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住宅建筑特征_第1页
识别住宅建筑特征_第2页
识别住宅建筑特征_第3页
识别住宅建筑特征_第4页
识别住宅建筑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识别住宅特征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型;理解我国住宅建筑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掌握我国典型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特征。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

知识要点

相关知识掌握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脉络住宅的发展概况住宅形式随时代变化的丰富多样性、住宅的地域性强等知识介绍能分析不同民族和区域住宅建筑的特征北京四合院特征徽州住宅特征福建土楼特征云南一颗印住宅、河南窑洞、蒙古包、藏式碉楼等的介绍【引言】

住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类型,从原始人类穴居、巢居的居住方式,到明清时期各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住宅建筑的形成,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路?北京四合院、徽州住宅、福建土楼、河南窑洞等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走进北京四合院,走进徽州住宅,走进‥‥‥本讲内容6.1住宅建筑发展概况6.2主要住宅形式6.1住宅建筑发展概况住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逐渐摆脱依靠天然岩洞栖身,“巢居”、“穴居”成了住宅建筑的雏形,并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居民点,开始利用工具有意识的改造自己的居住生存环境。进入奴隶制社会,居民点细化,出现了城市型居民点和农村型居民点;住宅类型也丰富起来。封建社会时期,住宅建筑丰富多彩。人们结合不同的文化、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生活居住习惯等创造了形式各异的住宅建筑。有文献记载的住宅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的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仪礼》记载的春秋时期士大夫的住宅图

中国古代住宅主要有以下特点:

1.历史悠久,形式随时代变化丰富多样。

汉代住宅形式有两种:一是传统庭院式,有三合院、L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另一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魏晋南北朝时期,住宅继承传统建筑形制,崇尚山水。住宅由若干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组成,供不同用途。东汉坞壁

隋唐五代时期,住宅的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有些仍用庑殿顶;庭院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多随宫殿布局、城市建设的变化而变化。

自宋代街巷制取代里坊制,建筑平面布置较为自由,形制多样。有的院子闭合、院前设门,有的前店后宅,有的以穿堂相连呈工字型。宋辽金与元时期,城市与农村的居住建筑形态差别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及经济文化上。从清明上河图中反映出的街巷制明清时期,住宅建筑百花齐放。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方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

2.地域性强中国古代文化多以地域划分,地域的文化特征比民族的文化特征强。

3.结构向心许多民居形式中,结构是向心的,尤以四合院形式为主。

4.结构类型丰富主要的结构类型有:木构叠梁式、穿斗式与混合式,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砖墙承重式、碉楼、土楼、窑洞、毡包等。2主要住宅形式2.1北京四合院2.2徽州住宅2.3福建客家土楼2.4云南一颗印住宅2.5河南窑洞2.1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北方住宅的代表,由元大都住宅形制演变而来,于清代发展成熟。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很大,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北京四合院做法规范化且成熟。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间也可用平顶。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四合院朴素雅致,色彩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大门一般在东南巽位上,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屋宇式等级高,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2.2徽州住宅徽州住宅是明代住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般为封闭庭院式住宅,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层楼房。庭院狭小,成为天井。整体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采用冬瓜梁结构体系(穿斗式,梁截面呈冬瓜形)。徽州民居住宅内部木雕精美,刀法流畅,丰满华丽而不琐碎。室内彩画淡雅醒目,既起到装饰效果,又改善了室内亮度。楼层表面铺方砖,利于防火、隔声。徽州民居内部外观朴素淡雅,白墙灰瓦,外用封火山墙,入口正门装饰华美,利用屋顶高低错落、窗口形状位置、屋檐变化和墙面镶瓦披水等方法,使之活泼多变。2.3福建客家土楼土楼是客家人的民居形式。土楼的特点是防御性强,居住方式为同楼聚居、同居异财、平等聚居、向心聚居。土楼的主要类型有圆形土楼、方形土楼、五凤楼、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等。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最为典型,主要有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三种类型。福建土楼景观福建永定承启楼是圆楼的代表。承启楼为内通廊式,由三个同心圆的环形土楼环环相套。中心是祖堂与回廊组成的单层圆屋,独具特色。承启楼庭院内部承启楼内部过道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表现在突出的防卫性能、奇特的外观造型与内部空间、群体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以及高超的建造技术。2.4云南一颗印住宅云南一颗印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形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作成倒八座。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组成较大的宅院;亦可由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住宅外围为高墙,对外不开窗,形成封闭空间,院内植花木。云南一颗印住宅2.5河南窑洞窑洞主要分布于中原与西北的黄土地区。窑洞的特点是一土多用、经济、就地取材;节能、防火防噪音,维持地面绿化方面较好;顺应自然,冬暖夏凉。但也存在着潮湿、空气不流通、排水等问题。常见的窑洞形式有:

1.靠山窑:有天然的崖面。

2.地坑(天井)窑:竖穴+横穴----下沉式窑洞。

3.混合窑:将靠山窑与地面建筑组成一个院落。靠山窑地坑窑【知识链接】1、蒙古包蒙古族、哈萨克族多为游牧业,以易为搬迁的毡包为宅,木条编骨架,外覆毛毡。室内用地毯、壁毯以保暖、防潮,用顶部圆形天窗通风、采光。毡包住宅

2、藏式碉楼

石木混构;外墙明显收分,呈现上小下大的梯形轮廓;石墙的粗犷材质,窗窄小;建筑通体稳重、敦实、封闭。藏式碉楼住宅

3、竹木构干阑式住宅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溪建造木结构干阑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居住,坡屋顶,用竹编席箔为墙,四周以短篱围成院落,院中种植树木花草,有浓厚的亚热带风光。竹木构干阑式住宅

4、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层或二三层,围成院落。外观朴素,室内利用石膏板划为壁龛,墙头贴石膏花,木地板上铺地毯,舒适亲切;朝向院内常有宽阔的敞廊,廊柱雕花。阿以旺室内透视图阿以旺阿以旺简介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再加有七个民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这就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常见一种建筑民居形式。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结构与布局形式结构形式采用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厘米,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其顶部在木梁上排木檩,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厘米,用于日常起居。室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做装饰,龛内可放被褥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多少来标识主任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葡萄架下,了作息生活。新疆民居的结构虽以土胚墙为主,但随着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在构造上还是有若干差别。例如,北疆的昌吉、伊犁地区,降雨量较多,民居土胚墙就多用砖石做基础和勒脚,天山南麓的焉耆地下水位高,人们就采用填高地面地基的做法,并在基础与墙身结合处铺一层苇箔做防潮层,以防土胚墙受到水的侵蚀。吐鲁番地区几乎终年无雨,墙体就全用土胚砌筑,用不着砖石基础和勒脚了.。新疆民居的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阿以旺式住宅则用密梁平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回族民居,多喜用内地木构架起脊的屋顶,平面布置也采取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和汉族的住宅没有多大差别。节日期间的阿以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喜好清洁,很重视沐浴,特别讲求水源的洁净。在没有渠水可引的地方,几乎每户都在庭院自打一口井,并严格保护水源,使其不受污染。为了在节日举行宗教仪式活动和接待亲友,每户居民通常都有一间上房,一般在西面,最少是两开间,使用面积约30~40平方米。考虑到人群聚散和空气流通,常设内外两重门,房中有一个通长的大火坑,火坑对面的墙壁悬挂着古兰经字画或麦加圣地图画,便于老年人做礼拜。装饰风格在建筑装饰方面,多用虚实对比,重点点缀的手法,廊檐彩画、砖雕、木刻以及窗棂花饰,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门窗口多为拱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艺术风格。吊脚楼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构建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构建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如今清江两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脚楼仍在沿用,在凤凰古城内后者上百座吊脚楼;在长阳县城、五峰县城现在所建的高楼大厦也采用吊脚楼形式,只是建材应用钢筋混凝土了。

藏式碉楼藏式碉楼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楼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高级住宅,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防御功能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碉房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地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生活功能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地区。我们主要从各地碉楼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制、聚落特征诸方面做一简述,目的在从历史文化的流变上分析它们间的异同之处。文化背景及建造目的

羌族定居岷江上游后,已经转入农耕社会,其村寨选址必需考虑耕地和牧场。而羌人长期受汉军事压迫,后来又夹在汉、藏两大强势的民族之间,史书且记载羌“人民好复仇”,因此在聚落选址和建设上对防卫的考虑占重要地位。即选址体现了既有利于生活、生产,又有利于防御的原则。因此羌族村寨几乎都是背山而建,“依山居止”,顺地势布局。在家族制基础上产生的碉楼民居,是羌人生存质量反映在建筑上的一种深化,是一种文明程度进化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和汉代望楼、坞堡、阙等高耸建筑物出现的时期大致相同,说明在汉代羌汉两个民族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文化交流。羌族信奉多神,尤崇尚白色并视白石为神,普遍将其供于房背、门窗横档,成为羌族聚落中的一大人文景观,极具民族特色。羌碉因此也称“玉堡碉”。藏族则由于宗教原因,在檐上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转角插“幡”,形成与素墙面的强烈对比,形成另一种风格。有学者用战争因素来与宗教相互融合评价碉楼既碉楼民居的建筑美感[4]。他们认为羌族的碉楼是完全的战争防御系统,宗教因素只能是辅助功能的承担者。事实上在外族的军事压力之下,军事防御也是羌族碉楼的主要建造目的,这是和赣南围子、闽西土楼建筑所不同之处。碉楼民居与村寨间的关系由于羌族碉楼存在着单独的碉楼和与民居结合在一起的碉楼两种空间形态,因此,必然涉及各自的功能以及和村寨在规划上的不同作用。单独的碉楼分设在一寨或几寨的隘口咽喉之地。它起了望和前哨防御功能,又称烽火碉,主要的是起战争防御功能。从形制、功能看,这种碉楼属于较早期的类型。其后碉楼民居开始大量出现,但是都与村寨联防、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密切相关。羌寨巷道狭窄且阴暗,四围都是壁立的“邛笼”和碉楼民居,防卫森严。家家外墙联立,且都在屋面相通,甚至出于军事目的修建了一套完整的人工地下水圳系统。在这样的巷道肌理中,空间的开阖都与碉楼民居密切相关。在大壁垒之内,各碉楼民居又自成体系,二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形制、建材及建造工艺羌族碉楼民居的平面形制不外三种:碉楼与住宅靠近但完全分开、碉楼与住宅在上层有过道相连及碉楼融入住宅。后者在建筑上的成就最大,殊值深入研讨。建筑组成一、底层一般是牲畜圈。住宅中人畜共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很常见,这来源于旧时农业社会,牛马等牲畜不仅是主要耕作劳力,其本身对于家庭而言也价值不菲,是要保护的财产。二、楼梯传统藏式楼梯一般采用活动的斜梯,晚上就收到楼上,防止牲畜爬上来。平民家楼梯往往是在一根圆木上砍出台阶。过去只有土司头人家才有条件用板梯。圆梯、板梯坡度都很陡,都是为了防止牲畜上楼。三、阳台兼厕所后面出挑的阳台就是厕所,防御时兼作嘹望台。使用时,排泄物直接从阳台落到楼下底层底面——建筑底层是牲畜圈,不住人;同时由于气候干燥,污物很快会风干。四、晒坝晒场设在屋顶上。把粮食晒在屋顶可以不受遮挡,保证了充足的阳光,还可以防止牲畜偷吃。此外,由于碉房内部开窗很小,光线昏暗,晒场也是人们做家务或晒太阳的好地方。建筑组成五、外墙由坚固的石材垒砌而成,具有很强的防御性。碉房底部的牲畜圈,只设很小的窗户或通气孔,而上层居室排列整齐的窗户面积也不大,有利于抵御寒风侵袭。六、大门为了安全,一般只设一个大门。两边饰有上小下大的黑色边框,寓意为“牛角”,能带来吉祥。牦牛是藏族人信奉的图腾之一,有时主人会把牦牛头骨直接挂在门侧边框上。七、主室面积较大,是整个楼中最重要的空间。主室内有炉灶或火塘,厨房和餐厅都设在这里。提取酥油、磨青稞粉等日常家务也在此完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空间。八、经堂顶层中相对封闭的空间是经堂,一家中最神圣、庄严的地方。藏族全民信仰藏族佛教,家家都在顶层设经堂,以示对佛的尊敬。一按功能介绍经堂碉、经堂碉房在村寨内的要道口或是人户密集的中心区,往往还建有一些军事防御碉楼,这些碉楼与众多种类的碉楼共同组成一道极其坚固的防线。

军事防御碉楼修筑得又高又大,门开得特别高,它不仅能容纳守卫的人和大量的石块、箭簇等武器,粮食、柴、草、水也要储备其中,村里的老弱妇孺和性畜都能藏在里面,能够凭此碉进行较长时期的抵抗。一按功能介绍军事防御碉楼在冷兵器时代,碉楼坚不可摧,易守难攻。一个部落、一个土司或一个村寨区域内,由若干座家族碉楼和村寨碉楼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成为抵御外来侵扰的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一座古碉就是一个火力点,若干古碉便形成一片火力网,其防御性和战斗性均能得以充分体现。

军事防御碉楼中还包括烽火碉楼、了望碉楼、要隘碉楼等。这些碉楼一般都建于一些视野良好的高山山岭、山脊、半山、河湾台地上的要道旁,作为警戒用。一旦发现敌情,守碉者便会在碉顶部点燃烽火,众多碉楼首尾相应,数十公里之外亦清晰可见,可迅速将敌情按照约定的信号传达给下一座碉的守碉者,以通知人们作好相应的防御准备,避免因遭突然袭击而措手不及。若有战事发生,这些碉楼便成为第一道防线,直接投入军事防御战之中。

在村寨内的要道口或是人户密集的中心区,往往还建有一些军事防御碉楼,这些碉楼与众多种类的碉楼共同组成一道极其坚固的防线。

军事防御碉楼修筑得又高又大,门开得特别高,它不仅能容纳守卫的人和大量的石块、箭簇等武器,粮食、柴、草、水也要储备其中,村里的老弱妇孺和性畜都能藏在里面,能够凭此碉进行较长时期的抵抗。

一按功能介绍军事防御碉楼由于在横断山域盛行原始自然崇拜,相信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存在危害人畜的魔鬼,如果这种地方位于村落内或村寨附近,人们便在其地修建一座高大的石碉楼用以镇邪,使地下的魔鬼不能出来危害人间。

风水碉楼一般为八角碉楼,数量较少,往往一个村寨,或是一个土司辖区内只建一座这种风水碉楼。一按功能介绍风水碉楼土司官寨碉楼是土司、土舍、上屯守备、千总、大头人等各级土司、土官的官寨、衙署内修筑的碉楼。

土司官寨的碉楼其主要功能是:遇警时的军事防御堡垒,平时则作为土司权力地位的象征,并且是土司祭祀自然神灵和占卜的神坛。一按功能介绍土司官寨碉楼在修筑土司官寨碉楼时,多同时修建两座碉楼互相呼应,二座碉楼或位于官寨左右,或分布于官寨前后,或一座碉楼在官寨旁、另一座碉楼在官寨外扼守往来的交通要道。每当遇有外敌来攻,土司官寨碉楼便作为土司及其家眷临时避难、储藏贵重物资的场所。土司官寨碉楼内往往储藏可供食用数月的粮食,个别的土司官寨碉楼还有陶水管由外部将水引入碉楼内,以便土司及其家眷、护卫士兵有足够的时间在碉楼内坚守到敌人撤退。

一按功能介绍土司官寨碉楼村寨碉楼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土司管辖的自然村落,或几个相邻的自然村落,为了抗击外来的武力进攻,由部落首领或土司头人组织所属臣民建造的碉楼。

修筑村寨碉楼的所有支出全部由集体共同承担,碉修好后由部落首领、土司或寨首指派辖区内的寨民坚守。

村寨碉楼多数是一碉多能,有的既是军事防御碉楼,又是烽火碉楼、要隘碉楼,而有的村寨碉楼功能则相对单一。

一按功能介绍村寨碉楼一按功能介绍村寨碉楼碉楼按外观造型可分为三角碉楼、四角碉楼、五角碉楼、六角碉楼、八角碉楼、十二角碉楼、十三角碉楼、十六角碉楼等七种类型。

从碉楼的横剖面来看,现存的四角碉平面呈“回”字形,五角碉平面呈“山”字形,六角、八角乃至十三角的碉内部则呈圆形。各类碉楼的入碉大门除极个别在底层开设外,大多在2—4层设置碉门,碉门距地表往往高达5—10米以上。中、上部各层则于不同方向的墙面上错位开设通风、了望、射击孔。

碉楼高度低者10余米、高者逾50米,其中以高20—35米者居多。四角碉楼的平面通常呈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向上逐渐内收的方锥形。底部边长5—8米、墙厚0.70—1.10米

二按“角”介绍四角碉楼二按“角”介绍四角碉楼五角碉楼数量极少,是碉楼建筑中的珍品。五角碉楼是在四角碉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变形的碉楼。此类碉楼多因建碉地点为斜坡地,为增强碉楼临坡地下方一面墙体的受力强度,将该面墙体逢中线部位砌出一道突出墙面约0.10—0.40米的角以支撑墙体中部。五角碉楼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目前这类碉楼数量很少,仅存5—7座。

二按“角”介绍五角碉楼六角碉楼也极为罕见。

六角碉楼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角与角之间呈内凹的弧形,六个角明显突出,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碉楼的内部平面呈圆形。六角碉楼通常较高大,低者20余米、高者30余米,内部分隔为9—13层。碉楼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边))3.50米、墙厚0.70—1米。目前这类碉楼数量很少,仅存几座。二按“角”介绍六角碉楼二按“角”介绍八角碉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内的朋布西八角碉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境内的蒲角顶八角碉楼八角碉楼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八角形,且外部八角突出,内部呈圆形,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边)多在2米左右,结构与六角碉楼相同。八角碉楼的高度低者20余米、高者达43.20米。碉楼内部按高度分隔成9—13层。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