度;而中间几年,难免要进行调整。这样说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表现为大致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波动。即每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和最后一年速度较快,其他年份速度变化较大,但总体平均低于两头年份。13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监测和预警经济波动的监测和预警是指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过程性刻画、追踪分析和警情预报。它以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同时采用数学方法对一系列经济变量加以定量分析,以揭示和刻画经济波动的有关特征,为政府分析研究其经济运行状况提供比较有效的方法体系。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由景气指数系统和预警信号系统两部分组成。景气指数系统侧重于监测,它通过对景气指标的选取、景气指数的编制来分析刻画经济的循环波动。预警信号系统则侧重于预警,它在景气指标的基础上选取预警指标,通过对预警指标的研究来预报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正常现象,以使决策者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14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

一、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但是,主导部门的发展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点。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这种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实际上,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的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一)区域增长极理论15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一)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1.定义2.特点16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换句话说,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剌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3.效应17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Mydra1)于1944年在其《美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的。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be)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不难发现,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这就是“贫困恶性循环论

”。经济学家卡尔多(N.kaldor)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存在。他使用相对效率工资(即货币工资与生产力增长率之比)概念分析区域产出率的变化。认为,相对效率工资决定了区域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即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增长率越高。由于制度相同,全国各区域的货币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相等。而在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一步,低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18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

二、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区域经济内部循环过程与外部循环过程的统一。现代区域经济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区外生产的,即产品主要是为输出的,称为“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层;另一部分主要是为输出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和配套协作的,产品在区内销售,或是为区内社会、生活服务的产业部门,称为“非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辅助层和基础层。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力求扶持优势层的发展,增加输出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以开拓、占领越来越广阔的区外市场。由于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的存在,优势层的发展通过链锁效应迅速波及到辅助层和基础层,带动区域所有产业部门的发展。在空间上,由于优势层往往位于区域的中心节点,优势层的发展必然引起中心节点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强,这两种效应便通过网络传递到其它节点和域面,促进区域内各部门、各地域经济的发展。19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最简单、最著名的生产函数,是20世纪40年代分别由英国的罗伊·哈罗德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埃佛塞·多马提出来的,这一模型最初是用于解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增长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的。但哈罗德-多马模型作为一种考察增长与资本需求关系的简便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哈罗德-多马模型试图说明的是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具体来说,是要说明为了使经济能够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持续、均衡地增长,收入和投资或资本存量应按什么速度增长。这一分析的核心是一个基本假设,即增量资本-产出比率是固定数字。即:任何经济单位的产出,不管它是个别公司、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取决于向该单位投入的资本量。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关系式用文字表示,就是:总投资=总储蓄=GNP×储蓄率。在无大的结构变化、需求充分的情况下,增长率是储蓄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