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分类、因素辨识、防治_第1页
职业病危害分类、因素辨识、防治_第2页
职业病危害分类、因素辨识、防治_第3页
职业病危害分类、因素辨识、防治_第4页
职业病危害分类、因素辨识、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病

危害分类、因素辨识、防治济三电力公司燃化车间任心果

2011年4月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相关疾病职业病发病状况职业病发病呈增长趋势,2003-2008年报告新发职业病增长速度超过10%;新发职业病以尘肺为主,占70%以上,其次为化学中毒;2008年有317家企业发生了职业病我省自有记录以来累计职业病病例25477例,累计尘肺22939例职业病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健康、导致劳动者死亡、致残、过早丧失劳动能力,而且治疗、康复费用较高,给劳动者、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山东省职业病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达几百亿元职业病发病状况2003年853例

2004年1022例

2005年1151例

2006年1244例

2007年1572例2008年1068例制定职业病防治法的意义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职业病防治成功经验的总结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者的关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监督制度注: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01年10月27日主席令第60号公布;2002年5月1日实施。职业病防治法3个显著特点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第二章)2、强调劳动过程中全程管理(第三章)3、加大处罚力度(最高罚款50万元)构成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危害因素分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职业病目录

十大类115种

主张健康权利用人单位劳动者履行保护健康义务政府监管部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当事方法律关系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续)用人单位劳动者10项义务:配备防护设施、治理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危害评价与管理劳动者健康监护(上岗前、在岗中、离岗时)危害告知(合同、作用场所、培训教育)建立危害监测和劳动者健康档案职业病报告义务对患职业病者的救治、安置依法参加工伤劳动保险落实职业危害治理和职业病防治经费未成年工、女工保护9项权利:获得职业卫生培训教育获得职业卫生防护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服务知情权:危害、危害后果、防护条件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拒绝强令违章操作、冒险作业批评、检举、控告参与民主管理要求并获得健康损害赔偿。。。职业病防治原理职业病的特点可预防而难以治疗:从源头控制人为性:规范用工行为,规范作业行为疾病控制的公共卫生理论通过法律和教育手段,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实施综合防治策略职业病防治与传染病防治的区别治理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消除传染源(治疗病人)、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职业病防治原理(续)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群体)预防、消除危害源头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控制(群体)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定期检测与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三级预防:控制疾病恶化,挽救残存功能(个体)职业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保障职业病人的权益特点职业危害分布广泛,涉及全省30余个行业,其中以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行业最为突出。

职业病危害转移现象出现“三个转移”蔓延

。由于乡镇中小企业的无序发展,使原来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区的职业危害迅速向农村地区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境外向境内转移,使危害的范围、程度仍在加重。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或产生的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在职业卫生工作中,根据经验或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监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职业卫生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工作。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3、生物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生产性粉尘矽尘:游离二氧化硅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煤尘;石墨尘:碳元素为主的矿物质(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石墨矿开采、碳素制品制造;炭黑尘:含炭黑为主的粉尘,炭黑制备、橡胶制品、稀有金属冶炼;石棉尘:石棉开采、耐火保温材料、建筑材料、刹车制动品制造;陶瓷尘;滑石尘:采矿、滑石粉加工应用;水泥尘;云母尘:云母开采、电器设备制造;铝尘:采矿、铝提炼、铝制品;电焊尘;铸工尘;其他尘职业接触限值:47种/类有毒化学物质金属与类金属:铅、汞、砷、锰、镉、镍、铍、铊、钡、钒、铬、铀;刺激性气体: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有机化合物:农药;职业接触限值:339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铬、强酸强碱、紫外辐射、油彩、高温高湿三氯甲烷、煤焦沥青、有机溶剂、棉麻皮毛与饲料粮食加工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强酸强碱,刺激性化合物,紫外辐射、电离辐射、三硝基甲苯、高温红外辐射、激光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危害因素:噪声;铬(铬鼻病);酸雾(牙酸蚀病)职业危害辨识方法-经验法概念:经验法是评价人员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工作场所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的方法。适用范围: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建设项目的评价,评价人员积累的这类典型行业和工艺的职业卫生基础资料较为丰富,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原有的资料积累对此类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经验法优缺点:优点--简便、易行缺点--受评价人员占有的知识、经验和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和偏差。类比法概念:类比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职业卫生调查和监测、统计资料进行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适用范围: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已有相同或相似企业的建设项目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类比法优点:直观、可以定量(通过对类比现场的调查、监测);缺点:相似可比性的差异带来偏差。工程特征的相似性(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料、产品结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差异性;环境特征的相似性。检查表法概念:对设计的工厂、车间、工段、装置、设备、生产环节、劳动过程的相关要素以检查标的方式进行逐项检查,辨识分析各环节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适用范围:适用范围较广。可单独应用于一些工艺简单的项目,也可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对一些工艺繁杂的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查表法优点:通过系统的检查,能比较全面地进行辨识,应用范围广;缺点:检查表的通用性较差、同样受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大项目实施起来花费时间长。火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一、火力发电——原料:燃煤、燃油、燃气、生物燃料1燃煤为原料:装卸:手工、翻车机、堆料取料机、犁煤器运输:汽车、火车、胶带机储存:煤场、煤棚、煤仓加工:破碎、制粉分析检验:采样、制样其他:计量、维护、动力杂质:硫、氮、砷特点:用量大、固体粉末火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2辅料化水处理:盐酸、氢氧化钠;氨、联氨、磷酸盐;酸、消毒剂、絮凝剂;污水处理:酸碱中和剂、消毒剂点火:柴油,蓄电池电器绝缘:六氟化硫(四氟化硫、十氟化硫)脱硫:石灰石;脱硝:液氨抢维修:其他:抗燃油、润滑油形态:液体、固体、气体储存:罐、瓶、桶等运输:罐车、汽车火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3生产过程化学:燃烧、氧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焊接:氧化物理:高温、动力、焊接生产方式:机械、巡检,煤粉喷吹;自动加药、手工加药设备:高温、噪声设备4产品:电能——电磁效应副产品:蒸汽——高温废品:渣、粉煤灰废水:污水处理典型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5焊装手工电弧焊: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硅、铬、镍、硫、磷等;药皮:氧化铁、锰、钛或大理石、荧石)生产工艺高温电弧熔结:电焊烟尘(氧化物颗粒)、电焊烟气(锰、铬、镍氧化物、氟化氢);电弧光(紫外辐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高温焊接作业

焊接工艺可分三大类,溶化焊、压力焊、钎焊。其中以溶化焊中的电弧焊、气焊等应用最为广泛。电弧焊电弧焊是利用电弧作热源的熔焊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包括手弧焊、埋弧焊、钨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等离子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等。以电极与工件之间燃烧的电弧作热源,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焊接法有手工电弧焊、气电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机器人焊接原辅料分析

焊条由焊芯、药皮组成,焊芯可传导焊接电流,产生电弧,焊芯本身可溶化形成焊缝中的填充金属。焊芯除含有大量铁外,还有碳、锰、硅、铬、镍、硫、磷。

焊条药皮有矿物类,如大理石、莹石、金红石;铁合金及金属类,如锰铁、硅铁、铬铁;有机物类,如淀粉、面粉、木粉、糊精;化工产品类,如钛白粉、钾碱、水玻璃。常用结构钢焊条烟尘的化学成分(mg/m3)焊烟成分结421结422结507Fe2O345.348.124.9SiO221.217.95.6MnO7.07.26.3TiO25.22.61.2CaO0.30.910.3MgO0.20.3-Na2O5.86.06.4K2O7.06.8-CaF2--18.9KF--7.9NaF--13.7职业病危害因素电焊烟尘焊接作业的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是电焊烟尘,烟尘的分散度极高,其中2μm以下者占95%以上。烟尘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锰、氟化物及非结晶质二氧化硅。长期吸入高浓度电焊烟尘可引起电焊工尘肺。氧化锰为电焊烟尘中重要毒物,一般占烟尘总量的5~20%。

有害气体:高温电弧产生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化物及氯化物等。在局限空间进行焊接时,如船仓内、储罐内,由于不通风,可形成高浓度CO。物理有害因素:噪声、电弧光、高频电磁辐射、X射线。各种弧焊、电渣焊产生电弧,形成电弧光。电弧温度高达3000~6000℃,氩弧焊可达6000~8000℃或更高,等离子焊可达15000~33000℃。产生很强的中、短波紫外线辐射,可引起暴露皮肤的红斑反应和急性结膜角膜炎。手工钨极氩弧焊、等离子焊接,应用高频振荡器起弧和稳弧,可产生电磁场,磁场强度可达6~100V/m。电子束焊机的高电压可产生X射线。典型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氩弧焊原料:金属焊丝、氩气生产工艺:高温电弧熔结:金属氧化物尘(偶尔烟气);臭氧、氮氧化物;高温、紫外辐射、电磁辐射;放射线(钍钨电极)典型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6涂装原料:树脂类、油脂类;溶剂(汽油、苯系物、乙醇、乙酸乙酯、酮类);颜料形态:液体(挥发性)、固体或粉末储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