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腊八粥》解读与设计_第1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腊八粥》解读与设计_第2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腊八粥》解读与设计_第3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腊八粥》解读与设计_第4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腊八粥》解读与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腊八粥》解读与设计从上面的内容和目标解读可以判断,本单元在课程内容上从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可以设计为:制作一个六分钟左右的“纪录片”,配上合适的解说词,向观众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自己在一次风俗活动中的经历。一、文本教学解读《腊八粥》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粥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文通过童趣十足、妙趣横生的语言,将读者代入到这甜糯黏腻的腊八风俗中,旨在引导学生能从习以为常的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食物实在是最能承载文化与个人感情的东西,家乡吃食的出现,必然昭示着作者的乡愁,因为味觉记忆似乎比之其他记忆在个人更经久,更耐得时间的磨损。乡情往往即系在这些寻常的感官印象上。在描绘吃食上,作者笔触愈细密,状物愈生动,愈见出乡愁的深,因为这类笔墨中,有最亲切的文化认同。得益于这种亲切的文化认同感,《腊八粥》这篇课文的教学延展空间得以丰富。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味觉记忆,体会食物与家乡,与内心情感的微妙联系,进而理解《腊八粥》里的食物,也同样带着沈从文对家乡这座城和这节日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补充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冰心的《腊八粥》、周绍良的《记腊八粥》等,进一步感受传统节日习俗中所蕴含的人情美。课文开篇起语不凡,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替不同年龄段的人,描写老老少少提到腊八粥,都会“立刻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风趣俏皮的语言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幅幅浓郁美好的生活画卷。描摹腊八粥的熬制过程时,“合拢”、“糊糊涂涂”、“叹气似的沸腾着”这些词都透露出“黏黏糯糯”的口感。“等粥”的过程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共呈现了四个生动的场景——盼粥、分粥、猜粥、看粥。作者构思巧妙,将人物的活动和感受、腊八粥漫长的熬制过程这两条线索,交替进行描写。“等粥”时,八儿内心是兴奋、急切的。“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如果不是有八儿眼馋的吃食,他怎么会一趟又一趟地跑去灶房?“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也只有是巴望吃食的时候,小孩子才会迫不及待地喊两遍妈妈,换成考试成绩,估计也不会喊两声妈妈了吧!这里的省略号也耐人寻味,八儿话没说完,妈妈就打断他回应道:“要到夜里!”估计妈妈也是被进进出出的八儿问了许多遍了吧,语气里稍微带点不耐烦了。此时锅里的粥:“有气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那我饿了”,看来八儿真的等急眼了,开始“威胁”妈妈了,可惜这招儿对妈妈来说一点用没有。此时锅里的粥:“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分粥”过程中,通过人物对话可以感受到八儿性格的多样性。“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这里体现出八儿性格中的“善解人意”;“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为了让自己的计划能够得逞,八儿开始结盟了,这里体现出八儿性格的“诡诈狡黠”;得到妈妈的认可后,八儿又改变策略了——“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里体现出八儿性格的“真诚大方”。此时锅里的粥:“又叹了声气”。“猜粥”“看粥”时,作者运用了复沓的手法,把一个满心满眼都是腊八粥的小馋猫和一个热爱生活的小机灵鬼立体丰满地刻画在我们面前,八儿猜的与看到的几乎完全一致,可见他对腊八粥有多么期待、多么渴望,那锅粥在当时所承载的就是八儿生命中最美的味道,腊八粥就是他的一切,他的全部,他的心灵早已被腊八粥占得满满当当的了。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会写“腊、粥”等12个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2.通过表达交流,把握课文大意,梳理课文脉络,分清主次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内容描绘的四个场景。3.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语句,体会作者以人与粥相互映衬的方式描写腊八粥的表达特点。二、学习活动设计(一)梳理脉络,分清文本内容的主次。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联结经验,引出话题。师: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提到“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你们家里每年腊八会熬腊八粥吗?(2)组织交流,导入新课。师:沈从文先生有一篇小说叫《腊八粥》,向我们展现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前一部分(板书:腊八粥)。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几件事情?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1)自读自悟,明确结构。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喝粥”的过程写得比较简略。(2)组织交流,理清脉络。通过交流,梳理出课文的脉络:第1自然段简述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第2-19自然段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部分又包括“盼粥、分粥、看粥、猜粥”四个场景。【设计意图:联结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围绕腊八粥叙述的事情,理清课文脉络。思维导图是对文本结构的可视化呈现,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章的结构安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铺垫。】(二)聚焦重点,品悟主要部分的表达。1.自读自悟,感受人物内心变化。默读课文第2-17自然段,圈画描写八儿的句子,感受八儿的内心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内容八儿的表现

八儿的内心变化语言动作神态盼粥分粥猜粥看粥(1)借助表格,找到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八儿的内心变化。(2)组织交流,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八儿的心理活动。【设计意图:结合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在品读主要部分时关注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联系生活体验,揣摩八儿的心理活动,感受他的馋样儿。在具体的语境中,整体感受,还原人物形象,品悟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品读语言,感受腊八粥的诱人。默读课文“等粥”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思考:这部分内容,除了写八儿等粥的馋样儿,还写了什么?请你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1)借助思维导图,发现“等粥”部分两条叙述线索——八儿等粥的馋样儿、腊八粥漫长的熬制过程——两者交叉描写的表达特点。(2)组织交流,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设计意图:“等粥”部分有两条叙述线索:八儿等粥的馋样儿、腊八粥漫长的熬制过程。两者交叉描述,八儿的焦灼心情与腊八粥拟人化的漫不经心相映成趣,展现出课文整体构思上的巧妙。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三)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单元大概念。1.联结“书写提示”,了解写作意图。(1)出示“书写提示”摘录的沈从文的一段话: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2)结合“书写提示”,再读课文,交流体会到的不一样的情感。沈从文不仅在说腊八粥,还在说家乡的味道和亲情的味道,他是在借腊八粥倾诉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2.补充阅读材料,形成对大概念的持续性理解。(1)补充阅读材料,如冰心的《腊八粥》、周绍良的《记腊八粥》等。(2)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腊八节这一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