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度 苏教版第三专题之3_第1页
2023学年度 苏教版第三专题之3_第2页
2023学年度 苏教版第三专题之3_第3页
2023学年度 苏教版第三专题之3_第4页
2023学年度 苏教版第三专题之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必修2第三专题之落日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了解日本投降仪式的时间、地点、方式和意义,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读前要热身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7日,整个欧洲获得了解放。凌晨2点41分,德国按盟国的要求,在一个仪式上宣布投降。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战场之外,所有战场都安静了下来。投降书是在兰斯的一所很小的红色教学楼里签署的。这座不起眼的建筑一直是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总部。然而,艾森豪威尔却没有亲眼看到13—1签字仪式,参谋长沃尔特·贝德尔·史密斯中将和苏联、法国、英国的代表都出席了签字仪式,德国代表是约德尔·古斯塔夫将军和汉斯·弗里德堡海军上将。这个意志消沉的德国军官知道战争已经输了,尽管投降条件还没有公开发表,但人们认为,必须解除所有德军的武装,战犯要接受盟国政府的裁决。囚禁在盟国中的战俘将做为劳动力重建备受蹂躏的欧洲各城市。盟国有可能分割德国,以迎合波兰和苏联的要求。但这只有在具有广泛意义的和平会议之后才能实现,而这个会议可能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召开。在此期间还可能出现一些临时性的调整。瑞典边境的纳粹军队在朝奥斯陆靠近,准备投降。挪威的纳粹军队也同意采取同样行动,尽管一位指挥宫抵制说:“我们并没有被击败,我们仍拥有强大的力量”。布拉格的德军在黄昏时分仍在顽抗,但最终也会放下武器。与德国的战争终于结束了,美国人民欢庆这一天的到来。然而,罗斯福总统的逝世又使整个美国沉浸在悲痛之中。也没有人忘记太平洋战争还在继续。而欧洲对胜利的反响则更为压抑。老百姓蜷缩在那曾经是他们家园的废墟之中,疲惫不堪,无力庆祝战争的结束。大概只有在德国首都柏林才能看到喧闹的庆祝活动,三一学院的学生们爬到房顶,插上英国和其它盟国国家的国旗,他们高唱着“统治吧,大不列颠。”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它标志着曾经嚣张一时的德国法西斯的彻底失败,从此,欧洲的战事基本平息。1945年9月2日,日本签降代表在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代表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当时任《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随军记者的朱启平目睹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并写出了通讯《落日》。你想知道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情况吗?请你翻开《落日》一文,它会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登上“密苏里”号,在那里看到这一历史性的事件。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大公报》的名记者。作为二战时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他曾亲眼目睹中、英、法等国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上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13—2教材,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他曾说道:“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人民,万不得已时,可以不写,不能打诳。到战场采访,工作第一,生命第二。”这种精神对后世新闻工作者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识记字音1.字音签字(qiān)咔叽(kǎjī)绿呢台布(ní)撰写(zhuàn)舷梯(xián)横滨(bīn) 哔叽(bì)应酬(chóu)翘首(qiáo)淞沪(sōnɡ) 顷刻(qǐnɡ)湔雪(qiān)2.多音字pù床铺qiáo翘首yīng应该铺翘应pū铺垫qiào翘尾巴yìng应变●分辨字形瑕白碧无瑕恢天网恢恢练白浪如练漆油漆暇目不暇接灰灰头土脸炼炼字炼句膝膝盖●文题解读《落日》是一篇新闻作品,也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民众意志的好文章。文章题目“落日”象征日本战败。日本像落日一样,没有生气,命运衰微。以“落日”为题,揭示了法西斯的必然下场。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落日①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10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第1小节采用倒叙手法,首先交代事件的结局,起笔不凡,引人入胜。“9时10分”,“约两三丈的地方”,精确的时间,准确的地方,显示了作者此时的郑重和庄严,从侧面表明了这个事件的不同凡响。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是由报道内容本身来决定的。在世界历史上,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所以有必要将事件做一个总的描述,以显示它的不同凡响。另外,这也符合本文是通讯这一体裁的特点。先给读者一个整体的认识,紧紧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从而增加了新闻新颖性的特色。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指自14—3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中国受到的欺凌耻辱。作者说这句话,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待中日两国的发展历史的,70年的耻辱,指的是日本对中国侵略欺侮的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增强了扩张的野心,1874年发兵侵略台湾,从那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多次侵略中国,并强迫中国签订了种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日本签订投降书,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对日本的最终胜利,所以说是“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第2段,在第1段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本段。采用议论手法,提示了这一事件伟大的历史意义,议论中饱含深情,语句中倾注着一个炎黄子孙“站起来了”的自豪情感。这一段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了下文。“庄严、肃穆”两个词正是第3段环境氛围的概括。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交代记者们准备采访的具体时间]我是在7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篮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一方面交代举行仪式场所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交代来这里的人之多,为仪式的举行渲染气氛。]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有200多名。[交代当时军舰上参加仪式的人员组成成分]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16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注视着“密苏里”号舰。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马达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参加典礼的人员陆续到来,为典礼作准备。]这段场面和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胜利的威武愉悦的气氛。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勒了现场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签字场所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交代签字的具体位置]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因为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签字选用的桌子,是一张普通的桌子,但在这普通的桌子上将要发生不普通的事情。介绍桌子的选用这一细节也写出了仪式的简单的特点。]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桌前左方将排列50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50位高级陆军将领。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场所陈设重点介绍了桌子,仔细体味作者的行文可发现他是颇有深意的。桌子是签字必备的工具,它是法西斯失败、世界正义战胜邪恶的见证。详细介绍它,可以看出这场仪式的意义非凡、人们对仪式的高度重视,从而显示了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喜悦及对世界和平的期盼之深。]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大炮的炮座上、将领指挥室的上面和各个枪炮的底座上,都被记者们占住了。[到处都是人]我站在一座在20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作者的位置]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②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还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这一小节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以签字桌为中心说明了签字场所的方位,层次清晰。8点多钟,记者们都依照预先规定的位置站好了。本段交代典礼办得既热闹又庄重有序,各种人员的位置都预先安排好了。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文字记者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手不停地作笔记。摄影记者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对准各处镜头,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参加仪式的将领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开始入场,仪式快要开始了,记者们也作好了准备。]这时候,大家都羡慕四五个苏联摄影记者,其中两个身穿红色制服,仗着不懂英语,在舰上到处跑,任意照相。[这个细节描写很耐人寻味。在这场签字仪式中,如果说美国是资本主义这一国体的代表,那么苏联所代表的应该是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记者可以任意行动,恰恰凸显了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国际上对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可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这时,上层甲板上的人渐渐多了,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表现了胜利者愉快的心情]。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本句说明这一事件意义的重大]这两小节用叙述的文字介绍了记者的工作情况,从侧面说明盛况的空前。第二部分,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在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代表到来8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参加仪式的主要人员开始入场]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顷刻③间,从主甲板大炮后走出一列衣着殊异的人。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为什么将徐水昌将军排在出场的第一位呢?二战中,中国是所受灾难最厉害的国家之一,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而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浓重的一笔,中国为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中国代表有权利、有资格站在代表的前列,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④,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⑤级登梯走至上层甲板上。随后,英国、苏联、澳洲、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也陆续上来了。[交代代表们入场的次序]这时,记者大忙,上层甲板上成了一个热闹的外交应酬场所。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错,笑声不绝。[从听觉方面渲染热闹气氛,由此可见各国人民对胜利即将到来的兴奋心情。]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洲代表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为什么详细介绍代表的语言及衣着呢?语言和衣着显示的是各个国家的特色,代表们语言各异、衣着各异,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崇高的目的而走到一起。他们的聚集,彰显的是世界的融洽,是和平的到来,这是各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一刻。]本段交代参加典礼的各国代表到来。8时50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交代此次仪式的主要的人物麦克阿瑟将军到来]他也是坐驱逐舰从横滨来的。尼米兹在舰面上迎接他,陪他进入位于上层甲板的将领指挥室休息。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这时军舰的主桅杆上飘起一面美国国旗。[突出美国将领和美国国旗,也是突出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本段交代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场。上层甲板上热闹的外交场面渐渐结束了。[热闹场面结束,庄严的签字仪式即将到来。]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以徐永昌将军为首的50位海军将领和50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代表们都在各自的位置站好]这时有人说,日本代表团将到。我急急翘首⑥望去,只见一艘小艇正向军舰右舷铁梯驶来。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陆续从出入口来到主甲板。[日本代表进场]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乐队寂然。[美国水兵不向日本人敬礼,乐队也不给日本人演奏,日本人是不受欢迎的人。]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穿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下了。[描写了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丑态]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他们一共11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而立。[与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的出场,作者给了他一个特写镜头——“臂上挂着手杖……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下了”。不管怎样看,这都是一个斗志已失的战败者的典型。这一对比,揭示了一个历史的必然性的真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和平才是世界主流。]这时,全舰静悄悄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由现场报道转入对历史的回顾,使报道有了历史的深度,内容丰富,同时也说明,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有今天的下场,是因为他们灭绝人性的侵略行径引起了各族人民强烈的反抗。各国人民不会在战争中倒下,不会向邪恶势力低头,正义必将胜利,法西斯必将灭亡。]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⑦,曾几何时⑧,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曾经在中国的国土上不可一世的日本人也有今天,真是大快人心。]这一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以漫画的笔法,通过今昔对比,刻画了以外相重光葵为代表的日本代表团,昔日的嚣张气焰全没了踪影,从而有力地揭示了主题。第三部分,以时间这根经线,很清楚地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仪式开始了9时整,麦克阿瑟、尼米兹和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主要人物出场,仪式就要开始了。]麦克阿瑟走到扩音器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举行仪式时各国代表的位置]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宣读讲稿时,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是“极清晰”“极庄严”“昂首”;而日本代表团是“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昂首”“命令”两词形象地表现了胜利者对失败者傲然的神态。]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13—4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作者对日本人签字时的动作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因为这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情节,“挣扎”一词细腻地刻画了重光葵不得不签字的痛苦心理。]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他们对日本代表的嘲笑和戏弄,而“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又写出了仪式的庄严肃穆。]本段写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盟国代表即将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用了6支笔签字。[一共用了六支笔,第一、第二支笔当场就送给了陪同签字的魏锐德和潘西藩,其他四支分别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西点军校、中国代表徐永昌和他的夫人。]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现在,中华民国代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对中国人来说,这个时刻是历史性的时刻,意味着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所以作者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日本代表,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签字。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签字时,日本代表团重光葵是“挣扎上前”,梅津美治郎是“没有入座”,“立着欠身执笔”;而麦克阿瑟将军是“坐在椅子上”签字;日本代表“像木头人一样”,盟军代表及日本作战各国代表则庄严有序。]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真是巧合]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⑨,天理昭彰⑩,其此之谓欤![这是天意!]第四部分,是整个通讯的高潮部分。这一部分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它有力地指出了一个事实:正义的力量是强大的、必胜的。签订投降书的一幕,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一洗民族血耻的自豪,并告诫后人要记取历史教训,“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投降书脏了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好像有什么事情发生,暗示后面在投降书上签错位置。]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苏赛兰将军本来是负责把那份投降书交给日方的,这时他却站在签字桌旁,板着脸和日本人说话,似乎在商量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记者们议论纷纷。后来看见苏赛兰在投降书上拿笔写了半晌,日本人才点头把那份投降书取去。[改正投降书格式错误:显示了这场仪式的庄严,日本法西斯下场的可耻。]事后得知,原来是加拿大代表在日本那份投降书上签字时签低了一格,占了法国签字的位置,法国代表顺着签错了地方,随后的各国代表跟着也都签错了。[介绍投降书出错的情况]荷兰代表发现这错误,去和麦克阿瑟商量。苏赛兰用笔依着规定的签字地方予以更正,旁边附上自己的签字作为证明。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日本人什么都不干净,就连投降书也不干净。]这一小节用补叙的方法介绍了投降书涂改脏乱了,回应了前文,并用调侃的语气讽刺日本人恶有恶报。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日本代表团离场]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11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在隆隆机声中,我正数架数,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描写盟军战机的气势,这是他们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受降典礼。]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eq\o\ac(○,11)的阵势,参加受降典礼。[交代空军将士以这种方式受降的原因]补写另一种受降仪式。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eq\o\ac(○,12)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个水手年纪很轻,但为了国家、为了和平,他毅然投身战争,这是正义必胜的坚定基础。而他的语言发人深省,告诉人们历史不能忘却,要“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本段告诉我们要留存过去,铭记历史。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eq\o\ac(○,13),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作者深怕中国再起内战,所以在此呼吁民族团结,不幸的是,中国内战很快就爆发了。]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不仅仅是日本投降后胜利的狂热,更多的是对祖国未来的期待。]这一小节的议论包括“永记历史”“面对发展”两个方面。这些议论,点明了这场仪式对中国人民的巨大意义,告诫国人莫忘国耻,讲求民主团结,以求得民族的发展。旧耻已湔雪eq\o\ac(○,14),中国应新生。(作者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充满期望)第五部分,是全篇通讯的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写于横须贺港中军舰上①选自《朱启平新闻通讯选》,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原载1945年9月4日《大公报》。有改动。②[舷梯]上下轮船、飞机等用的梯子③[顷(qǐng)刻]极短的时间。④[勋绶(shòu)]一种彩色的丝带,用来系勋章。⑤[拾(shè)]轻步而上。⑥[翘(qiáo)首]抬起头来望。⑦[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⑧[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⑨[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恢恢,形容非常广大。⑩[昭彰]明显,显著。eq\o\ac(○,)[浩浩荡荡]水势浩大的样子。也形容人流的声势浩大或规模广阔。⑿[郑重其事]指对事情十分严肃认真地对待。⒀[流血成仁]又说“杀身成仁”,为正义和崇高的理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⒁[湔(jiān)雪]洗雪。读后需品味主旨:《落日》反映了作者对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而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对战争牺牲的百万将士和千万百姓表示了沉痛哀悼,对战后的中国充满了热切的期望。文法:1.以时间发展为顺序,线索分明,条理清晰这则通讯主体部分以时间为顺序,用“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四个小标题概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以“签字”作为线索,使得文章条理非常清晰,事件报道详略有序。2.采用象征手法,深见含蓄题目“落日”便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落日”象征日本战败,它像落日一样,没有生气,降下日本国旗,命运衰微,以它为题,揭示了法西斯的必然下场。3.巧用对比手法本文多处采用对比。如:盟军统帅的出场与日本代表重光葵的出场形成对比;签字时麦克阿瑟将军的庄重、威严与重光葵的无力木然形成对比等。这些对比,彰显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适当议论,韵味深远文章多为描述,但适当议论的穿插,使得行文摇曳多姿,韵味深远。如:“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这水兵的话是对的……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这些议论,既点明了这场仪式对于中国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要记取历史教训,努力发展国势,推动民族前进。结构:签字场所(8点多)时代表到来(8点半,8点50分)间准备(7点多)顺仪式开始(9时整,9时10分,9时18分)序投降书脏了(9时18分以后)探究后争鸣问题:《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仪式是在上午举行的,为什么却以“落日”为题?观点一:以“落日”为题,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可见,作者以“落日”象征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观点二:尽管仪式是在上午举行的,但作者是在日落时分完成本文的,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落日”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时代将随着明天的太阳升起,因此作者以“落日”为题。我的观点高手支招之三——多维阅读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节选)朱启平日本投降了,我匆匆忙忙从东京湾里的美舰上乘小艇登陆,几次到横须贺、横滨、东京,并曾到富士山附近旅行两天,总计约十二天。天天走,看,谈,听。我回到舰上,散步甲板,细想这十二天来的经历,深感到日本目前的投降是临时休战,盟国对日本必须严厉公正,以永绝祸,中国对日尤须慎防万一。我不是危言耸听,我这结论是根据许多事实归纳出来的,逐渐形成的。庙堂式的议会9月4日日本临时议会举行开幕式,这是日本签字投降后第一次议会集会。我赶到东京去旁听。日本议会建筑富丽堂皇,分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我和一群同业从贵族院大门入内。许多管事的匆匆忙忙在前领路,接过我们的衣帽,并且发给我们一张英文的“参观须知”,其中有一条说,“参观者得受警卫或警官之搜查”,又一条说,“凡携带武器者或神志不清者不得入内”。天啊!这是战败国的议会还是战胜国的大本营?我们是战胜国记者,还是战败国的签字代表?和我们同去的一位将领,代表大家,断然拒绝遵守这些可气可笑的条件。我们照样入内旁听。议会的会场前面正中是个小讲台。小讲台后面,在深幕重幔中是座高台,上面放着皇座。小讲台两翼是政府官员席,其下是一片议员席次。我们的旁听席在楼上,居高下视,全场入目。我入座,看见下面席位上都坐满了人。忽见一人从政府官员席次上出来,先向空空的皇座深深鞠躬,然后步入讲台,执稿诵读,读毕下台,又向皇座深深鞠躬后归座。台下有一议员发言,也是先后如此鞠躬。我注意四周,看见任何人出入议会场时也是如此鞠躬。我听完了这次会议,没有见到任何询问质辩,台上读稿,台下静听,议员有时全体起立,如此而已。我觉得进了一所庙堂,听见方丈合上念经,众僧台下打坐。那皇座是三世如来佛像,议会气氛,不知何在?在这次议会开幕式中,全体议员一致通过的第一件决议案是向阵亡将士致敬!向阵亡将士致敬,这表示什么。释疑上文中虽有许多可疑矛盾之点,但从日人立场是极易得到解释的。近代的日本史,总括一句话,是六七十年侵略的成功,加上近两年来侵略的失败。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说明日本的整个近代史是部侵略史,日本统治阶级是以侵略起家的。日本的人民被六七十年侵略的成功陶醉了,因此许多人和统治阶级一般认为侵略是理得当然。日本统治阶级和许多人都不肯承认他们近年来的历史页页都错。以往的历史都是不错的,现在这场战争是这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怎能有错呢?六七十年大和子孙处处成功,事事成功,足证民族优秀之至,今天一13—5朝的挫折,怎能使民族减价呢?长期侵略没错,今日之战没错,大和子孙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那么战争怎会失利呢?当然是由于意料不到的因素:原子炸弹和苏联参战。当然是由于天皇悲天悯人,避免人类的大流血,纳粹投降,日本并没有注定失败。美军武器的优异,可用日军无比的作战精神克服。6月间经由苏联乞降不过是表示日方对和平的爱好而已。日本的政府和许多人便这样自欺欺人地认识和解释这场战争!但是日本的统治阶级是聪明的,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必然全国粉碎,立即投降,当可保存若干元气,以图再起。这统治阶级又知道要保持统治权,一定要证明自己对盟军有可取之点,可用之处。怎么办?十分忠实地履行投降条件,帮助盟军完成占领任务,以取得盟军最高当局的信任,不干涉他们继续掌握政权。目前的失败投降不过是一时的挫折,哪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中没有挫折呢?跌倒了可以爬起来的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秘密警察的工作为的是“知彼”。日本统治阶级和许多人便是如此打算,如此意识!这些认识,解释,盘算和意识,加在一起等从什么?目前日本的投降是临时休战,忍气吞声,伺机再起。阅读提示:1945年9月2日,前《大公报》名记者朱启平(已故)在东京湾内“密苏里”号军舰上亲见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在降书上签字后,发回了一篇题为《落日》的新闻电稿。这篇报道后来被称认为“传世之作”。他回国后又发表了长篇通讯《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依据他在战败后的日本采访时所见到的各种现象作出了这样的判断:日本不承认犯过任何侵略罪行,只认为它是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对无条件投降很不甘心,只认为是“临时休战”,只“忍气吞声,伺机再起”。因此他对国人发出警告:“中国对日尤须慎防万一。”《落日》和《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节选)同为长篇通讯,它们是名记者朱启平在同一时期写的以日本投降为题材的文章,请比较两文,看两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我的看法高手支招之四——素材积累《落日》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民众意志的好文章,它结合现场报道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彻底失败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几个“九一八”真是历史的巧合,前两个“九一八”使中华子孙蒙受耻辱,而1945年的“九一八”则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时刻,发动不义战争的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面前低下了头。)★莎士比亚笔下的迈克白,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为了做皇帝,不惜杀死国王和许多大臣,最后连大臣的夫人、孩子都不放过,赶尽杀绝。未遭毒害的大臣们同仇敌忾,杀死了迈克白。(迈克白的死,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事件。他杀人不眨眼,为了王位不惜干出任何事。他以这种形式来保卫自己的王位,使得王宫上下没有一个人不憎恨他。他的罪恶为他自己走向死亡铺平了道路。)★在席卷台湾全岛的民众抗议声中,在海内外中国人声讨“两国论”的浪潮中,李登辉于2000年3月24日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提前结束了他利用国民党主席之位呼风唤雨,玩弄权谋,对内整肃异己、大搞“明统暗独”、破坏两岸关系,对外大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生涯。当李登辉离开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时,国民党在台湾丧失了执政地位,李登辉身败名裂。活生生的现实再次表明,谁搞“台独”、搞分裂,都绝没有好下场。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李登辉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他的垮台,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李登辉的可耻下场证明,一切搞“台独”、搞分裂,企图玩弄权谋欺瞒天下的人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多行不义必自毙。)★1946年4月2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正式起诉。5月3日,法庭召开第一次公开会议,开始审理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罪行。3日至4日,首席检察官基南宣读长达42页的起诉书,历数了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被告所犯的反和平罪、13—8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1948年12月23日凌晨,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被绞死在东京巢鸭监狱的死刑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6年4月25日通过了《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犯罪分子的决定》。据此,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分别在沈阳、太原开庭,对在押日本战犯进行了公开审判。(日本投降后,一批血债累累的法西斯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充分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古语。)高手支招之五——习题探讨问题:《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仪式是在上午举行的,为什么却以“落日”为题?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写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场面的?解析:思考“落日”意象的内涵,了解日本国名的内涵,认真研读文本,发挥想像,体味日本的投降与“落日”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以“落日”为题,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报道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⑴勾画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⑵描写会场布置和人物;⑶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⑷刻画了在仪式上的各人不同的心态;⑸仪式上的三个小花絮。高手支招之六——精读检测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咔叽制服(kǎ)绿呢(ní)吟吟(yín)荣誉(yì)B.哔叽军服(bì)摄影(shè)签字(qiān)湔雪(qián)C.一跷一拐(qiào)翘首(qiáo)勋绶(xūn)气氛(fēn)D.天理昭彰(zhāo)凇沪(sōng)撰写(zhuàn)虔诚(q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典礼白浪如炼不可一世曾几何时B.清晰目不暇结浩浩荡荡永志不忘C.投掷流血成人天网恢恢五光十色D.肃穆郑重其事精神饱满千姿百态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1)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2)海尔赛将军是美国第三舰队的指挥官,“密苏里”号是他的旗舰,从来客的立场讲,他是主人。(3)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他们还是站在那里。A.但是因为因此B.因为但是因此C.但是因为因为D.因为因此但是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摄影记者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对准各处镜头,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B.可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事先有令,只能听候英语命令,站在原定地点,无法随意挪动。C.重光一条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D.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精读赏析(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文字记者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手不停地作笔记。摄影记者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对准各处镜头,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这时候,大家都羡慕四五个苏联摄影记者,其中两个身穿红色制服,仗着不懂英语,在舰上到处跑,任意拍照。可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这时,上层甲板上的人渐渐多了,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5.将“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改为“伴随着乐队的奏乐声,将领们不断地到来”好不好?为什么?6.“其中两个身穿红色制服,仗着不懂英语”,怎样理解“仗着”一词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7.本语段用了两次“高级”,作者为何点明将领、军官的等级呢?请说说这样说的目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红场易旗纪实①公元1991年12月25日晚7时许。②莫斯科。隆冬中的红场。

③由于莫斯科电视台头天就预报了戈尔巴乔夫将在今晚7时发表辞职演说,许多人便预料克里姆林宫顶上将要更换旗帜。莫斯科市民,还有许多外地人冒着凛冽的寒风赶来观看这一历史性场面。一些人带着半导体收音机来到红场,一面等,一面收听戈氏的辞职讲话;电视和摄影记者在选择拍摄角度;人们在谈论着自己的看法,并不时抬起头来,眺望着在暮色中飘动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人群中,有的举着苏联国旗,有的举着过去加盟共和国的国旗。

④看得出来,此时此刻,人们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对联盟的解体态度也很不一致。有人在高声呼喊口号:“苏联万岁!”一对来自乌克兰的老年夫妇说:“怎么能没有联盟呢?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就不再是一个大国了。”一位来自雅罗斯拉夫尔的工人说:“这标志着俄罗斯又复兴了,现在就看叶利钦有没有办法防止饥民造反啦!”几名女青年说:“换旗是自然的,因为苏联已经不存在了。”来自格鲁吉亚的一个俄罗斯人反对易旗,这时,人群中开始争论起来。他们的观点各异,有的甚至截然对立,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评价也不尽一致。有一位中年妇女插进来无可奈何地说:“挂什么旗都可以,只要让人们有吃的就行,因为我有六个孩子。”一位来自萨拉托夫的青年工人说:“这么大的事件应当举行一个仪式,现在的做法未免太简单了。要知道我们几代人生活在这面旗帜下,我从小就知道我是苏联人,没想到这么突然就改变了祖国”。另一个人说:“举行不举行仪式无所谓,重要的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说空话不干实事。”

⑤7时25分,戈尔巴乔夫电视讲话结束了,苏联总统府的屋顶上出现了一个身影。人们屏住了呼吸。7时32分,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7时45分,一面3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此时此刻,广场上的人们意识到,克里姆林宫已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府,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⑥莫斯科的夜空开始飘起雪花,气温明显下降。但仍有不少人陆续来到红场。人们还在红旗落地的地方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在那里争论……

(新华社记者莫斯科报道)8.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没有表达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是否恰当?为什么?9.记者采用这种客观写作的手法对新闻写作有何启示?10.这则报道在第⑤段细致描述了20分钟之间易旗的全部过程和细节场面,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11.请把这篇新闻稿改写成一则消息。语言运用12.(2022山东淄博高考模拟,㈢3)阅读下面四则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材料一:日前,日本又出现了新历史教科书事件,在将要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二战侵略罪行进行大量美化,“歪曲侵略历史,声称责任都在中国”,尤其是对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材料二:日本正在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据眼下的情况来看,可能性非常大。出于联合国改革需要大笔银子的考虑,安南支持日本。材料三:近年来,日本海上保安厅一直对钓鱼岛一带海域进行着实际警戒。今年3月24日上午6时26分,日本海上保安厅人员竟然在钓鱼岛上,扣留冯锦华、张立昆等7名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材料四:中新社香港四月九日电新加坡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九日发表社论指出,日本教科书任意歪曲、篡改历史,不仅与世人的认知相去太远,与历史证据也相去太远,这是人类文明与人类良知所不容的。主要的信息:13.(2022河南漯河高考模拟,18)下面是近期网络上的一则新闻,有四处问题,或标点不当,或有语病,或不连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①。目前,艾滋病在中国逐步流行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②,已经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③。根据科学研究事实证明④,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13—9病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