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思想_第1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_第2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_第3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历代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过许多表述。如《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西汉初期的贾谊指出:“民无不为本也。”东汉时期的政论家王符说:“国以民为基。''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尤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天子者,有道那么人推而为主,无道那么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著名的廉吏包拯说:“民者,国之本也。“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说:“国无民,岂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这些都说明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民本。尚贤思想尚贤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儒家、法家、墨家思想中都有。尚贤的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任人唯亲,提倡重视才能。墨子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商鞅主张“虽贵无所芬华”“有能那么举之”;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是宣扬求贤假设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晋国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燕昭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唯才是举”,都是千古佳话。三是区分贤才的方法。孔子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德先才后管子提出,君主考察人的第一点,就是要考察他的德,看他的德是否能够“当其位”;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陆贾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康熙皇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节俭、温良恭俭让、爱民、孝悌忠信,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德。德不再是抽象的。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将具有丰富内涵的德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中国历史上至少从汉代以后,在选官制度当中,都把德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家知道汉代有“举孝廉”,“孝”和“廉”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我国历史上,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历朝历代基本都是这样,即在选拔人的时候,把德放在第一位。公私清楚公私不分,化公为私,是腐败者常用的方法。公私清楚,把国家利益和个人的私利相区别,将义与利相区别,是我国历史上廉政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思想中,并不是不讲利,而是认为应当取之有道。《左传》说信载义而行之为利”,是说利要建立在信和义的基础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义方式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飘过的云一样。宋代的程颐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关于公私观,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提出了要“任公而不任私”“不以私爱害公义”的思想。公与私、国家与个人利益要分清楚,包括君主都是这样。尽管传统社会是“家天下"但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思想家认为,皇帝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而“私赏”,也不能因为恨一个人而“私罚”,一切都应该从公的角度出发。作为官吏,应该“居官无私”“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秦汉以后,思想家又赋予了“廉”新的内容,在“廉”字前面加了一个“公”字,称为“公廉”,这是对廉政思想的新开展。正身律己“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我国历史上的廉政思想中,特别强调统治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典范。孔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正,你自己身正了,谁敢不正?自身不正,政令再多,也不会有人听。政风与官风、世风非常密切,特别是高级领导的行为,对社会影响很大。《资治通鉴》说:“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谓王者施政,以自身论,当正心为先,渐次以正万民,如此方可政通人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家国同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历史上思想家主张通过家庭伦理教育来培养官吏的廉政行为。《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吕氏春秋》说:“人臣孝,那么事君忠,处官廉。”《孝经》说:“孝,德之本也。“节俭和孝是家庭伦理、个人伦理,忠和廉是政治伦理,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和保障官吏的廉政行为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考察历史上一些清官廉吏形成机制的时候,可以看到从小的家庭教育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历代还有很多家训、书信,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做事。比方诸葛亮的《诫子书》,告诫子女要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勤学。这封信很短,只有86个字,但是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有不朽的价值。《颜氏家训》里面有告诉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司马光给他儿子司马康的书信里告诫子女要懂得节俭,都是将家庭教育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循名责实廉政不仅仅限于思想道德层面,还需要廉政制度的保障。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主张通过“循名责实''的方式,严格考核,反对徒慕虚名。“循名责实”的思想是战国时期提出来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有一天齐桓公对管子说,我最近头很痛,因为最近找我要官的人很多,我哪有那么多官啊?管子说,您只要确立按照能力大小、功劳大小授予官禄的原那么,就没人敢来找您要官了。这就是韩非“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