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王洁w_第1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王洁w_第2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王洁w_第3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王洁w_第4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王洁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兼谈校本教研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王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jjwangjie@163.com你了解的你想了解的1.2.3.你的理解1.2.3.一个案例■■

一、我们倡导的校本教研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特点

实例: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探究

课改实验教材在基地学校开始实验之后,教师能否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实施教学,构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催生高层次思维活动形成的课堂教学方式?我校物理教研组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共振现象”就是其中的一节研究课。

教材介绍:课改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共振现象”一课,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介绍了美国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振动而塌毁、法国里昂士兵齐步走过桥引起桥梁坍塌以及声音振碎玻璃杯三个事例。

第二部分:概念和规律。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实际振动,引入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并通过的实验装置探索驱动力频率与弹簧振子固有频率的关系,发现共振产生的条件。

第三部分:自主活动。通过音叉实验、带有偏心轮的可调速电机以不同速度转动时,长度不同的塑料片振动情况不同等实验,让学生体会共振产生的条件。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通过微波炉加热原理、音响设备、各种乐器的音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激光的产生、核磁共振等的介绍,理解共振现象存在于物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翟老师将教材中新课导入部分的三个事例全部介绍给了学生。他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看着全长860米的大桥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扭曲、倒塌,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之后老师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当了解学生以前看到或者听说过该故事之后,老师又特地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士兵过桥,引起桥梁大幅振动的模型,也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

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翟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

翟老师十分忠实教材,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他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平均4.4分钟一次。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是很活跃的,但当翟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

这节课引起了区教研员和学校物理教研组的同行们激烈的争论。赞同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

反对的说“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在教教材,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翟老师自己也感觉到这节课上的不理想。“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大家的讨论集中到新课导入部分,大家也提了很多看法。比如是不是三个事例都要用上?介绍事例的目的是什么?事例介绍如何和后面的概念学习加以衔接等等。

王老师还向翟老师介绍了自己安排新课导入这部分内容的设想:只介绍塔柯姆大桥一个事例,然后如图所示,将树枝(在树支下挂一个弹簧振子)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表示桥,用手指敲击树枝表示有风力作用。⑴用较大的持续“风力”压“桥”,看一看“桥”会不会倒塌?⑵用间断的且不一定大的力敲击“桥”,看一看“桥”会断吗?引导学生分析:桥倒塌的原因可能是风力周期性地作用所引起。当然也会与桥自身的因素(即其自身振动的固有周期)有关系。

重新设计亲身的教学实践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了瞿老师很大的启发,他决定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新课导入部分,他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他选定了这个事例。怎样从塔柯姆大桥自然过渡到有关共振概念的讨论中去?瞿老师感觉到王老师给出的建议很好,但是和塔柯姆大桥还有有些距离,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他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构思出了一个模型。

从图示前方用电扇给上述模型施加一个风力,桥身向一侧发生侧移并产生微小的振动,将电扇的风速调节到最大档,桥身的侧移有所增大,但是振动的幅度依然很小。用书挡在桥身和电扇之间,快速地上下晃动书,发现桥身的振动幅度不大,非常缓慢的晃动,振动幅度也不大,当有节奏地晃动,并且频率适中时,桥身开始大幅度地振动。这一模型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塔柯姆大桥因风吹倒的过程。

第二次教学这次的教学设计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在新课导入部分,学生看了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录像之后,瞿老师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并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桥倒塌。

一个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猜测:“这座桥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他的猜测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老师也笑着说:“你的猜测合乎情理,不过据了解,桥梁倒塌的事故原因中没有提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其他的同学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猜测,如“风力太大,直接把桥身吹翻了起来”、“因为风太大,作用在桥身上的风力过大,超过了桥能承受的限度,所以造成的倒塌”……

哪些猜测有道理呢?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大桥模型,通过对学生猜测的不同情况的演示,学生逐渐明确了,周期性的风力是大桥倒塌的主要原因。接着,瞿老师开始介绍受迫振动和共振。

再次反思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收获,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教师张老师和骨干教师陆老师以及区里其他一些学校的老师一起听了瞿老师的第二次教学。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比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改进,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

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第三次教学为了解决第二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的老师和瞿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张老师和瞿老师一道分析上课的录像,章老师自告奋勇地根据瞿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课,请瞿老师在听课中感受问题……

综合大家的意见,瞿老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校本教研的目的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校本教研的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校本教研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旨在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动力。校本教研的形式以课为载体重视非正式课题研究

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更多的是行为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与要素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三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课堂观察校本教研的一般流程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需要支持性环境

校本教研的条件二、我们是怎么做的需要一点研修的技能■从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愈加突出。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问题怎么来?本土经验中寻找起点●开展教学现状诊断●将教学教研情况调查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切入点

●组织教研活动应在引导学习与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之间找准结合点。

●组织培训力求传达、宣讲、辅导与切实满足实际教学教研需求相融合。

教研工作的切入口●

乔依斯与许瓦斯(Joyce&Showers,1982)等组实验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能有同样的表现。

其它研究(Sparks,1986;Singh&Shifflette,1996)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

大部分教师欢迎合作中的学习,但又对常规的集体教研不满意、欢迎非正式的同事交流。应关注:松散环境中的策略安排,集体合作中的氛围营造。

你认为哪种教研活动更有效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最擅长做和最经常做的是

问题意识差。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知识共享的处方性模型(JosephLuft&HavryIngham,1984)

●公开自我的技能●倾听与回应的技能

2盲区

3隐藏区

4未知区自己已知自己未知他人已知他人未知未变化的1234更加开放更加开放1234知识共享123424正在公开自我正在倾听与回应1234<<<<

1开放区<<<<13

●行为问题化的技能

●建构性反思的技能

(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1234问题解决

1开放区

2盲区

3隐藏区

4未知区未变化的234正在边缘建构正在问题化1234问题域1问题解决的技能模型●走进“课堂”做研究——以“课堂”观察为出发点

走出“课堂”讲故事——叙事反馈,共同面对教学

上海教科院与普陀区教育学院合作,利用录象带分析等技术,对60节课堂教学组织了现场观察和分析。发现普遍采用的“边讲边问”正在取代以往“一讲到底”的形式。于是我们对一堂典型的几何课作了深度观察与研究。课题: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背景:普通学校,中等偏上教育水平的中年教师实例:按课堂全息记录制作的教学程序表(片断)按课堂全息记录制作的提问技巧检核表(片断)(1)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项目复习提问讲授新课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节合计教学时间3’50”9’37”11’40”17’40”3’37”46’14”问题数量2026273012105每问题平均占时11.4”22.2”25.9”35.3”18.1”26.4”各教学环节中所问问题统计表一堂45分钟的课问105个问题连上课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

提问分析(2)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答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正方形有哪些性质?边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吗?角②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吗?应该是几度?对角线中心对称③对角线怎么样?④一条对角线和一条边所夹的角应该是几度?⑤一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几个怎样的三角形?⑥两条对角线把整个正方形大大小小分成多少个等腰三角形?⑧正方形的对称中心在什么地方?⑦正方形是不是属于中心对称图形?⑨正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⑩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上?轴对称如:(3)课堂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与答问水平频次统计表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74.3%),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学生记忆性回答(42.9%)和机械判断是否(37.1%))占据回答的绝大部分(4)课堂提问技巧单一不利学生思考提问技巧类别频次统计表学生齐答比例很高(41.9%),回答问题方式单一,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师多次打断学生或消极批评(13.3%)。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86.7%),不利学生思考。特征得失目标引导,边讲边问在大班授课下,便于明确目标,统一进度和步调,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缺乏对创造性、批判性气质的关注以勤补拙,小步快进利于集中学生注意,使大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有效学习状态未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和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师主导,注重基础利于中差生扫除教学障碍,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未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统一步调不利于发展个性

得失分析表教师访谈采访者:这堂“边讲边问”课,你在“讲”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教师:我这个人良心很好,“讲”的时候我是想把我所知道的所有有关知识系统、完整地交给学生。采访者:你在“问”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教师:“问”的时候是想看学生是否收到我交给他们的知识,讲过的每个问题都问一遍,我才可以放心离开教室。采访者:那么你的这堂“边讲边问”课有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呢?教师:当然没有。三、几点建议●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校本教研有主题(问题引导)●骨干领导的“领跑”——课改积极响应者的领做●“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捆绑式”)

●任务分解、责任分担●做透、看透、想透1.以“做”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教学做融为一体。2.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

进一步提高备课、观课、评课的成效,提高家常课的质量。●研修从家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让研究成为常态。

●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

●关注小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关注主体悟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注重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3.三个关注点

学校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