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设计功能研究_第1页
绿地设计功能研究_第2页
绿地设计功能研究_第3页
绿地设计功能研究_第4页
绿地设计功能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从游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防灾避险功能四个功能层面对绿地设计的功能层面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为绿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为功能设计提供各项数据的计算方法与量化参考,丰富绿地功能设计的评价方法。2.实用价值更直观而全面的阐述绿地设计中功能设计所应考究的内容与侧重为设计师提供对功能层面进行推敲、考量的依据丰富、深化绿地设计规范在设计中为所涉及的相关数据提供合理有效的量化参考,提供各相关数据计算方法将功能设计进行量化,为已有绿地、设计图纸提供评价功能的方法,以及将设计图纸中的功能设计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概述1.相关概念1.1城市绿地1.2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2.游憩功能2.1基本概念2.1.1游憩功能2.1.2游憩空间2.1.3游憩设施2.2影响绿地游憩功能的因素2.2.1游憩空间布局2.2.2游憩空间功能2.2.3游憩空间形式2.2.4游憩空间尺度2.2.5游憩设施2.3合理的绿地游憩功能塑造2.3.1游憩空间的设计2.3.2游憩设施人性化塑造3.生态功能3.1基本概念3.2绿地3.4.3生态技术与措施生态设计的原则3.3影响绿地生态功能的因素3.3.1与城市绿化网络的结合度3.3.2对现状的干预程度3.3.3植物地域适应性3.3.4植物物种多样性3.3.5植被覆盖率(绿量)3.3.6植物群落的丰富度3.3.7生态技术的运用3.4绿地生态设计的评价方法3.4.1与外围生态环境的协调3.4.2与场地生态因素的协调4.景观功能4.1基本概念及范畴4.2影响绿地景观功能的要素4.2.1软景4.2.2硬景4.3绿地景观设计的评价方法4.3.1与周围景观风貌的协调性4.3.2布局形式与主题的协调性4.3.3景观空间与主题的协调性4.3.4景观要素的美学性5.防灾避险功能5.1基本概念及功能概述5.2防灾避险功能分类5.2.1避难疏散并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的功能5.2.2防灾减灾功能5.2.3信息收集和传递功能5.2.4消防与救援、医疗与救护功能5.2.5运输基地功能5.2.6灾害发生时的人员避难所5.2.7治疗震后心理创伤5.3防灾避险绿地的功能要求5.3.1防灾公园绿地的类型5.3.2防灾公园绿地的功能要求5.3.3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空间布局要求5.3.4防灾避险绿地的设施要求6.总论内容大纲1.相关概念主要内容:阐述研究的基本相关概念,如城市绿地、绿地设计、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等,概述绿地分类、功能分类等基础内容。大纲列表:1.1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我国建设部《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绿地界定为: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包括五大类型: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在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绿地有详细分类与各类定义。本章节内还将解释城市绿地相关概念,如城市绿地系统等。1.2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

指绿地在城市中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城市绿地规划》一书中将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归为七类,一、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二、吸收有害气体;三、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四、吸滞烟尘和粉尘;五、减菌、杀菌;六、减弱噪声;七、美化环境。研究将结合各类资料与定义,将城市绿地的功能归为四大类:游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防灾避险功能,并从这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对游憩功能和生态功能两个重点进行深入研究。1.相关概念参考文献:1(日)高原荣重.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CJJ48一92,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市园林局,19934CJJ/T91一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5徐波.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00(5).6杨赉丽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7吴人韦.城市绿地的分类[J].中国园林,1999,15(6):59-62.8孔繁花,尹海伟.城市绿地功能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119-124.9郑映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初探——以无锡市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游憩功能针对绿地设计功能中的游憩功能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包括相关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方式及功能塑造方式等。大纲列表:

2.1基本概念2.1.1游憩功能绿地游憩通常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根据自身的意愿,基于公园绿地的环境、设施等游憩条件进行具有休息、观光、娱乐、康体等健康的游憩活动,达到放松身心、恢复精神和体力、获得自我满足目的的一种体验。绿地的游憩功能则指绿地在各类游憩体验中发挥的有利作用。章节中还将对相关概念如游憩、游憩需求、游憩活动等概念作出阐释。2.1.2游憩空间本文的“游憩空间”概念范围主要为城市绿地中的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2.1.3游憩设施指绿地中人们的游憩活动直接接触的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小品、游乐康体设施、景灯、地面铺装、座椅、阻拦与诱导设施、通讯卫生设施、饮水器、踏步/坡道、停车场等。2.游憩功能2.2影响绿地游憩功能的因素

2.2.1游憩空间布局游憩空间在绿地中的布局会影响游人在各空间的分布以及使用率,好的空间布局能够使每一个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各项功能。2.2.2游憩空间功能游憩空间所设计的功能决定着游客的年龄段等特征,也限定着游人在其中的行为。如林下休憩、健身康体、专类植物园等不同功能,直接限定着游人休息静坐、健身活动和科普认知等行为。2.2.3游憩空间形式由地形、植被、构筑等所共同构成的空间形式,如开敞空间、私密空间、阶梯空间、序列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会影响游人的空间感受与游憩心理,继而影响游人的行为偏好。2.2.4游憩空间尺度空间尺度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活动范围、活动方式和直观感受。2.2.5游憩设施游憩设施是游人的游憩行为直接接触的人工设施,其美感、功能、人性化设计、尺度、便捷性等特征直接影响游憩活动的行为方式、活动质量与直接感受。2.3合理的绿地游憩功能塑造2.3.1游憩空间的设计2.3.2游憩设施人性化塑造设施的完善、设施的安全、宜人的尺度、人性化材料、色彩感知、设施与环境的融合等。研究方法:从与游憩功能直接相关的“游憩空间”与“游憩设施”展开研究。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调研等方法,结合环境心理学等学科探究游憩空间的布局、形式、尺度等对游人体验的影响;通过模拟模型、定量分析等方法研究游憩设施的类型、布置方式对游人体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寻求合理的绿地游憩功能的塑造方式。预期目标:完成影响绿地游憩功能的因素研究,包括游憩空间布局、游憩空间功能、游憩空间形式、游憩空间尺度、以及游憩设施方面等因素影响游憩功能的程度、方式等,探讨各方面设计评价;为合理的绿地游憩功能塑造提供参考与设计模式与原则,通过细化游憩空间设计方法、设施的人性化塑造方式加以具体说明。2.游憩功能参考文献:1吕红.城市公园游憩活动与其空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2[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3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4韩秀茹.城市公园中休闲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5刘常富,李小马,韩东.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J].生态学报,2010,19:5381-5390.6孙媛婧,吴承照.城市公园游憩服务质量评价研究[A].IFLA亚太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上册)[C].7莫玉秀.城市综合性公园游憩空间营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曾瑶,齐童.北京市郊野公园游憩设施及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62-66.8郭永久,赵鸣.园林尺度人性化设计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45-49.9田逢军.城市大型公园绿地游憩功能的综合开发——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9,07:52-55.10章子娟.杭州居住区游憩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建筑,2009,12:1-4.11王玮琳.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12马惠娣.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探析[J].齐鲁学刊,2005,06:149-155.13张朝阳.园林夜间游憩活动设施空间设计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7,04:155-158.14段冰,潘少奇.城市广场旅游游憩功能研究[J].北方经贸,2008,06:123-124.15沈芝琴,陈秋华,陈贵松,郑小敏.城市森林游憩功能评价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和金牛山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1,03:228-233.16苗全文,诸葛祥东.浅论森林美学与游憩功能效益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291.17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05:49-51.18肖飞.公园家具的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2.游憩功能3.生态功能针对绿地设计功能中的生态功能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包括相关概念、设计原则、影响因素、评价方式等。大纲列表:3.1基本概念(把教科书或相关资料对基本概念定义列出来)3.2绿地设计的原则3.3影响绿地生态功能的因素(如何影响,怎么面影响,说明下)3.3.1与城市绿化网络的结合度3.3.2对现状的干预程度3.3.3植物地域适应性3.3.4植物物种多样性3.3.5植被覆盖率(绿量)3.3.6植物群落的丰富度3.3.7生态技术的运用3.4绿地生态设计的评价方法3.4.1与外围生态环境的协调3.4.2与场地生态因素的协调3.4.3生态技术与措施生态研究方法:结合生态学等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生态功能在绿地设计中的体现与影响;参考各类生态设计研究成果、考察现有优秀生态设计的案例,整理绿地的生态设计原则;通过分类、定性、定量等研究方式,研究各因素影响绿地生态功能的方式和权重,探求利用影响因素改善生态功能的方式,并探讨生态功能的评价指标与方法。预期目标:在深化细化生态功能概念的基础上,规范化绿地设计的原则,完成各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完成绿地生态设计评价指标,明确评价方法。3.生态功能参考文献:1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03,11:37-39.2张利华,邹波,黄宝荣.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67-71.3毛齐正,罗上华,马克明,邬建国,唐荣莉,张育新,宝乐,张田.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17:5589-5600.4闵笛,李虻,王钟波,刘志鹏,王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可行性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02:95-97.5王庆日.城市绿地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03.6吴巍,王红英.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探讨[J].生态经济,2011,02:163-165.7王云才.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的初步探讨[J].中国园林,2011,09:52-55.8朱颖,昝勤,赵康银.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设计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1,05:240-241.9王乾宏.结合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10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11刘家明.旅游度假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思路[J].人文地理,2004,01:82-85.12银周妮.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13魏菲宇.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思索与实践[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326-329.4.景观功能针对绿地设计功能中的景观功能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包括基本概念、功能要素、评价方式等。大纲列表:4.1基本概念及范畴(把教科书或相关资料对基本概念定义列出来)4.2影响绿地景观功能的要素4.2.1软景(一般包括的内容,参考文献罗列下)4.2.2硬景(一般包括的内容,参考文献罗列下)4.3绿地景观设计的评价方法(如何影响,怎么面影响,说明下)4.3.1与周围景观风貌的协调性4.3.2布局形式与主题的协调性4.3.3景观空间与主题的协调性4.3.4景观要素的美学性4.景观功能研究方法:结合设计美学、艺术理论等相关学科资料,对设计的景观功能层面深入探讨;对优秀景观案例进行考察测绘,从景观构成要素入手研究绿地的景观功能;技术结合艺术,并探索景观功能的评价方法。预期目标:限定景观功能范畴,从软景、硬景两个方面探讨景观功能的影响要素,量化其影响程度;通过绿地景观与周围风貌的协调性、布局形式与主题的协调性、景观空间与主题的协调性、景观要素的美学性几个层次建立绿地的景观功能评价体系。参考文献:1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2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J].艺术百家,2007,02:115-118.3尚端武.设计美学的“人性化”关怀[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6:71-73.4薛惠锋,苗治平.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1994,02:15-20.5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06:3-10.6李冬环,姚成旺.系统景观美学支持下的城市水域景观美学质量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5:4.7王淮梁.设计美学探析[J].艺术界,2007,02:146.8陈上进.浅谈景观设计美学[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05:24-25.9刘鑫垚.基于美学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10谢廖莎.《园冶》中的设计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11邢庆华.设计美学与哲学美学的时空叠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5:113-116.12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基于景观功能网络概念的景观格局优化——以台湾地区乌溪流域典型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5,07:1707-1713.13彭建,王仰麟,景娟,宋治清,韩荡.城市景观功能的区域协调规划——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5,07:1714-1719.14戚继忠.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研究与分类[J].世界林业研究,2006,06:23-26.15闫俊文.浅谈以人为本的景观功能分区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2,07:158-159.16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5.防灾避险功能针对绿地设计功能中的防灾避险功能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包括基本概念、功能分类、防灾避险绿地类型、各类型功能要求与设施要求等。大纲列表:5.1基本概念及功能概述“防灾避险绿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灾害引发城市环境发生破坏,以及由此引发了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方便灾后重建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则是指主动地,有前瞻性地规划和配置公园绿地,使其可在各类灾害险情发生前后发挥的各项有利作用。章节还将对相关概念如防护绿地、各类灾害险情等概念进行阐述。5.2防灾避险功能分类5.2.1避难疏散并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的功能5.2.2防灾减灾功能5.2.3信息收集和传递功能5.2.4消防与救援、医疗与救护功能5.2.5运输基地功能5.2.6灾害发生时的人员避难所5.2.7治疗震后心理创伤

5.3防灾避险绿地的功能要求5.3.1防灾公园绿地的类型5.3.2防灾公园绿地的功能要求5.3.3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空间布局要求5.3.4防灾避险绿地的设施要求5.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探访专类公园等方式,对防灾避险功能所需条件、实现方式、各功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方式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并将防灾避险功能与绿地设计进行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预期目标:将防灾避险功能分类细化,从避难疏散并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的功能、防灾减灾功能、信息收集和传递功能、消防与救援、医疗与救护功能、运输基地功能、灾害发生时的人员避难所、治疗震后心理创伤几个层面进行全看见阐释,并对绿地设计做出指导性说明。对防灾避险绿地的功能要求进行规范描述。参考文献:1刘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布局适宜性评价[J].园林,2012,05:20-24.2灿强,张彪,李文华,谢高地,肖玉.北京城区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估[J].地理研究,2012,12:2301-2309.3洪琳琳,胡希军,陈存友,王彦,肖实花.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布局探析[J].北方园艺,2010,07:224-227.4刘纯青,周奇,费文君.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构建[J].中国农学通报,2010,24:204-208.5方婧.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6肖实花.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7巩爱娜.城市居住小区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8吴继荣.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9胡雪媛,裘鸿菲.城市公园防灾功能空间设计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5.研究工作与进程规划研究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