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但它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异彩。它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不但可以维系人的心态平衡,而且可以使人的感情沸腾、升华,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马斯洛语)。荀子早就提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烈情感特征。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就像让·保尔说的:“因为有了你,幽闭的心儿相互呼应起来,因为有了你,在荒漠中遥遥相隔的声音连接了起来。”同时,因为声波的谐振片能调节生物内部的平衡机制和促进新陈代谢。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慢文章,它每分钟六十拍的节律,正好和人的正常心跳一致,因此,常作为“维生素M(music音乐)”来维系人的生理、心理的平衡与和谐。美国在1934年成立了一家专门设计和制作各种场合所用的背景音乐和特种音乐的公司,叫“穆扎克”,它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十七个国家的几十万用户中去。听了这些音乐,秘书的打字错误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而用于超级市场的音乐可以挽留顾客在店内多留三分钟……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特别是青年人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所以我们得用一只“招风耳朵”来听它。有时,它以高度刺激(嘶裂的吼声、震耳欲聋的电声、重低音)与高度单调(单一强拍的重复)相结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摇滚乐出现;有时则沉醉于轻声唏嘘,低语回荡的“情调音乐”。这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在这里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我。现代音乐由于它的实验性与超前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未来的。一方面,它表现了被异化了的现代人的孤独、无助的精神境界,同时反映了音源无限扩大后的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既然有如此“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就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受。多元文化的“交叉感染”,“轻”“重”音乐之间的鸿沟已非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了。“超级天才指挥”普列文一面身兼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一面却在洛杉矶的夜总会里组织了一个爵士乐队。他说:“我唯一的原则是不论演员们做什么,只要他们不亵渎音乐就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将爵士乐融入交响乐之中,创作了轰动乐坛的《蓝色狂想曲》,使他成为“爵士阵营和正统音乐之间的一个纽带”。法国作曲家米约的创作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他创作的芭蕾舞曲《世界的创造》中只用了一个十七件乐器的爵士乐队;至于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干脆被称作“法国的——爵士的”,在他的《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维特勃斯克》和《交响颂歌》中,爵士乐几乎成了他的“母语”……世界真奇妙,音乐有多好。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来听音乐吧!(摘自陈钢《三只耳朵听音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恒久不衰,闪烁异彩。 B.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时而震耳欲聋,时而低语回荡,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C.现代音乐是属于未来的音乐,这种说法如从其实验性与超前性而言,是可以的,它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 D.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听音乐,就是要从古典、流行、现代音乐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音乐的美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这一点,得到了让保尔很形象的解释。 B.“穆扎克”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户中,用户听了这些音乐,都收到了预期效果。 C.摇滚乐与“情调音乐”风格迥异,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 D.现代音乐“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要求我们应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斯洛所谓古典音乐能使人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与荀子所谓音乐“入人也深”的特征相契合。 B.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失衡,最好是听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听听巴洛克时期的慢节奏音乐将大有益处, C.爵士乐在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中,几乎成了“母语”,说明爵士乐是其最擅长的表现手段。 D.普列文、格什温、米约与科普兰等音乐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了不同音乐之间可以走向相互渗透与补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令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旋复本官旋:不久 B.前驺者潜知之潜:秘密地 C.命吏辇归邸辇:乘车 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比:同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3分)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③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④视西舍封识宛然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长安秋望赵嘏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8.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9.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2)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清名梁晓声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斤;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姬背影望去,钦佩之。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秀。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我失语!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我心愀然。进而,怆然。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不久前,子诚打来,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那一刻我语无伦次。“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我之羞愧,因亦如此……(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 D.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全都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2)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3)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4)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树人立学毕生事自章氏国学讲习会首执教鞭,直到1996年退休,奠中先生始终没有离开过教学岗位,转徙数省,最终反哺故土,在山西大学任教长达半个世纪。奠中先生曾云:“由于我是研究所谓‘国学’的,文、史、哲不分而以‘小学’为基础,所以在各大学教书,面相当宽。所开课程不下十余门,多因教学需要,而非出于泛爱。”限于当时的条件,师资匮乏,奠中先生常是一身多任,从不言困难;额外的政治任务、社会工作,从不推辞。在奠中先生心中,培养学生是第一位,个人出成果则在其次。1978年平反后,本来完全可以完成一些学术上的宏伟计划,本可为自己学术上的地位名望谢绝社会邀请,闭门著书。但面对培养学生的教学任务,他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坐下来。太炎先生之师俞樾,曾以“曲园”命其所居,奠中先生后门亦有一块弯曲草地,遂取名为“亦曲园”,并有《小园》诗自赏:堂不标春在,园名亦曲园。前贤安可企,学圃育花繁。其意甚明,其志甚笃。在奠中先生看来,踵武前贤的方式虽多,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学圃育花”无疑是分量最重的。辛勤繁忙的园丁自然会赢得满园芳菲,从教50载的奠中先生桃李满天下,弟子不乏卓然有成者。奠中先生为学作文,多有感而发。如为驳廖季平、胡适否定屈原存在之说,而撰写了《屈原的有无问题》;为驳孙次舟、闻一多关于屈原为“弄臣”或“奴隶”之说,而撰写了《屈原其人其赋》。《论治诸子之作,有感于从胡适、冯友兰以来,从思想上研究诸子的学者,多喜以西方哲学的体系、概念、术语为框架,套用于中国学术,形式上新颖可喜,然往往取粗遗精,失掉诸子的真精神,且已形成一种通弊,因而予以分析批判,提出了研究诸子应有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书注与读书法》之作,有感于经传以下书注之流弊,古籍之难读,有“使民族精神竟坠于地”之叹,提出了注释应必备的功能。行文之中,常具对中国文化生命之深切同情,笔底间,时见道义承担的使命精神。特殊政治思潮下的学术研究每每被先行的观念束缚,稍有违背,就会惹祸上身。在特殊的年代里,奠中先生先后接受过不少“政治任务”,性情一向温和的奠中先生面对“口诛笔伐”的时代狂潮,能用平和之心面对面前发生的一切。即便在“批林批孔”的热潮中,奠中先生也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靠孔子传下来的。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历史事实没法去掉。”多年后,奠中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我敢于向‘四人帮’斗,不是,而是一般口号我仍跟着说,具体问题,我却不能歪曲历史,不肯说假话。”其胸襟风格,可以想见。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大致有小学、经学、史学、诸子、集部五大块,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中被重新切割为历史、哲学、中文等学科。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大量流失。面对此神情景,奠中先生旗帜鲜明地说:“哲学系主要讲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成了附庸;历史系讲授世界史、中国史;只有中文系是以‘中’字打头的,因此承传中国文化的使命就落在了中文系的头上。”其坚守国学正脉、乘传文化的使命精神于此可见。奠中先生始终强调:以小学为基础,以经史为根抵,以诸子为归宿。中国文化之道贯于“经、史、子、集”之中,奠中先生不为学科所囿,每从国学的浑圆中,寻绎道脉,针对问题,有为而作,点到为止,惜墨如金,密集观点,金针度人,不炫渊博,而卓见慧识,层出不穷。树人为本,著述为次,学问为本,文凭为次。对于个人的职称、奖项从不挂碍于心,但是,当学有所成的青年人才因年龄、资历被排斥打压时,这位温和的先生奋笔疾书,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破除专业职务评审中论资排辈》一文,真挚殷切,拳拳之心,尽付后学之栽培,毕生期望,皆在中华学脉之薪火相传,民族复兴之后继有人。(摘编自郭万金《姚奠中: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望者》)(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姚奠中从最初执教,直到退休,坚持教学半个世纪,辛勤耕耘,桃李芬芳;同时痴心国学,专注学术研究,可谓树人立学,均有建树。 B.从《屈原的有无问题》,直到《书注与读书法》……,姚奠中的文章总是针对流弊,有感而发,且能破立结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C.姚奠中研究国学,深得要义,为人坦诚,胸襟博大,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但在优秀后学受到打压时却能够奋笔疾书,仗义执言。 D.传统国学分为小学等五大部分,现代学科分类却将其重新分割,姚奠中对此颇有异议,以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E.本文通过记述姚奠中先生从事教学工作与国学研究的相关经历及其成就,表现了一位优秀教师、一位国学大师的敬业精神与崇高境界。(2)文中《小园》一诗,表明姚奠中矢志教书育人。他在山西大学执教期间是怎样践行这—承诺的?请概括说明。(6分)(3)作为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望者,姚莫中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4)姚奠中在特殊年代里先后接受过不少“政治任务”,并能用平和之心面对这一切,对此人们各存褒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B.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治国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临渊羡鱼、夸夸其谈的工作作风必须改变。 C.当乌坎村吸引了大批境外记者关注,山西的干部必然也能感同身受到国际国内问题互联的复杂,从而更加谨慎地对待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D.虽然如今人们不再击筑,筑声也在历史的深处飘渺难闻,但其精魂却在大地上沉淀下来,一有合适的机缘,那正义的筑声又如阳春白雪般飘荡了。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个人越纯洁就越真诚,越真诚就越执着,越执着对认定的人生追求就越是不离不弃:这也许就是电视剧《母亲,母亲》要告诉人们的吧。 B.已超龄服役25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仍伫立钱江潮头;而近年屡发的桥梁垮塌事故正无声地凸显着这座老桥的伟大之处。 C.我在叙述我的语文教育历程的时候,背景尽量简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语文教育思考与实践是脱离时代背景、社会与时代的孤独探索。 D.戚建国副总参谋长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