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宗法制:宗法制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制度,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与分封制结合起来,达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2.九卿:秦和西汉时期低于三公的官职有诸卿,习惯上被称为九卿,主要有:(1)太常(秦称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巡守陵寝,常以列侯、忠孝敬慎者居之;(2)光禄勋(秦、西汉时称郎中令):掌宿卫宫殿门户,总管宫内一切事务;(3)太仆:掌车马,责执驭;(4)卫尉:掌管皇宫保卫;(5)大鸿胪(秦称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6)廷尉:掌管刑狱,是最高司法官员;(7)大司农(秦称治粟内史):掌全国钱、谷、租税等财政收入与支出;(8)宗正:掌管皇室亲族内部事务;(9)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10)执金吾:掌持金戈,以御非常;(11)将作大匠:掌制宫室(营建宗庙、宫室、陵园等)。3.封禅:指在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土位坛祭天,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为“禅”。秦汉以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夸耀自己功业的举动。4.三独坐:光武帝时特诏,朝会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均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东汉建立后,刘秀加大尚书权力,正式成立尚书台,由事务官转变为政务官,尚书台设尚书令1人;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将其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其职权,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权位并重,“三独坐”体现了尚书台地位的上升,也大大稳固了东汉前期的皇权。5.宦官:是指在古代宫廷中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成员,一般由经过阉割的失去性能力的男子充任,古代的君王,一些贵族为了使自己的妻妾们保持贞洁,不准她们和一般男子接触,但宫廷、家庭中又需要男子服务,所以就大量使用阉人。6.秘密立储:萌芽于清代康熙时期,但康熙朝最终没能实现。雍正元年(1723)八月,雍正帝召集在朝满汉大臣,宣布了他的建储想法,即将选定的继承人的名字亲写密封,藏于匣内,放在大内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待老皇帝故世,取下当众开封验明,确立新嗣君。秘密立储不但突出唯我独尊的君主权威,而且摒弃了传统宗法观念中的不管贤愚,只以嫡长子为序的做法,做到立贤重于立长,同时由于立储的保密性,减少了诸子之间以及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两千年来封建皇位继承制度的最后终结。简答+论述秦汉时期三公的演变(1)秦和西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金印紫绶,虚设,一般不授。(建元二年之后罢,设大司马、大将军。)(2)东汉: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东汉虽置三公,然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比较严密的组织系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家国不分,整个机构以皇权为中心,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多于国家政务机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从其在全国确立起来就成为皇权的附属物,它既是皇权的外延,又以皇权为依归。秦汉丞相的权力议政权:丞相主动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和用人方案,报请皇帝批准。皇帝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和用人方案,征求宰相意见,最后由皇帝裁断。监督百官执行权:年终监督百官的任务执行情况。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央或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对违法者进行弹劾。具体来说,丞相的主要权力有:选用官吏之权;劾案百官与执行诛罚之权;掌管郡国上计与考课;总领百官朝议与奏事之权;封驳与谏诤权。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的三大难题在权力不可能集中于皇帝一身的情况下,必须分权,即分层决策,包括皇帝与其他中央机构的分层,也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分层;中央难以建立一种既可以调动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的行为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动力机制;中央对地方信息了解太粗疏。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宋代的“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既是前世帝王所确立之诸多规矩的总括,又是其中体现的调整内外关系准则之统称,它渗透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具体内容,即使在宋代,也是言人人殊,从宋代的政治实践来看,所谓“祖宗之法”的实质,并非静止确定的固有法规,而是多年以来动态累积的一整套原则。与士大夫治天下:综合型官僚集体形成,文章、经术、吏干兼具,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政治领域中的经济性手段,如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不再单独无偿征调服劳役,工匠由轮差变为差雇等。官员彼此处于平等地位:比肩事主,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官僚和实际职务的分离,“官”、“职”仅是俸禄高低和荣誉的代表,实际的职责和权力由“差遣”决定,这使得官员任用更为灵活,监督激励手段更为丰富。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与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分层决策体制中央决策机制:御前决策会议(朔望朝参、常参、仗下后会议、延英殿会议、学士召对会议);中书门下决策机制:中书省负责中央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宰相会议决策机制:政事堂决策会议,集体决策,奏状联署。历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察举制察举制、中正制科举制世卿世禄任子门荫恩荫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汉以前,主要采取的是世卿世禄制;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正式形成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形成一种较为完备的以儒术取仕的制度,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优异、兵法、阴阳灾异以及临时设定的其他特殊科目。主要有四科取仕、特科、岁科、征辟等形式。还采用任子制度,但任用采用回避制度,而且对财产、身份、职业、学历、年龄等有要求。察举制最初仰赖举主举荐,而东汉顺帝“阳嘉新制”之后不仅需要州郡举荐,而且还需要通过考试。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且察举制仍有实行。由朝官兼任郡国“中正”,定期品评,把士人定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定品标准是德行和才能,若德行有缺,则品有升降,吏部据以授官,官品和中正品大约差四品左右。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采取科举制。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考试内容面向一般士人的实务策,突破贵族垄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有利于扩大应试者范围,使官员选拔由举荐转变为科举考试成为可能。唐朝还采取门荫制度,但不同之处在于要经过考试,唐初科举制仍比较看重门第,玄宗之后,学校进一步向平民子弟开放,庶人子弟在学校比重提高,正是才学取代门第的真正的开始。唐代科举制与铨选并未完全结合起来。做官以身言书判排出长名榜,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又制定循资格,同时,还存在评判入等、科目选等制度。宋代科举出身可直接担任官职,达到了举与选的结合。宋代恩荫泛滥。宋代科举形成三级考试制度,殿试登科后可直接做官,无需吏部考试,英宗时改一年一试为三年一试。采取贡举取仕、三舍淘选、磨勘法等。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制、选官制、学校制紧密结合;同时,还拥有休沐、致仕等制度,且官吏殊途,重内轻外。唐代信息传递渠道地方奏报(分固定时间、固定项目和不固定时间两种)和大臣章疏;御史出巡(台院、殿院、察院);使臣出巡(按察使、采访黜陟使);广开言路(特定时候):直接向皇帝上疏言事,资格没有限制。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简要评价(1)=1\*GB3①周代“设庠、序、学校以教育之”,主要教授礼、乐、射、御、书、术,主要注重军事和行政技能的培养。=2\*GB3②汉代设有太学和郡县学。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私学也得到极大发展,在影响和规模上都超过官学;东汉时的鸿都门学是最早的专科学校,突破了“独尊儒术”的教育模式;古文经学对东汉社会风习影响很大。=3\*GB3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士族门阀的政治时代,太学、国子监等生员主要为官贵子弟,体现了这一时期学校的身份化。=4\*GB3④唐代的二馆六学体现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像宏文馆、崇文馆等属于高级贵族学校,强调等级贵族身份性。唐末官学废弛,主要由于教学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脱节以及一般地主出身的士人参与政权社会要求以及学术的平民化的趋势。=5\*GB3⑤宋时。仁宗正式创太学,神宗实行三舍法,徽宗时废科举,士子由州县学校升贡太学,而由太学出仕。=6\*GB3⑥明清时期,太学和国子监合一。学校制度包括国子监和六堂教育,监生科举表现相当优秀,而且还可以通过“差遣历事”直接出仕;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减弱,学校逐渐向平民开放。(2)专科学校:汉代律令学十分发达,官府中有学徒吏,民间也有律令私学;魏晋南朝有律学,学生只能补吏,刘宋的儒玄文史四书反映了士族的文化偏好,后赵设经学、史学和律学祭酒,后秦姚兴有律学,北朝发展出了律学、书学和算学;唐代律、书、算学教育明显低于经史;宋有律学,学生多来自在职官员或举人;明朝有武学、钦天监和阴阳学、太医院医学;清康熙设算学馆,钦天监则培养天文生。但总体来看,这些学校对士子的吸引力是很小的。古代并非没有专门的技能培训,很多王朝都设有专科学校,但是越到历史后期,专科学校教育就越来越低于士大夫的经史教育。(3)书院教育:后期书院教育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宋很多官员提倡书院,朝廷也赐敕额、御书、委派教官调拨田亩款项,有的还与官学合一;元朝统治者奖励书院,明初趋于沉寂,后王阳明等立书院讲学,再度兴盛,但官学化和科举化十分明显;后因参与政治斗争多次禁毁;后期逐渐兴办,如雍正令各省督抚建书院,乾隆定学政考核山长之制。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诸兼司路并不一致,相互掣肘,达到分权,无法形成地方强权;先设官分职,再体国经野;较高记录官做较低职事官;官阶较高,可与中央直接沟通。明代太学六堂教育六堂主要包括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广业堂、崇志堂、正义堂。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一年半;修道、诚心二堂修一年半;率性堂采取学分制,每月一试,优者得一分,次半分,次无分。一年积八分为及格,就可以做官了。战国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文武分职,以削弱相权(战国各国普遍设立了将和相,将主管军事,相主管内政,将相牵制,削弱相的地位,加强了国王对其控制);调动军队,实行符节制(兵符和国王各半,体现了国王对军权的重视);实行玺印制与考核制(官吏与国王的关系,用玺确定,玺的授夺权在国王,此外普遍建立官吏考核制,年终考评,赏优罚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秦以前:分封制;(2)秦:实行郡县制,形成郡县两级制,秦初建立是分天下为36郡;(3)汉代郡国并行制,汉初中央直辖15个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4)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且州郡县的数量膨胀,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分为两三,出现侨置郡县、双头州郡;(5)隋唐:二级向三级转变前期: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隋文帝罢天下诸郡,废除侨州郡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区划,隋炀帝改州为郡。减少层级,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地方割据。唐初实行州县两级制,州数目再次膨胀。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开元二十一年扩大为15道,并固定了治所。唐后期: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唐后期节度使地位上升,方镇地位提高到道之上,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6)宋代路府县虚三级制,南宋之后,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逐渐在加强。(7)元明清从多级制到三级制。元朝初期,行省多属于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时设时废,辖区、治所都不稳定,到成宗、武宗时成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辖区也大致稳定下来,除汗国和宣政院以外,全国分属一个中书省和十一个行中书省,而行省之下行政区划非常复杂,最多可达五级,最少为二级;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分为两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明朝最高地方权力集中在三司。清初有18个布政使司,这就是清初的18省,总督或巡抚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节制一省或数省权力。省下设道,称为巡道或守道。(8)民国之后撤府、州,形成省、道、县三级制,一度将省长为巡阅史,将一省作为监察机构;南京国民政府之后,形成省、县(专区,省政府派出机构,虚一级)二级制。14.从秦到明,皇权如何利用制度演变逐渐加强(1)秦汉皇帝制度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嫔妃制度、太子制度、宦官制度;设立吉、嘉、宾、凶、军等相关礼仪制度,展示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仪;建立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如决策机构-朝议制度、信息反馈渠道(上计制度、上疏奏报、巡视、广开言路);决策程序,皇帝决策下达制度。(2)汉代三公九卿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和西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金印紫绶,虚设,一般不授。(建元二年之后罢,设大司马、大将军。)东汉: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东汉虽置三公,然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九卿主要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卫尉、大鸿胪、廷尉、大司农、宗正、少府、执金吾、将作大匠等。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除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系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之外,家国不分,整个机构以皇权为中心,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多于国家政务机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从其在全国确立起来就成为皇权的附属物,它既是皇权的外延,又以皇权为依归。此外,西汉中期以后形成中朝制度,设立领尚书事一职,帮助皇帝审批文书,尚书机构由此发端,成帝之后。尚书权力逐渐扩大,东汉建立之后,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变成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尚书台使得国家机构被置于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之下。尚书既是天子喉舌,又是百官冢宰,名义上不过是宫廷近侍实际上成为中央政府权力的总汇,大大有利于皇权的加强。(3)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在魏晋之际权力加大,取代尚书台,总国内机要,尚书唯听命而已。门下省:西汉时期的侍中是“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东汉灵帝时设侍中寺,“省尚书事”,西晋时门下省正式形成,掌发布诏书,成为“喉舌之任”。尚书省:西晋时尚书台正式成为宰相机构,尚书令成为宰相,三公没有实权,成为尊崇之位。这样,三省基本形成,中书省在曹魏设立以分尚书省之权,门下省在魏晋时出现以分中书省之权,相权再次被一分为三。隋初进行政治制度改革,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即尚书省、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内史两省是中央决策机关,而尚书省则是执行机关。三省六部主要负责行政政令及相关工作。另外还设立九寺五监,仰承六部政令,隶属六部,在北周六官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分解构造调整发展而来。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与特点是决策与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分层决策体制(中央决策机制:御前决策会议(朔望朝参、常参、仗下后会议、延英殿会议、学士召对会议);中书门下决策机制:中书省负责中央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宰相会议决策机制:政事堂决策会议,集体决策,奏状联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