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病因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病因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病因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病因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病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病因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原、病邪”。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概念概述

中医病因学说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核心内容病因所致病证临床表现问诊求因

审证求因——主要方法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概述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概述

1.《内经》阴阳分类法: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2.《内经》三部分类法: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3.张机-传变途径分类法: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概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三因学说”

外所因:六淫内所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概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学专著,基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病因的致病特点和规律。

病理产物六淫七情其他(外伤、疫气等)饮食劳逸中医主要病因研究现状近50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多侧重在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医病因学的研究(如六淫、七情等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前面所述各项比较,发展严重滞后。

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⒈来源:源于自然界⒉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⒊形成病证:初起多形成表证,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六淫六淫基本概念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六淫六淫产生的因素:a.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

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导致发病即为六淫六淫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①依风相合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风邪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1.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头面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2.风邪轻扬外散易袭阳位肌表肌腠开泄

汗出、恶风向上向外阳经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移不定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风邪

数变多变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心包等危重证候。

风邪三.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临床常常将咽痒咳嗽,瘙痒等归属于动症,从风论治。

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四.风为百病之长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风燥、风痰等。风邪致病广泛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风、肠风、白殿风、油风男,13岁。2002-10-07初诊。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自上而下全身逐渐浮肿,尿少色黄,伴头昏,全身无力。10-05上午9点左右突然抽搐,10多分钟后自行停止,以后又类似发作两次。症见:患儿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中医辩证:小儿水肿,风水泛滥型。风邪病案1

患者李某,女,43岁,2005年4月12日来诊,自诉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年余,近来日益加重,关节疼痛时有针刺感,怕风,双膝关节尤甚,下肢无力,上楼困难,口微渴,纳可,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平,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辨证为行痹,治宜养血祛风,通络蠲痹。处方:防风10g,羌独活各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甘草6g,威灵仙15g,乌梢蛇10g,薏苡仁20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寻骨风10g,7剂。风邪病案2风邪性质致病特征轻扬

开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善行

数变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发病急,变化快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疹,行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主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等为百病之长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风邪外风的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以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辛主发散,过辛则易伤真气,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甘能益气故,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此又与“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义合。《千金方》小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方剂组成: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芩、防己、附子。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等。方中防风、麻黄、川芎、桂枝、防己、附子辛以散风,诸药合用,辛散之性不为不峻烈,故以黄芩之苦,人参、白芍之甘,既能制诸辛燥烈伤津耗气,又能益气养血,扶正以达邪。寒邪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外寒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单纯的实寒证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2、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肢冷、神疲等。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二、寒性凝滞1、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痛。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如“寒痹”或“痛痹”。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三、寒性收引

1、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2、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3、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则无汗4、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

屈伸不利寒邪性质致病特征寒性伤阳阴盛阳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腰膝冷痛等寒性凝滞寒胜则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收敛挛急气机收敛,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脉紧,无汗,拘急作痛等寒邪病例1,男,26岁。1989年4月就诊。素有“胃病”之疾,多方诊治,时愈时作,反复缠绵。今因饮冷而胃痛又作,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中医辨证:中阳不振,复感于寒。投以川乌、细辛、枳实、丹参、党参、白术、砂仁、炮姜等建中散寒止痛之剂。服头煎后感唇稍麻,疼痛即减,服二三煎唇不麻而疼痛则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寒邪病例2,男,52岁。1992年7月就诊。近两年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第3、4、5、6腰椎退行性变”。左下肢疼痛剧烈,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中医辨证:肝肾虚弱,血气不足,寒邪入侵处以川乌、细辛、川芎、当归、桑寄生、独活、苍耳子、牛膝、千年健等服1剂疼痛大减,已能下床行走;连续随证加减运用三十余剂,疼痛消除,健步行走。寒邪治疗小议“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甘从土化,热从火化,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故以为佐。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伤寒内燥者,以辛润之,伤寒内热见血者,以苦坚之。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方,用于治疗阴寒内盛之证,均属“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治则的体现。湿邪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另外,湿邪致病,也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有关。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阻滞脏腑经络气机。1、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2、湿阻胸膈:胸膈满闷3、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4、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二、湿性重浊

1、重—症状具有沉重感—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关节重着疼痛,如“湿痹”或“着痹”

2、浊—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①湿浊在上:面垢眵多②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③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腥臭④湿淫肌肤:皮肤流黄水。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三、湿性黏滞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滞不畅。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损伤阳气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粘腻性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停滞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湿性趋下下行性易于伤人下部,腰膝以下症状为多

患者谢某,男,35岁,2004年8月来诊,患者诉双膝关节肿胀酸痛1月余,下肢困重,行走无力,关节局部有灼热感,怕风,纳差,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著痹,病机为湿热下注,痹阻关节。方选四妙散加味,处方: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30g,牛膝15g,秦艽12g,木瓜15g,五加皮15g,忍冬藤15g,土茯苓20g,防己10g,萆薢15g,7剂。湿邪病案1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诊断:凡具备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六一散20g,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湿邪病案2治疗小议“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湿。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淡,则味厚滋腻,非所宜也。湿热之湿,以苦燥之;湿濡之肿,以淡泄之。实脾饮出自《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方剂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方中厚朴、草果等属苦温之品,功善燥湿。茯苓、白术淡而利窍,木瓜酸而微温,味酸从木制土以胜湿燥邪概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温燥:发于秋初,挟有夏末余热,治疗上宜清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寒凉,治疗上宜温

燥邪为阴邪,见于王孟英《温热经纬》。燥为秋季之主气,秋气已凉,燥为次寒,其气肃降,理当属阴。燥邪为阳邪,见于喻昌《医门法律》。火性就燥,各从其类,属阳。燥邪入侵途径: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伤人,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症状,如口唇、鼻、咽喉干燥,毛发干枯,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干”、“裂”和“萎”,就像久晴不雨,田地便会出现干燥、出现开裂,田地里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皮肤干涩皲裂之“裂”症;鼻燥咽干、大便干之“干”症以及毛发枯黄之“萎”症等一系列症状。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二、燥易伤肺原因:1.肺为娇脏,喜润恶燥2.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3.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

燥伤肺津,宣降失常,出现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大便干燥不通等。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外燥治疗“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苦属火,能胜之,故治以苦温。甘辛亦温也,燥而中寒者宜佐之,燥热之燥,以苦下之可也。又辛能润,甘能缓,苦能下,故以为佐。杏苏散用于治疗外感凉燥之证。方中苏叶辛温,杏仁苦温,开宣肺气,使燥邪从表而解,更佐以半夏,橘皮等,正是苦温甘辛之法。温燥者,桑杏汤主之。火(热)邪概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邪与热邪的比较:

同:同属一气,皆为阳盛,性质及致病特点相同,故常并称。异:1.程度:火为热之极2.生成:热邪多为外感;火常内生3.表现:热邪致病多见全身弥漫的热象,如全身发热;火邪致病多见某些局部症状。如皮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火的多重含义少火壮火外火内火少火---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阳气---人体正气壮火---损伤人体正气的过亢的阳气---病邪火(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胜则热”→全身或局部明显热象:高热恶热、脉洪数等。

⑵火性趋上→多侵犯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火(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易扰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见心烦、失眠。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高热神昏火(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3.火热易伤津耗气⑴热淫于内迫津外泄可见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消灼煎熬津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之证。⑵壮火食气可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气不接续等气虚之证。气随津脱火(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4.火热易生风动血

⑴火热燔灼肝经,劫耗津血,筋脉失养而挛急(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可见除高热神昏外,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⑵火热邪气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如吐血,灼伤脉络衄血,尿血,便血,皮下紫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出血的特点为血色鲜红,粘稠,量多。火(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5.火热易致疮痈

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疮痈---

--局部红、肿、热、痛“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痈疽总论》火热性质致病特征火性炎热全身或局部明显热象,以高热恶热、脉洪数为特征火性趋上病变多见人体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易扰心神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伤津耗气消灼津液,迫津外泄,汗出、渴饮、尿少、便结等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生风动血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易致疮痈腐蚀血肉,发为疮痈,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治疗小议“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属水)。佐之以甘,甘胜咸,所以防其过也。必甘而苦者,防咸之过,且又以泻热其作实也。热散于诸经(热淫),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内合“欲动之而先聚之”之意。《备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之耗血、动血证。原方组成:犀角、生地黄、白芍、牡丹皮。方中意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营血,泻气热,《温病条辨》清营汤之犀角,用意同此,咸寒以治热淫。以甘苦性寒之生地黄、牡丹皮,防犀角咸之过,又能泻热气之实。白芍酸以聚热,助诸苦咸甘寒之发。暑邪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为病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明显的季节性。二、只有外感,没有内生。“伤暑”;“中暑”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⑴暑邪伤人多见阳热亢盛之证:如高热恶热、汗大出、口大渴、面赤、苔黄燥、脉洪大等。⑵暑邪发热往往比热邪发热更高;也易扰动心神而致心烦闷乱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2.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⑴

“升”--暑邪易上扰心神,侵犯头目可见胸闷、头昏、目眩、面赤等;⑵“散”--暑邪致腠理开泄而多汗;⑶气随津泄,气津两伤可见口渴尿少,气短乏力。甚则气随津脱,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表现。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3.暑多挟湿

暑热证:发热、烦渴等;湿阻证:身热不扬、四肢困重、胸闷脘痞、

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不爽、苔腻等。若内湿素盛之体,最易感受暑邪,也可暑湿相合为患。

暑邪性质致病特征暑性炎热阳热亢盛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暑多夹湿湿热并存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第二节疠气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传染途径: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疠气与六淫的比较病程及预后传染与否发病形式的差异入侵途径的区别感受病邪的不同疠气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影响因素气候因素:自然界的反常变化

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

概念第三节七情内伤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平时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但若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

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五脏产生七情—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生理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

七情分属五脏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七情异常影响脏腑气机病理脏腑病变出现七情异常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内伤(一)直接伤及内脏

1.损伤相应之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首先影响心神

3.多伤及心肝脾三脏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

机理:过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主症: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或呕血,或卒然昏厥怒则气上(二)影响脏腑气机

2.喜则气缓机理:过喜伤心心气弛缓,神失所藏主症:精神涣散,神志失常,笑不休或狂乱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内伤致病特点(二)影响脏腑气机

3.悲则气消机理:过悲伤肺肺气消耗,气虚不振主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第三节七情内伤《钗头凤·红酥手》陆游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钗头凤·世情薄》唐婉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尤吊遗踪一泫然。《沈园》——陆游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4.恐则气下

机理:过恐伤肾肾气不固,气陷于下主症:二便失禁,遗精,滑精导致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

5.惊则气乱机理:突然受惊气血紊乱,神无所附主症:惊慌失措,失眠,甚则癫狂惊则气乱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

6.思则气结机理:过思伤脾脾气郁结,运化失职主症:食少,腹胀,便溏,消瘦情志病机临床表现喜为心志喜伤心,喜则气缓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怒为肝志怒伤肝,怒则气上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忧为肺志忧伤肺,忧则气郁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思为脾志思伤脾,思则气结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悲为肺志悲伤肺,悲则气消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恐为肾志恐伤肾,恐则气下肢厥精遗,二便失禁惊为心志惊伤心,惊则气乱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内伤(三)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2.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

饮食失宜可分为三类: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第四节饮食失宜概述过饥:

长期摄食不足,气血化生减少,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易致外邪入侵。第四节饮食失宜饮食不节

过饱:

轻者,食滞胃脘: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泄泻甚者,营养过剩:肥胖、消渴、痔疮脾胃久伤:小儿疳积食积化热而生诸病:痢疾、痔疮、痈疽疮毒

饮食不节第四节饮食失宜饮食无时:

一日三餐应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若饮食无时,则易损伤脾胃,甚至变生他病

饮食不节第四节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多以胃肠病为主。常见表现:腹痛、腹泻、痢疾、各种寄生虫病、食物中毒等。第四节饮食失宜饮食不洁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致脏腑间平衡关系失常而出现他脏病变。寒热偏嗜:

偏嗜生冷,寒湿内生;偏嗜辛热,肠胃积热;嗜酒成癖,聚湿生痰。种类偏嗜:专食或厌食某类食物,久之导致某些疾病,如瘿瘤、佝偻、夜盲等。第四节饮食失宜饮食偏嗜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判断依据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行相乘规律

过食酸:肝木乘脾土:皮肉变厚变皱、口唇干裂过食咸:肾水乘心火:胸闷气短、血脉淤滞过食甘:脾土乘肾水: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脱发过食苦:心火乘肺金: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过食辛:肺金乘肝木: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劳力过度劳则气耗:少气懒言、神疲体倦、喘息、汗出劳伤筋骨:形体组织损伤,积劳成疾

劳神过度耗伤心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损伤脾气:纳少、腹胀、便溏、消瘦

房劳过度耗伤肾中精气: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性机能减退

第五节劳逸失度

过劳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致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二是阳气不振,正气虚弱三是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第五节劳逸失度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全身虚弱

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形体虚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过度安逸久卧伤气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痰核无形之痰:无形质可见,却有征可查。如眩晕、癫狂饮因其停留部位不同可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第六节病理产物痰饮概述痰饮致病的病位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无处不到,病位广泛。饮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阳不足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

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痰饮

伤及内脏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化,停而成饮三焦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

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饮食不化,成痰成饮。第五节病理产物痰饮形成1.阻滞气血运行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瘰疬痰核、阴疽流注。

痰饮阻肺:胸闷气喘、咳嗽吐痰

痰饮停胃: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痰阻心脉:胸闷心痛第五节病理产物痰饮致病特点2.影响水液代谢

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

痰饮阻肺,可致宣降失职,水液不布;

饮停下焦,影响肾、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停蓄。第五节病理产物痰饮致病特点3.易于蒙蔽心神

痰浊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神昏谵妄,癫、狂、痫等。第五节病理产物痰饮致病特点目的与要求1.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3.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4.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5.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6.了解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1.病证复杂,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2.病情缠绵,病程较长3.舌象:腻苔或滑苔脉象:滑脉或弦脉第五节病理产物痰饮病证特点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与血瘀的区别:瘀血:

指体内血液不能正常循行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能继发新的病变,属于病因学概念。

血瘀:

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第六节病理产物瘀血概述

1.气滞致瘀2.气虚致瘀3.血寒致瘀4.血热致瘀5.血出致瘀

第六节病理产物瘀血形成1.气滞致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第六节病理产物瘀血形成2.气虚致瘀

气虚:无力行血,血行迟缓为瘀;无力统血,血逸脉外为瘀。

第六节病理产物瘀血

形成3.血寒致瘀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医林改错·积块》:“血受寒则凝结成块”第六节病理产物瘀血

形成4.血热致瘀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受热煎熬而粘滞,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血逸脉外而成瘀。

《医林改错·积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第六节病理产物瘀血

形成5.血出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