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质中西医结合研究27_第1页
证实质中西医结合研究27_第2页
证实质中西医结合研究27_第3页
证实质中西医结合研究27_第4页
证实质中西医结合研究2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室雷磊医学博士教授电话:0731-53811130731-5381772E-mail:leilei1398@发展简史1.证候实质研究的发展。吕维柏认为,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区别在前者治疗时针对体现整体变化的“证”,后者则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认识层次上后者较浅,属于感性认识;前者较深,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深入到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阶段。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中西医结合科研以临床实验性描述研究为主,西医诊断,中医药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1958年以前,中医临床研究侧重于单验方研究。辨证论治虽被广泛运用,但没有被科学地研究过。辨证论治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958年,那时候第一批西学中班学员毕业,并开始了其对中医学的科研工作。

六十到七十年代开始采用西医诊断,临床上辨证分型治疗的方式,并开展实验研究,这种科研模式至八十年代初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科研的主体,在骨折研究,针麻和经络研究,血液病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研究,急腹症研究,肿瘤研究,急症研究等领域中得到体现;并总结出“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科研程序。以血瘀证和脏象生理学研究和证候实质研究为代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诊法研究起源于七十年代,而在八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从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性质看,五、六十年代实验研究人员以西学中医务人员为主,七十年代末以后则和中医中药人员并重。八十年代中,证候研究列入中医“七五”攻关课题,本领域引起中医界广泛重视。其研究复盖面广,据不全统计,全国除三省一个自治区外,约26个自治区及解放军共计百多个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其重点地区为:上海、北京、辽宁、吉林、广东、福建、贵州等。

此期间获得较大数量的成果如:“肾阳虚证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的对比观察”,“性激素在男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变化和中医虚证(肾虚)的联系以及应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肾虚证β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环核苷酸系统的关系及某些滋阴助阳药的调整作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实验研究”,“补肾法对老年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脾主运化’的实验研究和健脾益气法则的作用探讨”,“脾虚型重症肌无力临床及实验研究”,“脾虚型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型的辨证论治、疗效和治疗机理研究”,“瘀血与衰老的关系——衡法Ⅱ号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与气虚、血瘀证关系的研究及高原中药防治气虚、血瘀证疗效分析”,“血瘀证证型研究”,“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肝瘀气滞血瘀临床和实验研究”,“心气虚的实质及生脉散对左心室功能作用的研究”,“心气虚证的临床辨证规律及党参、黄芪治疗作用研究”,“阴阳计量辨证模型与辨识软件系统”,“劳倦饥饱致脾虚动物模型研究”,“痹证的实验模型与现代病理基础研究”,“中医气血理论指导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气血相关理论及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等。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临床概念(现代医学只有症状→病)是由若干证候(症状、体征)构成(但与证候的感性认识不同,而是揭示内在联系、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中医病过程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它能反映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且是可变的)是针对当时病情进行辨治的依据(即所谓“辨证论治”)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现代中医学对“证”概念内涵的研究①证的整体性中医临床所辨的证,是疾病过程的“整体功能的定型反应式”(如肺痨病由“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分别有临床三证型)。西医诊断一般是“局部结构性定型反映形式”[如肺结核病诊断依据肺局部结核菌的存在(痰菌阳性)、滲出等病灶(X线分型)、空洞形成(咳痰咯血)]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现代中医学对“证”概念内涵的研究②证的定型性根据不同辨证方法,各证都有相对定型的证候内涵。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诸证是定型性的代表。此外,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证、脏腑病证等各有相对定型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现代中医学对“证”概念内涵的研究③证的定系性证的认定依据、反应的病理过程,是中医学的以功能为单位的某“系”上(而不是西医学某组织器官系统的表现)。如脏腑证、六经证等的表现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系”的证候。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现代中医学对“证”概念内涵的研究④证的制约性证候是脏腑经络失调之表现,但脏腑之间,经络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因此,证所包含的证候,是各脏腑经络相互制约的综合表现同一组证候(如心悸、不寐),可见不同的证(如心悸不寐见于心火亢旺、心脾两虚、肾阴不足等证),具体分析证候、证的制约关系,对症下药(如上证分别选用朱砂安神丸、归脾丸、知柏地黄丸)才能奏效。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现代中医学对“证”概念内涵的研究⑤证的时相性证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病情进退而时刻变化着。一是转化-病性向矛盾势的对方转化(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二是传变-病情循势发展或变证(温病传变/六经传变/脏腑病传变等)。故所谓某证,是一定时相下疾病的暂时性综合表现。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现代中医学对“证”概念内涵的研究⑥证的可验证性上述证的整体性、制约性、定型性、定系性与时相性特征,都可以从对证的方药及临床治验上得以验证;也就是对证的制约可以成为某证的“佐证”。(以方测证)由于证病之间、证症之间无明显界限,加之中医师各所师承、治验、水平不一,导致辨证的不统一,不规范,成为证实质研究的不利因素。因此,中医辨证亟待客观化、规范化,并且认证过程宏、微观结合、证病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交汇点与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二、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一)证指标的客观化尽管可保留证候的主观部分内容(病人主诉/医生分析),但更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检查,定性定量地描述证的病理生理状况-使证的观察指标客观化;通过病证流行学调查与多学科多指标同步测试与相关分析,寻找并建立具有证候相对特异性的综合指标。目前对证指标的选择,呈宏观高度综合与微观深入分析双向发展,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寻找证本质的指标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二、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二)辨证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辨与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二、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二)辨证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诊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三、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一)目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是中医诊断克服主观随意性,减少诊断误差,提高四诊方法的应用水平。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三、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二)主要研究方面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三、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二)主要研究方面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四、微观辨证研究应用现代检测手段把经典宏观的辨证方法加以微观延伸,在整体宏观分析的同时,深入到微观层次上认识中医病、证。病、证微观辨证指标的建立与筛选,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尽量选择简易、无创的技术方法,寻求敏感、特异的、可计量的客观指标。△微观辨证研究带动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中医临床药效的微观化研究,逐渐形成以微观辨证学为主体的,包括微观病机学、微观诊法学、微观治法学、微观药效学、微观证治学在内的微观证治学科群,使微观辨证的发展,趋向精、专、新、博和综合化。这方面的研究待有望成为中医学现代化的先行领域和中西结合突破点。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四、微观辨证研究特征①恒定性:无论何病,只要出现某证,就必须有恒定的指标群变化出现,反过来表述:只要出现某指标群,就一般反映相应证的出现。②相随性:某证的主要指标,应随证的好转或恶化而出现指标的相应改变;反过来表述:这些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病证的转归③排他性:某证的主要指标不能出现在相反证上;或不能与相反证呈正相关证实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病、证结合研究“证“-是疾病过程的整体功能变化的定型反应形式()“病”-是西医疾病过程的以局部病理变化为主的定型反应形式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在现代科技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