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的宗改_第1页
加尔文的宗改_第2页
加尔文的宗改_第3页
加尔文的宗改_第4页
加尔文的宗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思想

第一节加尔文的生平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和马丁路德均是宗教改革的主将。倘若说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创始者,则加尔文便是归正宗(改革宗)神学的奠基人。加尔文在年轻时便认同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过去亦未受经院神学的薰陶(甚至未曾受过正规的神学训练),跟大公教会的神学传统渊源不深,不会像路德有太多感情或习惯上的纠缠,为传统的存废问题而犹豫。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思想清晰、受法律学严格训练的学者,故可以通盘地思考建立一套理路周密、首尾通贯的改革宗神学。故他的神学思想远较路德清晰和有系统。特别是在十七世纪,面对天主教强烈的攻击,只有加尔文主义能旗帜鲜明地高举改革宗的神学立场,确定其独特的信仰身分。一、生于宗教改革的时代加尔文在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北部的诺雍(Noyon),出身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在诺雍教区主教手下担任秘书和法律顾问。其父严厉、不苟言笑,母亲敬虔有灵性,可惜英年早逝。父亲一心要培育他为教士,在他十二岁那年,便利用教会的资助学费把他送到巴黎读书。他先后在马其学院和蒙太古学院就读,学习哲学和辩证学等人文学科,作为读神学的预备。在此期间,加尔文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对他日后的思想有显著的影响。进行的神学讨论使他熟悉了威克利夫、胡司和路德的教义。1528年获得了文学硕士的学位。不过,由于其父与教会关系恶化,加上法律专业更易赚钱,父亲改变心意,要求他不读神学而转攻法律。加尔文对父亲是顺服和敬畏有加,乃转到奥尔良学院和布日学院念法律。由始至终,加尔文未曾进入神学教育的殿堂,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神学训练。二、卷入改教运动1533年,加尔文首次被卷进宗教改革运动的旋涡中。该年11月,他的一位好友尼古拉斯·科普被委任为巴黎一所大学的校长。在就职礼的讲道中,科普支持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纯洁教会的主张,谴责巴黎大学的神学家,赞成路德的因信称义教义,主张改革天主教会。科普的讲道掀起了改革教会的热潮,触怒了反对宗教改革的政府和教会人士。天主教会视科普为异端分子,悬赏300法郎通缉,加尔文也被列在黑名单上。为了逃避被逮捕的命运,他与加尔文被迫逃亡到国外。加尔文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活,开始在法国南部等地,然后才辗转在1535年前往瑞士巴塞尔。那时加尔文已皈依并涉足改革运动,他决定不再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转而认真探究宗教改革的思想,特别是改教的神学理论。在此期间,加尔文精读圣经并阅读奥古斯丁、奥卡姆、布塞尔和路德的作品。他着手撰写他的名著《基督教要义》(TheInstitutesoftheChristianReligion)。

三、成为改教领袖1)《基督教要义》问世1536年3月,加尔文26岁那年,拉丁文的《基督教要义》的初稿面世。它是一本篇幅不长的教义总纲,加尔文撰写这书的首要目的是护教。他将这本书连同一封信呈献给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期望法王能以较仁慈和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新教。不过,除了护教以外,教导信徒也是加尔文撰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他希望为那些饥渴寻求真道的信徒提供一本简易的信仰手册。加尔文在以后不断将《基督教要义》扩充修订。历时25年,再版7次。从1536年初版至1559年最后修订版,篇幅扩大了5倍。加尔文按照《使徒信经》的顺序,第一论圣父、第二论圣子、第三论圣灵、第四论圣而公教会的体例把全书分为4卷,对基督教神学、新旧教义间的差异作了系统的论述,每卷约有20章。《基督教要义》不仅是一部阐述宗教改革思想的著作,也是改变欧洲基督教面貌、划时代的神学巨著。其书的内容、质量和论述的深度都超出了同时代的人。2)在日内瓦投身改教运动

1536年加尔文开始他的欧洲之旅,先到意大利,折返法国,然后打算重回施特拉斯堡或巴塞尔,但因战争的爆发,最后他去了日内瓦,准备绕道回去。那时在日内瓦的法雷尔得知加尔文路过后,便亲自拜访,要求他留下协助宗教改革。加尔文最初只打算在日内瓦停留一晚,在压力下,加尔文最终接受了法雷尔的邀请,成为日内瓦教会改革的领导者。3)在施特拉斯堡

在离开日内瓦后,加尔文前往施特拉斯堡。施特拉斯堡的改教领袖是布塞尔,他是一位伟大的神学家,既秉持路德的主要思想,亦兼容茨温利派与再洗礼派的某些看法。加尔文受布塞尔的影响甚大,有说他是在此时期才随从布塞尔正式且有系统地修习神学;对加尔文最宝贵的莫过于亲眼看到布塞尔如何处理教会和社会的事务,平稳地推动一个城市的改教工作。加尔文除了在布塞尔所主持的一所学院中任教外,也负责牧养当地一个法国人的新教教会。1540年8月,31岁的他与一位孀居的改宗的原再洗礼派信徒伊蒂娜·波蕾(IdelettedeBure)结婚。不过,2年中得子又失,9年后,这位弱不禁风的妻子也撒手人寰。在加尔文离开日内瓦后,1539年3月一位枢机主教沙杜里多(Sadolet,1497-1547)写了一封公开信给日内瓦的议会和人民,批评改教者的动机并不纯正,并鼓动他们重投天主教的怀抱。加尔文写了《答沙杜里多书》以作反驳,书中有力地抨击了这位红衣主教。他说到,“我背离罗马天主教并非出自于个人的野心和私欲,我在天主教会里的地位,比目前还要好。所以,我不怕任何人反对我。至于,我们教会中得改革这,他们的声誉已为你所知,他们既不是为了饥饿,也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离开你们,他们是为教徒的幸福,纯洁教会。如果同你们在一起,他们的地位要比你们优越的多。请问阁下,与其空谈,毋宁依事实为证,你又何脸面指责我们!”这部著作被路德读后,他高度赞扬加尔文,“我十分赞成加尔文,上帝派他来收拾我发动的这场反罗马教皇的战争。”

4)重返日内瓦1540年,日内瓦市议会派代表到施特拉斯堡,请求加尔文重返日内瓦。加尔文在1541年9月13日重回日内瓦,领导教会重建和恢复社会秩序的工作,一直到1564年逝世为止。加尔文在日内瓦的主要职责是教导和牧养教会,在他心中有两大主要目标:一是废除天主教的教阶制,建立一个不属于教皇也不属于诸侯、国王,由信徒选举产生长老管理的民主教;二是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使其成为新教的圣地。

第二节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一、建立长老制教会加尔文反对天主教会的教皇制度,认为这既不合乎圣经,亦与初期教会的做法不符。没有一个使徒的地位明显地凌驾于其余的使徒之上,而初期教会基本上是各地自治的,主教不过是由当地教会所选立的,他们的地位不超过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加尔文认为教会最重要的职责是传讲上帝的话语,故教会的组织必须依据这个目标而设计。因此,教会存在着四重职事:牧师、教师、长老和执事。

二、建立“上帝的国”

加尔文想使日内瓦变成可见的上帝的国,以圣经教训来管治人民,社会纪律非常严格。当时市议会通过繁琐的法律,限制人们的衣著、饮食、言行,及生活的每个层面。1553年,在加尔文强力影响下,一名为塞维塔斯(MichaelServetus)的异端者在日内瓦被判以火刑。

三、重视神学训练除了《基督教要义》和圣经注释外,加尔文也写了一连串护教文章驳斥天主教、再洗礼派、自由派及其他错谬的神学主张。1559年,日内瓦学院正式创办,是日内瓦大学的前身。学校共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初学阶段,共分七班,主要培养儿童学习语言;第二是进深阶段,学习神学、希腊文、希伯来文、诗学、辩证法与修辞学、物理和数学等。学校训练出大量传道人,遍布欧洲各地,推动宗教改革工作和推广加尔文思想,成了发扬加尔文主义的主要阵地。这也有助于奠定加尔文主义在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地位。四、教会礼仪方面改革1.重视讲道加尔文强调信徒皆祭司的观念,因此非常看重讲道的地位。他认为每个信徒都有责任了解和认识信仰,教会亦须要求所有人都阅读及明白圣经。讲道是加尔文及改革宗的崇拜神学的重心。牧者必须首先是讲道者,讲道是牧者一生最重要的职事。2.圣礼的改革加尔文将聚会集中在宣讲上帝的道和施行圣餐两方面;一切仪式必须从简,并且必须有正确的教义作为其基础。上帝的道若没有藉此被陈明,一切礼仪便都是空洞无物,毫无价值的。在圣餐的问题上,加尔文拒绝传统大公教会的变质说,不过,他对路德合质说也有所保留。他宁愿说基督的临在是属灵的临在(spiritualpresence),是真实的但却不是依附在饼和杯的物性中,藉吃喝的行动而进入我们的生命中;而是因著领受圣餐者的信心基督与我们联合,并使信心发生功效。对加尔文而言,圣餐的主要意义和功用在于具象征性地说明上帝的道,而非上帝真实的临在。

受加尔文影响公共崇拜就变成一个聚会,其意义在于让信众聆听上帝的话并付之实践。因此,讲道成为公共崇拜的中心:离开上帝的道,便没有崇拜可言。加尔文派的宗教仪式概括说就是“空空的四壁和一篇讲道”。

第三节加尔文的神学加尔文在授课前常以这样的祷告开始:MaytheLordgrantthatweattendtothemysteriesofhisheavenlywisdomwithatrueincreaseinpiety,tohisgloryandouredification.意思是我们作神学研究和一切学习,都要抱着祈求主让我们参与他天上智慧奥秘的虔敬态度,这些知识都是为了荣耀上帝并教导自己,使我们的敬虔继续长进。加尔文终身是抱着这种精神从事神学研究的,他的神学思路明晰,逻辑细密严谨,首尾相贯,井然有序。一、圣经与启示

路德神学的起点是人自觉自己彻底无能,无法倚赖行为成圣,必须藉信心领受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恩典,因信称义。路德将他的神学思想扣紧著耶稣基督的救恩,建构出一套十架神学。加尔文的神学不是以个人的属灵经验为始发点的。他的神学中心是上帝的道,而起点则是上帝的启示。加尔文将其神学系统乃至基督教信仰都建基于圣经之上。他肯定整本圣经为上帝所默示,所以往往把“圣经”与“上帝的话”等同起来。他否定把教会权威置于圣经之上的做法。加尔文强调圣经的统一性,道与灵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圣灵使圣经的话成为有生命的话,而圣经使圣灵的作为彰显出来。圣经是上帝用人的语言启示的道,并通过圣灵的内在见证让信徒相信。圣经是“圣灵的学校”。上帝的道是出于上帝的口,借着人的传道传给我们。父、子、圣灵在启示的工作上是一致的、共同的和相互印证的。整本圣经(包括旧约与新约)具同等价值,并且互相阐明,指向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相对而言,他更重视新约。俯就的启示(accommodatedrevelation)-上帝出于伟大的仁慈屈尊启示自己。出于绝对的善,上帝决定消除“我们与他在天上的荣耀之间宏大的距离”,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加尔文用“俯就”(accommodation)这个词来描述上帝不能被我们理解,除非他使自己俯就我们的标准。上帝俯就的启示包括两步:第一是上帝在启示的过程中自由地决定将道表现出来,在自然中体现为上帝的创造;第二是道降低自己俯就我们人类的罪行,道成肉身写在圣经中,藉圣礼和圣言被看到和听到。二、上帝观

1.上帝的创造与护佑(护理)(Providence)上帝论是加尔文神学思想的关键。《基督教要义》基本上是按照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一论,将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圣灵论包括了卷三和卷四)来阐述。加尔文的神学是以三一论为架构的。圣父论有关世界的创造,基督论关乎人论、罪论和救赎论,圣灵论则与基督徒的成圣、教会论和末世论有关。加尔文强调上帝是宇宙万有和人类历史的主,他的作为彰显他的本质,他是一切的一切。他的一句名言是“只有真正认识人才能真正认识上帝,只有真正认识上帝才能真正认识人。(WithoutknowledgeofselfthereisnoknowledgeofGod;WithoutknowledgeofGodthereisnoknowledgeofself.)”加尔文的上帝是一位创造主,因此他在创造中表现自己,就是一般启示,人们可以通过自然认识这位创造者。他打破了传统对创造与护佑的区分,认为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上帝当作一时的创造主,以为他在顷刻间就完成了一切的工作,这种看法没有多大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应该和异教徒特别不同,好叫上帝的权能,在宇宙间永久地向我们显现。”上帝的护佑的观念在加尔文的思想中占有非常显要的位置。他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之后仍由他所掌管。上帝用它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万有常在他的执掌、保守及护理之中。1)上帝掌管着过去、现在和未来;2)上帝统治万物,完全在于其主权;3)上帝统治全人类,但特别关注教会。上帝的护佑对我们来说,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全面体会到上帝的主权,不论何时何地,经历何事,都认为万事全在于上帝手中,深为基督徒则特别感受到上帝对教会的掌管。加尔文的护佑观是摆脱对命运无常的恐惧的良方。“当上帝护佑的亮光照在虔诚信徒的心里时,以前极度焦虑恐惧的压力,以及种种担心挂虑,尽都释放消除。因为他越对命运恐惧,就越能无惧地把自己交托给上帝。”2.预定论

加尔文没有把预定论放在上帝论中,而是在救赎论的范围内,因此对预定论必须从救恩的角度来看。人在拯救的事上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是在上帝的主权之下,因此预定论也是高举上帝主权的一个方面。另外,加尔文也出于牧养上的关怀提出预定论。得救不在乎人的行为,而在于上帝的拣选和他至终的保守,他们既然(被)选择走上正确的道路,上帝便一定会保守他们至终与他在一起,享受永恒的救恩。他将这样的想法加入第一次修订版的《基督教要义》里。如此,预定论是为了向基督徒指出得救的保证,而非为嘲弄某些在上帝的预定中灭亡的人。在《基督教要义》中,加尔文只用四章(第三卷二十一到二十四章)来说明预定论。“所谓预定,乃是上帝永恒的旨意,就是上帝自己决定他对世界的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因为人类被创造的命运不都是一样的;永恒的生命是为某些人预定了的,对于另一些人却是永远的罪刑。既然每一个人都为着或此或彼得一个终局而创造的,所以我们说,他是被预定了或生或死的。”加尔文对预定论的分析是从有人相信福音而有人则不信入手的,预定论就是为了解释人对救恩为何有不同的反应,其论述的中心是确定上帝无条件拣选的恩典,说明无论听见、没有听见,接受和拒绝都是出于上帝的预定,不是人的选择。预定论的教义是在说明拯救的施与完全是出于上帝无条件地拣选。因此,加尔文预定论的主要信仰依据是出于对上帝永恒拣选的确信。加尔文的预定论在神学上突出了上帝全能的唯意志论,拒绝了伯拉纠主义的自由意志论,但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加尔文认为预定论非常棘手,是难以走出的迷宫,稍有不慎,便会误导信徒。上帝的眷顾和预定并非使人绝望和不负责任,也并非要人毫不努力,静等命运的安排。预定论是表明预定完全是无条件的行为,让人不要把善功作为得救与否的条件。善功只是展示选民身份的明证。预定的权力在于上帝,但展示这个身份还在个人。善功不是条件,而是结果。为恶者就是弃民,行善者就是选民,因为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所有美德都是得选的果实。表面看来,加尔文的预定论完全把人的命运交给了上帝,使人成为上帝彰显自己意志的工具,实际上,他又把人的命运交给人自己,鼓励人积极努力。预定虽然是确定的,但从人的角度又是不确定的,因为人永远不可能洞悉上帝的计划。所以,也为个人的行动表现留下了空间。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路德和加尔文都深受奥古斯丁影响,因信称义的教义就建立在上帝恩典的基础上。加尔文也认为上帝的恩典是基督徒生活与称义的主要凭据。预定论成为上帝彰显其慈爱本性的一种方式,“预定的拣选”是上帝白白恩典的体现,是上帝完全自主的作为,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与预知某人会行善无关。这样就使人生出谦卑的心,并由衷地把荣耀归给上帝。以后的加尔文主义者在多特会议(synodofDort,1618-1619)后确立了改革宗救赎论的五项原则来解释加尔文的预定论,也被称为郁金香tulip神学):第一,人类全然堕落败坏(Totaldepravityofhuman)。意思是人不能自救,甚至不能作出为善的选择,不能主动接受救恩。人只有犯罪的自由,却没有不犯罪的自由。所以,若有人批评加尔文的预定论侵犯了人的自由意志,加尔文或许会反诘: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吗?第二,上帝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callbyGod)。由于每个人都是罪人,所以人的得救与否便与其在世的行为无关,纯粹是上帝自由的拣选。当中没有任何人间的客观标准,原因在上帝那里。第三,有限度的救赎(Limitedatonement)。倘若上帝有能力救赎所有的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的救赎能力足以遮盖所有人的罪,但事实上却又不是每个人都至终得救:唯一的解释是,上帝不愿意每个人都得救。第四,不可拒绝的恩典(Irresistibletosalvation)。人在救恩的事情上完全无能为力,上帝如拣选他,他便可以得救:上帝要他相信,他也不能拒绝。人的信心不是自由的抉择,不是一个决定人是否得救的条件。第五,人蒙恩后被上帝保守到永恒,或者说一次得救、永远得救(Protectionthrougheternity)。圣徒的坚固的恩典(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被拣选的圣徒在上帝的帮助下保守在恩惠的状态。虽然软弱,但有最终得救的确证(保证)。救恩既然完全是上帝的主动的结果,而上帝的主权是不会落空的,那上帝所预定得救的,便永不会灭亡了。

阿明尼乌针对预定论提出:神的拣选与否在于他预见人是否有信心。虽然只有信的人才能得救,但基督已为所有的人死。人极其败坏,若非神赐下先在的恩典而起信,否则人不能行善。人可以拒绝神拯救之恩。真正重生之人不一定在信仰上确被保守。三、因信称义与成圣加尔文同样认信惟独恩典和惟独信心,否定人的作为能在得救的过程中占有任何位置,连人的信心也是上帝所赐与的恩典。他强调人之所以蒙上帝悦纳,不是由于人自身的义,却是上帝把他的义注入我们的生命中。这是上帝的义而非人的义,是信心的义而非人行为的义。加尔文认为信心领受的义是人能拥有的,并非仅仅在身分地位上称为无罪,所以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在生命上有实质的分别。而这个为人所拥有的被动的义,成了他能在重生与称义后努力寻求成圣、获得行为的义的可能条件。加尔文认为称义的恩典所伴随的成圣的生活,是人称义的结果和责任。因为上帝将他的义注入人的生命中,对人构成一个革命性的转变(重生)。人在事实上不能达到圣洁的地步,但他却永远不可停止向成为圣洁的目标进发。成圣仍然是一个真实的信仰要求。因著对信徒成圣生活追求的肯定,加尔文确认圣经中道德要求(律法)的正面价值。律法不是与福音互相抵触的,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基督降世的目的在成全而非废掉律法,福音旨在为律法赋予新的意义,律法的价值与有效性依旧不变。加尔文重视成圣生活的追求,并不表示他将基督徒的人生目标只定为个人生命的成全。他强调基督徒的人生是上帝取向而非个人取向的。路德曾为宗教改革提出三个『惟独』:惟独恩典、惟独信心、惟独圣经。加尔文即加上第四个:惟独上帝得荣耀。人的被拣选与蒙拯救完全是上帝的工。身为受造物,人在世最大的责任是荣耀上帝,正如保罗所说: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一20)这才是基督徒应有的人生目标。成圣的追求在于荣耀基督,而非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四、教会论

在《基督教要义》中,加尔文用了十三章的篇幅来说明有关教会的内容,包括教会的定义、教会的治理、教会的权力和教会的训诫。加尔文延续了对“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的区分。他对“有形教会”的定义是“无论在哪里,我们若发现上帝的道被人纯正宣讲、听到,而且圣礼也按照基督的吩咐施行,毫无疑问,那里就有了上帝的教会。”有形教会的功能是宣讲上帝的道、听上帝的道及执行圣礼,使混杂的有形教会越来越纯净,其成员也都是无形教会的成员,都在真教会里。这也是对传统大公教会的教会论的颠覆。加尔文相信,教会就是上帝的道被宣讲、上帝的圣礼被执行的地方。从积极的角度说,上帝的道在哪里被传讲,圣礼在哪里被执行,那里就是教会了。从消极的角度说,设若教会没有负责任地宣讲上帝的道,那它亦立即失去作为教会的资格。一个真正的教会是让上帝的道被传讲且被遵行的地方。加尔文把教会中的职分分为四种:牧师(pastor)——负责讲道和牧养;教师(teacher)——教导圣经;长老(elder)——训练和监督信徒生活并进行劝诫;执事(deacon)——周济和行政。在长老会教会中,Minister(服事者)包括了牧师和长老,所有的牧师一律平等而不分等级,牧师和长老也是平等的。教会还具有训诫(discipline)的功能,即规劝和惩戒。惩戒有三个目的:1)使声名狼藉和罪恶深重的人离开教会,以免羞辱上帝的名;2)以免好的信徒受到影响;3)使受惩罚的人悔改。“教会必须寓温柔于严厉之中。”教会处分的目的不是要把人赶走,而是要让人悔改,太松或太紧都不合适。加尔文心目中的教会是一个以圣经为依据的不断改革中的教会,改革的目标是使教会能宣扬上帝的话、遵循上帝的话并按上帝的话施行圣礼。而教会在信徒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同母亲和老师,教会既要养育、教育信徒,也要训诫信徒,这都是建基在圣经之上。五、圣礼观加尔文的圣礼观可以概括为三点:1)圣礼是一个外在的记号;2)藉着这个记号上帝帮助我们的信心;3)对人来说,藉着圣礼表白我们的信仰。圣礼是为了配合上帝的应许而设的,因为约是一种应许,所以圣礼是约的印记。上帝预知人的软弱而赐下应许,圣礼最主要的功能是帮助人建立信心,特别是对上帝话的信心。圣礼包括道和外在的表记,道是将有形表记所表示的意义教训我们。因此,圣礼必须与上帝的话配合,施行圣礼才有意义。圣礼是看得见的道,也与圣灵有关,圣灵使圣礼产生功效。1)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基督徒第一个圣礼,“洗礼是加入教会的表记,叫我们既被接入基督,就被列为上帝的儿女。”洗礼好像是具有法律性的公文,藉此上帝保证我们一切的罪都被消除和涂抹,另外表明我们在基督里死去,得着新生命,即重生,而且与主结成一体。洗礼从上帝所领受的益处是罪被洗净,与主同死同活,与基督联合。加尔文把洗礼与割礼并论,认为是进入上帝的约,不分男女老少都可进入上帝的应许。圣餐只为成人预备,洗礼则为了一切人,包括小孩和大人。2)圣餐礼——真实临在说加尔文对圣餐的理解介乎路德和茨温利之间。他强调通过圣餐信徒与基督联合,这是因着在圣灵里耶稣基督身体的临在(spiritualpresence),参与者体验了基督的身体和宝血。他认为“在圣餐中建立一种基督的临在,在一方面既不把他系于饼上,也不把他含于其中,或者用任何减损他属天光荣的方式限制他;在另一方面也不剥夺他身体的空间限制,或以为他的身体可以同时在各处,或以为他充满天地,因那是与他的真实人性不相等的。”加尔文并不注重饼和酒如何变化的问题,而是人的改变。圣餐重要的是人在圣灵里改变了而领受到耶稣的身体和血。他说,“若有人问我关于基督临在的方式,我将坦然承认,这乃是一个太崇高的奥秘,非我所能说的,……我只要经验它,而不需要太了解它。”六、社会政治观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第四卷第二十章谈到政府,提到两个国度的观念。加尔文采用了“属灵的国度”和“属世的国度”的区分,而不是“上帝的国度”和“魔鬼的国度”。因为前者是横向平行的二分,是将人的生活分为属世和属灵两个层面;后者是上下对立的二分,是互相交战无法共存的。属灵与属世的国度,一个指内在的世界而另一个指外现的世界,是彼此不同而非互相对立。加尔文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上帝,为要维护对上帝的崇拜,订定法律,保持纯正的教义,维护教会的组织,建立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的福祉,并且对犯罪者执行公众的惩处。因此,对政府应该顺服,人们对统治者应该尊敬。不论是教会或政府,主权都属于上帝,但政府是管理属世的国度的。他希望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一方面政治不能干涉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配合教会设立一些相关的法律。”在对政治的理想方面,加尔文认为政体分三种:1)君主政体;2)贵族政体;3)民主政体,但这三种易于陷于独裁政治、寡头政治和叛乱。他不完全赞同民主的政治形态,认为容易沦为暴民统治,使社会失去正确的目标和秩序。他喜爱的是一种改良式的贵族政体或民主政体,政权最好由多人负责,达到互相帮助、教导、规劝和监察的目的。西方民主政治的许多基本理念都是从这个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