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2022年春季策略报告_第1页
汽车行业2022年春季策略报告_第2页
汽车行业2022年春季策略报告_第3页
汽车行业2022年春季策略报告_第4页
汽车行业2022年春季策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2022年春季策略报告01需求、原材料价格扰动,乘用车复苏有延迟整个乘用车的复苏节奏再次被推迟疫情、油价等继续影响乘用车需求端复苏。2022年以来的疫情冲击一方面影响了消费者支出意愿,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终端门店的运营;同时油价大幅上涨让燃油车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疫情等因素也影响了生产环节。疫情冲击下部分整车厂出现了停工现象,同时也影响了ESP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同时区域冲突以及日本地震等也对汽车供应链带来了一定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向终端传导,新能源车需求短期有波动上游锂价继续大幅上涨推动终端新能源车多次提价,电动车需求短期受到抑制,中期中高端电动车需求高景气度不变。2021年以来的锂价上涨开始向终端传导,主流电动车品牌纷纷提价,短期抑制需求,中期中高端电动车高景气不变。混动车销量有望加速增长,A00级电动车受原材料以及双积分影响较大。低油耗、提价幅度低,混动车的终端需求继续稳步增长;

A0级A00级电动车提价幅度较大,同时随着双积分价格下降整车厂推广动力不足,其销量受影响较大。乘用车自主品牌崛起趋势有分化、有反复中期维度自主品牌崛起继续延续,在未来几年会不断强化。随着消费者结构变迁,自主品牌在外观设计、个性化以及智能化的优势会成为90后/00后的重要选择,类似于化妆品、服装行业正在经历的一样,乘用车自主品牌的崛起成为持续性很强的趋势。2022年自主崛起有反复,有分化。自主品牌2021年的份额提升有一部分是由于缺芯问题带来的,随着2022年芯片问题缓解这部分增量会有反复;而在混动、中高端电动车领域的自主强势将会更加强化。科技巨头跑步入场,汽车行业成为社会最优质要素的竞争多方巨头加速入场。2020年以来汽车行业迎来多位重量级玩家:科技巨头华为、百度、大疆、苹果等,电子&家电巨头小米、富士康等公司。它们涉足汽车行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亲自造车,二是作为服务或者零部件供应商为传统车企赋能。全社会最优质要素的竞争。汽车行业的竞争从行业内部的竞争逐步演变成了社会最优质要素的竞争的,传统汽车巨头、造车新势力、消费电子巨头等各自在其擅长的领域里打造了很强的流量效应,在汽车产品在制造端差距在缩短的情况下,借助流量效应在新的品类进行品牌再塑造。中高端智能电动市场开始爆发,分化开始的分水岭特斯拉、蔚来等引领下,中高端智能电动车的需求在逐步形成。中高端智能电动市场是在新造车势力的引领下创造的,更多的是新增市场而非对燃油车的替代。在这个领域自主品牌也更容易实现品牌向上的突破。供给创造需求下这个子行业有望开启爆发增长。极氪、沙龙、阿维塔等传统车企的中高端智能品牌在2022年开始发力,带动这个细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经济适用性下的突破,混动车销量有望开启高速增长高性价比混动车带领新能源车杀入燃油车腹地。10-20万价格带的乘用车消费者更加看重产品性价比,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端下降部分混动产品已经能做到接近跟燃油车平价,并通过更低油耗和更好的智能体验获得消费者青睐。比亚迪DMI带动下,更多车企加速推出混动车型,带动混动车销量高速增长。比亚迪DMI销量爆发的引领下,长城、吉利、长安加速推出混动车型,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需求,带动混动车销量的高速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零部件企业影响将逐步显现种原材料价格在2022年Q1大幅上涨,对零部件企业的影响将在Q1以及Q2逐步显现。2022年以来铝材、石油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部分零部件企业的成本端带来了较大压力。由于还有部分较低价格的库存,影响在Q1反应并不会很明显,预计Q2反应会更加充分。议价能力取决于竞争格局,竞争激烈的子行业预计盈利波动会比较大。零部件领域的国产替代和全球化加速体现收入端下滑+费用端加大,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频现,中国企业凭借稳定的中国市场,加速推进市占率的提升。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对于重资产行业影响较大,同时新能源化加智能化要求企业投入不断加大,双重压力下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频现。中国零部件企业以稳定的中国市场为根基,加速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疫情影响下,整车厂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在部分领域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疫情影响下,部分零部件产品出现了断供现象,致使整车生产不得不中断。受此影响,整车厂在部分领域加速开拓国内备选供应商以备不时之需,推动了安全件等领域的国产化进程。重卡:行业下行风险弱化,氢能源未来有望成为最佳替代动力行业下行风险有望弱化,2022年下半年或将逐步企稳。重卡行业在经历2016-2020年连续五年景气上下周期后,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同比50%的大幅下滑,主要受国六切换等政策透支以及同期高基数影响。考虑到未来政策透支影响逐步减弱,行业下行风险亦将不断被弱化,2022年下半年起有望看到月度行业同比正增长。氢能源未来有望成为最佳替代动力。重卡新能源化进展慢于乘用车及客车,考虑到动力性以及场景等因素考虑,纯电重卡未必是重卡新能源的最优选择,随着氢燃料技术的示范化运营推广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氢能源有望成为重卡新能源的最佳选择。两轮车:国内大排高景气延续优质供给拉动需求,国内中大排超高景气。2022年2月两轮大排量(>250cc)摩托车销量2.3万辆,同增145%;1-2月累计销量4.8万辆,同增73%。结构上,400cc以上的车型增速明显快于行业,贡献一半左右增量(1-2月250cc以上的增量约2万辆,250cc-400cc和400cc以上各贡献1万辆左右增量),供需两端均呈现从入门级排量向中大排升级的趋势。新品周期助力,头部大排摩企表现亮眼。2022年春风中大排新品大年,400cc以上销量有望表现强势。02寻找边际增量市场,智能化是最确定方向弱化beta,寻找边际增量的alpha方向Beta因素扰动较多,短期看较难判断拐点,增长主要在边际增量的alpha方向。智能化是确定性最强方向,主要包括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在油价和电池价格大幅上涨下,混动车销量有望继续高速增长,带动产业链需求的超预期。在电动化领域,重点关注技术壁垒提升带动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以及供应从整车厂自产到向第三方市场转移的品类,包括高压快充、电驱动等。汽车智能化是最确定性方向智能化是乘用车的重要卖点,也是新盈利模式落地的关键相对低单品价格、低安全等级要求、强体验感受,智能座舱产品具有很强爆发性。座舱作为驾驶的空间主体,更容易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与驾驶员形成智能交互和驾驶感受,容易打造出差异化卖点;座舱的主要应用多联屏、声学系统、HUD等单价相对较低,能兼容中端车型因而具备广泛的客户群体;而座舱中除了车机外大部分产品的安全等级要求相对较低,开发周期相对短。综合看来,智能座舱的单品具备快速放量的基础。L2+级别的ADAS装配率开始加速提升,带动感知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的快速放量,执行端的线控应用也将加速渗透。2020年中国的ADAS装配主要以L0和L1级别为主,预计到2025年L2+级别渗透率将达到35%,在这个过程中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单车用量将持续提升;而在执行端,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对于制动和转向等产品的线控解耦要求更加强烈,带动线控制动和电子转向的加速渗透。其他车身电子包括车灯、天幕玻璃、空气悬架等渗透率也在加速提升。座舱智能化升级,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座舱产品正处于初级智能时代。全液晶仪表开始逐步替代传统仪表,少数车型新增HUD抬头显示、流媒体后视镜等,人机交互方式多样化,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但现阶段大部分座舱产品仍是分布式离散控制,即操作系统互相独立,核心技术体现为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智能座舱产品多元化,单车价值量提升3-7倍。传统座舱产品以机械仪表和车载音视频播放器为主,整体单车配套价值在2500元以下,而智能座舱融合触控、智能语音、视觉识别、智能显示等实现多模态交互,配套价值是传统座舱的3-7倍。智能座舱的两个方向:视觉&听觉视觉:智能手机时代的需求延伸,座舱大屏化、多屏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玩着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其对大屏产品的习惯逐步演变成了对座舱大屏化的需求,仪表盘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逐步从7寸升级到10寸以上,同时多屏化趋势也愈发明显。视觉:HUD的行业规模高速增长,国产替代正当时。听觉:造车新势力打造的多屏时代,新进入者塑造的音响时代。对于华为、小米、苹果等造车新进入者,打造新的卖点势在必行,音响会是很好的选择,在华为AITO的发布会上,音响系统被重点突出。自动驾驶有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层面自动驾驶是一整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具体包括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层面。感知层来感知周围环境,进行识别和分析,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决策层负责规划路径和导航;而执行层负责汽车的加速、刹车以及转向。自动驾驶分级有差异,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根据系统参与程度的差异,自动驾驶可以划分为L0-L5级,在L0-L2较低级别的智能驾驶可以通过ADAS功能来实现。在自动驾驶的路径下不同企业的选择上有差异,传统车企采用渐进的EASY模式,通过ADAS覆盖低级别自动驾驶,逐渐提升自动驾驶等级,科技型企业一开始就选择了hard模式,直接从L4甚至更高级别开始切入市场,抢占行业话语权。L2及L2+级别的ADAS装配率有望大幅提升DAS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根据罗兰贝格数据,2020年中国的ADAS装配主要以L0和L1级别为主,预计到2025年L2+级别的ADAS渗透率将达到35%,L2+的功能像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辅助等装配率也会大幅提升。感知层业绩具有爆发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执行层(线控制动、空气悬架)高壁垒、渗透率逐步提升。新一代混动产品爆发在即,发展混动战略意义非凡新一代混动产品力大幅提升,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从比亚迪DMI开始彻底解决了亏电状态下的油耗问题,同时性价比提升。另外长城、吉利等整车厂纷纷推出新一代混动,供给更加丰富。外部环境方面,双积分政策施压,叠加智能化浪潮需要,推动了混动产品需求提升。混动能缓解新能源快速发展中的痛点与社会问题。包括缓解充电难与里程焦虑、缓解双积分压力、支撑内燃机产业顺利过渡等。综合多种因素,混动行业有望迎来一轮爆发期。混动系统复杂,对比燃油与纯电均有增量部件混动系统与燃油车型动力系统相比:增量部件主要在混动专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高压系统相关部件,PHEV还有充电装置的增加,发生变化的发动机与变速箱的新增或变化部件(EGR、齿轮等)、热管理等。混动系统与纯电动力系统相比:增量部件主要在混动专用发动机、变速器与混动系统控制器等部件,出现变化为新能源

电机、电控的难度与数量、动力电池容量则有一定减少。高压快充:高续航里程已来,高压快充亦然在路上借助高压快充解决充电难题将成为行业趋势,高压系统技术升级带来总量和竞争格局的双重优化。2021年起,车企加速推出高压快充来解决充电难题。随着超级充电桩标准的落地,叠加配套高压组件的技术进步,未来几年高压快充车型将加速推出带动相关零部件的快速增长,同时技术门槛的提升也有助于市场份额向技术优势企业集中。电驱动:技术迭代、规模经济、响应能力,本土第三方突围技术不断迭代、规模经济以及快速响应能力多重因素下,本土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有望逐步崛起。电机电控技术路线在不断升级演进,在技术改变期间,整车自研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从规模经济的角度,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稳定在5万辆/月以上的销量,大部分车企的销量在1万辆/月左右,自供电驱动的成本劣势将会愈发明显;而在和日本电产等巨头的竞争中,本土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将得到凸显。综合来看,我们判断本土第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