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鸿门宴》同步巩固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1、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客何为者③大王来何操④具告以事⑤竖子不足与谋⑥长于臣⑦吾属今为之虏矣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⑨此天子气也⑩沛公安在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 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2、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3、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B.此亡秦之续耳 续:继续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D.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使动用法,可译为“击碎”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走小路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6、与“因击沛公于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具告以事 B.长于臣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大王来何操7、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其作品大量使用寓言,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论述哲学观点,《逍遥游》《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均出自他笔下。C.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D.《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8、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B.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C.“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D.“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9、下列加粗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得兄事之 事:事情B.素善留侯张良 素:向来C.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D.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群臣怪之③此其志不在小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素善留侯张良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C.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11、下列各句中,“为”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何辞为③为之奈何④公为我献之⑤为击破沛公军⑥窃为大王不取也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②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C.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D.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次二、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1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拒守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14、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长于臣 樊哙覆其盾于地D.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18.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1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唐朝以前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故称“高帝”)、太宗。C.“崩”在古代特指帝王或王后死;诸侯或大官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卒”后成为死亡的通称。D.“谥”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想为韩国报仇。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C.张良足智多谋。他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信印。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表达22、某班文学爱好者有感于《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事迹,撰写了上联,请你根据《鸿门宴》中樊哙的事迹为其写出恰当的下联。上联:易水悲歌,荆轲提剑入宫刺秦王显侠客风貌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结合《鸿门宴》的内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参考文中画框的句子结构补写,所写句子能使语段意思完整,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项羽本纪》是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的磊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增的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①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②宾语前置,应为“客为何者”。译为:这人是干什么的?③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④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事”作状语修饰动词“告”,译文: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⑤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译文: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⑥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臣长”。句子翻译为:年纪比我大。⑦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我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⑧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⑨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⑩宾语前置句,应为“沛公在安”,句意为:沛公在哪里?故选C。2、答案:C解析:3、答案:B解析:B.“续”是“继承者”的意思。译为:这是灭亡秦国的继承者啊。4、答案:D解析: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应译为“谢罪,道歉”,句意为: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5、答案:D解析:A.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C.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说明。D.戮力:协力,通力合作。古今词义相同。故选D。6、答案:D解析:例句状语后置句,应是“因于坐击沛公”。句子翻译为: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A.状语后置句,应是“以事具告”。句子翻译为: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B.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臣长”。句子翻译为:年纪比我大;C.状语后置句,应是“于此得复见将军”。句子翻译为:能够在这里再见到将军;D.宾语前置句,“操何”即“何操”。句子翻译为:大王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没有?故选D。7、答案:B解析:B.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8、答案:D解析:D项,“行多次的叩拜礼”错。“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9、答案:A解析:A.“吾得兄事之”中的“事”,应译为“侍奉”,句意为: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10、答案:B解析:①翼,名词作状语,整句译文:经常用身体像鸟翅膀一样遮挡沛公。②怪,意动用法,整句译文:群臣觉得他很奇怪。③小,形容词作名词,整句译文: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④远,形容词作名词,整句译文:越过别的国家把边远的地方当作边境。⑤迟,意动用法,整句译文:过了不久没有出发,太子嫌他行动迟缓了。⑥善,形容词作动词,整句译文:向来和留侯张良交好。⑦兄,名词作状语,整句译文: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⑧活,使动用法,整句译文:项伯杀人,我使他活了下来。⑨从,使动用法,整句译文:沛公第二天使一百多骑兵跟随着来拜见项王。⑩夜,名词作状语,整句译文:项伯于是连夜快马奔驰到沛公的军营。故选C。11、答案:B解析:①表被动;②语气助词;③介词,“对”;④⑤介词,“替”;⑥动词,“认为”。故选B。12、答案:B解析:B.故:老交情。译文: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13、答案:D解析:D项,“遇”解释错误。应为“对待,招待”的意思。句子意思是“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故选D。14、答案:A解析:A项,都是介词,把。B项,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C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在。D项,①形容词词尾;②连词,然而,表转折。故选A。15、答案:D解析:此题是人物是“项伯”,品质是“重义气,少谋略”,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是刘邦让张良做的事情,③是当年张良做的事情,④是刘邦请求项伯做的事情。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故选D。16、答案:B解析:B项,“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不当,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故选B。17、答案:(1)秦朝时项伯和我有交往(交情),项伯杀人了,我使他活命,现在事情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来告诉了我。(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参考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18.B;19.A;20.B21.(1)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军营,派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并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来虚张声势。(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解析:18.“臣”,臣子自称;“上”“陛下”,对帝王的尊称;“矣”,句末语气词。“下邳”和第一个“留”均为地名,状语后置,后面应断开,排除A、C、D项。19“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晋侯”比“秦伯”高一等。20.“没费一兵一卒”错,原文有“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21.(1)“且”,暂且;“壁”,军营;“具”,准备;“张旗”,张挂旗帜。(2)“何”,为什么;“绝”,断;“所过”,所经过的;“示”,向……表示、给……看;“以”,连词,表目的,来;“固”,稳住。【文言文大意】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他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这都是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的决心)容易用利益来使他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军营,派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并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来虚张声势,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沛公于是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求项王给予他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沛公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地回去找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