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一,二章_第1页
中医学第一,二章_第2页
中医学第一,二章_第3页
中医学第一,二章_第4页
中医学第一,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重点难点剖析】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病杂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八纲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治疗需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重点难点剖析】第一节阴阳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它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阴阳最初的涵义很朴素,是指日光的向与背,即向阳为阳,背日为阴。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析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一般认为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阴阳并不是专门代表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阴阳属性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阴阳贯穿一切事物之中。阴阳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可再划分。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对象、地点)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识必然发生改变。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任何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都具有可分的特点,也就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观点。阴阳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之间存在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都存在这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这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故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故为阴。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常见的阴阳失衡有: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根本原则。药物四性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五要素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唔知哦个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木的特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温热、升腾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萧杀、潜降、收敛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五行的生克乘悔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协调配合关系。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悔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于相克相反,即木悔金、金悔火、火悔水、水悔土、土悔木。五行学说将脏腑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中医借助五行关系以揭示五脏在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还用于解析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五行学说可根据相关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法则的具体治法有:1、滋水涵土法2、培土生金法3、益火补土法“实则泻其子”法则的具体治法有:肝旺泻心法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法治,主要有:1、抑木扶土法2、培土制水法3、佐金平木法4、泻南补北法第三章藏象学说【重点难点剖析】第一节概述基本概念: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形象。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未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官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腑,而不同于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藏。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学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藏学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2、五脏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第二节脏腑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心于小肠相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主要之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得运行及生成的作用。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心拽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狭义指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上述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则亦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另外,心主神志,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所以心的这两种功能是互相影响的。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合脉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4)心在液为汗:指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关系。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称。【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当外邪侵犯心脏时,首先使心包络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二)肺解剖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又称“华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主体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二、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联属功能: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开窍于舌3)在志为悲4)在液为涕1、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主气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产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吸入自然的清气,排出体内的废气,实现机体与外界坏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司呼吸一一肺具有呼吸功能肺主气的功能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才能实现。肺朝百脉一一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运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循行中的具体体现。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1.排出体内的浊气.将津液和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外达皮毛。.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肃降:1.吸入自然界清气.将清气、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清肃肺和呼吸道内异物肺通调水道一一肺对水液代谢起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一一失于宣散:无汗,皮肤水肿失于肃降:小便不利,水肿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3、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一一包括皮肤、汗腺和毫毛等气门一一皮肤之汗孔2)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门户,司嗅觉,协助发音3)肺在志为悲:悲、忧同为肺志,悲自外生,忧自内生4)肺在液为涕(三)脾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为“后天之本”。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气又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2、系统连属(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3)在液为涎(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肋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中属木。肝与胆互为表里。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肝主升、主动、主散得生理特性是气机疏通、畅达、升发得重要基础。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疏泄功能减退,二是肝的升发太过。助脾胃运化机胆汁分泌排泄:脾胃的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此外,肝能生成胆汁,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质有赖与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胆汁能正常的繁忙与排泄才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达情志: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调畅情志得作用是以调畅气机功能为基础。调节生殖功能: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2)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摄血液,即肝有使血液收摄于脉管之中,不让溢出脉外的作用,即有防止出血的功能。肝为经血之源,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月经按时来潮。2、系统连属(1)肝在志为怒:若突然大怒,或经常发怒,使肝气升发太过而伤肝。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亢逆,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2)肝在液为泪:泪由肝精、肝血所化。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功台匕能匕。(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爪为筋之余”,肝血充盛,则爪红润、坚韧明亮。(4)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反映于目系及其视物功能。(五)肾解剖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的主体功能:一、肾藏精二、肾主水三、肾主纳气肾的联属功能:1)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2)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精一一肾对精有闭藏、提供的功能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2、肾主水肾主水一一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3、肾主纳气纳一一固摄、受纳肾主纳气一一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而调节呼吸的功能,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具体体现。1、肾与开体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2)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前阴一一包括尿道和外生殖器后阴一一肛门、排泄粪便的通道3)在志为恐:惊恐同为肾志,惊自外生,恐自内生4)在液为唾:唾一一口内津液中较为稠浊者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胆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呈囊形,位于右肋下,附于肝之短叶坚,与肝相连。胆与肝互为表里。胆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贮存于胆,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由肝气的疏泄作用向小肠排泄,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主决断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其决断意义有二:一是指正常的决断能力,亦即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二是指准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二)胃胃位于中焦,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又称胃脘,分上、中、下脘三部分。胃与脾相表里。生理功能1、受纳与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一一水谷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开成食糜2、主降浊浊一一经过消化吸收生的食物残渣胃主降浊一一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能。胃以降为顺,藏象学说以“脾升胃降”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活动。(三)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下端接大肠,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具有彻底消化、化生精微之意。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2)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四)大肠大肠为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需经大肠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燥化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五)膀胱膀胱位于下腹。膀胱与肾相表里。生里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六)三焦三焦是上、中、下焦的合称。三焦并非一独立内脏,而指躯体脏腑部位和某些脏腑功能的概括,又称“孤腑”。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原气:原气是人体生病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2、运行水液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于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一)脑脑由髓汇集而成,故又称“髓海”。脑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位于人体最上部。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脑是生命的枢机,是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器官,主宰这人体的生命活动。.主感觉与运动指人的视、听、嗅、触等感觉及运动系统生理功能,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二)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两方面:1、主月经女子胞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后主司月经的主要器官。2、主孕育胎儿月经正常来潮后,女子胞就具有了生殖孕育胎儿的能力。止匕外,女子胞是妇女经、带、胎、产极为重要的器官。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气与血的关系)心主血: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肺主气:肺气助心行血2、心与脾心主血: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血液运行正常:心主血一一推动血行脾统血一一血行脉道3、心与肝血液运行正常:心主血 推动血行肝藏血肝主疏泄一一贮藏调节血量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心主神志一一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疏泄一一调节情志活动4、心与肾心火一一肾水:心肾水火相济一一心肾相交(水火既济)5、肺与脾肺司呼吸一一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一一吸收水谷之精气聚于胸中一一生成宗气水液代谢正常:肺通调水道一一输布排泄水液脾运化水液一一吸收输布水液6、肺与肝气机调畅肺气一一主清肃下降肝气一一主疏泄升发7、肺与肾水液正常输布排泄: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共同完成呼吸运动。肺主呼气(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8、肝与脾肝主疏泄一一调畅气机,促胆汁分泌,协助脾运脾主运化一一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肝藏血一一调节血量脾统血一一固摄血液9、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藏血一一滋肾化精肾藏精一一养肝化血肝主疏泄一一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肾(封藏)一一以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与不及10、脾与肾脾主运化一一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肾(肾精,肾阳)一一肾阳温煦以助脾运为生命之本:脾一一为后天之本肾一一为先天之本水液代谢正常:脾一一运化水液肾一一气化水液(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三)脏与腑之间相互关系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其间有经络互相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一、精(一)精的基本概念精,是受凛于父母的生命活动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精的生成及其生理活动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受凛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生理上,精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激发和推动力。二、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一一气一元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形体、机能、精神(二)气的生成和运动人体之气:先天之精气一一肾藏精自然界之清气一一肺主呼吸水谷之精气一一脾胃运化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机一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调畅一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气机失调一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三、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主煦之”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与体内之邪斗争。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固摄体内腹腔脏器气化作用:气化一一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实质:新陈代谢,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气化也是专指一些脏腑的某种功能,如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四、气的分类先天之精气一一元气水谷之精气一一卫气、营气自然界之清气一一宗气气的来源、分布与功能来源分布主要功能元气(原气、真气)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大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营气(荣气、营阴)水谷精气(精专)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卫阳)水谷精气U票悍)运行于脉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性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血必须在脉管内有规律地循行而流于全身,才能充分发挥营养和滋润的生理效应,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二)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血液的生成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经脾气的升清上输于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将营气的精专物质和有用的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三)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富有营养,能充养脏腑。人的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活,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液的充养。(四)血的运行血液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持通畅;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肺、肝、脾四脏得功能尤为重要。心主血脉:心搏则血行诸经。肺朝百脉和主宗气: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脾主统血:全身之血全赖于脾气统摄。肝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四、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木液的总称,包括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关节液和泪液等。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一般而言,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等组织,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二者可相互转化。其区别主要用于临床津液损耗而出现病理变化时,能够准确地对“伤津”、“脱液”进行辩证论治。(二)津液得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