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6鸿门宴 全国公开课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6鸿门宴 全国公开课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6鸿门宴 全国公开课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6鸿门宴 全国公开课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6鸿门宴 全国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章、节)第二单元第二课课题《荆轲刺秦王》第周第课时授课班级高中班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渗透教育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2.分析重点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学方法及手段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学法指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2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二、文学常识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批注第2页教学过程: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4、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吴国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批注第3页教学过程:(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3)、魏国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4)、燕国荆轲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三、走进文本“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灭韩,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批注第4页教学过程: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四、初步感知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2、正音。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露出(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环绕(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仓猝,突然【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长的人。批注第5页教学过程:(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可能。(5)、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故意。(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7)、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古义,表示原因的虚词,“……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提:古义,掷击,投击;今义,拿着。批注第6页教学过程:(14)、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今义,①表示两种方向,②大约,③控制。(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16)、今行而无信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宾客:古义,门客、食客;今义,客人。(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批注第7页教学过程:(8)、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知道(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1)、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文言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10)、使(之)毕使于前(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批注第8页教学过程:(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13)、顷之(荆轲)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D、定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E、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F、固定句式(1)、为之奈何?“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五、能力提升1、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2、分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发展(3---9):行刺准备高潮(10-17):廷刺秦王结局(18):荆轲被斩批注第9页教学过程:六、分析鉴赏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明确: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批注第10页教学过程: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燕赵慷慨之士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6、分角色朗读:太子丹、看、荆轲、樊於期和旁白。提示:(1)、注意诵读技巧,可适当加上肢体语言。(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设计文言版本、白话文版本、方言版本7、赏析“易水决别”段落。(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单的三个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伤。第二,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批注第11页教学过程: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第三,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子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8、赏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样的体现。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厚遗蒙嘉”而得以引见,可见其行事周密。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而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批注第12页教学过程: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图穷而匕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然出现“乃以手共博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击荆轲,荆轲反被“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渊明语),今天读来,谁不为之感慨唏嘘呢?批注第13页教学过程:厚遗蒙嘉 行事周密顾笑武阳武阳:色变振恐反衬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荆轲:“笑”“顾”“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神勇图穷匕见秦王:惊---起---绝---拔---操---急“走”尽失其度秦群臣:愕以手共博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英雄虎胆倚柱而笑荆轲:笑箕踞骂 视死如归七、艺术手法赏析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批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