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人教版必修上册登高人教版必修上册1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2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3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2.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4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格律诗相关知识。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创作及文学成就。3.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4.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格律诗相关知识。5导

入积累杜甫名句,导入新课。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白》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蜀相》导入6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赠花卿》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1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71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16.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17.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18.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19.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弟舍》1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8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文

识1.作者简介:文学常识9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

,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102.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2.律诗11写作背景1.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写作背景1.背景:122.名家点评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2.名家点评13内

读(一)整体感知:1.翻译诗歌: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明确:白话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14(二)诵读体味:范读、指名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明确:朗读节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诵读体味:15(三)分析结构:思考,自由朗读诗歌,思考,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明确:感情字:悲层次: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三)分析结构:16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17(四)赏析前四句1.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诗歌意象及对应特点:风——急

天——高

猿——哀渚——清

沙——白

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语言特点:精炼。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四)赏析前四句182.思考,你认为这四句诗中哪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可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的角度分析)明确:示例: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2.思考,你认为这四句诗中哪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可从19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20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无边、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这写出了秋景的萧索。不尽、滚滚——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213.小结前四句: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3.小结前四句:22(五)鉴赏后四句1.思考,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万里”指远离故乡;“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五)鉴赏后四句232.小结后四句: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2.小结后四句:24(六)鉴赏诗人形象:思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六)鉴赏诗人形象:25(七)归纳主题:思考: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全诗抒了什么情?明确: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触情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七)归纳主题:26(八)总结艺术特色讨论: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明确:1.联联对偶,句句押韵。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八)总结艺术特色27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28(九)课堂小结:《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九)课堂小结:29拓展探究1.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杜甫画像,请你认真阅读这幅画像并结合你对杜甫的认识与理解,刻画出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100字。拓展探究1.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杜甫画像,请你认真阅读这幅画像并30示例风急天高,残阳西下,淡云渐染。杜甫,你为何如此的孤独、忧郁?我知道,是身世的飘零,为国事的渐衰。你愁眉紧锁,如一抹挥之不去的浓云久久地笼罩在你那沧桑的额头。你的目光幽然,若有所思;你的两鬓霜染,面容憔悴;那稀疏的胡须在秋风中瑟瑟作抖。你注视着远方,用目光亲抚着这一片你深爱着的大地,然天空地迥,你越发地孤寂。你双手抱膝,宽大而陈旧的衣袍却永远罩不住你那旷世的傲骨。秋风为你的飘泊而痛苦,淡云为你贫病的窘境而忧愁,苍石为你难酬的壮志而低泣,但你依然用高远的目光寄托着对盛世的期盼。示例312.2012年3月,“诗圣”杜甫成了“微博红人”。在一组对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杜甫画像进行的“再创作”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并由此引发网络热议与集体围观。请你发表看法,阐述理由。(字数不少于30字)2.2012年3月,“诗圣”杜甫成了“微博红人”。在一组对高32明确(这到底是经典的亵渎、娱乐的泛滥,还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信手涂鸦?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观点一:A对文化的恶搞,对人物的穿越,反映了当前一个时代的浮躁!恶搞杜甫,戏谑严肃事物,模糊边界,这是反智狂欢。会消解孩子们的敬畏之心。呼吁网友对杜甫以及传统文化保持尊重。B杜甫精神是民族精神之光,决不允许抵毁其形象。经典是不能亵渎的,创造了经典的伟人当然更不能亵渎。娱乐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明确(这到底是经典的亵渎、娱乐的泛滥,还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信33观点二:A对所谓“圣物”开些并无恶意的玩笑,未必真是亵渎神圣。真正的亵渎,是随意封神造圣并且垄断对神圣的解释权,是对各种造神行为不假思索地接受。娱乐同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所蕴含的幽默感常常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某些人努力维持的“伪神圣”化为无形。B孩子们信手涂鸦的“恶搞”只是娱乐,无伤大雅。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对这类娱乐的道德审判。因为即使是不自觉的道德审判也预设了这样的前提:未经允许,不准娱乐。娱乐的泛滥,未必消解神圣;娱乐禁区的林立,只会制造太多迫人敬畏、禁人思考的伪神圣。观点二:A对所谓“圣物”开些并无恶意的玩笑,未必真是亵渎神圣34观点三:与流行于亚洲欧美的“漫画减压”风一样,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这个事件并非诋毁杜甫形象或不尊重,更多体现出在校学生和网友对教科书人物形象再创造的欲望。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多年不变,很难满足接受流行文化长大的学生的审美需要,学生想要再创造“娱乐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杜甫涂鸦现象,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提醒: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无聊感。观点三:与流行于亚洲欧美的“漫画减压”风一样,通过涂鸦来发泄35课后作业将《登高》改写成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课后作业将《登高》改写成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36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37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38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39登高杜甫登高杜甫4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41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42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43

杜甫简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杜甫简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44

杜甫简介(二)困居长安时期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杜甫简介(二)困居长安时期45

杜甫简介(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逃出长安,但战乱和饥荒让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丢官入蜀。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去世,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杜甫简介(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6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47杜甫人称“诗圣”,文为“诗史”。杜甫人称“诗圣”,文为“诗史”。48名句回味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自经丧乱少睡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长夜沾湿何由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6.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5.4.名句回味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49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重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501、给形近字注音:

渚()清霜鬓()

诸()位发髻()

姓褚()鬃()毛

2、解释字词含义:

飞回:

落木:新停:预习展示zhǔzhūjìchǔzōngbìn盘旋而飞刚刚停止落叶1、给形近字注音:

渚()清51诵读感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诵读感知

风急天高猿啸哀,52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那些词描写的?给人什么感觉?

首联分析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那些词描写的?给人什么感觉?首联5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风急天高猿啸哀,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54颔联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衬托出人的生命更加短暂

颔联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55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归类。颈联分析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归类56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登台,求长寿;独登台,无亲朋也。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羁旅之思暮年之叹孤独之愁疾病之痛作客,羁旅也;羁旅之思暮年之叹孤独之愁疾病之痛57尾联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尾联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58但是此时老人却不能喝酒了,这愁闷可要怎么了却、怎么消解呢?所有这些都无法消解,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老人的心头。但是此时老人却不能喝酒了,这愁闷可要怎么了却、怎么消解呢59

带着这种愁苦之情自读全诗。

60拓展延伸:从《登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将其改写成散文。拓展延伸:从《登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将其改写成散文。61改写展示

站在高台上看,天很高。感觉风很猛。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声。小洲里的水清澈透明,岸边是白色的沙地,沙地上空有一只小鸟在盘旋飞转。眼前不时的有落叶在呼啸的秋风中飞舞,无边无际。野马般的江水,奔腾而来,无止无休。我经常在千万里远的他乡漂泊,身处异地,此情此景,令人感受到了这个秋天多么的悲凉。更何况在我风烛残年,年迈多病!经历了国运艰难、人生坎坷,我穷愁潦倒,不能借酒浇愁,只好独自登台排解心中的苦痛!改写展示

站在高台上看,天很高。感觉风很猛。622、试比较《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在风格上的不同。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积极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沉郁顿挫、满怀感伤2、试比较《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在风格上的不同。积6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64登高人教版必修上册登高人教版必修上册65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66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67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2.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68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格律诗相关知识。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创作及文学成就。3.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4.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格律诗相关知识。69导

入积累杜甫名句,导入新课。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白》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蜀相》导入70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赠花卿》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1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711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16.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17.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18.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19.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弟舍》1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72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文

识1.作者简介:文学常识73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

,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742.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2.律诗75写作背景1.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写作背景1.背景:762.名家点评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变。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2.名家点评77内

读(一)整体感知:1.翻译诗歌: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明确:白话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78(二)诵读体味:范读、指名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明确:朗读节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诵读体味:79(三)分析结构:思考,自由朗读诗歌,思考,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明确:感情字:悲层次: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三)分析结构:80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81(四)赏析前四句1.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诗歌意象及对应特点:风——急

天——高

猿——哀渚——清

沙——白

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语言特点:精炼。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四)赏析前四句822.思考,你认为这四句诗中哪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可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的角度分析)明确:示例: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2.思考,你认为这四句诗中哪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可从83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84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无边、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这写出了秋景的萧索。不尽、滚滚——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853.小结前四句: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3.小结前四句:86(五)鉴赏后四句1.思考,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万里”指远离故乡;“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五)鉴赏后四句872.小结后四句: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2.小结后四句:88(六)鉴赏诗人形象:思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六)鉴赏诗人形象:89(七)归纳主题:思考: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全诗抒了什么情?明确: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触情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七)归纳主题:90(八)总结艺术特色讨论: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明确:1.联联对偶,句句押韵。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八)总结艺术特色91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92(九)课堂小结:《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九)课堂小结:93拓展探究1.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杜甫画像,请你认真阅读这幅画像并结合你对杜甫的认识与理解,刻画出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100字。拓展探究1.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杜甫画像,请你认真阅读这幅画像并94示例风急天高,残阳西下,淡云渐染。杜甫,你为何如此的孤独、忧郁?我知道,是身世的飘零,为国事的渐衰。你愁眉紧锁,如一抹挥之不去的浓云久久地笼罩在你那沧桑的额头。你的目光幽然,若有所思;你的两鬓霜染,面容憔悴;那稀疏的胡须在秋风中瑟瑟作抖。你注视着远方,用目光亲抚着这一片你深爱着的大地,然天空地迥,你越发地孤寂。你双手抱膝,宽大而陈旧的衣袍却永远罩不住你那旷世的傲骨。秋风为你的飘泊而痛苦,淡云为你贫病的窘境而忧愁,苍石为你难酬的壮志而低泣,但你依然用高远的目光寄托着对盛世的期盼。示例952.2012年3月,“诗圣”杜甫成了“微博红人”。在一组对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杜甫画像进行的“再创作”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并由此引发网络热议与集体围观。请你发表看法,阐述理由。(字数不少于30字)2.2012年3月,“诗圣”杜甫成了“微博红人”。在一组对高96明确(这到底是经典的亵渎、娱乐的泛滥,还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信手涂鸦?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观点一:A对文化的恶搞,对人物的穿越,反映了当前一个时代的浮躁!恶搞杜甫,戏谑严肃事物,模糊边界,这是反智狂欢。会消解孩子们的敬畏之心。呼吁网友对杜甫以及传统文化保持尊重。B杜甫精神是民族精神之光,决不允许抵毁其形象。经典是不能亵渎的,创造了经典的伟人当然更不能亵渎。娱乐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明确(这到底是经典的亵渎、娱乐的泛滥,还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信97观点二:A对所谓“圣物”开些并无恶意的玩笑,未必真是亵渎神圣。真正的亵渎,是随意封神造圣并且垄断对神圣的解释权,是对各种造神行为不假思索地接受。娱乐同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所蕴含的幽默感常常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某些人努力维持的“伪神圣”化为无形。B孩子们信手涂鸦的“恶搞”只是娱乐,无伤大雅。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对这类娱乐的道德审判。因为即使是不自觉的道德审判也预设了这样的前提:未经允许,不准娱乐。娱乐的泛滥,未必消解神圣;娱乐禁区的林立,只会制造太多迫人敬畏、禁人思考的伪神圣。观点二:A对所谓“圣物”开些并无恶意的玩笑,未必真是亵渎神圣98观点三:与流行于亚洲欧美的“漫画减压”风一样,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这个事件并非诋毁杜甫形象或不尊重,更多体现出在校学生和网友对教科书人物形象再创造的欲望。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多年不变,很难满足接受流行文化长大的学生的审美需要,学生想要再创造“娱乐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杜甫涂鸦现象,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提醒: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无聊感。观点三:与流行于亚洲欧美的“漫画减压”风一样,通过涂鸦来发泄99课后作业将《登高》改写成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课后作业将《登高》改写成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10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10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10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103登高杜甫登高杜甫10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105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106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107

杜甫简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杜甫简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108

杜甫简介(二)困居长安时期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杜甫简介(二)困居长安时期109

杜甫简介(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逃出长安,但战乱和饥荒让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丢官入蜀。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去世,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杜甫简介(三)陷贼和为官时期110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