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4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_第1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4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_第2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4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_第3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4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_第4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4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题演练-第4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

土整治♦♦随堂自测♦♦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3题。1、对图中a、b、c、d各界线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a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B、b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c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D、d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2、四界线中最能表达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的是()A、a界线 B、b界线C、c界线 D、d界线3、图中a、b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A、牧区、农耕区B、干旱区、半干旱区C、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D、发达区、欠发达区解析:第1题,根据四条界线经过的地区可知a、b、c、d四条界线分别为400mm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第2题,由于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第3题,将400mm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叠加,可划分出牧区、农耕区和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答案:1.B2.B3.A甲、乙、丙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区的产业结构和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图回答4〜6题。0人100%0 20 40 60省区的产业结构和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图回答4〜6题。0人100%0 20 40 60第一产业Xaaa40^,产业结构/77 *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率80100%4、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②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③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④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丙TOC\o"1-5"\h\z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5、就乙省区而言,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②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第三产业〉第一产业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6、乙省区所在经济地带,其特点有()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②我国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③我国的海洋水产区都分布在这个地带④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第4题,根据三角形坐标图的判断方法可知,甲地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为西部地带;丙地的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为东部地带。丙地的三大产业就业比率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率最高,因此经济最发达。第5题,乙省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率远大于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即题图中的产业结构),因此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率远小于产业结构所占比重,因此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第三产业的两个比重较为接近,说明其劳动生产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6题,乙省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该地带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糖产区。答案:4.D5.C6.A7、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以下各题。118°E ,;河流故道⑴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耕地类型⑶我国目前的两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另一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解析:此题考查南北方差异。第(1)题,从水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是旱地,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第⑶题,核电站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有关。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2)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耕地类型旱地水田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站建设可最大限度缓解能源紧缺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课时作业♦♦【一】选择题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1〜3题。1、图中甲与乙的界线大致是()A、昆仑山一祁连山一贺兰山B、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C、喜马拉雅山一祁连山D、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贺兰山2、图中甲与丙的界线大致是()A、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B、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气候和植被B、气候和地貌C、地貌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解析:图中甲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乙为青藏高寒区,丙为东部季风区。结合图示各界线经过的地形区即可解答。答案:1.B2.C3.B(2018•吉林一模)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4〜5题。115° 120°4、图中区域最紧缺的资源是()A、水资源 B、能源C、矿产资源 D、耕地资源5、图中区域人均耕地少,其原因主要是()A、人口稠密 B、耕地比重小C、耕地退化严重 D、过度开垦严重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为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华北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大,以及降水较少等原因,水资源最为紧张。第5题,华北地区人口稠密。答案:4.A5.A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6〜7题。

♦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口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口第一产业就业比例6、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7、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解析:第6题,图示期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例的变幅最小,其他产业的产值比例,由开始的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最大到2003年的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最大、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最小,说明产业已经实现了转型并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7题,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中,其就业人口的比例并没有明显上升,说明它们对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有限。答案:6.D7.D2017年第17号超强台风“纳沙”于9月29日下午进入我国东南沿海,台风给南宁、广州等地区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据此回答8〜9题。8、地区救灾办公室能够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的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技术D、“数字地球”系统9、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①GIS技术②GPS技术③RS技术④“数字地球”技术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第8题,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装载的传感器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因此可以快速获得地面信息。第9题,政府部门利用GPS确定被洪水围困市民的位置,同时利用GIS分析营救的路线等相关事宜,在最短的时间内营救市民。答案:8.C9.D读下图,回答10〜11题。沿海经济带b沿江经济带C沿海经济带b沿江经济带C铁路沿线经济带C)o城市经济发展轴线10、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选项是()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c代表京广、陇海一兰新和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B城市代表重庆A、①②B、②③D、③④B、②③D、③④①a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最发达的经济带是a经济带③c经济带发展的最大优势为矿产资源、能源丰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A、①②B、②④D、③④C、①③解析:第10题,M位于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的交会处,因此为上海。C为铁路沿线经济带,包括南北向铁路与东西向铁路,因此c代表京广、京九、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第11题,aB、②④D、③④答案:10.A11.B【二】综合题12、下面甲为“中国自然区分布图”乙为“中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O读图,完成以下问题。,C地属于⑴从自然区看,A地属于,C地属于⑴从自然区看,A地属于C地属于O⑵甲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界线附近区域生态较为脆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追求农业生

产,对A、B地区造成了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该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会给当地带来―。产,对A、B地区造成了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该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会给当地带来―。C地区的典型植被(自然)灾害。⑶乙图中,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是社会经济条件。省,简要分析该省贫困人口集中的自然和解析:该题侧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A地和B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面临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第⑵题,C地位于云南省,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第⑶题,云南省贫困人口较多,地形崎岖、交通较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是其贫困人口数量大的主要原因。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中部地带西部地带⑵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滑坡、泥石流等⑶云南自然条件: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B区域13、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 区域项目 J--一AB人口(万人)22393508面积(平方公里)2708055375耕地面积(千公顷)9892760GDP(亿元)160135276城市化水平(%)67.535.5三大产业结构2:47:5126:44:30每万人大学生数(人)34391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0.260.54⑴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以下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①资金②劳动力③技术、管理④原料、燃料⑤劳动密集型产业⑶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解析:结合文字材料和表格数据可知,与B区域相比,A区域发展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劳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