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的多维视野与观念变革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京鸿_第1页
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的多维视野与观念变革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京鸿_第2页
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的多维视野与观念变革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京鸿_第3页
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的多维视野与观念变革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京鸿_第4页
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的多维视野与观念变革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京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的多维视野与观念变革

黄京鸿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课程改革正持续深入地在全国推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想要求每一位地理教师加快完善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是保证高质量地理教育的关键。

当教育的价值“作为和谐精神的一种表现”所推崇,当地理教学的所有现象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解读,当多元文化成为地理教学的宽广视野,当学生个性的整全与卓越成为教学的理想追求,当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面临更高的要求,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地理教师的专业视野即专业思想和知识领域需要广为拓展。否则,

很难对陈旧地理教学有重要突破。

地理教师需要拓展哪些视野?

地理教师的多维视野是

审美视野、系统视野、生态视野、多学科视野

文化视野、人本视野、哲学视野等的集成。

它关系着地理教师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超越世俗的生活思想丰富的生活富有成就的生活充满情趣的生活一、地理教师的审美视野及观念变革地理教师的审美视野主要指地理教师能观察、品味、鉴赏、评价地理美和地理教育美的思想和知识领域。

美是真与善和谐统一的感性形象。用“美是和谐”的眼光去欣赏,美无处不在。

1、地理世界处处有美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地理自然美。星箭探空、国际交流,是地理社会美。玲珑园林、巍峨塔楼,是地理艺术美。板块构造理论、循环经济模式,是地理科学美。

洋流的韵律、生态金字塔,反映着形式美。

崇高之美优美壮美幽默之美

2、地理教育处处有美

三维协同的素质教育目标;自然与人文相融、科学与生活贯通的丰富教学内容;情境式、案例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研究性学习等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富有美感与创意的多种教学艺术;师生教学相长、和谐与共的“学习生态”、“教学生态”等“凡白种人做的来的,黄种人都做的来!凡日本人做的来的,中国人都做的来!”“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建成花园一样”——卢作孚

3、地理教师以地理美及地理教学美的欣赏、表现、创造为理想追求

“欣赏自然世界的美”,“鉴赏人类丰富的文化”

——审美欣赏是对美的观察、品味、评价。感知自然万物的活色生香,体味和谐生态的生命律动,评判人地、人际的善恶美丑。——审美表现是在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物化形式对内心审美感受的具体表达。——审美创造是富有新意的美好事象的物化。

审美化地理教学:体现地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

二、地理教师的系统视野及观念变革地理教师的系统视野主要指地理教师对系统理论及其地理教学应用广为理解并熟练驾驭的思想和知识领域。借助贝塔朗菲“处处是系统”的思想,地理科学、地理教学无处不系统。

1、地理科学无处不系统宏观而论,地理科学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该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不断与环境交换能量与物质,借助形成的足够负熵远离平衡态产生有序稳定的结构。该系统又是复杂巨系统,下起岩石圈上部,上至对流层顶。包括了内含若干层级的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

2、地理教学无处不系统地理教学也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

从内部要素看,地理教学是有机协同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方法、环境、评价等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从外部关联看,地理教学系统隶属与教育系统及至社会系统,与共生的其它学科系统、各层级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等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借以欣欣向荣。地理教学系统往上或往下,系统中又有系统。例如,地理教学内容系统地理教材系统地理教科书系统文字系统、图像系统、活动系统等。形成互为关联的多层级的有序系统。

3、地理教师以促进系统协调运行的系统观为重要指导

(1)能意识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系统。(2)能用多要素、关联性、整体性等系统重要特征理解、解释地理教学有关系统。有此观点,地理事象、地理教学要素不再是单独个体,它们总相依相生,融于不同层级的整体。例如一片林地是地、气、水、土、生的特定组合,它融入绿色生态系统及更大的整体。

一种教学情境是教师、学生、媒体、环境、过程的特定组合,它融入教学系统及更大的整体。。如此,我们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不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再不分主次、机械片面。

(3)地理教师的系统视野更注重研究系统的有序性、最优化及动态和谐。

有序性强调系统的任何联系无论时间或空间均按一定秩序进行。

最优化强调系统要素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最佳结构以发挥最佳功能。

动态性强调系统的开放和动态演进。

当我们在探究某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当我们在研究有效教学的成功模式时,如果注重系统观的指导,就会获得更加有益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仅解释系统,更在推进系统。三、地理教师的生态视野及观念变革地理教师的生态视野主要指地理教师善于运用生态学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法来认识地理科学并有效指导地理教学的思想和知识领域。

1、地理学研究对象的重心是地球生态系统

从发生学上考察,地理系统已历经三大耗散结构的进化,即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理解各生态系统内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2、地理教学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它囊括各个学科。

系统理论给了我们多要素、重关联、重整体等研究地理教学系统的视角。生态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多考虑如何“以生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开放、鲜活、多元、愉悦的优化学科教育生态开拓思路。

3、地理教师要以生态学的观点研究地理科学和地理教学

(1)要更多从促进生态系统进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调控地理系统。(2)要自觉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来分析并有效调控地理教学系统。

例如,对于限制因子定律,要全面分析影响教学生态系统的自然、社会、生理、精神等方面的限制因子,不断排除其影响或将其客观限制性降至最小。对于耐度、最适度定律,要认真探寻影响学生学习耐受程度及最适度的诸多教学生态因子及其变化条件,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心理、物理情境。

对于教育节律定律,要切实关心学生的心理、生理节律,使教学进程的节律与之相匹配,从而张弛有致,教学相悦,最大限度促进有效教学。再如富集规律,反映了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智能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才流、价值流等的富集现象。对一位学科教师来说,如何指导学生着眼于未来发展进行今日的建构,无疑对其智慧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富集大有裨益。当然,专业素养、课程资源等的富集,也不可忽视。如果你还担任领导职务,当关注到富集规律的更广泛运用。

四、地理教师的多学科视野和观念变革

地理教师的多学科视野主要指地理教师善于从学科融合的视角认识地理科学并有效指导地理教学的思想和知识领域。无论从地理科学或是地理教学角度,多学科知识都是其不可缺少的基础。

1、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

2、地理教学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沃土

3、地理教师要融汇多学科知识促进地理教学

(1)首先要克服“地理二元论”的不良影响,在地理教学中让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交融,以统一地理学的观点指导学生认识、探究地理问题。(2)要全面充实与地理教学有关的数、理、化、生、文、史、哲、美及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素养,这将极有利于指导学生更为整体而通透地认识地理世界及协调人地关系。(3)必须基于多学科知识,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核心问题的学习与研究,才能有效地促进地理教学,而不至于失于肤浅或喧宾夺主。

面对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战乱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既使是地理成分很强的问题,也远非一门地理科学可以解决。地理学与越来越多的相关科学间不断产生出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这从另一个方面提示了地理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及素养的重要。五、地理教师的文化视野及观念变革地理教师的文化视野主要指地理教师善于从多元文化视角认识并指导地理教学的思想和知识领域。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含义解读,地理学与地理教学“无处不文化”。

1、地理学蕴涵丰富的文化

从古到今,地理文化多元而丰富。因不同地域,有寒、温、热的异彩,又有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区分。因不同民族,或开放,或封闭;或严谨,或粗犷;或博采,或守成。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

其中就大量涉及到地理文化。若按地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再条分缕析,则浩如烟海,无比瑰丽。

2、地理教学的深厚文化背景地理教学有多种文化背景。地理教学有科学文化的广阔背景。地理学兼跨文理,其科学文化背景无疑广博而深厚。地理教学有教育文化的广阔背景。教育文化涉及科学、伦理学、美学及其最高形式哲学,其背景同样广博而深厚。从较狭义的方面说,教育文化中的课程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文化变迁、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与教育的关系等,都与地理教学密切相关。显然,肤浅了任何一种教育文化或确失了多元文化的有益互补,地理教学难以理想优化。

例:“课程”的多种定义、评析及思考:

•“课程”的多种定义

(1)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评析: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概括了课程的主体但却不完全.“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重视了预设及活动书面化,却容易使学生的实际体验及非书面的活动不被看重,而且有把课程等同于教学计划之误.“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指向明确,但预期与学生实际及课程实施有明显距离,也容易造成对学习目标以外的师生互动、心理气氛、学习环境等非预期因素的忽视。“课程即学习经验”重视了学生的实际体验,但经验的科学性、目标性有待严谨,也可能因此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密切了课程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但对促进社会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强调不够。

•对“地理课程”定义的思考:一般认为,地理课程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或者,是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选择的地理教学内容的总和。从课程内涵的发展看,地理课程的定义似乎还需要补充。基于上述,是否可以这样表述?

“地理课程是素质教育目标引导下所有地理学习活动的内容及进程。地理课程在适应社会、学生、学科发展需要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在地理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中创生。”您对此有何见解?

3、地理教师以多元文化为深广依托

(1)研究地理学要以深广的多元文化为依托。

不对比东西文化,难以深刻理解不同人地观的源流。不了解多元文化,难以实现对世界不同文化的鉴赏与尊重。不同文化有不同渊源及特质,不同文化互相尊重、交相辉映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显然,缺少了多元文化的观念或积累,就无法准确体现当代的地理学。

(2)研究地理教学同样以深广的多元文化为依托。例如,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生活地理”、探究教学、建构主义、学生为本、多元评价等就有多元文化的背景。再如,不了解课程文化,怎样处理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微型文化的关系?怎样进行显性课程与相关隐性课程的建设?不了解学生文化,如何适应、引导学生?不了解教师文化,如何博采众长,彰显个性?不了解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如何为学生营造更为丰富、立体的教育环境?

多元文化是向世界洞开的一扇扇窗户,多元文化的视野使地理教师更为广博而开放。

六、地理教师的人本视野及观念变革

地理教师的人本视野主要指地理教师能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来认识地理科学并指导地理教学的思想和知识领域。

无论研究地理科学或地理教学,人的因素第一。

1、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其能动的主体是人。

从古到今,如东方地理学从“天命论”、“地主宰论”、“天地人相关”的朴素辩证唯物论发展到“人地和谐”的当代辩证唯物论。近代西方地理学也经历“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调整论”、“二元论”等发展到“人地和谐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人类已共同认识到人地间的辩证关系。

人地关系不决定于地而决定于人。即“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人本的地位及作用不容忽视。

2、地理教学以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为宗旨,其能动的主体也是人。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无论课程改革总目标或地理教育宗旨,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前提与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长期以来“重知轻人”、“重技轻人”的否定,是对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的批判。是“让个人站立起来”的时代命题的教育变革,是教育研究重心由“教学客体”向“教学主体”的根本转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学习地理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学生必须发展有助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学校的地理课应由专业教师任教,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3、地理教师要以“人本”的观点指导地理教学(1)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审视现实地理世界,并特别关注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建设性能动作用的发挥。

(2)要始终牢记学生是教师着力促进发展的第一主角。教学的本质是育人。

(参见:胡淑飞、黄京鸿,注重心理效应,用“心”促进课改,《地理教育》,2007.4)(3)教师自身持续的专业发展更需重视,因为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一)新课改中应积极倡导的“教育心理效应”

1、罗森塔尔效应:对每一位学生充满期待

2、首因效应:重视“先入为主”的积极意义

3、自己人效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具体效应:使学生的课堂丰富起来

5、碰撞效应:“碰撞”中(擦)迸出知识与思想的火花

6、空白效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

7、赫洛克效应:及时合理评价学生(二)新课改中应努力克服的“教育心理效应”

1、马太效应:有失公正、公平的效应

2、刻板效应:用老眼光看待学生

3、月晕效应:以偏概全的效应

4、定势效应:以固定的思维看问题

5、超限效应:因刺激过强、负荷过重而逆反

……(参见:胡淑飞、黄京鸿,注重心理效应,用“心”促进课改,《地理教育》,2007.4)?七、地理教师的哲学视野及观念变革

地理教师的哲学视野主要指地理教师善于从对世界和对人自身总体的了解与把握上认识并指导地理教学的思想和知识领域。

1、地理学从来与哲学相通

从研究对象上说,地理学与哲学相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地理学正是研究地球整体或地球表层空间系统的宏观科学。地理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有能力回答和解决哲学所关注的某些问题。地理学从来就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

从历史源流上说,古代地理学包容在自然哲学中。无论古希腊退利斯的“扁盘说”,或是毕达哥拉斯的“地圆说”,更多是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思考。

从地理学的发展看,古代的自然哲学,近代康德的哲学“二元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原则、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等都伴随着地理学的成长。思辩、实证、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唯物辩证法等地理学研究方法都与一定的哲学观点相联系。科学人地观的形成,更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意蕴。显然,不了解哲学就不能透彻理解地理学。

2、地理教学的最高形式是哲学

哲学归根结底是人学,因为它最终体现的是对人的日臻完善的终极关怀。教育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完成,是引导个体人性不断臻于完善。

教育也是人学。正是在促进人完美发展的根本旨归上,教育与哲学相通。柏拉图曾言,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哲学。地理教学能不如此吗?地理教学可以只重书本不重学生的情趣追求吗?可以只重记背不重对世界的探究、追问吗?可以只重沿袭不重师生创造愉悦的“高峰体验”吗?可以安于现状不求反思与提升吗?如果可以这样,地理教学中就没有哲学。反之,哲学则无处不在。

3、地理教师要引导地理教学走向哲学显然,哲学视野是透彻认识地理世界及人地关系的视野,是通达地理教学终极目的和最高境界的视野,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地理教学走向哲学。

引导地理教学走向哲学,要坚持辩证唯物论对地理问题认识的指导。不仅仅对辩证唯物论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注意将其基本观点与方法系统、灵活运用于具体地理问题的探究中。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高纬度冻土大面积解冻”等地理事象,是就事论事?还是普遍联系?是“天人二分”?还是“天人合一”?指导思想的层次不一,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必然大相径庭。

引导地理教学走向哲学,要时时处处注重以促进学生整全而卓越的发展为本。例如,指导理念,是否从“工具的人”转向“目的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