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川端康成小说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川端康成小说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川端康成小说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川端康成小说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川端康成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川端康成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日本)川端康成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那是什么声音?”“竹林子的风声啊。”“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喂,连钢琴也都有呢。”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啊!还会响呢。”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嘛?”“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他俩能找到自己的“家”吗?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梅(日本)川端康成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一边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梅花。”“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父亲说他正月初二,从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言过其实了吧。”“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咦?难道是我——”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她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这也是啊。”女儿忐忑不安。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对嘛!”“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是啊。”“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对啊,是给人家了。”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听见了。”“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你妈记着点,好吗?”“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红梅”为题,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都穿插着对于“红梅”的描写,看似与情节关系不大,实则暗含着作者的深意。B.小说中父母性格的展开与文中对于一段记忆的来回叙说有着巨大的关系。C.小说语言朴素,节奏舒缓,故事相对不跌宕起伏,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D.小说整体风格平淡无奇,尤其是结尾戛然而止,使人意犹未尽。这典型的代表川端康成的艺术风格。5.小说中的“红梅”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请简要分析女儿在小说中的作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水月川端康成京子和第二个丈夫去新婚旅行。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又买了一个新的,自然里边也有面镜子。新婚旅行的第一天,丈夫抚摸着京子的手说:“真可怜,简直像是个姑娘!”这决没有嘲弄的语气。可是京子听到他这简短的话,突然涌出一阵剧烈的悲痛,由于这难以形容的悲痛,她半晌低头无语,珠泪盈盈。京子自己也不晓得到底是哭自己呢,还是哭死去的丈夫,而且也的确很难分清。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觉得太对不起新丈夫了,自己应当更柔媚地对待他才是呀。“即使你有孩子,我也一定会和你结婚。可以把孩子领来,好好地照管嘛。如果是个女孩子,那就更好啦。”丈夫在京子的耳旁小声说。也许丈夫自己有个男孩子,所以才这样说的吧。但作为爱的表白,这话使京子听起来觉得很别扭。丈夫为什么和京子做这长达十天的新婚旅行呢?也许考虑到家中有孩子,才这么体贴她吧。新丈夫有一个皮革很精致的随身携带的化妆盒,不知是由于经常出去旅行还是不断拾掇的缘故,它发着用久了的特有的亮光。这使京子想起了自己那始终没有用过、发霉得很厉害的旧化妆盒。那里边的小镜子总算给前夫用了,给他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最初,京子是用镜台附带的那面手镜把菜园照给丈夫看的,从此丈夫再也不肯让这面手镜离手。但是看来手镜对病人也太重了,京子不能不保护丈夫的胳膊和肩头,所以又把一面分量很轻的小镜子拿给了丈夫。丈夫死前,映射在这两面镜子里的世界决不只是京子的菜园。它映射过天空、云彩和雪,映射过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林,也映射过月亮,还利用它看过野花和飞鸟。有时人在镜中的道路上行走,有时孩子们在镜中的庭院里嬉戏。京子坐在丈夫的枕旁,和丈夫共同观察着、共同谈论着镜子里的世界。这样,日子久了,就连京子自己也逐渐分不清什么是肉眼看到的世界,什么是镜子映照出来的世界,就好像原本就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似的;在镜子里创造出来了一个新的世界,甚至有时会想,只有镜子里边反映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呢。“在镜子里,天空发着银色的光辉,”京子说。她抬头望着窗外,“可天空却是阴沉沉的!”“都因为你把镜子擦得太亮了吧。”虽然丈夫卧床不起,但转动一下脖子,天空还是可以看见的。“是啊,真是阴沉沉的。可是,用人的眼睛看的天色,再说,还有用小狗、麻雀的眼睛看的天色,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吧。也很难说,究竟是谁的眼睛看得对。”丈夫回答。“在镜子里边,也许有一个叫做‘镜子的眼睛’吧?”京子很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咱们俩的爱情的眼睛呀。”树林到了镜子里,就变得苍翠欲滴,白百合花到了镜子里,也变得更加娇艳可爱了。丈夫和京子结婚后,除了害病之外,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做。算下来,在新婚的房子里住了一个月,在朋友家里住了两个月,这就是京子婚后和生病前的丈夫住在一起的全部时光了。当京子想到用手镜把菜园子照给丈夫看的时候,那已经是度过了高原地带严寒而漫长的一冬、早春来临以后的事情了。虽然仅仅是从镜子里边看,但也足够使病人感到新绿的世界苏醒的欢悦了。京子在菜园子里捉虫子,这么小的虫子当然是照不到镜子里去的,京子只好把它拿到楼上来给丈夫看。有时,京子正在掘土,丈夫就说:“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蚯蚓呢。”当夕阳斜照的时候,待在菜园子里的京子突然周身通明,京子抬头向楼上看去,原来丈夫正在用镜子反射她。丈夫让京子把他学生时期穿的藏青地碎白花纹土布的衣服改制成束脚裤,他在镜子里看到京子穿着这条束脚裤在菜园子里忙来忙去,感到非常高兴。京子知道丈夫正在镜子里看着自己,她一半不断地意识着这一点,一半又忘掉了一切似的在菜园子劳动着。在死去的前夫的镜子里,映射出来的所有这一切,都使京子感到怀念——不,感到憧憬。京子想到了现在的丈夫,她尽量将自己那日益鲜明而又强烈的渴慕的感情抑制着,尽可能地把它当做对神的世界的一种辽远的瞻仰。在骤雨之后,丈夫用镜子照过那映在庭院积水里的月亮,欣赏过这种月色,这时的月亮应该说是月影的月影。当时的光景,就是在今天,仍然清晰地留在京子的心里。后夫对京子说:“健全的爱,只能寓于健全的人之中。”当然,京子只好羞涩地点着头,其实,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京子是由于前夫的哥哥不断劝她再婚,所以才和后夫结婚的。婚前两个人来往了四个多月。他俩的年龄相差15岁。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看似闲笔,实则在小说由现实到回忆的转换中有重要作用。B.小说写京子深深怀念与前夫的爱情,而对新丈夫的爱情观不以为然,这暗示了她与新丈夫必然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C.小说利用现实与回忆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京子的两种婚姻:一种是以爱情为主的婚姻,一种是被动接受式的婚姻。D.小说重点描述了主人公与前夫的婚姻生活,营造了一种纯净、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情调,引发读者对婚姻爱情的思考。8.简要分析京子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9.小说以“水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偷茱萸菜的人[日]川端康成风沙沙作响,吹送了金秋。小学女生一边唱歌,一边踏着山路回去了。漆树已披上了红叶。破旧的小菜馆二楼上,门窗敞开,仿佛不知秋风似的。从马路上可以望及正在那里静静地赌博的土木工的肩膀。邮差在廊道上蹲下来,设法将大拇指缩进破胶鞋里。他是在等那个取小包裹的女子再次出现。“噢,那是邮来的和服吧。”“是啊。”“我心里还想,这季节也该邮夹袄来了。”“真讨厌,瞧你的神情,好像很了解我的底细……”女子换上刚从油纸包裹里取出的新夹袄,走了出来。她跪坐在廊道上,把衣裳膝部的皱褶舒展开。“可不是嘛,人家给你的来信和你发出的信,我都读过了。”“你以为信里写的都是真的?这与职业习性也不相符呀!”“我不像你,你是以撒谎做职业的。”“今天有我的信吗?”“没有。”“没贴邮票的信也没有吗?”“没有呀。”“瞧你那怪样子,我欠你的可不少啊。要是你当上部长,也许会订出一条法律:凡情书一概不用贴邮票。可是,现在不行。把自己的信都写得像变了质的糯米糖啦。嘿,所谓邮件就需要投递嘛。请交罚款。我想要邮票钱,因为我没零钱花了!”“嗓门太高了。”“快拿出来嘛!”“真没法子。”说罢,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枚银币,投在廊道上。然后将皮包倒过来,一边抻了抻带子一边站起身来。一个土木工只穿一件衬衫,从二楼上滚落下来。他绷着一张脸,活像造物主捏人捏得腻味、一边打瞌睡一边捏出来的人脸。他说:“钱掉了。阿姐,五角钱我借了。”“你说什么,浑小子?”女子赶忙将银币捡起来,掖在腰带里了。小孩儿边跑边撵着铁环,响起了秋之音。烧炭工的女儿背着炭草袋,从山上下来了。她活像讨伐鬼岛归来的桃太郎,正扛着一枝茱萸。这枝茱萸简直像一株长着绿叶的珊瑚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红果。她带着木炭和茱萸给乡村医生送礼去。“光带木炭,恐怕不够吧?”从烧炭小屋出来的时候,她对病榻上的父亲说。“你就说除了木炭以外,我们一无所有。”“这炭要是爹烧的就好啰,可惜是我烧的,怪不好意思。要不,等爹病好再烧。”“那你就随便在山上采点柿子带去吧。”“也好,就这么办吧。”然而,姑娘没有偷到柿子就下到有稻田的地方来了。田埂上茱萸的鲜红色跳入了她的眼帘,把她那颗盗心的忧郁吹散了。她将手搭在茱萸枝上,压弯了枝丫,却没有折断。她又用双手攀着树枝往下拽。不料一根大枝丫从树干上裂开,她一屁股坐在田埂上了。姑娘笑眯咪地不停将茱萸果送到嘴里,向着村子走去。她感到舌头有点发涩。小学的女孩子回来了。“给我!”“给我!”姑娘笑眯眯地悄悄将珊瑚树般的枝丫伸了过去。五六个孩子,一个个把成串的红色茱萸果揪了下来。姑娘进村了。一个站在小菜馆廊道上的女人说:“哟,真漂亮。那是茱萸吧……送到哪儿去?”“送给医生。”“前些日子,用登山轿子将医生接来的,是你们家吧……这茱萸比红糯米糖好看啊,给我一颗。”姑娘把茱萸枝递过去,送到了女子的膝上就松手了。“这个我要了,可以吗?”“可以。”“连枝带果都要了,可以吗?”“可以。”姑娘惊羡于女子那身崭新的丝绸夹袄。她满脸通红,急匆匆地走开了。女子看见茱萸的枝丫比自己的膝部大两倍半,惊讶不已。她摘下一颗送进嘴里。那股子又酸又凉的劲儿,使她倏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如今寄夹袄来的母亲也不在老家了。小孩儿边跑边撵着铁环,响起了秋之音。女子从珊瑚树枝下的腰间,把银币掏出来,用纸包好,依然静静地坐着等烧炭姑娘归途打此路过。小学女生一边唱歌一边踏着山路回去了。风沙沙作响,吹送了金秋。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道:烧炭工的女儿为了给父亲治病,拿着木炭和偷的茱萸给乡村医生送礼去,在途中她品尝茱萸之后开始怀念家乡和妈妈了。B.小说中,懂事的烧炭工的女儿以及在小料理店打工的善良的女子,都是挣扎于生存的泥潭却仍然充满着活力、保持着纯真的女性形象。C.小说并不对人物内心情感直接进行精细刻画,也不对其美好品质评价,而是对人物语言、行动简单描绘并创设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情境。D.小说中“茱萸”与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中“葫芦”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者是在小说后半部分才出现,而后者则贯穿小说始终。11.小说结尾两段极受称赞,请简要分析其作用。12.川端康成曾说:“我的小说总的来说,有一种像是没有结尾,又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算结尾的风格。”请结合本小说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玻璃[日本]川端康成快满十五岁的从小已订婚的蓉子,双颊失去了血色,回来了。“我头痛,看见整个凄惨的场面了!”据蓉子说,她在制造酒瓶的玻璃厂里,看见一个童工被严重烫伤,口吐鲜血,昏厥过去了。他也知道那家玻璃厂。因为要干灼热的活计,一年到头窗户敞开着。不时有两三个过路人伫立在窗边。马路对面是条贮满了污水似的臭河,河面油污发亮,是一潭死水。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湿的厂房里,职工手持长棒在挥舞着火球。他们的衬衫像他们的脸庞一样在淌汗,他们的脸庞像他们的衬衫一样肮脏。用棒尖将火球拉长,变成瓶子的形状,浸入水中。良久又把它拿起,嘎巴一声把它折断。尔后,活像驼背的饿鬼似的小孩儿,便用火筷把它扶起,出溜出溜地跑着送到最后加工的炉前……在这飞舞的火球和玻璃声的刺激下,伫立在窗边观察着工厂的人,不需十分钟,脑子里就像玻璃碎片似的零乱,变得麻木了。蓉子在窥视的时候,看见运送玻璃瓶的小孩儿口吐黏糊糊的鲜血,双手捂着嘴,趴了下来。四处飞溅的火星,打在他的肩膀上,实在难以忍受。小孩儿的下巴颏儿血迹斑斑,他一边张开嘴,像炸裂似的叫喊着,一边蹦跳起来,不由自主地打了个转转就倒下了。“危险!混蛋!”人们给他浇了一身变成温热的水。童工昏厥过去了。“他一定没钱住院。我想给他送点慰问金,可是……”“你就送好啰。不过,可怜的职工也不止他一个啊!”“哥哥,谢谢。啊,我太高兴了。”约莫过了二十天,那童工登门致谢来了,就是要见小姐。蓉子便来到了门厅。站在庭院里的少年立即跪坐下来,抓住门槛,叩头施礼。“啊,已经全好了吗?”“啊?!”少年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惊愕的神色。蓉子哭丧着脸说:“烫伤的伤口都好了吗?”“嗯。”说罢,少年准备解开衬衫的扣子。“不,不要……”蓉子疾步跑了过来,问她的未婚夫:“啊,哥哥,我……”“把这个给他拿去吧。”他把钱递给了未婚妻。“我再也不愿意去了,叫佣人去吧。”此后,十年过去了。在一本文艺杂志上,他读到一篇题为《玻璃》的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他所在的城镇的景物。有油污发亮的死河,有火球飞溅的地狱,有咯血、烧伤、资产阶级小姐的恩惠……“喂,蓉子,蓉子!”“什么事?”“你曾记得吗?有一回你看到玻璃厂的一个童工昏厥过去,你还送钱给他。那时候你是念女校一二年级啊。”“对,有这件事。”“那孩子现在成小说家了,还写了这件事呐。”“在哪儿?让我拜读拜读。”蓉子从他的手里把杂志夺了过来。但是,站在背后注视着妻子阅读《玻璃》的时候,他开始后悔不该让妻子读这篇小说了。小说写道:后来少年进了一家制造花瓶的工厂。在这家厂子里,他在花瓶的色泽和式样设计上,显示出了卓越才能,现在条件变好,他无须像从前那样残酷地驱使病弱的身躯了。而且,他还根据自己的设计,创作出一只最美的花瓶赠送给那位少女。不,自己——(小说写了这层意思)——四五年来,自己不断以一个资产阶级少女为对象,创作了花瓶。促使自己的阶级觉醒的,究竟是悲惨的劳动生活的经历呢?还是对一个资产阶级少女的悲情?当时自己吐血,一直吐到死是最正确的啊。令人诅咒的敌人的恩惠啊!屈辱啊!昔日城堡被攻陷了的武士的幼儿,由于敌人的哀怜而生命得救了。那少女的第一次恩惠,救了自己的命。第二次思惠,给自己提供了谋求新职的机会。然而,这新职业究竟为哪个阶级创作花瓶呢?自己分明成了敌人的侍臣了。自己懂得为什么会博得那少女的可怜。懂得为什么会获得那少女的恩惠。但是,人不能像狮子那样用四条腿走路。同样的,自己不能洗净少年时代的梦,例如,自己空想着烧毁敌人的宅邸。于是,自己听见了明亮的少女房间里的美丽花瓶被火烧成丑态的叹息。想象着少女的美将要消逝。即使自己站在阶级战线上,这个花瓶归根结底也只是一面玻璃板,一个玻璃球。然而,难道现在那个少女也是我们的同志?一个背上没有背负玻璃的人吗?首先就让敌人打碎我们背上的玻璃好了。倘使自己连同玻璃一起消失,也是无可奈何啊。倘使没有消失,反而变得一身轻松,那么自己就将会欣然地继续战斗吧……蓉子读完了《玻璃》这篇小说,露出了追忆遥远过去的神色。他把脸沉了下来。“那是啊。即使同别的阶级斗争,即使站在别的阶级的立场上,同自己的阶级作斗争,作为个人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毁灭的思想准备,否则是不行的。”1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浸”“折”“挟”“跑”等动词勾画了制酒瓶的工序,“飞舞的火球和玻璃声”点染了工作场面的紧张、危险。B.“立即跪坐下来,抓住门槛,叩头施礼”这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少年痊愈后登门感谢蓉子的真诚、虔敬。C.蓉子所读小说《玻璃》中的少年设计、创作出一只最美的花瓶赠给那位资产阶级少女,表达自己对恩人的感激。D.蓉子丈夫“把脸沉了下来”,表明他困惑不解,揭示其猜忌的心理,暗示蓉子夫妇感情的裂痕,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14.小说中的童工对他的救命恩人蓉子,为什么会产生憎恨之心?15.作者花费较多笔墨介绍蓉子夫妇在一本文艺杂志上所读的小说《玻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C

A.“说明她是一个……守旧的人”错。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

B.“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错。急切欣喜是粗鲁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

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错误,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2.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

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

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

3.能找到。

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

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

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C

“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错误。《红梅》通篇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有关于女儿心理活动的描写,但是相对较少,没有以此塑造出女儿的形象特点。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温情和淡淡的哀伤,但体会不到女儿和父母鲜明的性格特点。

5.①小说开头“红梅”引出了父母的日常闲碎,写出了母亲的忙碌,以至于对于生活中的美都无暇顾及,由此小说的情节得以展开。

②小说结尾出现的“红梅”照应小说开头,面对父亲的辞世和母亲日渐消退的记忆,女儿睹物思人之变化,而“红梅”的“照例”开放营造出了一种亲情永恒的美好氛围,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兴味。

③“红梅”象征着自然的恒常,“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将自然植物与人的寿命做对比,由此引出对人的生命短暂的感叹,凸显了主题。

6.①起线索作用,父母争论的过程都是通过女儿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女儿是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女儿的视角交待父母争论的真伪、发生的时间等。

②舒缓文章节奏。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的动作、心理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局势,使文章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

③推动情节发展。女儿无意阐明糕点有无及去处,而只是倾听父母的讨论。将女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