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指南》艺术领域之我见_第1页
幼儿园:《指南》艺术领域之我见_第2页
幼儿园:《指南》艺术领域之我见_第3页
幼儿园:《指南》艺术领域之我见_第4页
幼儿园:《指南》艺术领域之我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乐由〃情〃起和美“共〃享——《指南》艺术领域之我见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美妙的旋律和令人愉悦的方式,陶冶着人的情操,丰富着人的情感世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音乐教育正是这样一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课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应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J因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通过“激趣生情一一互动融情--乐享传情”的“共情式”教学法,以情“引”情,将音乐浸润入幼儿心灵,让他们在宽松、自主、快乐的感知音乐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体验到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师幼、幼幼之间的情感共鸣,在深刻挖掘音乐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情激情,以情促学。同时,不断完善园本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满足幼儿更多的发展需求,培养幼儿成为自信、有爱的“爱乐”儿童。幼儿园歌唱、韵律等音乐活动中幼儿情感激发的有效策略研究,幼儿园"乐由'情’起•和美‘共'享"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共情式”教学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深刻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价值,并结合幼儿的学习、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策略,不断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与其产生“共情”,从如:在蒙古族邀请舞《我是草原小牧民》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骑马,教师用有神、愉悦的目光追随着每一个孩子;在两两合作舞蹈时,教师眼神传情,吸引着对面舞伴的目光,不断激发着幼儿的情感抒发。②用歌声抒情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后,应鼓励幼儿大胆展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音乐融入幼儿心灵,融入幼儿生活。如:歌曲《让座》,幼儿不仅理解了歌词,学会了歌唱,更懂得用歌声表达尊老爱幼、文明礼让的传统美德。又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孩子们不仅欣赏到了优美、舒缓的歌曲旋律,理解了小乌鸦和妈妈之间的浓浓亲情,也用歌声表达着自己对家人的爱,抒发着幸福的情感。此环节需注意的问题:(1)无论教师在观赏幼儿音乐表现还是融入幼儿音乐表现的同时,都要既关注全体又重视个体,给予幼儿整体提升的同时,尊重个体的差异,及时给予关注。(2)音乐活动的开展重在幼儿的感知与欣赏,表达与表现,因此,教师情感的流露一定是真实情感的抒发,而不是“潜在的表演”,才能真正带领幼儿走进音乐,融入情感的世界。将美好的音乐情感通过“情”与“趣”的融合,从“情”出发、“以情激趣”、“以趣生情”把最本真的音乐艺术归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愉快而又宽松的音乐氛围中,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教师时刻追随着幼儿,并给予其在思维、语言直至情感的引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师幼间的互动更加积极,更加自然,不仅彰显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科素养,更是让幼儿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良好人格素养的发展。在本园研究应用的基础上,不仅促进了本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多次进行区片活动分享,指导教师有效组织音乐活动;应邀到莱西等地市、区作经验交流和教学展示,发挥我园辐射引领作用;在青岛市中心教研组音乐组成员中进行推广交流,提高教研水平,并以此教学法推动农村音乐教研的开展,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为青岛市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共情式”教学法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五大领域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宽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审美更加富有内涵,让美的艺术真正启迪幼儿的智慧,为幼儿人格素养的建立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和有情、有趣的师幼关系,不断激发幼儿持续、自主的学习兴趣,获得审美体验。.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的原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绪教学法加拿大情绪教育专家丹尼尔・沙博和米歇尔-沙博提出:教与学是一个情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证明了感觉是学习的前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理念《礼记》里《乐记》上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即强调心灵对音乐的直接感受。根据以上理论以及教学的实际,“共情式”教学法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体验,随着师幼互动的深入而获得美的感受、情的升华。同时也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中过多追求音乐技巧的模式,注重幼儿内在情感的浸润与激发。幼儿的认知规律是具体形象思维。在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借助一些具体、有趣的内容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等,充分调动他们在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方面的主动性,通过师幼、幼幼间的分享交流迁移已有生活经验,在“激趣、互动、乐享”的过程中,达到生情、融情、传情,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审美力。“共情式”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定位在“激趣生情一一互动融情-一乐享传情”三方面,这三者的关系既相互融合,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如图:1、激趣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它能够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积极、专注,情绪更加热情、饱满。因此,教师要在活动准备和活动导入两个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引领,通过“交流产生共鸣”、“游戏、情境、才艺激发兴趣”等,以情生趣,搭建师幼“互通”的心灵桥梁。这也是“共情式”教学法重要的基础环节。(1)趣味交流,迁移经验。师幼从陌生到接纳,活动从进入到融入,都需要消除师幼之间的隔阂,彼此产生信任感,这是活动开展的前提。如:音乐游戏《包饺子》的师幼课前交流:“你们猜一猜老师早饭吃的什么?”(引发话题)“你吃过什么馅的饺子?谁包的?”(趣味交流)“饺子怎样包?为什么这样做?“(激发情趣)通过交流,迁移了幼儿对包饺子的已有经验,同时,逐渐消除师幼隔阂,及时拉近师幼的情感距离。(2)快乐共鸣,产生信任。师幼之间的共鸣始于情感,即:“童趣”。教师通过“变魔术”、“玩游戏”、“夸一夸”等看似不经意的互动,都会使幼儿产生“我们是朋友的信任感”;“她好懂我的幸福感”;“她真好玩的愉悦感”等等。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可以是个“长不大”的、甚至也“笨笨”的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势,真正成为孩子喜欢信任的玩伴!如:韵律活动《擦玻璃》,面对那么多的玻璃,老师怎么擦的过来,正“一筹莫展”、“唉声叹气”时,孩子们满满的热情“我们帮你”,顿时,我成了她们热情帮扶的对象。所以,融洽的师幼关系来源于孩子的信任。(3)才艺展示,萌发热情。在孩子眼中,老师像个魔法师“无所不能”,所以我们只要发挥不同的人格魅力,就能激发起幼儿大大的参与乐趣。在开展韵律活动《蒙古族邀请舞》之前,教师展示了舞蹈《金孔雀》、《秧歌舞》等,孩子们看的“眼花缭乱”,很快就被教师的舞姿、表情折服,不由自主的产生“钦佩”与“崇拜”之情,瞬间有了想跟着一起“动起来”的兴趣,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4)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借助多媒体以及音乐、语言的渲染创设浓厚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时,一边呈现茂密、深远的森林画面,播放其前奏部分低沉浑厚的音乐,一边教师夸张、神秘的语言讲述:“听说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会有神秘的客人出现,小动物们害怕极了“!从而营造出令人惊奇、紧张的情境氛围。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并自然融入到意境中。(5)游戏融入,促生好奇。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乐此不疲的玩伴。活动开始,通过“猜谜”、“变魔术”、“手指操”等,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情境,引发快乐的情绪,从而调动多种感官,投入到音乐的欣赏和感知中。如:在歌曲《捏面人》组织过程中,教师通过变魔术变出一个个不同造型的面人,有猪八戒、哪吒等等,幼儿被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面人看花了眼,惊呆了。此时,教师趁机浸入主题:“你们知道这些好玩的面人是怎么变出来的?”使幼儿对捏面人充满了期待感,从而为有趣的歌唱做好情绪铺垫。此环节需注意的问题:(1)教师需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特长采用适宜的互动激趣策略,给予幼儿“规范”的引领。(2)教师的神态、体态,不必太正襟危坐,不懒散就好;不必拿腔拿调,说明白就好;不必太装腔作势,孩子喜欢就好。(3)教师必须从内心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介入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幼儿情感。2、互动融情互动是一个师幼抛接球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表达,更是情感的融入提升,最终达到互动融情的目的,这也是“共情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声音、动作、语气进行有效互动,引导幼儿真正融入活动,走进音乐的情感世界。(1)以情带声,进行情感互动。卢梭指出: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因此,音乐活动内容本身已经具有了饱满的情感,易于引发幼儿的情绪感知。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教师只需要将"乌鸦妈妈爱小乌鸦,小乌鸦耐心照顾妈妈”的情感融入到演唱中,以情带唱,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营造出感人的氛围,同时与幼儿互动交流:“歌曲带给你什么感觉?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歌曲中“爱”的力量,引发爱的情感。(2)动作引领,进行肢体互动。古人云:情起,歌之、舞之!教师的肢体引领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给于幼儿直接的动作感知和潜移默化的节奏引领。如:在韵律活动《快乐的小老鼠》组织过程中,教师合着音乐节拍表现出东瞧西看、偷东西等小老鼠滑稽的形象,不仅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复杂的节奏型,也使幼儿被教师可爱风趣的小老鼠的动作所吸引,产生了主动模仿的情趣,因此,师幼共同在小老鼠的表演情境中,提升动作要领,感受“与鼠共舞”的快乐。(3)语气转换,进行情绪互动。①巧用“质疑”语气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中,我们不妨通过反问,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如:在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组织过程中,在幼儿倾听感受音乐后,引发幼儿猜测会是哪位动物出场了,孩子们有的说老虎、有的说狮子、有的说大象!教师进行“质疑”:为什么说是大象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再来听!如此以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不厌其烦的专注倾听、感知音乐,寻找与答案相关的信息,从而激发幼儿饱满的情绪情感。②善用“神秘”语气根据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的特点,教师用神秘的语气,也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如:在音乐游戏《森林寻宝》中,教师结合“嘘”、蹑手蹑脚的身体动作以及夸张的眼神,通过神秘的语气进行提问“听,什么声音?怎样才能不被怪兽发现?能找到宝贝吗?宝贝会是什么呢?“,引发着幼儿的探求兴趣,并在有趣的互动中,体验着寻宝的刺激和快乐的情感。③适用“消极”语气每位幼儿心中都有一颗善良、热情的种子,充满了天真和童趣,也有着独特的创造性和无限的想象力。因此,活动中教师通过“消极”语气表达无助,有利于更好的激发幼儿的表达表现。如:在歌曲《娃娃上灶》组织过程中,通过出示“烧焦的糟糕饭、菜,教师用懊丧、消极的语气与幼儿交流:“这可怎么办呀,肯定得饿肚子了!“,教师“假装”的消极,引发孩子重新当小厨师的热情,教师跟进提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菜香板香味道好?”从而引导幼儿梳理出看好炉子,尝尝味道,争做小厨师,做事要专心的积极情感。此环节需注意的问题:(1)教师的语气转换需要有情感的支撑,并在小结环节能对幼儿的积极思考和做事态度给予肯定,从而为幼儿更好的表达、表现音乐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2)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既要做有效的示范、引领,又要及时“退位”,给予幼儿想象、创造的空间。3、乐享传情乐享传情是“共情式”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幼儿在充分感知理解音乐作品后,尝试进行创造表现,快乐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积极成为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让情感在音乐中升华,让情感回归幼儿生活。(1)引导者一巧用语言、道具,萌发幼儿快乐表达的意愿。①用语言鼓励教师肯定性的语言既是暗示,又是力量,是萌发幼儿表现意愿的精神支撑。如:歌曲《扮家家》中,教师结合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这位小厨师唱歌声音真响亮,如果再加上炒菜的动作,就更神气了!“,当幼儿尝试边表演边演唱后,教师鼓励引领:“小厨师边歌唱边做好了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真能干!那你们能再炒一个新菜吗”?引导幼儿在鼓励下大胆尝试创编歌词演唱。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扮家家的幸福,萌发快乐分享的意愿。②用道具吸引直观形象且富有趣味的活动材料深受幼儿喜爱,且能萌发幼儿表演的兴趣。如:在歌曲《快乐的小蜗牛》组织过程中,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个“蜗牛壳”,幼儿兴致勃勃的背在身上,自然的模仿起小蜗牛一步一步慢慢爬的样子,并且乐此不疲的演唱着。(2)支持者一巧用指令、动作,激发幼儿大胆分享的自信。①用指令提示在幼儿初步尝试表现音乐、表达情感时,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及时帮助幼儿梳理难点部分,逐步增强幼儿自我挑战和大胆分享的自信心。如:在组织集体舞《我是草原小牧民》时,为了更好的引导幼儿听准前奏、及时更换舞伴,教师进行简单明确的指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