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3年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3年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3年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3年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2"\h\uHYPERLINK\l_Toc16635第一章绪论 PAGEREF_Toc166353HYPERLINK\l_Toc2815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PAGEREF_Toc28153HYPERLINK\l_Toc4774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ﻩPAGEREF_Toc47744HYPERLINK\l_Toc31502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ﻩ4HYPERLINK\l_Toc29297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PAGEREF_Toc292975HYPERLINK\l_Toc11877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ﻩPAGEREF_Toc118775HYPERLINK\l_Toc14438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PAGEREF_Toc144385HYPERLINK\l_Toc13368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PAGEREF_Toc133686HYPERLINK\l_Toc14577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PAGEREF_Toc145776HYPERLINK\l_Toc12584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PAGEREF_Toc125847HYPERLINK\l_Toc10378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PAGEREF_Toc103787HYPERLINK\l_Toc2242二、分学科(常考名词)ﻩPAGEREF_Toc22428HYPERLINK\l_Toc8631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PAGEREF_Toc86318HYPERLINK\l_Toc17389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PAGEREF_Toc173898HYPERLINK\l_Toc2105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PAGEREF_Toc21058HYPERLINK\l_Toc9218三、人口分布与迁移ﻩPAGEREF_Toc92189HYPERLINK\l_Toc6735四、人种ﻩPAGEREF_Toc673510HYPERLINK\l_Toc3933五、民族ﻩPAGEREF_Toc393310HYPERLINK\l_Toc18816六、民俗ﻩPAGEREF_Toc1881610HYPERLINK\l_Toc11170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PAGEREF_Toc1117010HYPERLINK\l_Toc32331一、农业类型 PAGEREF_Toc3233110HYPERLINK\l_Toc23315二、农业景观: PAGEREF_Toc2331511HYPERLINK\l_Toc18084三、农业区位论ﻩPAGEREF_Toc1808411HYPERLINK\l_Toc15780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PAGEREF_Toc1578011HYPERLINK\l_Toc11575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ﻩPAGEREF_Toc1157511HYPERLINK\l_Toc7096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ﻩPAGEREF_Toc709611HYPERLINK\l_Toc10167一、城市化概念ﻩPAGEREF_Toc1016711HYPERLINK\l_Toc4004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ﻩPAGEREF_Toc400412HYPERLINK\l_Toc15567三、城市化机制 PAGEREF_Toc1556712HYPERLINK\l_Toc11372四、当代城市化的特性 PAGEREF_Toc1137212HYPERLINK\l_Toc18026五、城市地区 PAGEREF_Toc1802612HYPERLINK\l_Toc4957六、城市内部地区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PAGEREF_Toc495713HYPERLINK\l_Toc7023七、城市体系 PAGEREF_Toc702314HYPERLINK\l_Toc14184八、城市景观与感知ﻩPAGEREF_Toc1418414HYPERLINK\l_Toc1058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ﻩPAGEREF_Toc105815HYPERLINK\l_Toc17519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PAGEREF_Toc1751915HYPERLINK\l_Toc14026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PAGEREF_Toc1402615HYPERLINK\l_Toc4578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PAGEREF_Toc457815HYPERLINK\l_Toc17998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ﻩPAGEREF_Toc1799816HYPERLINK\l_Toc864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ﻩPAGEREF_Toc86416HYPERLINK\l_Toc31455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PAGEREF_Toc3145516HYPERLINK\l_Toc3889二、宗教的传播 PAGEREF_Toc388916HYPERLINK\l_Toc3319第十章旅游地理ﻩPAGEREF_Toc331917HYPERLINK\l_Toc8672一、旅游文化ﻩPAGEREF_Toc867217HYPERLINK\l_Toc15657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ﻩPAGEREF_Toc1565717HYPERLINK\l_Toc3890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ﻩPAGEREF_Toc389018HYPERLINK\l_Toc22424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PAGEREF_Toc2242418HYPERLINK\l_Toc1105二、国家政治地理特性ﻩPAGEREF_Toc110519HYPERLINK\l_Toc26646三、国家权利ﻩPAGEREF_Toc2664619HYPERLINK\l_Toc19434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ﻩPAGEREF_Toc1943420HYPERLINK\l_Toc19505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PAGEREF_Toc1950520HYPERLINK\l_Toc31878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PAGEREF_Toc3187820HYPERLINK\l_Toc31419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ﻩPAGEREF_Toc3141921HYPERLINK\l_Toc10861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ﻩPAGEREF_Toc1086122HYPERLINK\l_Toc21655可连续发展ﻩPAGEREF_Toc2165522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重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互相关系,洪堡创建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初期思想。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区应是人类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互相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互相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性。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当一方面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杜能:一方面创建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建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重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学科。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主张适应论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干有所发展等观点。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它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方面的形成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互相关系,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性或者具有某种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互相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形式文化区的特性:具有一个文化特性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性相对一致而有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界线较为模糊的过渡带。这种文化现象实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不受外部作用而形成。例如: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种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具有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在空间结构上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和协调作用的中心。功能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是不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是互相重叠的。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点尚有一种符号做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也无明确的边界线;和形式文化区相比,缺少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在本地的民俗中。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扩展扩散:是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旧的分布区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接触扩散:这种文化易于为接受者所接受,几乎所有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实现了其传播。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刺激扩散:是一种发展性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为适应本地情况,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限度改变,使其在本地存在,得以传播。迁移扩散:某些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心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涉及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文化生态学重要研究地区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互相作用的机制文化生态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作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把人和自然当作是双向影响,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人类运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协调轮强调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性在功能上形成协调。文化整合的过程:文化整合的出现一方面要有文化交流,文化整合的前提是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反复交替不断前进的,最先发生都是文化冲突,一种文化要适应另一种文化和社会条件,就需要调整,在经历了冲突、调整、适应后,就达成了整合的趋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整合。文化整合会一定限度上反映地区条件的烙印。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运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发明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较具体的反映了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娱乐,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等有价值的证据。对文化景观的研究重要集中在:聚落型式、土地运用类型、建筑。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同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收到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决定论思想在西方渊源很长,可以追溯到希腊。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的性格是”精力充沛“”富于热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亚洲其后炎热,各民族“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衰弱、热忱局限性”。他认为希腊人民兼有两种优良品质,重要是希腊处在寒冷与炎热的南北其后之间所致的。孟德斯鸠谈到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因素是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同样胆怯;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年青人同样勇敢”。在政治制度方面,热带民族的胆怯常使他们沦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可以维护自己的自由。在宗教方面,寒冷地区使人独立,炎热地区使人顺从,欧洲容易传播基督教,亚洲容易传播伊斯兰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游牧民族好客、掠夺成性、无法制。平原地区,性格呆板守旧;大海附近的居民,具有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也许论(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和运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也许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地理环境并没有导致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可以发生的界线而已。适应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运用和运用的也许性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也许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一种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称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和谐论: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足合理地运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搜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绪进行表述,解释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经验主义方法特性:一方面观测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由个别推论到一般,已知推论到未知。经验主义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从样本中推断,不排除从特例中推断的危险。难以提出假设,发展理论。主观性。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的两大支柱是观测和逻辑,两者缺一不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测进行证实是其方法论的核心。意义:实证主义方法论发展了人文地理学,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题;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局限性:经济决定论倾向;实证主义模型具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联系与区别:两者都是依靠观测,而经验主义从样本中归纳,隐含了从特例中归纳的危险,但实证主义设计了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对的性,避免了这一危险。人本主义方法论:针对实证主义忽略“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人本主义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积极影响: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历史结论已在,无需再通过度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社会地理学方面,研究人们的平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局限性:唯心主义倾向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其基本原理是:可观测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故意义的(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影响:从结构的整体性去结识事物;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结构主义影响力较小。分学科(常考名词)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重点研究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差异计量地理学:强调数量化及记录学的应用,数学符号和地理资料数字化,预测和趋势分析。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人口转变:是从传统人口在生产类型(高、高、低)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低、低)的过渡。人口转变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奠定了人口转变理论的基础。原始阶段(极高、极高、低)—过渡阶段(高、高、低)—现代阶段(先:死亡率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迅速增长;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减少)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分为:高位静止阶段HS—初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开始下降)—后期扩张阶段LE(出生率降)—低位静止阶段LS—衰退阶段D(负增长)人口转变模式:中国:旧中国:高位静止阶段。高高低1949—1970年:初期扩张阶段。死亡率下降,高出生率,自然增长逐渐加速1970--1990:后期扩张阶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也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成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下降。预计2023年前后: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衰减阶段。影响因素: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建立在人口容量的基础上的。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期期、一定条件下所也许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事实上是一种抱负的人口数量。实际人口少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局限性,实际人口多于适度人口是人口过剩。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经济适度人口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达成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出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军事所需人口。后者高于前者适度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适度人口是一个抱负的难以拟定精确值的“虚数”,但它对剖析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区域适度人口的拟定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制订、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区域发展—虚数、参考、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人口预测、评估)适度人口的拟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结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人口政策—人口战略基础、执行、结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人口的拟定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落后,事实上大多数国家实际人口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及早科学的拟定合理的适度人口,才干采用政策手段,促成人口转变,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连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证人口转变的完毕。(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且人口过剩、拟定适度人口、保证人口转变)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期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世界人口分布特性即规律:趋向湿暖地区(中低纬度指向)、低平地区、岸边(河岸、海岸)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3:自然因素:气候、地势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社会因素:生产力水平、历史文化、政治因素。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概念)2: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解释迁移的因素重要分为两类:一是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二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最要的因素是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人文因素、生态环境对人口迁移也有重要影响。人口构成:人口总体内部的各种属性特性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常分为:人口自然构成(年龄、性别)、人口地区构成和人口社会构成(劳动、家庭、文化)。人口文化构成(教育水平)。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发明了有利的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种人种(种族)概念3: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相似遗传特性的人群。地理人种概念3: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成为地理人种。地理人种一下又分为地区人种和小人种。民族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特性: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区、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民俗民俗:即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类型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是一种刀耕火种的迁移式农业。土地通过数年种植,肥力丧失,另寻他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运用。传统农业: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是一种生计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重要为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后,剩余量不大。特点是: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生产方式稳定、积累慢。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应自己消费为重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又成为商品农业。具有科技化、商品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等特性。农业景观: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观光农业重要是以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农业区位论杜能圈:由于不同的地点到城市中心的运费差决定了农产品的收益大小。一定地方所选定生产的农产品,应当是获得最高利益的那种产品。农民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调整其农业生产方式,使土地运用类型发生变化。因此,按照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六个农业圈:自由农作物、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业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资源条件:是否易于运送、是否需要保鲜能源因素:水力发电、燃煤等市场条件:生产目的是消费,接近市场劳动力条件: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对环境的破坏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跨国经济合作。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城市化概念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合,在地图上通常被成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涉及居住地之间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的活动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区转化为非农业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涉及四方面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涉及集中点的增长和集中点的增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内部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城市化:对外交通系统的延伸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土地运用集约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逆城市化阶段:摆脱不舒适性城市化机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剩余粮食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劳动力是第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比例一般也越高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当代城市化的特性世界城市化的特性: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中国城市化的特性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群超大城市正在形成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城市地区城市地区: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城市地区结构:是指城市地区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性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区空间系统上的投影。城市地区结构发展动力:城市地区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互相作用形成的。集聚力: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交通方便;城市中心是最佳的区位(物质)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重要是知名度对人们心理的引导作用(心理)离散力:经济条件方面:原商业区周边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后,收益下降(收益);地价高、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带来高的成本与承担(成本)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本来空出来的富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城市中心声望下降,相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了城市的分散化过程。(声望)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三种力的循环互相作用:集聚力和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系那个对于交通动脉线、开发区域面。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组织城市空间增长运动的方向。总之,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折产生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期期的城市地区结构城市内部地区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同心圆模型:该模型分为五个同心圆带,分别是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中心商务区:城市的核心,涉及商店、办公机构、银行等,多为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过渡带,以商业和住宅相混合为特点,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工人住宅带: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条件比第二带好中产阶级住宅带:白领阶级住宅区,住宅条件较好,多为单户住宅通勤带:高收入阶层的住宅区,也是城乡交错地带。花园单户住宅,开车上班,在城区工作。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区3.低档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扇形模型(图):扇形理论认为,由于交通因素的作用,城市的地区结构会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发生变形,在交通条件特别优良的方向(即沿交通线),内层区域会向外扩张,形成扇形变化。优点: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交通因素的影响;从众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更近了一步,缺陷:只凭房租单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区发展运动,忽视其他因素,影响其模式的典型性。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区3.低档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多核心模型(图):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区的分异是区位、集聚、利益、房租、地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区产生了多级核心。优点:考虑了城市地区发展的多元结构,触及了地区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缺陷: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讨论很少,特别是没有深化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次等业务地区8.郊外住宅区9.郊外产业区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次等业务地区8.郊外住宅区9.郊外产业区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3.工人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次等业务地区8.郊外住宅区9.郊外产业区城市体系城市系统(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城市的等级结构:城市系统的大小层序及职能作用的规律配置。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城市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指出,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局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成为等级规模法则。城市景观与感知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的高度,另一方面代表城市的标致建筑物,第三是城市的格局。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语言语系分布范围1)HYPERLINK""\t""汉藏语系2)HYPERLINK""\t""印欧语系3)HYPERLINK""\t""阿尔泰语系4)HYPERLINK""闪-含语系5)HYPERLINK""\t""乌拉尔语系6)HYPERLINK""\t""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7)HYPERLINK""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8)HYPERLINK""\t""南亚语系9)HYPERLINK""\t""达罗毗荼语系此外,尚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语言传播的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连续)层序性和阶层性(跳跃)复合性(与外来语言)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语言传播与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现象好。平原、港口、河流附近同外界交流频繁,有助于语言传播扩散社会人文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语言对外的影响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扩散及其结果新的语言取代本地的语言√新来移民接受本地的语言×新来的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新来的移民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0新来的移民来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多语言国家出现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全世界分布面积广,影响极大的宗教。佛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王子创建了佛教。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的主张与当时印度盛行的种姓制度相对立,收到底层民众的支持而四处传播。重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无常”、“无我”、“苦”,“苦”的因素不在于外部世界,而由个人的惑、业所致。佛教的分支:大乘教、小乘教佛教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前6世纪中叶—前4世纪中叶为佛教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释迦牟尼创教并向弟子传承教。2)前4世纪中叶分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3)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教盛行,7世纪以后一部分教派与婆罗门教形成密教。4)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地消失,直到19世纪才稍有复兴。(创教、分教团、鹤立鸡群、衰落复兴)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信仰上帝发明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开始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干获救。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基督教的教派:基督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重要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宗教的传播导致传播的因素与宗教重要传播形式移民传布: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领土争战宗教在空间的互相影响:和平共处(东方宗教之间都是兼容的);竞争(宗教处在不稳定状态,改信别的教);排斥(表现为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重要宗教的分布区旅游地理一、旅游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可对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并可认为旅游业所运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形及无形要素旅游系统:旅游系统即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公司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的的综合体。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涉及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动机。客源地、目的地、通道之间的关系(画图)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关系: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客源地和目的地相相应;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性:地区性、大众性、综合性、直观性、季节性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赚取外汇,实现工业化,改善收支平衡。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助于增长就业。旅游业可认为本地政府增长税收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业过度超前发展,破坏区域的经济发展引起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上升。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植物、野生动物、水体、大气、地质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对风景区的影响:建筑污染;基础设施超负荷,特别是在旺季;带状发展和蔓延,特别是在缺少规划控制的地方;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一方面设计良好,位置适中的宾馆可以帮助恢复城市衰落地段;另一方面,城市宾馆的建设征用的土地往往位于城市居民密度较高的地方,使城市用地更加紧张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态度:从欢迎到憎畏。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拥挤不堪示范效应:旅游者以自身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之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成为师范效应。对于落后地区而言,示范效应对提高人的素质有极大作用。但示范效应也带来了不良后果,如有争议的都市价值和腐朽的东西。旅游和社会道德:带来更多犯罪、旅游和宗教:旅游与语言:本地语言的纯净度旅游与健康:病菌的传播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促进旅游地的文化变更和交流引起旅游工艺美术和形式上发生的变化,也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本来的意义,本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现在变成了商品。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政治与政治地理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由于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愿望、采用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国家政治地理特性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国家的基本特性:拥有拟定的领土;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认可,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拥有主权国家权利国家权利2: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领土空间: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资源:资源在各国发展中的地位,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口规模:人口数量决定这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一国只有被列入“人口众多”,才有也许成为一流大国经济水平: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限度、政克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P=(C+E+M)*(S+W)C–基本实力,人口和领土E—经济能力economicM—军事能力militaryS—战略意图strategyW—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wil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全球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