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酯工业竞争格局的演变_第1页
中国聚酯工业竞争格局的演变_第2页
中国聚酯工业竞争格局的演变_第3页
中国聚酯工业竞争格局的演变_第4页
中国聚酯工业竞争格局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46中国聚酯工业竞争格局的演变一、聚酯工业现状我国聚酯(主要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工业化生产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76年以后,随着数套大型引进装置的建成投产,聚酯工业步入快速成长期;九十年代起,境外以及台湾一些企业看到我国聚酯聚合与下游抽丝之间缺口较大,相继投资设立聚酯厂,因此,聚酯工业得到迅猛发展。1999年至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民营聚酯企业激增,聚酯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到今年6月底,民营企业的聚酯聚合能力已经占全国总能力四成以上,今后还要大幅度增加。根据我们粗略统计的结果,基本与中国化纤信息网的数据吻合。从最近3、4年全国聚酯聚合能力扩增情况来看,1999年底和2000年底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99%和29.24%,2001年底的年增长率甚至创下了48.13%极高的速度,各类聚酯产品(包括瓶用切片和涤纶长丝及短纤)的产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纤维用聚酯出现了装置开工率下降、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情况。由于上半年许多瓶用聚酯装置集中建成投产,其中包括民营企业的介入,特别是不少小聚酯装置后接增粘设备,使得瓶用聚酯的生产能力迅猛扩大,在年内重现了纤维用聚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表现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的局面。1.聚酯聚合能力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聚酯工业的规模独占世界鳌头。截至2002年6月底,聚酯聚合物的总生产规模大约已经达到979.7万吨,非常接近年产1000万吨的水平,到年底稳超千万吨的大关。根据中国化纤信息网的预测,到2002年底和2003年底我国聚酯聚合能力将分别达到1108.8万吨/年和1350-1400万吨/年的水平。表1我国聚酯聚合能力的变化情况(单位:万吨/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6月底生产能力70.8120.4211.5384.2594.5880.7979.7年增长率27.819.329.248.111.62.聚酯聚合物产量随着国内聚酯生产能力和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聚酯聚合物(熔体)的产量同步上升。2001年的聚酯聚合物产量已经达到632万吨,估计2002年将超过700万吨,比上年增长11%以上,连续几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自1985年以来,聚合物产量一直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表2我国聚酯聚合物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万吨/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产量45.491.8179.1369.5516.5632.5年增长率10.417.616.722.5

参考资料:中国化纤信息网邢庭之“全国化纤产销运行概况”等

3.产品结构目前,除了聚酯(PET)工程塑料外,其他聚酯系列产品在我国均有所生产。其中,不仅是聚酯聚合物,而且包括下游涤纶长丝和短纤在内的生产能力,如今都居于世界首位;聚酯包装用树脂的生产能力现在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聚酯薄膜的生产能力从1990年的世界第12位,一举跃升到目前的第5位,前4位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将超过印度,升至第4位。表31990与2001年我国各类聚酯产品构成情况比较(单位:万吨,%)长丝短纤瓶用树脂薄膜其它树脂1990200119902001199020011990200119902001生产能力42.2632.283.0310.03.9102.03.010.60.53.4所占比重31.859.862.629.32.99.62.31.00.40.3产量42.0390.862.2241.83.065.01.37.70.53.4所占比重38.555.157.134.12.89.21.21.10.50.5

来源:中国化纤信息网,PCI年报

4.主要聚酯链产品的供需及贸易

近几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聚酯切片和涤纶纤维生产、消费和贸易国,进口呈下降趋势,自给水平不断提高,彻底消除了过去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然而,我国聚酯主要原料PTA和EG的生产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缺口,根本不能满足聚酯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国内PTA和EG自给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逐年下降,对进口货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表4我国聚酯聚合物的供需及自给情况(单位:万吨,%)聚合物生产能力聚合物产量装置利用率切片进口量切片出口量表观消费量自给率198570.845.464.113.00.058.477.71990120.491.876.218.20.4109.683.81995211.5179.184.726.45.7199.889.61999460.0442.196.134.42.1474.493.22000594.5516.586.933.50.2549.893.92001880.7632.571.812.30.4644.498.2

参考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等。表5我国涤纶长丝的供需及自给情况(单位:万吨)生产能力产量装置利用率进口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自给率%19857.17.3102.821.40.028.725.4199042.242.099.56.30.048.387.01995139.6102.273.241.90.8143.371.31999360.0273.375.930.71.6302.490.42000451.5319.170.740.21.9357.489.32001632.2390.861.828.32.0417.193.7参考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等。表6我国涤纶短纤的供需及自给情况(单位:万吨,%)生产能力产量装置利用率进口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自给率198549.644.389.315.00.059.374.7199083.062.274.915.30.377.280.61995118.792.277.734.20.8125.673.41999220.0169.176.953.10.4221.876.22000250.0197.479.062.20.2259.476.12001310.0241.878.052.40.6293.682.4参考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表7我国PTA的供需及自给情况(单位:万吨,%)生产能力产量装置利用率进口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自给率198526.118.972.413.00.031.959.2199071.139.355.332.61.870.156.11995111.190.581.540.11.3129.370.01999163.0164.1100.7154.20.0318.351.62000221.0194.287.9250.50.0444.743.72001225.5220.897.9311.70.0532.541.5参考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等。表8我国EG的供需及自给情况(单位:万吨,%)生产能力产量装置利用率进口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自给率1985n.a.9.6n.a.n.a.n.a.n.a.n.a.199036.028.478.97.91.035.380.5199551.945.687.920.50.565.569.6199992.684.491.156.70.0141.159.8200092.690.898.1104.90.0195.746.42001107.693.086.4159.70.2252.536.8参考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等。表92001年聚酯切片国内销售流向位次销往地销量(吨)占总销量%位次销往地销量(吨)占总销量%1浙江76631827.9515湖南156030.572江苏71076925.9216湖北150170.553广东30390611.0817天津138430.504辽宁2291208.3618广西117260.435山东1815566.6219吉林106150.396上海1199744.3820山西94780.357福建629692.3021宁夏73400.278江西561652.0522陕西47380.179北京432061.5823河北43630.1610黑龙江407181.4824重庆43570.1611四川343791.2525安徽39960.1512新疆321241.1726内蒙34710.1313海南268010.9827贵州17040.0614河南253850.9328其他24660.09注:据中国化纤协会对27家化纤企业2001年1-12月销售的274.21万吨聚酯切片流向所作的汇总分析。参考资料:中国化纤信息网邢庭之"全国化纤产销运行概况"等表102001年涤纶长丝国内销售流向位次销地销量(吨)占总销量%位次销地销量(吨)占总销量%1浙江75704144.0011黑龙江122560.712江苏44411825.8112四川88570.513广东23481913.6513天津76470.444福建742374.3114新疆57100.335山东498072.8915重庆30580.186上海347042.0216湖北27530.167辽宁256491.4917江西25150.158河南188021.0918山西21200.129河北158560.9919湖南20100.1210安徽158250.9220其他28670.17注:据中国化纤协会对62家涤纶长丝生产企业2001年销售的172.07万吨涤纶丝流向进行的汇总分析。参考资料:中国化纤信息网邢庭之"全国化纤产销运行概况"等表112001年涤纶短纤维国内销售流向位次省(市)销量(吨)占总销量%位次省(市)销量(吨)占总销量%1江苏31020522.9415湖南251911.862浙江13687110.1216山西208151.543山东1121368.2917重庆179301.334湖北1056897.8218北京177711.315河南946167.0019江西158161.176四川753875.5820天津155121.157河北666384.9321广西132350.988上海638174.7222吉林46480.229辽宁569034.2123贵州37710.2810黑龙江559924.1424甘肃26020.1911广东441803.2725云南24490.1812安徽336742.4926新疆14630.1113陕西272112.0127内蒙10140.0714福建253391.8728其他13130.10注:据中国化纤协会对24家化纤生产企业2001年1-12月累计销售的135.22万吨涤纶短纤维流向进行的汇总分析。参考资料:中国化纤信息网邢庭之“全国化纤产销运行概况”等表122002年10月聚酯切片及涤纶纤维的国内销售流向聚酯切片涤纶长丝涤纶短纤销往地区所占比例%销往地区所占比例%销往地区所占比例%江苏32.74浙江49.49江苏19.53浙江24.73江苏28.44湖北9.56广东13.79广东13.08浙江8.60辽宁7.21福建5.52山东8.08上海4.01上海2.29四川5.85福建2.72山东1.82河北5.16山东2.61河南5.05江西1.59福建4.93黑龙江1.02黑龙江4.60海南1.56上海4.44辽宁3.25湖南2.98广东2.58安徽2.32陕西2.03参考资料:中国化纤信息网邢庭之“全国化纤产销运行概况”等5.当前聚酯产业的特点聚酯业大而不强。我国聚酯的生产发展很快,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到2002年6月底聚酯聚合生产能力达到了近1000万吨/年的水平,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聚酯生产国,同时是全球聚酯生产的中心。但近几年,随着大批民营企业的蜂拥介入,聚酯常规产品的总量相对过剩,在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聚酯生产的效益大幅度下滑,迫使相关企业不得不进行调整,但产品、装备技术开发能力在调整中并没有占到突出位置。行业结构调整基本是聚酯生产向高集约化程度方向发展,延伸一体化的上下游生产链;聚酯及聚酯纤维生产设备的发展向更高效高速优质化、大型连续短程化、自动省力化方向发展。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为3.72亿元,相比2000年亏损额上升25.58%。聚酯产品结构与世界水平差距明显。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聚酯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聚酯生产强国,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常规普通产品,许多高科技高功能高附加值产品仍不能生产,依然靠进口解决。仅就涤纶纤维来说,发达国家的纤维差别化率是我国的两倍。非纤产品产量占聚酯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今年以来,瓶用聚酯生产能力发展很快,聚酯薄膜生产却增加不多,普通注塑用PET已经开始生产,而工程塑料用PET仍然是空白。国内聚酯产业区域化。据国家纺织工业局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化纤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84%,以江苏、浙江两省的化纤产量最大,合计占全国化纤总产量的49%左右。2001年全国涤纶长丝的生产量为390万吨,匡算浙江就约占全国总产量40%以上。在浙江,民营企业已成为涤纶长丝行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2001年全国化纤企业销售收入前50名中,浙江就占10家,均为涤纶长丝生产企业。这种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投资方式,主要是浙江的企业资本结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方式灵活,有许多优势推动涤纶长丝产业的发展。一是浙江有发达的纺织业,仅绍兴市就有纺织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有25万,年产化纤布20~25亿米,占全国的15%。另外萧山、桐乡、平湖、海宁、宁波、杭州、湖州都是纺织业的发达地区,在浙江以形成了对纺织材料需求的大市场。二是浙江拥有全国数个纺织品销售的集散地,浙江年销售成交额达200亿元,全国最大的绍兴轻纺城市场,年成交额近百亿元。小聚酯占据半壁江山,有向半连续方向发展的倾向。目前,聚酯及纤维企业达到349家,反映出的问题是整个聚酯行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低、劳动生产率低。近两年来,小聚酯装置在国家严格明令禁止下仍快速发展,目前年产规模在6万吨以下和采用间歇法工艺路线的小聚酯装置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聚酯总量的50%,造成装置的平均生产能力很低,难以发挥规模效益。据测算,目前条件下,小聚酯装置单位产能投资比大聚酯约低20%,但运行能耗增高约30%,损耗多10%以上,产品质量低。当前,即使是国内先进的聚酯企业的人均资产和人均销售额仅为世界先进企业的1/6左右。今年6月份小聚酯开工率只有40%,造成大批小聚酯生产能力闲置,为此有部分小聚酯生产厂准备上固相增粘来生产聚酯包装材料,这样小聚酯的竞争将要波及到非纤聚酯领域。但中国化纤协会正和国家计委、国家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准备制定的生产瓶级聚酯行业标准对小聚酯来说是一个不利的消息,事实上小聚酯增加固相增粘装置并不能解决小聚酯产品质量差及单耗高的基本矛盾,仅仅转移聚酯纤维级供需矛盾到非纤级聚酯。解决小聚酯的出路只有将间歇工艺改造为半连续缩聚工艺。半连续聚酯缩聚装置我国尚未见到工业化生产,但国外工厂工艺已十分成熟,如韩国东谷化纤公司、巴基斯坦ICI的聚酯工厂都有半连续缩聚装置在生产,其聚酯切片质量和大聚酯一样,单耗也十分接近。半连续缩聚为我国间歇法小聚酯可能提供改造的方向。如果目前停产或即将停产的小聚酯重新运转将会对我国聚酯市场造成不小冲击。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艰难,民营外商投资企业茁壮成长。除中石油、中石化系统的聚酯企业(主要有辽化、天化、上海石化、仪化、洛化、乌石化等)外,生产厂家均分布在纺织业发达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及山东等沿海地区。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企业经营业绩并不理想;在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有些正在被重组,有的正申请破产,其余的也是惨淡经营。而民营、外商投资企业却是产能不断升级,从占天时地利的江苏、浙江地区引发,带动从南到北聚酯及其相关产品产能的全面铺开。民营企业生产在产业链上有向上下游延伸趋势,聚酯直纺涤纤生产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改组步伐进一步加快,产能较小、设备落后、开发能力薄弱的聚酯及涤纶纤维企业生存空间逐步缩小,生产企业总体家数将逐步趋于减少。PX的发展规划落后PTA的项目建设。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聚酯主要原料PTA和EG的生产与下游聚酯聚合能力严重不配套,自给率过低,原料工业的发展大大滞后,造成我国聚酯原料的供应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严重受制于人,使国内众多聚酯企业成为境外聚酯原料生产厂家利润提供者。这种情况是到了非要迫切解决的程度,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加盟将会在未来三五年使PTA市场竞争激烈化,而EG和PX的瓶颈效应将明显化。二、聚酯工业生存环境的变迁我国聚酯工业自从诞生起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较长的时期内,其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原因是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执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以后,尽管整个聚酯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壮大,目前我国聚酯工业面临的形势却愈来愈复杂。

1.诞生初期由于是新生的重要原料产业,得到国家的全力支持,所处环境比较有利。新中国成立以后,纺织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纺织原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内农业提供的天然纤维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为了增加纺织原料的供应量,国家开始重点发展化纤生产,特别对聚酯及其纤维的研制和生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只是在此期间遇到文化大革命,当时不稳定的政治形势对聚酯生产和技术开发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由于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处于萌芽状态的我国聚酯工业生存环境还不算差。其产品由于产量很小且供不应求,完全没有竞争。此阶段国内技术很不成熟,采用当时开发的工艺生产物耗和能耗较高、三废较多,随着后来先进技术的引进,这些老工艺逐步被改造或被淘汰。不过当时的厂家为后来我国聚酯工业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储备了一批技术人才。2.成长阶段因产品紧缺又受到国家各方面政策的优惠和照顾,具有很好发展条件。1973年以后,随着国内人口大幅度增长,为了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保证人民群众的穿衣需要,国家在资金人才调配、技术设备引进上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扶持聚酯工业。随后中央又制定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为聚酯工业的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直到“七五”计划完成这段时期是我国聚酯工业发展历史上所具条件最好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仪征化纤等采用引进的当时属于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大型聚酯及其纤维的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的投产,标志着我国聚酯工业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因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及较高的进口关税,同时产品又供不应求、属于卖方市场,除了时而受进口货的冲击外,国内几乎不存在竞争现象,聚酯企业效益显著,向国家上缴了大量利税,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3.大发展阶段聚酯工业超常发展,企业陷入激烈竞争。入八、九十年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聚酯厂家看到中国市场蕴含的极大潜力,他们抓住中国生产和需求快速增长的机会,瞄准中国市场,大力扩充本国(地区)聚酯产品生产能力,利用设备规模和技术及成本上的优势,大量向中国低价倾销聚酯产品,结果严重扰乱中国市场,使中国的聚酯企业深受打击,不少厂家被迫停产甚至关门。在遭到中国政府的有力打击之后,境外厂家改变策略,在自身市场已饱和、本国(地区)竞争恶化的情况下,利用中国改革开放提供的机遇,纷纷转向中国境内以独资或合资方式设厂生产聚酯产品,与境内企业展开了面对面的较量,使原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自从1998年7月我国开始严打化纤产品及其原料的走私并且开展了反倾销工作以后,境外聚酯产品在我国低价倾销的势头很快得到了遏制,国内聚酯的供需出现缺口,行情好转,赢利水平上升。由于此时聚酯聚合生产技术已经国产化,国内聚酯装置投资门槛降低,建造周期大大缩短,投资成本较以往大幅度减少,引发众多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个体企业)纷纷投资建造中小型、以至10到15万吨聚酯装置。随着其他所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大批加入,我国聚酯工业超常发展,生产能力急剧增加。目前已经造成聚酯产品供应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盈利大幅度减少。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国家调控能力大大下降,国有聚酯企业得到的保护和优惠越来越少,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同其他企业在相同基础上进行竞争。4.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使国内聚酯企业置身于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去年11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从此我国的市场将更加开放。随着聚酯产品的关税逐年调降,各种非关税壁垒逐步并将全部取消,境外同类产品将长驱直入,进口货的增加将给国内聚酯业带来负面影响。入世后我国将给予外国公司贸易权和分销权(包括批发、零售、运输等),更有利于国外公司打开中国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加速国外聚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渗透。这远远超过关税减让给国内聚酯企业带来的压力,对国产聚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构成极大的威胁。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三大政策壁垒,即这类企业到中国投资,不再需要中方资本占有相当的比例;中国政府将不再对这类企业进行使用外汇的限制;同时不再强制规定企业产品外销的比例。中国还将对三资和民营企业实行同等国民待遇,国有企业将不再享受特殊照顾,所有企业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竞争。国内聚酯市场份额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目前国内聚酯生产能力出现过剩,聚酯工业进入成熟阶段,竞争的重点由量转为质的竞争。在市场经济规则之下,由于国内许多聚酯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同国外企业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内聚酯企业只有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差别化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增强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国内许多装置达不到规模要求、管理不善、技术水平低、产品开发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下以及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的聚酯企业势必难逃被淘汰的厄运。表13我国聚酯工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发展历程分类初始萌芽阶段快速成长阶段超常发展阶段成熟调整阶段起止时间1966-19751976-19981999-20012001年底以后大环境文化大革命对生产、科研有消极影响执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扫清了发展生产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的障碍深化改革、实施市场经济,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政府调控能力降低加入WTO,市场全面开放,一切同国际接轨,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竞争具体环境国家重视纺织原料的生产,对聚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在人才资金设备等给以重点支持;国内生产很少,每年不得不免税进口一定数量的聚酯及其纤维;

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不存在竞争。本阶段开始时政府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国内生产增加,仍供不应求;周边国家和地区大力扩充聚酯生产并出口我国;国内企业受到进口货的冲击,面临外来的竞争;国家对聚酯产品采取较高关税和进口配额等措施保护国内企业。政府积极反走私和反倾销后,聚酯聚合与后道需求有较大缺口;政府虽三令五申要严控聚酯能力的扩大,但效果不佳;民营企业大批涌入聚酯业,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并开始过剩;国内竞争加剧,形势变得复杂;国家逐年调降关税以适应入世要求。入世后聚酯切片及其产品的关税持续调降、配额管理将逐步取消;全球聚酯能力过剩,中国市场准入量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继续扩大能力,供过于求矛盾加剧;政府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企业在相同基础上竞争,优胜劣汰。表14中美市场准入协议中与聚酯相关的货品非关税措施货品名称非关税措施种类非关税措施最终取消时间初期准入量(万吨)年配额增长率(%)聚酯切片许可证、配额2001.1.128.415聚酯长丝许可证、配额2001.1.152.915合纤丝束许可证、配额2001.1.111.315聚酯合成纤维短纤许可证、配额2001.1.185.215来源:中国化纤经济信息表15中美市场准入协议中与聚酯相关的货品税表货品名称基期税率(%)约束税率(%)实施时间对二甲苯8220051,2-乙二醇1472003对苯二甲酸166.52008对苯二甲酸二甲酯96.52001聚酯切片166.52008聚酯长丝丝束1952004聚酯合成纤维短纤1952004来源:中国化纤经济信息表16中美市场准入协议中与聚酯相关的货品税表(%)货品名称年度实施进度安排00年01年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07年08年对二甲苯7.06.05.04.03.02.01,2-乙二醇12.310.58.07.0对苯二甲酸14.913.912.811.810.79.78.67.66.5对苯二甲酸二甲酯7.86.5聚酯切片14.913.912.811.810.79.78.67.66.5聚酯长丝丝束16.213.410.67.85.0聚酯合成纤维短纤16.213.410.67.85.0来源:中国化纤经济信息三、不同所有制聚酯企业竞争格局的演变根据目前不同性质所有制划分,我国聚酯企业主要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港台商独资)企业及民营企业三大类。依据笔者最近的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6月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聚酯聚合能力为453.2万吨,占全国总能力的46.3%,三资企业约为144万吨,占14.7%,民营及其他性质的企业为382.5万吨,占39.0%。三资和民营企业的能力合计起来已经超过全国的半壁江山,改变了九十年代以前,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在聚酯行业三足鼎立、相互进行竞争的格局。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1973年起,我国有计划地引进了一大批聚酯原料装置和聚酯生产技术与装置,1976年以后相继投产,标志着聚酯工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聚酯企业绝大多数是属于中国石化总公司(上海石化、辽阳石化、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等)和属于当时纺织部(仪征化纤、济南化纤、佛山化纤、黑龙江涤纶厂等)的国有企业。此时的聚酯工业完全由国有企业占有,尚未出现其他所有制聚酯企业。如今,上述企业已从一统天下的地位转变为所占的比例不足1/2,但仍然是我国聚酯产业的中坚力量,继续主导着聚酯及其下游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工作,对聚酯产品市场仍然起着中坚力量的作用。国有及国有控股的聚酯企业典型代表性企业有上海石化、辽阳石化、仪征化纤和龙涤集团。2.三资企业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聚酯聚合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后道抽丝装置的需要,限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国家鼓励外商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在我国从事聚酯产品的生产。境外一些企业,特别是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企业在当地聚酯市场已经饱和并且难以扩大的情况下,同时为了绕过关税的壁垒以及避免反倾销反走私的打击,相继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的聚酯企业,设立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早期的三资聚酯企业有与德国吉玛公司合资的上海联吉公司以及中日美三国四方合资的广州亚美聚酯公司。最早的外商独资聚酯企业当属台湾东帝士集团通过印尼厂商转投资的翔鹭涤纶纺纤(厦门)公司,该公司于1995年投产。此后的三资企业有杜邦(苏州)聚酯公司、青岛高合公司、东丽合纤(南通)公司以及1998年投产的最后一家三资企业--远东工业(上海)公司等。鉴于1998年以后国内众多企业计划上聚酯项目,国家为了防止盲目扩大聚酯生产能力,发出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和管理聚酯项目的审批,同时把聚酯业列为限制境外企业投资的行业。这样外商就不容易直接对我国聚酯业进行投资。因此,九十年代以后,我国聚酯业中出现了与国有所有制不同的企业群体--三资所有制聚酯企业。当然,在此之前就有一些境外企业在我国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涤纶短纤和长丝的生产和经营。目前,虽然三资聚酯企业为数不多,占聚合总能力的比重不足15%,不过随着境外企业在我国展开聚酯的生产,其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市场,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它们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给我国聚酯业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促进了国内原有企业强化管理、深入改革、注重技术开发和创新工作、改变官商作风、改进营销策略等,为国内企业提高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起了较大的作用。三资聚酯企业的典型代表企业有远东工业(上海)公司、东丽合成纤维(南通)公司、翔鹭涤纶纺纤(厦门)公司。3.民营企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国内城市集体和农村乡镇所有的一些企业在涤纶纤维供应紧缺的情况下,积极介入这类产品的生产,在短纤获利好的时候从事切片纺短纤的生产,当短纤获利下降时又转投资获利较多的长丝生产。到九十年代初期,就有些乡镇企业采用惠通等公司开发的国内技术以间歇法涉足聚酯聚合物的小规模生产,上述企业中有一部分则是后来的民营聚酯企业前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实施,集体和乡镇企业纷纷改制转变为民营企业。在1998年底以前,拥有聚酯装置的民营企业不太多,其生产能力仅占总量的10%左右。近几年来,受利益的驱动,国内民营企业(包括一些生产涤纶长丝和短纤的民营企业)在国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下,依然大批涌入聚酯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其聚合能力已经接近全国总能力的40%,形成了聚酯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现状。民营聚酯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是,1998年底时我国聚酯聚合能力为384.2万吨,但同期涤纶长丝产能超过280万吨、涤纶短纤产能为187万吨、还有非纤用聚酯约40万吨需要配套,显然,我国聚酯切片的供应存在着较大缺口。在1998年7月份,国家为了规范聚酯市场秩序,采取了打击聚酯产品走私的专向斗争,加大了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力度,对聚酯产品实行许可证制度,有效地制止了进口的低价聚酯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同时聚酯大装置投资建设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有效地制止了大聚酯装置的盲目建设。在这种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我国聚酯产品出现明显的需求缺口,导致聚酯切片价格由1999年初6800元/吨,上升到2000年最高峰时的9000多元/吨。聚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明显,每吨聚酯利润曾一度高于2000元/吨,1999年和2000年产能在10万吨/年左右的聚酯企业经营一年后,企业现金流普遍反应增加2亿多元,一些小聚酯厂在2000年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收回全部投资,由此可见其利润是相当高的。丰厚的利润是民营小聚酯以至到大聚酯产能快速膨胀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自1995年起就开始实施严格限制聚酯项目发展政策控制了国有企业而无法控制民营企业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国产聚酯技术在当时条件下的集中体现。据专业人士分析,在"八五"、"九五"期间兴建每1万吨/年产能聚酯投资额为1.6亿元,而2000年上半年每1万吨/年聚酯投资额为1600万元,是"八五"、"九五"期间聚酯投资额的1/10,导致近两年来聚酯单位产能投资额成倍下降。对小聚酯来说,2000年内小聚酯单位产能投资额比大聚酯低的多,仅是大聚酯的2/3,如2000年上半年兴建一条1万吨/年小聚酯生产线投资额仅为1000-1200万元,且建设周期短,一条生产线快的三个月可建成投产,见效非常快。随着单位产能聚酯投资额的大幅度减少,聚酯生产成本下降大,相对来说,聚酯行业投资门槛降低,一些原来不具条件投资聚酯的民营中小企业,此时都可以对该行业进行投资。有些以抽丝或后道加工起家的民营企业在完成一定资本积累后,也积极向上延伸建设聚酯项目。1999年底后,随着我国年产10-12万吨聚酯国产化技术的开发成功,民营企业上年产15-20万吨的中型聚酯生产线的热情高涨,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这类企业突显自己设备新、投资省、总体成本低的长处,与国有、三资企业一争高低。现在国有聚酯企业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国外大公司,而主要是民营企业。民营聚酯企业典型代表包括浙江远东化纤集团、浙江恒逸集团、江苏三房巷实业公司。表17我国聚酯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表阶段名称早期(1975年底前)成长期(1976-1991)发展期(1992-1998)膨胀期(1999-2002年6月底)主要特点国有一统天下,无其他企业加入国有占绝对多数,有个别合资聚酯企业;一些集体、乡镇企业介入涤纶短纤和长丝的生产以国有为主,一些三资企业和少数乡镇企业加入聚酯生产国有的比重下降,由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的企业大批涌入各类不同规模聚酯生产,持续扩充能力比重构成总规模:2.8万吨;国有:2.8万吨100%;三资:无,0%;民营:无,0%总规模:129.1万吨;国有:126.1万吨97.7%;三资:3万吨2.3%;民营:无,0%总规模:388.2万吨;国有:274.8万吨70.8%;三资:99.4万吨25.6%;民营:14.0万吨3.6%总规模:979.7万吨;国有:454.6万吨46.4%;三资:148.0万吨15.1%;民营:377.1万吨38.5%代表企业上海涤纶厂、巴陵石化涤纶厂、上海第五化纤厂、熊岳印染厂上海石化、辽阳石化、天津石化、仪征化纤、济南化纤、龙涤集团、厦门利恒、珠海裕华、汕头音像材料、佛山天马乌石化、湖北昌丰、广州亚美、上海联吉、厦门翔鹭、东丽南通、青岛高合、华源蕾迪斯、远东上海、吴江差别化、海盐化纤萧山恒逸、绍兴远东、绍兴赐富、江阴三房巷、吴江鹰翔、绍兴纵横、桐山桐昆、山东万杰、扬州三九英强表182001年不同所有制聚酯涤纶纤维企业产能比例(%)聚酯聚合涤纶短纤涤纶长丝国有/集体外资/合资民营国有/集体外资/合资民营国有/集体外资/合资民营64.523.512.064.611.823.622.29.9466.1表192000年不同所有制聚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企业名称资产总额(千元)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人均销售收入(元/人)利润总额(千元)资产利润率(%)利税总额(千元)人均利税(元)上海石化股份公司197579962193783325810443705.292354435107327仪征化纤股份公司11095565131816100829530438.59100000075867黑龙江龙涤集团29517503822475212613102.089269024252远东工业(上海)公司18468351360101583923079512.50291923214649翔鹭涤纶纺纤(厦门)公司29440971864151228651903717.63673326361226浙江远东化纤集团142639712761052483762315.3410980386053江苏三房巷实业公司171050940015514441422188.3117582343945浙江桐昆集团700121281260774915532922.1920626673196来源: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纺织工业统计年报”表202002年上半年全国化纤企业销售收入前50名1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2万杰集团;3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4广东省开平涤纶企业集团公司;5浙江桐昆集团;6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7浙江远东化纤集团;8中国神马集团;9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黑龙江龙涤集团有限公司;11黑龙江龙涤集团有限公司;12湖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13浙江荣盛化学纤维有限公司;14潍坊巨龙化纤集团总公司;15浙江大普集团有限公司;16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17青岛高合有限公司;18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江苏万翔集团公司;20浙江化纤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浙江超同化纤有限公司;22江苏金达来集团公司;23烟台氨纶集团有限公司;24桐乡市新凤鸣化纤有限公司;25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26山东高密化纤集团有限公司;27湖南金迪化纤有限责任公司;28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29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30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31安徽皖维集团;32保定天鹅化纤集团有限公司;33张家港市欣欣化纤有限公司;34湖北昌丰化纤工业有限公司;35杭州红山化纤厂;36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7桐乡市凤鸣合纤有限公司;38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39齐鲁化纤集团有限公司;40江西涤纶厂;41烟台华润锦纶有限公司;42河北省秦皇岛腈纶厂;43青岛中泰集团;44杭州兰孔雀化纤(股份)有限公司;45宜兴市华亚化纤有限公司;46四川省聚酯股份有限公司;47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8云南云维集团有限公司;49连云港钟山氨纶有限公司;50江西化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来源: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四、不同所有制聚酯企业的竞争战略在目前我国聚酯能力出现过剩的情况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三资和民营企业都想在竞争中超过对手,取得竞争主动权。他们在分析了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弱点之后,制定了各自的竞争战略。

对国有聚酯企业来说,尽管已经失去了当年一统聚酯天下的地位,因其仍占有近50%的市场份额,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国有聚酯企业根据自己掌握着聚酯原料生产、聚酯装置大多有规模优势、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高素质人才多、可以优先上市融资等方面的长处,狠抓产品质量、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向品牌要效益,同时迅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自有技术、制定新产品标准等形成自身的技术壁垒,并且注重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的应用空间,以市场需求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等。国有企业还针对聚酯装置投资成本高、历史负担重、决策机制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对市场反应迟缓、人工成本难以降低等弱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营决策机制,积极采用高技术手段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让管理出效益,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强化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研究,提出把主业做精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核心能力的发展战略。尤其是石化集团的聚酯企业在国产聚酯原料有较大缺口时,全力扩大生产,并利用整体优势,集中报价、主导和调控市场,还分工进行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始终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三资聚酯企业虽然在中国问世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管理水平高、人员精干且素质高、有母公司提供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和全球性营销网络等长处,一方面增加差别化产品及高品质产品的生产、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抢占获利相对较高的聚酯产品的市场,以获得最大效益,以质取胜;另一方面,积极扩大生产能力,在生产数量上抢占制高点,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努力实施垂直整合,推行上下游一条龙生产和经营策略。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台商独资的远东工业(上海)公司和日商独资东丽合纤(南通)公司。远东上海公司在实现了涤纶长丝一条龙生产之后,现在计划扩大短纤的生产,并建立短纤纺纱厂,构筑短纤一条龙生产线,积极准备实施PTA项目,还计划今后每年扩大瓶用聚酯生产能力,力求在数量和总体规模上居于国内聚酯企业的前列。同时该公司努力提升产品的差别化生产水平,在产品多样化上胜人一筹。日本东丽公司也积极扩大南通公司涤纶纤维的生产能力,为了增强产品的开发研究能力,还在南通设立了大型纤维研究开发中心,争取在科研技术开发、生产经营方面以质取胜。民营聚酯企业也不甘落后,他们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按照经济规律和现代管理的原则办事,生机勃勃,锐意进取。他们依据决策快速、用工灵活、投资成本省,总体生产成本低、背靠纺织基地和市场的优势,避开产品质量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弱点,致力于以量取胜。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许多企业延伸产品链,调整产品结构,相继新增或扩建了长丝、短纤或瓶用聚酯装置,还有些企业如绍兴展望集团、山东万杰集团计划向上延伸建设PTA项目,自我配套原料。一些前段时间建成的中型民营聚酯企业开始或已经计划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结构调整。而浙江恒逸集团和绍兴远东集团都已经实现其聚酯聚合和涤纶长丝生产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