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_第1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_第2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_第3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_第4页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申请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推荐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学校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心名称:工程训练中心中心网址:中心联系电话心通讯地址: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申报日期:2006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实验教学中心名称工程训练中心所属学科名称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隶属部门/管理部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时间2003.5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发展历程从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开始,就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机类、近机类本科生开设《金工实习》实践课程和《金属工艺学》理论课程。由校实习工厂--海建机器厂和机械、材料等教研室共同承担该系列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几代金工教师的努力下,尤其是近十几年间,该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形势,1996-1998年,国家教委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金工课程指导组明确提出金工实习的改革目标是增加现代制造技术实践内容,使金工实习内容符合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了金工实习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的概念;2000-2002年,明确了将金工实习提升为工程训练的概念,出台了建设工程训练示范中心的验收标准及原则性指导意见(草案)。2000年,我校承担了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的结题验收,在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的推动下,同年在校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学校和国防科工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投资1100余万元,建成了工艺先进、设备配套、比较系统的硬件环境,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2004年,我校将机械制造基础教研室、电子工艺实习实验室整编制划归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协调一致的一级管理的独立教学单位,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使工程训练中心的课程体系相对完整,从而进一步夯实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基础。目前,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42个专业,开展15门课的50个训练项目的实践教学工作,每年接纳近万名本科生。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已建成24个训练室和实验室,成为学校规模最大的教学实体,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影响。【见附件1-1】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姓名张文平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年11月民族汉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学位博士毕业院校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5年获内燃机工学硕士;1993年4月获轮机工程博士学位通讯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1号邮编150001电子邮箱zhwp@联系电要职责工程训练中心实行学校一级管理。作为第一负责人,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对学校负责。主要职责如下:1.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2.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3.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4.负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经费的筹措与管理工作。5.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人事管理工作。教学科研主要经历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内燃机专业。1984年参加工作,1985年获内燃机工学硕士,1993年4月获轮机工程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工程系主任。2001年3月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12月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助理,2005年起兼任工程训练中心主任。2006年3月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2001年6月起,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2001.7)、“优秀教师”(省教育厅2004.7)称号。自85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动力机械及装置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承担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国防预研项目9项,基金项目4项,海军型号任务6项。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委员会理事,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委员会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总装舰艇技术专业组成员,黑龙江省造船学会理事,海装舰艇部动力预研专业组副组长,海装舰艇部潜艇声隐身专家咨询组成员。参加科工委舰船与坦克车辆动力发展思路和规划的考察与研讨。教学科研主要成果主讲本科生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2门;指导博士生6人,硕士生25人,指导青年教师3人,指导本科生论文17人次。主持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内燃机结构教学网站》获教育部第五届多媒体大赛1等奖(2005年);《内燃机结构多媒体教学实施研究》、《针对专业课CAI开发与应用研究》等获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2等奖(2003、2005年);《内燃机结构教程》获省高校第二届教学软件评比1等奖。专职人员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平均年龄人数10212751818255810941占总人数比例9.2%19.3%25%46.9%8%16.5%22.9%53.2%教学简况实践课程数训练项目数训练学生人数/年训练人时数/年1550429636920840环境条件训练用房使用面积(M2)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902412342134.3696.6%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训练讲义数量(种)训练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941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来源主要投向“十五”建设期间,2002年-2004年,学校为工程训练中心计划拨款1100万元,其中,国防科工委投入800万元;学校自筹300万元。设备投资985.85万元,共计购置和拨入仪器、设备666台套。2005年,国防科工委与学校共同投资970万元,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了我校教育创新基地。2006年,学校为工程训练中心投入“十一五”本科专项资金210.64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工程训练中心自筹经费30.5万元,购置了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等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另外,工程训练中心自制教学设备53台套。2005年,学校投入10万元维修经费,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室外操场进行了修缮。进一步改善了教学环境。2006年,学校为工程训练中心投入46.2万元维修改造经费,用于数控机床远距离数据传输和工程训练中心室内外环境改善。【见附件1-2】近五年工程训练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近五年教学成果:1.教育部第五届多媒体大赛1等奖1项;2.省高校第二届教学软件评比1等奖1项;3.省1等奖1项;4.省多媒体教材2等奖5项;5.省高等教育学会1等奖1项;6.省高等教育学会2等奖1项;7.校优秀CAI课件1等奖1项;8.校优秀CAI课件2等奖1项;9.校优秀教学成果2等奖3项;10.校优秀教材2等奖1项;【见附件1-3】11.出版教材9部【见附件1-4】12.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3篇;【见附件1-5】13.校级精品课程1门(机械制造基础)。近五年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科研主要成果近五年科学研究成果: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1等奖1项;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2等奖2项;3.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3等奖3项;4.获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项;【见附件1-6】5.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94篇,被SCI、EI和ISTP收录42篇。6.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见附件1-7】近五年学生获奖情况:1.2003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亚军。2.200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最佳表演奖。3.200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亚军,并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获季军。4.2005年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指导我校代表队参加枭龙杯全国空中机器人大赛,在固定翼15公斤级和5公斤级中分别获亚军、季军。5.2005年,工程训练中心指导学生制作的创新作品在我校“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鼓励奖19项;6.2005年工程训练中心承办了我校首届“灭火机器人大赛”,共有14个院系,27个代表队参赛。7.2006年,工程训练中心指导学生制作的创新作品在我校“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所获奖项涵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8.2006年,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创新作品在第2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中,获特等奖3项、3等奖1项。9.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见附件1-8】工程训练中心成员简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1张文平男56.11博士主任教授博导动力工程2主持中心全面工作兼副校长2任正义男62.4博士常务副主任研究员机械工程3主持中心日常工作专3孙涛男52.4书记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3主持中心党务、基建工作专4王慕志男47.11调研员工程师3主持中心工会工作专5崔海男64.3在读硕士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3主持中心教学工作专6王立权男57.10博士副主任教授博导机械工程3主持中心教学工作专7赵旦峰男61.10学士副主任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3主持中心教学工作专8刁鸣男60.2硕士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3工程实践课程专9李庆芬女44.3博士教授博导机械工程3工程实践课程专10佟岳军男62.12综合办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3综合办公室全面工作专11姜倩女73.5在读硕士工程师控制科学与工程2人力资源管理专12王超男79.2硕士社会学1档案、资料管理专13王利民男78.6在读硕士助研材料科学与工程3教务办公室全面工作专14高明男70.3硕士助研社会学3教研管理专15刘光宇男82.11学士助教信息与通信工程1考务管理专16宋伟女42.12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2教学指导工作专17罗振群男40.11教授机械工程2教学指导工作专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18鹿素江男36.11副教授机械工程2教学指导工作专19聂志强男61.8学士工程认识教学部部长高级工程师控制科学与工程3工程认识课程专20陈彦国男61.3学士工程师机械工程3工程认识课程专21周莹女81.8学士工程认识教学部副部长助教经济学2工程认识课程专22李泽辉男80.11在读硕士助工信息与通信工程3工程认识课程专23张仁凤男49.4实验师机械工程3工程认识课程专24赵恩铭男77.12硕士讲师电子科学与技术1工程认识课程专25李文逸女76.6硕士讲师材料科学与工程1工程认识课程专26刘国权男53.8技师3工程认识课程专27何丽娜女63.9工程师机械工程3工程认识课程专28王冬男47.12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29吴滨男63.4硕士高级工程师材料科学与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30佟永祥男62.3学士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31李翀男78.9在读博士讲师材料科学与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32杨立平女74.1在读博士讲师机械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33沙桂英女63.1博士副教授机械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34李永志男76.12学士讲师材料科学与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35江树勇男73.1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1机械制造基础专36韩永杰男63.6在读硕士工程实践教学部部长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3机械制造基础专37邹恒强男58.9技师机械工程3工程实践课程专38邱聪慧女67.4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39荆玉山男55.10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0高润泽男58.9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1谢丽华女57.3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2程丽女60.5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3陈宏女68.6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4刘建民男58.12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5王鑫男72.8中级工3工程实践课程专46尤建国男74.8中级工3工程实践课程专47张立新男68.3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8张寒冰男54.11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49王瑜男68.4技师2工程实践课程专50谢丽君女58.11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1于建军男60.2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2孙喜茂男52.8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3窦丽英女61.3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4唐树范男50.1技师2工程实践课程专55魏莲菊女58.5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6佀传海男68.10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7李文女66.2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8武黎刚男69.12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59李广友男57.9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60宋以国女73.8硕士讲师机械工程1工程实践课程专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61李金浑男65.10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62姜喜林男52.7工程师机械工程3工程实践课程专63李新胜男64.8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64孙赫雄男64.5在读硕士工程师机械工程2工程实践课程专65武桂香女75.10硕士工程师机械工程3工程实践课程专66唐明男81.4学士助教机械工程2工程实践课程专67赵亚楠女79.12在读博士助教机械工程2工程实践课程专68陈峰男75.5中级工3工程实践课程专69杨振山男68.1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70张军女74.3高级工1工程实践课程专71米伟哲女66.8在读硕士工程实践教学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信息与通信工程2工程实践课程专72宋洋女79.3学士助教控制科学与工程2工程实践课程专73刘海滨女67.11技师电子科学与技术3工程实践课程专74王光伟男56.6高级实验师电子科学与技术3工程实践课程专75许峰男59.4高级实验师电子科学与技术3工程实践课程专76田文志男62.7高级实验师电子科学与技术3工程实践课程专77江小波男61.3技师3工程实践课程专78王元昔男72.1学士综合实践教学部部长工程师控制科学与工程2工程综合课程专79李铁磊男81.4在读硕士助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工程综合课程专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80马雪飞男80.8在读博士讲师信息与通信工程3工程综合课程专81郭清女78.4在读硕士助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工程综合课程专82马国忠男71.6学士工程师电子科学与技术2工程综合课程专83刘思嘉女78.5硕士讲师机械工程2工程综合课程专84陈宁男67.11高级工程师控制科学与工程1工程综合课程专85于雅莉女78.6硕士助教控制科学与工程1工程综合课程专86徐岩男78.8学士助工机械工程1工程综合课程专87王军英女70.12技师3工程综合课程专88陈光进男59.5技师3工程综合课程专89贾耀林男54.3技师3工程综合课程专90公伟杰男69.6技师3工程综合课程专91张海燕男59.10技师3工程综合课程专92姜钧仁男43.12副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2工程综合课程专93王国学男41.11研究员机械工程2工程综合课程专94高连吉男44.9副教授机械工程2工程综合课程专95刘吉辉男44.2高级工程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工程综合课程专96张国胜男64.10学士工程师机械工程3工程综合课程专97艾瑞财男63.9学士工程部部长高级工程师控制科学与工程3工程部全面工作专98赵焕文男52.5政工师机械工程3采购专99袁海蓉女72.11实验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固定资产管理专100徐承智男55.2技师3电修专101孙继修男58.3技师3机修专102钱明娟女61.3技师3仓库管理专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103徐立芳女73.12在读博士教育创新基地副部长讲师控制科学与工程1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实践训练专104王晓红女69.8学士高级工程师电气工程1驱动及控制实践训练专105田野男78.4硕士讲师水声工程1DSP原理及实践专106徐岩男66.4在读硕士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1三维机械设计实践专107谢韶旺男70.9博士讲师机械工程1三维机械设计实践专108赵晓丽女81.9硕士见习机械工程1逆向设计实践专109黄雪梅女71.10博士讲师机械工程1逆向设计实践专2.实践教学2-1.实践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践教学相关政策,实践教学定位及规划,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2-1-1学校相关政策为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我校于2004年制定了指导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九大体系”、“十大工程”指导性文件,同时制订了与其配套的一系列支撑文件,其中涉及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文件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室工作规程”、“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实习守则”、“哈尔滨工程大学实践创新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室开放实施方案”、“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认识课程教学质量调查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调查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综合训练课程教学质量调查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认识课程教学质量检查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检查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综合训练课程教学质量检查表”等。这些文件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来规范实践教学工作,对加强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培育一流的实践教学队伍,学校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相关政策。例如,设立实验技术专项研究基金;对教学立项、申报教学成果给予优先考虑;在职称评定上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给予政策性倾斜等相关措施。【见附件2-1-1】2-1-2实践教学定位及规划教学工作是工程训练中心的立身之本。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教学任务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于学生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的同时,进而为学校打造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品牌提供支持。工程素质包含工程技术性素质和非技术性素质,技术性素质就是指工程师具有完成其所承担的工业生产部门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进行,也就是针对学生的专业而进行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非技术性素质则是指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具有的工程师意识和职业转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具体地说,工程师意识就是支持他们在面对实际工程任务时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工程训练课程是以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为基本对象,以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为核心,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教育创新基地以高年级本科生为基本服务对象。为学校创办研究型大学目标服务;建立以基础性、通用性、工程性为特征的科学研究实验体系;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优质的技术创新平台。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体系贯穿于我校本科教育全过程。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规划是:构建国内一流的多功能、开放型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大平台。工程训练中心提出着力构建多功能、开放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大平台的建设目标。工程训练中心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改革成果和一流的教学质量,要建成多功能、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中心、研究中心和开放的技能培训中心。该平台由通识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通识实践教学主要以开展基础性、综合性训练为主;创新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所开展的训练项目以综合设计、自主创新为主。【见附件2-1-22-1-3实践教学理念、改革思路及方案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在学校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为体现“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及增强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自身情况,工程训练中心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即,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了“三注重”的特点,即“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三结合”的思路,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了“三优先”的理念,即“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个性优先”。培养目标注重素质培养目标注重素质课程建设理念思维训练注重创新教学内容注重综合图2-1课程体系建设理念示意图为此,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了以下改革方案: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个性化发展空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增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如:在《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教学中学生撰写“专题读书报告”;在工程实践课程的工艺设计训练单元中学生选做“创新思维报告”或“工艺设计”;在工程认识课程中学生自主命题撰写“创意工程”报告;工程实践课程利用网上选课系统,实现“预约式”教学;工程综合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模块,自主选择创新题目;开设1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供学生根据个人的志趣进行选择。2.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工程认识课程引导学生建立工程经济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由学生自主命题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将书面调查报告制作成PPT形式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课程建立“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训练单元进行自主设计的“点”上创新活动;增加工艺设计单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设计或撰写创新思维报告,实现“面”上创新。工程综合课程建立“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创意在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04年至2006年,完成训练项目研究论文集100多册,创新项目1200余项。3.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活动及各个层次的科技竞赛。在工程训练中心“实践与创新”的宗旨下,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其“个性棱角”,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的环境。通过课内、课外的多层次的创新实践训练,学生体验到创新过程充满挑战和激励、克服一个个障碍的喜悦、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以及取得胜利的成就感。使得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逐渐具备了把方案物化为现实的能力。通过与教务处、校团委、学院联合组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空中机器人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见附件2-1-32-2.实践教学总体情况(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序号专业名称学生人数训练时间(周)05级工程认识工程实践A工程实践B工程实践C工程综合训练1船舶与海洋工程330142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321423土木工程701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68145给水排水工程3316工程力学64147飞行器设计与工程34148热能与动力工程185149核工程与核技术1111410交通运输321211轮机工程311412自动化1561413测控技术与仪器67141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7514序号专业名称学生人数05级训练时间(周)工程认识工程实践A工程实践B工程实践C工程综合训练15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371416生物医学工程341417飞行技术191418电子信息工程142141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6614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21421软件工程67142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6514223材料科学与工程7114224材料物理3414225工业设计2314226电子信息工程18314227通信工程12014228信息对抗技术3614229微电子学3214230国际经济与贸易331231工商管理351232金融学691233经济学241234公共事业管理271235电子商务241236化学工程与工艺136137环境工程32138材料化学33139电子科学与技术641440数学与应用数学341241信息与计算科学591242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41443船舶与海洋工程(英)21144轮机工程(英)1614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121学生人数合计32023202124812643377962-3.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课程、训练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训练所占比例,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2-3-1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应该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能力的增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基于这一原则,依据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工程训练中心近几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理念,突出了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模式。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有三个层次,分三阶段进行。这样课程安排符合“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而且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工程素质的提高”这一主线。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体系贯穿于我校本科教育全过程中:工程认识课程工程认识课程工程实践课程工程综合课程教育创新开放实验室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毕业设计专业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图2-2课程建设体系层次结构示意图2-3-2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层次设置人数比例人数比例95.35%工程认识人数比例87.94%工程实践人数比例59.23%工程综合培养对象:三、四年级学生,时间:2周。培养对象:一年级学生,时间:1周。培养对象:二、三年级学生,时间:4周。图2-3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1.三段式教学之一——工程认识工程认识课程: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包括四个教学单元,实行“分散式”教学。教学模式:观察教学模型及实物,动手进行简单机械的拆装训练,开展社会调查实践,进行课堂讨论,参观生产现场,体验工程氛围。机械结构认识机械结构认识制造技术认识控制技术认识教学目的与任务:普及基本工程知识初步建立工程概念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工程管理认识工程认识课程图2-4工程认识课程结构示意图2.三段式教学之二——工程实践工工程实践课程必选单元:车工、钳工、数控加工、铣刨磨、铸热、焊接、工艺设计任选单元:锻压与塑料成形、特种加工、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与工艺B必选单元:电子技术与工艺A、锻压与塑料成形、特种加工、控制技术、车削、钳工任选单元:铣刨磨、铸热、焊接、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必选单元:锻压与塑料成形、车削、特种加工任选单元:钳工、电子技术与工艺、控制技术、铸热、焊接、、铣刨磨、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电类专业文理类专业教学目的与任务:学习工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机类专业图2-5工程实践课程结构示意图工程实践课程: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开设。针对机类、电类、文理类专业特点,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必选和任选教学单元,教学组织柔性化。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实现“预约式”教学,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训(各种加工方法操作训练、工艺设计训练、创新作品设计制作训练)、观摩复杂加工工艺方法演示。3.三段式教学之三——工程综合工程综合训练课程:针对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教学内容工程化、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题,逐步完成产品(项目)研发全过程,达到“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目的。工工程综合课程典型机电产品反求工程模块智能化控制系统创新模块教学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熟悉和掌握项目研发程序,体验产品研发过程。熟悉和掌握项目研发程序,体验产品研发过程;自主创新模块电子信息创新模块图2-6工程综合课程结构示意图4.教育创新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基地以高年级本科生为基本服务对象。为学校创办研究型大学目标服务;建以立基础性、通用性、工程性为特征的科学研究实验体系;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优质的技术创新平台。教教育创新基地教学目的与任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一定的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数字化设计及制造实验室自动化综合实验室DSP实验室图2-7教育创新训练课程结构示意图培养模式:开放式实验室创新论坛设立创新基金专业技术主题讲座工程技术培训建立科研资源网络共享体系专业技术大赛学生创新实践承办学术会议联合培养访学计划校企联合【见附件2-3-2】2-3-3实践课程、训练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训练所占比例课程名称训练模块训练单元训练项目类型工程认识机械结构认识基础性制造技术认识基础性控制系统认识基础性工程管理认识综合性基础性训练所占比例为75%综合性训练所占比例为25%工程实践基本制造技术车削训练车削加工基础性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基础性钳工训练钳工加工基础性钻削加工基础性铣刨磨训练铣削加工基础性刨削加工基础性磨削加工基础性铸热训练铸造基础性普通热处理基础性(硬度测量)基础性显微组织观察基础性铸造合金流动性测定基础性焊接训练手工电弧焊基础性气割基础性等离子切割基础性点焊基础性氩弧焊基础性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基础性材料成型训练锻造基础性(板料剪切)基础性(板料折弯)基础性板料冲压基础性塑料注射成形基础性冲模结构分析基础性工艺设计训练材料成形工艺设计设计性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设计性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加工训练数控车削设计性数控铣削设计性CAD/CAM设计性课程名称训练模块训练单元训练项目类型工程实践现代制造技术特种加工训练数控线切割设计性电火花成形基础性快速成型设计性(激光标记)基础性(超声波清洗)基础性超声波研磨基础性控制与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训练过程控制基础性物流自动化仓库控制设计性电子技术与工艺A/B典型电子产品装配基础性印制板电路图绘制设计性设计性训练所占比例占23%,基础性训练所占比例为77%工程综合训练智能化控制系统创新训练创新性典型机电产品反求创新训练创新性自主创新训练创新性电子创新训练创新性创新型训练所占比例为100%电子制作训练创新性创新型训练所占比例为100%机械制作训练创新性创新型训练所占比例为100%工程综合训练创新性创新型训练所占比例为100%DSP原理及实践设计性设计性训练所占比例为100%三维机械设计实践设计性设计性训练所占比例为100%逆向设计实践设计性设计性训练所占比例为100%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实践训练设计性设计性训练所占比例为100%驱动及控制实践训练设计性设计性训练所占比例为100%2-3-4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实践教学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工程训练中心所开实践课程充分考虑了训练内容与科研、工程相结合的问题,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自主创新训练、电子创新训练、机器人创新训练的选题综合性强、有实际应用价值,这些项目均是从科研、竞赛及工程实际中凝炼出的题目。同时,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实施“个性化”培养、工程综合创新训练室和教育创新基地实验室的开放、支持学生科技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并有一批学生获国家、省、校级各类大赛奖,为国防工业和其他行业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为了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工程综合创新训练室和教育创新基地实验室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所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多取材于实际科研项目。对“拔尖”学生实行跟踪培养,直接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保研”到课题组,继续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2-4.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技术、方法、手段,实践考核方法等)2-4-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1.运用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所属实验(铸造合金流动性的测定、金相组织观察等)与铸热训练相结合。将刀具角度测量实验融入车削训练单元中。在工程实践课程中增加工艺设计单元。在实践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环节。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CAI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工程训练中心配备了多套多媒体投影设备,所有实践课都可采用电子教案授课。同时为实现训练室开放、及现代化教学管理,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网站,自行开发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各训练室开发的CAI课件等多媒体实践教学资料均挂于工程训练中心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预习、准备、下载训练内容和相关应用软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成绩管理等实践教学活动;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学生预约及上课情况。运用无线数据传输远程控制加工。3.训练室、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工程综合训练室及教育创新基地实行开放式教学,工程实践课程在分散教学基础上打破专业与班级界限,实现“预约式”教学组织模式,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自主空间,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尽早地接受跨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养成,为工程训练中心最终实现“全面开放”奠定良好基础。为了配合“预约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建设配套了“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上课程介绍,学生可以预约训练时间、训练单元,实现考勤、成绩上报及分析、教学评价等多重教学管理功能。4.积极开展实验设备的自研工作工程训练中心积极开展训练设备、仪器的自研工作,先后研制了“高频信号发生器”、“单片机教学板”、“嵌入式CPLD教学板”、“嵌入式FPGA教学板”、“直流电源”等训练装置5种53台套,这些自研设备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发、研制实验装置,工程训练中心还成立了研发小组。在开展自研训练装置设备的过程中,不但融入了实践课程的改革思想,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2-4-2完善学生考核机制考核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工程训练中心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为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有一个真实的评价,近年来工程训练中心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出“重过程体验、重平时表现、重创新思维”的指导思想,现已建成了对学生训练效果的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式。对于工程实践课的考核采取看平时操作技能、撰写实验报告和创新思维设计的综合评分方法。例如,对于《工艺设计》的考核,教师只提出基本要求,具体零件设计、工艺设计由学生自主完成,考核过程中采取了“答辩+讨论会”形式;对于《机械制造基础》的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平时实验报告和撰写读书报告的综合评分方法,并建设完成了“考教分离”试题库。2-5.训练教材(出版训练教材名称、自编实验讲义情况等)为了贯彻工程训练中心确定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与参与下,编写出版了工程训练系列教材(共9册,其中3册为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教材)及4册自编训练讲义用于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教学中,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实践教学队伍3-1.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学校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等)为了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队伍,依据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特点,学校及工程训练中心采取了多项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企业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对教师实行岗位聘任、推行主讲教师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稳定青年教师队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能够在工程训练中心工作,学校和工程训练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1.在岗位聘任中给予政策性倾斜,设置多个较高的岗位。中级职称以上教师都聘用为六级以上的岗位。2.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并给予工作量补偿或减免,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学习时间。3.鼓励并支持教师和指导人员参加各种进修、调研、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2003-2006年共269人次。4.制定了技能人才业绩及岗位管理办法,促进了技能人才个人的全面发展。5.2005年工程训练中心组织教学指导人员参加学校技能人才“技术比武”。6.工程训练中心指导人员中有技师32名,其中2人入选国防科工委第三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7.为加强技师的理论水平,中心针对技能人员举办理论培训6次,培训人数达114人次。8.工程训练中心实施“筑巢引凤”的人才策略。通过建设学校规模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大平台,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这种运行机制一方面增强了凝聚力,全体教师都树立了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一批人才来工程训练中心工作。【见附件3-1】3-2.工程训练中心队伍结构状况(组成模式,培养培训优化情况等)指导人员36人(33%)管理及教辅人员指导人员36人(33%)管理及教辅人员16人(15%)教师57人(52%)图3-1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和企业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2004年至2006年吸引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6人,富有工程经验的工程师19人,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工程训练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109人,管理及教辅人员16人,教师57人,指导人员36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20人、中职27人、技师35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26人。另外,尚有4人在读博士、9人在读硕士。平均年龄41岁,平均工作年限13年。目前已形成了体现工程训练中心工程技术特色的“三师”型师资队伍。(即:讲师型、工程师型、技师型)。3-2-2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术氛围自筹资金设立教学研究基金,支持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开展工程训练中心级教学立项。鼓励教工进行教学研究,并提供经费支持2000元/项,2004~2006年共立项38项。召开年度教学研讨会,探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2004~2006年共收录论文115篇。全额资助教工发表学术论文,2003~2006年共发表论文90篇。支持教工参加研讨会、调研、培训、进修等学术活动,2003~2006年共269人次。3-2-3建立“三过关”制度建立教学人员“三过关”制度,加强“三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师实践能力弱教师实践能力弱工程师授课能力弱技师理论基础弱过操作关过理论关过授课关理论水平高会操作工程素质高会讲课技能水平高懂理论图3-2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人员“三过关”制度示意图进行技能培训,增强教师动手能力;进行教学培训,提高工程师授课水平;进行理论培训,强化技师理论水平。3-2-4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制定技能人才业绩及岗位管理办法,促进了技能人才个人的全面发展。工程训练中心组织教学指导人员参加校级“技术比武”。工程训练中心指导人员中技师35名,其中2人入选“国防科工委第三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为加强技师理论水平,工程训练中心针对技能人员举办理论培训6次,培训人数达114人次。3-2-5注重师德培养,强化教风建设制定工程训练中心教职工行为规范、优秀教师评选等制度;实施多项加强教风建设的措施:聘请省级名师杨玉洁作师德报告;开展“先进人物就在我身边”的学习活动;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师德师风;召开年度工程训练中心教学改革研讨会;组织教学观摩;完善教职工年终考核机制。3-2-6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师全面发展职工的绩效考核是工程训练中心师资管理的重心。以实现教学任务为目标,工程训练中心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考核工程训练中心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技术能力、社会服务、履行现职情况,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工程训练中心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聘任工作实施办法》、《工程训练中心岗位设置暂行办法》、《工程训练中心关于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责的规定》、《工程训练中心2006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工程训练中心各类人员考核细则》等。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师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治学严谨闻名全校,深受学生欢迎。2003至2006年,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多人获得省、校级个人荣誉称号(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人、省“优秀教师”1人;校“先进工作者”1人;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校“三育人先进个人”4人;校“安全先进个人”6人;校“学生科技园丁”1人;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人)。

同时,工程训练中心的广大教师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多次获得各种先进集体称号(如表3-1所示)。2003至2006年,工程训练中心在科研、教学立项及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表3-1荣获集体荣誉情况一览表序号获奖名称颁奖单位时间1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2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3学生科技活动特殊贡献奖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4实践教学优秀奖黑龙江省教育厅20053-3.工程训练中心队伍教学、科研、技术状况(教风,教学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承担教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对外交流等)3-3-1教风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工程训练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并形成了优良的教风与学风。工程训练中心教师以执教严谨闻名于校,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指导。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引导思维,并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注重教书育人。多年来,工程训练中心良好的训练条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及严谨的学风、教风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在历次组织的评教活动中,工程训练中心的评估成绩均在优良以上。【见附件3-3-1】3-3-2教学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2000年以来,工程训练中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3项,涉及科研经费2662.5万元。其中已结题27项(获奖8项,其中省部级2、3等奖6项),经费1408万元;在研6项,经费1254.5万元,这些科研项目多数来自于国防预研及武器装备部门,体现了我校“三海一核”的学科特色。教师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42篇。【见附件1-5】、【见附件1-6】3-3-3承担教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对外交流工程训练中心自2000年以来,承担各级教学研究课题共38项。其中,省、部级课题课题16项,校级课题22项,教师发表科研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获1等奖;教育部世行贷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1等奖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提名;《》获省教学成果1等奖;《开放式电子创新教育环境的研究与实践》等6项获高校多媒体教材2等奖;《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素质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省高等教育学会1等奖;《关于大学生素质创新教育的思考》获省高等教育学会2等奖;获校级成果奖6项。工程训练中心为了加强自身的建设,同时也为了推广自己独特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02年教育部在西安召开的“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校题为“实践与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的报告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重视和同行的好评,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教育部高教司汇编的《改革、创新、发展》专辑的报告。2004年,在东北地区金工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工程训练中心以“构建面向21世纪实践教学体系”为题与会进行了交流。2005年,在省金工研究交流会第九届理事会上,工程训练中心作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主题发言。2006年8月,东北华北地区2006年金工年会,工程训练中心有8篇文章在大会上进行交流。2006年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现代工业培训国际学术会议,工程训练中心有2篇论文入选,拟参加交流。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模式、教学思想和改革思路引起了一些高校的极大兴趣,并被借鉴和采用。近几年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河北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到工程训练中心参观交流。

4.体制与管理4-1.管理体制(工程训练中心建制、管理模式、资源利用情况等)4-1-1工程训练中心建制与管理模式工程训练中心建制采用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现有专、兼职教师109人,其中专职人员108名,兼职人员1名。工程训练中心实行学校一级管理,采取主任负责制。工程训练中心设主任1人,书记1人,副主任4人。工程训练中心主任作为第一负责人,主管工程训练中心的全面工作,副主任分工负责日常教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基础建设及技术保障等工作。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工程训练中心在人员、仪器设备、实验设施、教学安排等方面实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合理流动和实验室开放的良好局面。在建设经费投入方面,学校对工程训练中心实行计划单列,经费投入足额到位,确保了工程训练中心的正常平稳运行。【见附件4-1-1】主任、书记主任、书记副主任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机械制造基础教研室工程综合教学部工程认识教学部教育创新教学部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部技术研发部图4-1工程训练中心行政管理结构示意图4-1-2资源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是大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教学基地,学生们在这里主要是操作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实践动手训练和创新制作。工程训练中心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接纳学生实习情况如下:1、工程认识训练平台日接纳大学一年级7个自然班,约250名学生实习;2、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日接纳大学二年级11个自然班,约450名学生实习;3、工程综合训练平台日接纳大学三年级4个自然班,约150名学生实习。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每天全天进行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非常高。工程训练中心重视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训练场地,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开放的创新制作室的场地和设备进行综合创新制作。同时,各教学训练单元在完成课程计划后,作为训练内容的补充,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利用本训练单元和其它训练单元的教学设备进行跨工种的综合创新制作。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在利用上不但能够做到全校共享,同时也对社会开放,接待国、内外院校的来访和培训。训练场地面向全校各专业实行开放,承办了我校首届“灭火机器人大赛”;支持和组织大学生进行“电子创新设计与制作”、“航模制作与训练”、“五四杯科技制作”等科技活动;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吸引了全校各类专业的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都有数百人来这里接受训练。另外,工程训练中心除承担规定的本科生工程训练教学课程外,还承担部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训练。4-2.信息平台(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及应用等)4-2-1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为配合实验室开放,学校建设了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实验室开放网络平台,并开辟了"实验室开放"的专门网页,全校实验室开放的教育资源均于该网页上公开。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已将实践教学的相关课件、电子教案及实验指导书等多媒体文件于网上公开,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自学、预习或下载有关的训练内容。4-2-2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及应用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在职能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目前,实验室的日常行政与业务工作均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实验仪器注册、调剂、报废、实验项目填报、实验队伍基本信息统计等工作均可在网上直接完成。另外,学校还非常重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2005年对校园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容建设,共计投入经费1500万元。经过改造的校园网已经实现了“双万兆做骨干,百兆到桌面”的高速、稳定、安全,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水平。建成后的网络基础设施已完全能够满足全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实际需求。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可通过该网络顺利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工程训练中心的网站链接在学校的主页上,所有教学资源及信息均可通过网络共享。4-3.运行机制(开放运行情况,管理制度,考评办法,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经费保障等)4-3-1开放运行情况与管理制度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已实行了训练室开放的运行机制。为此,工程训练中心研制了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但能够完成预约选课、预订实验,同时还具有发布实验信息、登记及统计实验成绩等功能。借助该系统,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工作正在高效有序地进行,现已实现了“三开放”(即时间、内容、器材)的运行模式。工程训练中心指派专人负责该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运行效果得到了学生与教师的认可。4-3-2考评办法学校对所有教师实行聘用制度,教师竞聘上岗,并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明确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根据合同,学校(或学院)对受聘教师实施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下次聘用及晋职的依据。对考核不称职的教师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履行合同职责的,解除聘用合同。学校对实验室集体也有相应的考核办法,具体方法与对个人的考核方法相同,对在某些方面履行职责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4-3-3质量保证体系为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规范本科教学秩序,学校出台了关于本科教学的“九大体系”及“十大工程”系列教学管理文件。这些文件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还建立了学生评估、督导评估和同行评估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对教学质量不合格的教师实行预警告知制度,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满足要求的调换工作岗位。对出现重大教学事故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当年职称晋级资格,并停发业绩津贴。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经考核合格者可评为示范主讲教师,学校将给予优厚的奖励。另外,工程训练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工程训练教学质量标准工程训练教学质量标准各课程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教学过程检查领导听课教学工作会议教指组评价同行评价年终考核学生评教试讲教案教材听课训练成绩创新作品科技竞赛学生评优学生工程素质调查信息汇总、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图4-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流程图以上教学质量监督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工程训练中心良好的教学质量。再者,实践教学管理质量可通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评估来保证。近三年来,迎接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与建设,同时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4-3-4运行经费保障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及运行经费实行计划单列,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已纳入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十五”期间共投入建设资金1912.25万元;2006年投入专项资金256.84万元。同时,学校每年还向工程训练中心投入运行经费25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及运行。另外,学校还设立了实验技术研究专项资金,学校每年投入约5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开发新实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室开放等项目。由于学校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在经费的投入上是完全有保障的。5.设备与环境5-1.仪器设备配置情况(购置经费保障情况,更新情况,利用率,自制仪器设备情况等,列表说明主要仪器设备类型、名称、数量、购置时间、原值)工程训练中心的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均被列入学校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在投入上完全有保证。“十五”期间,国防科工委和学校共投入建设资金1912.25万元;2006年投入专项资金256.84万元;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的购置。另外,工程训练中心自筹经费30.5万元;购置了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等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同时,为配合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近年来,结合自身情况,工程训练中心积极开展实验设备的自研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已自行研制开发了多种实验设备、装置及教具18种220台/套(详见表5-1)。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共有仪器设备1234台/套,固定资产总值(800元以上的设备)已达2134.36万元,这些实验设备绝大多数是“十五”期间和2006年购置的。仪器设备更新率达到90%以上,利用率达到94%。工程训练中心主要仪器设备配置清单详见表5-2。【见附件5-1】表5-1自制仪器设备和教具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台套)应用训练单元备注1高频信号发生器1自主创新训练2单片机教学板30自主创新训练3嵌入式CPLD教学板5自主创新训练4嵌入式FPGA教学板5自主创新训练5直流电源12自主创新训练6单片机仿真开发系统15自主创新训练7单片机程序烧写器10自主创新训练8泡沫塑料切割锯1铸造训练9划针25钳工训练10样冲25钳工训练11刀杆4钳工训练12模型5钳工训练13压装1材料成型训练14工装1材料成型训练15船舶动力操作系统1工程认识训练16液压千斤顶起落架8工程认识训练17安全启动装置38车削训练18车床行程限位装置33车削训练表5-2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序号仪器设备类型名称(台)数量购置时间原值(万元)1数控加工设备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1台200629.48万美元2测量仪器七自由度柔性关节臂激光扫描反求测量仪1套200613.36万美元3实验装置数字控制加工系统1套200611.54万美元4实验装置物料系统1套200675.85实验设备工业机器人1套20063.06实验设备激光快速成型系统3套200631.07实验装置控制系统1套200638.88实验设备伺服及驱动系统1套200617.19开发软件MATLAB软件1套20062.9万美元10实验装置HDTV/DVB/DVS开发平台5套20061.89序号仪器设备类型名称(台)数量购置时间原值(万元)11实验设备宽带网关、基站、雷达设备基础开发平台5套20061.5012实验装置多信道编解码开发平台5套20060.5113实验装置便携数字设备开发平台5套20060.4614实验装置VPM642多媒体开发平台5套20062.115实验装置C33PS高速信号采集处理系统5套20060.7316实验装置信号检测监控系统5套20060.6917实验仪器ARM仿真器2台20060.4618实验装置ARM9开发板5套20060.1719实验仪器单片机实验系统1套20061.4820实验仪器检测装置1套200643.4421实验装置图像、网络、语音处理系统1套20063.022数控加工设备数控车床7台2005-20069.523数控加工设备数控车床6台1997-20009.524数控加工设备数控铣床2台2005-200623.425数控加工设备数控铣床1台199734.926数控加工设备数控镗铣床1台200459.827特种加工设备线切割加工机床2台200413.1-18.128特种加工设备线切割加工机床1台199510.429特种加工设备电火花成形机床1台200010.6230特种加工设备电火花成形机床1台200433.531数控加工设备全自动激光雕刻机1台200413.832实验装置工业培训系统41套20042.6833实验软件CAD制造工程师软件1套200412.034实验装置CAXA网络DNC系统1套200610.835塑料成形设备电脑控制塑料注塑机1套200414.9636实验装置物流控制实验装置1套200215.937实验装置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2套2004-200612.7538测量仪器三维激光扫描仪1套200417.039实验设备创新与实践课程机器人40套20041.2840塑性成形设备160T四柱万能液压机1套200412.641机械加工设备车床56台1987-20061.03-3.1序号仪器设备类型名称(台)数量购置时间原值(万元)42机械加工设备铣床18台2004-20068.043机械加工设备牛头刨床2台19820.6044机械加工设备龙门刨床1台19817.545机械加工设备磨床10台1972-19800.5-1.746机械加工设备钻床15台20030.2047热处理设备箱式热处理电阻炉5台1972-20020.56-1.248熔炼设备坩埚电炉2台1974-20010.8-2.4349焊接设备交、直流电焊机13台2002-20060.3-1.3650焊接设备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1台20022.2651焊接设备氩弧焊机2台20022.6052焊接设备点焊机1台20022.5053焊接设备空气等离子切割机1台20042.2954实验仪器可编程控制器5台20042.4855实验仪器示波器522004-20060.29-0.9656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1192004-20060.18-0.5957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211984-19880.09-0.1258实验装置DSP开发系统52004-20060.4259实验装置单片机真试验系统82004-20060.3760实验装置研究版机器人及扩展配件1套20048.8361实验仪器彩色电视机10台20040.2362实验仪器图示仪2台20060.3263实验仪器扫示仪2台20060.2264实验仪器直流稳压电源11台20060.11-0.465-2.维护与运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措施,维护维修经费保障等)为加强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及使用率,学校现制定了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哈尔滨工程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哈尔滨工程大学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哈尔滨工程大学闲置与报废仪器处理办法”等相关管理文件。工程训练中心参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自己的设备管理制度,配置了专门的设备管理员和机修工、电修工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修工作。设备随坏随修,保证设备完好率达96.6%以上。仪器设备的验收、注册、调剂、报废等工作由设备管理员负责。设备的使用能够做到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设备利用率达到95%以上。同时,每台设备都指定了设备责任人。每年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使中心设备常年保持完好状态。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经费每年均被列入学校年度经费支出计划。所以,设备维护维修经费有保障。【见附件5-2】5-3.工程训练中心环境与安全(实验室智能化建设情况,安全、环保等)为加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我校于2005年对校园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容建设,共投资1500万元,现已投入使用。工程训练中心各训练室、实验室均由主控机与校园网相联,设备管理、训练室开放、学生选课及教学管理等工作均可在网上进行。现已实现了教学、管理及办公的网络化。工程训练中心主体位于学校129号楼,拥有独立院区,部分分散于21#、26#教学楼和基础实验楼。楼体坚固、楼道走廊宽敞明亮,房屋举架高达4.2m,周边环境优雅肃静。为了保证学生及国家财产的安全,工程训练中心各训练室、实验室及楼道均设有灭火器及消防水拴;位于1层的训练室均在外窗安装了铁栅栏,各训练室、实验室均配有指定的安全责任人,并与工程训练中心签订了安全责任合同。工程训练中心和主管部门每学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工程训练中心自成立以来从未发生安全事故。目前工程训练中心不存放有毒、有害物品,也不存在严重的噪声源,从未发生涉及环保的各类事故。6.特色工程训练中心以工程实践教学为主。为了体现“重实践、强素质、重能力、抓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三年来,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上注重素质;教学内容上注重综合;思维训练上注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完整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中重视学科交叉,强化过程训练,营造“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工程气氛,在人才培养方面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1.“三师”型的师资队伍、“三注重”的教学理念“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三优先”的培养目标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三师”型的结构,即“讲师型、工程师型和技师型”;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了“三注重”的特点,即“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三结合”的思路,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了“三优先”的理念,即“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个性优先。”2.模块化、单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工程训练中心领导和教学指导组进行顶层设计,课程负责人积极参与,形成了工程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和原则,建设了模块化、单元化的教学体系和“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体系柔性化,注重学科交叉、多层次的人才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符合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思想。3.“预约式”教学组织模式工程实践课程在分散教学基础上打破专业与班级界限,实现“预约式”教学组织模式,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自主空间,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尽早地接受跨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养成,为工程训练中心最终实现“全方位开放”,奠定良好基础。4.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人力资源、教学物资实行动态管理;配合“预约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配套建设了“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上课程介绍,学生可预约训练时间、训练单元,实现考勤、成绩上报及分析、教学评价等多重教学管理功能。5.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工程文化氛围”加强“工程文化”核心价值观建设,营造了一个能形成核心价值观取向的“中心文化”氛围,使全体职工的行为和意识符合发展需要,形成一个钻研工程技术、研究工程实践教学规律的团队,形成良好的风气和工程实践教学氛围,为多层次开放教学奠定了文化基础。6.“点面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途径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点面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新途径。SunWise学生科技协会成立,使工程训练中心的“课程延伸”得以实施,促进了全校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为专业输送优秀人才,同时支撑了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实现了创新与工程结合的培养目标。协会具有自己的专用活动场地和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其骨干成员来自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成立以来,举办了嵌入式系统专业技术讲座,开发完成了低成本单片机程序写入器、灭火机器人1型、教学用单片机开发试验系统、军车三路信号语音报警器、多点温度无线测试系统等项目,并部分已投入了教学,同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7.以教学研究为先导,不断推动工程训练中心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训练中心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是工作重点之一。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踊跃地开展各项教学研究工作。工程训练中心积极鼓励教师的申报立项工作,学校和工程训练中心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努力,现已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对改革、完善工程训练系列课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实践教学效果与成果7-1.实践教学效果与成果(学生学习效果,近五年来主要实践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等)7-1-1学生学习效果1.在工程训练教学实践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有:(1)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系列课程改革尝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增,学习方法也大有改善。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如今,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询、检索、阅读、记笔记的兴趣增加了,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多了,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气氛也浓了,思考问题的多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更高了。(2)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