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大学语文》 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大学语文》 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大学语文》 配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大学语文》 配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秋水

(节选)一、焦点问题在庄子看来,人类如何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如何认识“大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一书何以成为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模范?(语言风格、寓言说理等)二、背景资料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二、背景资料(一)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二、背景资料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先秦时期最具哲学家气质的人,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复杂而深远。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与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他曾经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典故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庄子典故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庄子典故之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庄子典故之鼓盆而歌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列御寇》)庄子典故之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子典故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庄子传略庄子乃贫寒之士,但“士穷节乃见”,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贷粟于监河侯庄子衣敝履穿过魏王,贫、惫之辨庄子“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真能打破生死关头的智者庄子学说学说及人生的表现:以人合天,道体一元论1、庄子论道理想人格乃“道”的体用、具体化道为宇宙根本,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道乃天地万物所以生成的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久存。无思无虑以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庄子学说2、庄子的名学希望打破成见,泯除是非,否认名相之学。辨无胜莫若以明:以彼明此,以此明彼,反复相明,无彼无是,是为玄同。不以名家所执的是非为是非,而以自然的是非为是非,故同生死以忘年,一是非以忘义。得其环中以应于无穷庄子学说3、庄子的物化说自然即时间与空间交错而成的宇宙,万物无为而自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物化论:同质素而不同形状的变化,无始无终,如环之无端庄子学说4、庄子的人生观乐天安命的人生:达观的人生,本体论的应用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安时而处顺:万物各随顺其自然之性以生人生若梦,皆无一定,安时处顺,一任大化庄子并非厌世主义者,只是揭破世人贪生恶死的迷梦,愿人不必有所固执。庄子学说5、庄子的养生论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为一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循虚而行,于物无触,尽其天年,以全其生抱一勿失,知足知止,专气致柔,逍遥自得庄子学说6、庄子的处世态度和光同尘,与世无忤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韬光晦迹,无用之用不遣是非,以于世俗处庄子学说7、庄子的政治态度无论是仁治主义、礼治主义,或法治主义,都是无事滋扰。将欲治之,适所以乱之;将欲成之,适所以败之。主张纯粹的放任主义,反对干涉主义放任无为,顺其自然庄子学说结论:庄子以宇宙的全体为对象,凭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运用辩证的方法建构自己的哲学——道体一元论。出世哲学:无为而无不为二、背景资料(二)关于《庄子》的著作权问题《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七为庄子自著,“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井底之蛙、鲲鹏图南、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庄子读法《庄子》的钥匙,就藏在《杂篇》的《寓言》篇和《天下》篇。“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读法卮言:卮即漏斗,无成见之言,有似漏斗。“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合乎天道,顺乎自然,代天立言,毫无成见。重言:借重古先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话,借偶像立言。寓言:言彼意此,借故事表达哲学思想。

三、文本内涵解析小、大之辨与人自身的局限性人类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洞见超迈的人生境界宏博恣肆的文风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一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百川灌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湍急的水流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

“河伯娶妇”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宽广的大海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波澜壮阔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由骄傲而至自惭形秽。为后来小大之辨作了铺垫。文本分析第一段:

河—————对比——————海↓↓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子之难穷

喜(欣然自喜)———叹(望洋而叹)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丑(深感惭愧)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以上为第一层问答:破除门户之见万事万物皆有局限。对人类的妄自尊大给予嘲讽。第二段:三个比喻:“井蛙”、“夏虫”、“曲士”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三个对比:“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

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破除河伯自以为是的成见,阐明了在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不值得自我夸耀。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能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应积极学习、不断进取。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定至大之域!”

第二层问答破除小大之辨绝对化的新成见。“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

死而不祸”:超脱旷达的人生哲学。第三段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译文: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河伯在破除了自以为是的成见后,随即又陷入了小不及大的新成见。第四段:北海若进行批驳(从四个方面):否

“量无穷”(器量)“时无止”(时间)“分无常”(时运)“终始无故”(生命)思辨地阐述了他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和变化观。

从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和变化观这一自然哲学的洞见中,进一步引申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这种超脱旷达的人生哲学,充分体现了庄子哲学贯通天人的周延性。从自然观到人生观,从宇宙本体论到生命哲学。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译文: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又是《养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之论的发挥。这个见解足以提醒我们,在无限广阔而深邃的世界面前,人类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和清醒的自我反思意识。秋水的主旨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人生观:以人合天,顺天返真,安时处顺,乐天知命三、文本内涵解析两层问答在逻辑上逐渐深入,又环环相扣、周密完足。两层问答在文势上自然流畅、一气贯通。

四、文本艺术特点

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逼真传神的形象描写卓尔不凡的见解挥洒自如的语言风格四、思考与讨论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思考题思路提示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推荐书目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张默生:《庄子新释》(齐鲁书社)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于丹:《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庄子·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tua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can)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囗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兰亭集序》王羲之

一、焦点问题1.生命与死亡何以成为文艺创作之永恒主题?2.《兰亭集序》何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背景材料《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在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偕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山阴兰亭。《世说新语》刘孝标注说,当时有右将军司马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王羲之冠以序文,即此文,系东晋南朝散文一篇代表作。

二、背景材料1.生平与书法艺术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出生在山东琅琊,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二、背景材料1.生平与书法艺术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他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二、背景材料《姨母帖》

《寒切贴》《快雪时晴贴》

二、背景材料2.关于王羲之的传说墨池入木三分黄庭换鹅东床快婿

二、背景材料3、关于《兰亭集序》的传说唐太宗巧赚《兰亭》吴道子《萧翼赚兰亭图卷》二、背景材料唐人摹写“神龙本”《兰亭集序》

二、背景材料4.东晋时期的士风与士人心态魏晋名士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

六朝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学要点

1.以第一段为重点,赏析美文。

2.理论分析侧重于第二段中的人生态度及文艺观念。三、文本内涵解析文风:清雅俊秀创作的秘密:心理的超越欢乐易逝与人生苦短生命体验与创作中的心理超越三、文本内涵解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交代缘起

三、文本内涵解析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山水景色之美,流觞曲水之乐,有自然美趣。

三、文本内涵解析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生之乐趣。

在叙事中穿插风光景色描写,自然流露出作者的胸襟与趣味。三、文本内涵解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三、文本内涵解析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三、文本内涵解析

转而写内心的感慨。人生短促,乐事转眼即逝,只能回顾往事求取安慰。

这种生灭的悲哀是历史的永恒。三、文本内涵解析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三、文本内涵解析王羲之总结创作经验:他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与死亡的永恒主题。创作的心理动因,是由于珍惜生命,痛惜生命短促与死亡。三、文本内涵解析2.作者创作此文的心理特征:

排遣心理郁结。期望超越死亡与失落,唤起共鸣。三、文本内涵解析

就全文的感情基调来说,珍惜人生自有其积极意义,而过分强调死亡的悲痛,则是消极的,这反映出六朝文人在动乱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对于生命短促的哀感。

四、文本风格分析1.完整有机的结构2.简洁清雅的文笔3.精警自然的议论五、思考与讨论1.关于王羲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事迹或传说?2.找出文章中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词组。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茂林修竹、放浪形骸等。

3.举一反三,试分析平行阅读中的李后主、李白作品,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相同之处主要是对人生短暂、欢乐难久的慨叹;不同之处主要为,落脚点有所不同;文体以及风格各有特色。4.你觉得作者对文学创作心理动力的分析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问题的全部。

86

茶馆

老舍878889909192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93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94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95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96一、《茶馆》创作、演出情况;二、《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三、《茶馆》的艺术特色。

97一、《茶馆》创作、演出情况(一)关于《茶馆》创作的两个问题

《茶馆》是老舍新中国成立后,在为政治服务理论指导下创作的一个剧本,为配合第一部宪法的宣传而创作;《茶馆》的成功在于:所描写的是老舍最熟悉的旧时代北京市民的生活,创作过程中超越具体的服务对象的局限而做出符合艺术规律的选择,显示出创作个性的力量。98一、《茶馆》创作、演出情况(二)《茶馆》的演出情况:在非正常的时代两次受挫;新时期获得巨大成功;出国演出轰动西欧、美国、日本,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99二、《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埋葬三个时代”。《茶馆》否定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北平时期等三个时代。100《茶馆》简介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101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102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第一幕

清末第二幕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103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开营业的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养70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104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105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才能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106二、《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一个三幕剧埋葬三个时代,其任务是艰巨的;老舍通过绝妙的艺术选择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创作任务。

107二、《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艺术选择的两个方面:☆一是地点的选择,亦即舞台空间的选择

◎茶馆复杂的环境、杂乱的人群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中心事件和矛盾冲突。老舍将这些不利于话剧表现的地方变为艺术优势,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描写了众多的生活(情节)片段,反映了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走向,进而艺术地反映了清朝末年混乱的社会现实及其腐朽的本质。◎把大茶馆作为埋葬旧时代的地点是绝妙的选择;108◎老舍避开了五十年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大事件发生“后”作为时代横切面,是别具匠心的艺术剪裁。剪裁的妙处在于“三后”:维新变法失败后、进入民国之后和抗战胜利后。

“后”既可以反映大事件及时代发展又可以避免为表现大事件耗费笔墨,对老舍而言还有扬长避短的效果。二、《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一)艺术选择的两个方面:☆二是时间选择。◎老舍选择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时代作为埋葬对象,具有典型意义;109(二)《茶馆》第一幕的艺术表现第一幕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社会现实。借助于二十多个生活(情节)片段,艺术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冲突及其走向。二、《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110一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及其民族主权受损的严重现实(马五爷与二德子的对话);二是守旧势力与维新派之间的矛盾及其守旧势力猖獗、维新势力受挫的悲剧性现实(庞太监与秦仲义之间的冲突);三是上层统治者与贫民百姓之间的矛盾,及其统治者愈加腐败、百姓走向贫困惨痛现实(庞太监买老婆、康六卖女儿、穷人的命不如富人家的鸽子、维新运动不被理解、爱国有罪等)。111通过这些矛盾,深刻地揭示了清朝末年腐朽荒唐黑暗丑恶的社会本质,宣告了旧时代的灭亡。老舍的宣告是艺术的:第一幕最后,下棋人甲说:将!你完了!

112113王利发的形象特点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114常四爷形象特点:

旗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对抓过他的特务依然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虽吃皇粮,但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曾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常四爷115秦二爷形象特点:搞了一辈子实业救国,到头来他的工厂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拆毁。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破产不可避免。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116松二爷松二爷形象特点:

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这是一个没有谋生经历的旗人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117

生动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作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即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唐铁嘴说:“已断了大烟,改抽白面了。”这的确是他自己的话。他是个无耻的人。下面的:“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人,福气不小吧?”便是我叫他说的了。一个这么无耻的人可以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中。同时,我叫他说出那时代帝国主义是多么狠毒,既拿走我们的钱、还要我们的命!

通俗但不低俗,幽默但不肤浅118《茶馆》在结构上有些什么特点?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曹禺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119小结卷轴式的平面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120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社会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特殊的戏剧冲突

生动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作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即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唐铁嘴说:“已断了大烟,改抽白面了。”这的确是他自己的话。他是个无耻的人。下面的:“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人,福气不小吧?”便是我叫他说的了。一个这么无耻的人可以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中。同时,我叫他说出那时代帝国主义是多么狠毒,既拿走我们的钱、还要我们的命!

通俗但不低俗,幽默但不肤浅作者谈《茶馆》创作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128课后作业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大茶馆是个小社会谈《茶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茶馆》与《雷雨》的矛盾冲突之比较从人物语言看《茶馆》的时代特色《茶馆》语言风格例析《礼记·大学》

(节选)《礼记》简介一、名称《礼记》和《仪礼》、《周礼》一起被称为“三礼”。《仪礼》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jìn)等活动的具体仪式;《周礼》(《周礼》汉初时名《周官》)是谈政治制度的,它记述了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礼记》则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汉书·艺文志》礼家项目中说:“《记》百三十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因为它是西汉礼学家戴圣选辑编定的,共四十九篇。另有《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是西汉礼学家戴德(戴圣的叔父)选辑的。二、作者及成书年代中庸《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中庸:1、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2、“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允执厥中之意。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一、关于《大学》《礼记》第四十二篇。作者一说是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一说是孔门七十子后学者所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一、关于《大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译文】夫子程颐先生说:《大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也是开始学习理论的人进入道德之门径。现在人们还能见到古人做学问的顺序,主要依靠这篇《大学》的知识,还依靠《论语》、《孟子》。做学问的人一定要顺着《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样的话进入道德的门径就不远了。

一、“大学”释义及古代教育“大学”是与“小学”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古代,它们或指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或指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本文中的“大学”,可兼指上述两层含义。至于教材注释中的两层含义,即博学和大人之学,可以认为是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对此可不必拘执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出现很早,可追溯到夏代。《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集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庠、序、学、校

是地方性学样,“学”指“大学”,意思是至于大学,三代都一样称为“学”。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又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朱熹《大学章句序》:“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小学就是识字、明礼(基本的伦理规范)之学;大学就是明理、为邦(治国安邦)之学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大原音“太”,有至极之意。大学,即古代最高学府大人可理解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二、《大学》简介二、《大学》的两种版本

1、古本《大学》

指西汉戴圣所传《礼记》的第四十二篇

2、今本《大学》

指南宋朱熹《四书》本

3、今古本的异同章节内容大致相同。章节顺序不同;章节地位不同;文字有增有改。《礼记》是儒家典籍之一。儒家典籍有所谓“十三经”,即十三部经书:《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中的篇目。《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等活动的具体仪式;《周礼》是谈政治制度的,它记述了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礼记》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认为,《礼记》中的《大学》篇有错简,故加以刊改,一是重新划分篇章,二是分经一章,传十章(从首至“未之有也”为经,是孔子所作;接下来的文字是孔子弟子曾子所做的解释,称作“传”),三是增改字句。《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亲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诗云:“赡彼淇澳,……诗云:“于戏!前王不忘。”……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汤之盘铭曰:……诗云:“邦畿千里,……。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四书•大学》大学之道,……在新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未之有也。康诰曰:“克明德。”……汤之盘铭曰:……诗云:“邦畿千里……诗云:“赡彼淇澳,……诗云:“于戏!……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自元明以来,朝廷的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因此《大学》今本和朱熹的注解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三、《大学》的内容及影响(一)内容:主要阐发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据朱熹的看法,《大学》分经文一章,传文十章。在经文一章中,《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并提出了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接下来的十章传文,分别对这三纲、八目进行解释阐发。(二)影响《大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人们的日常习语现今的大学文化中国的近代历史自然科学最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品格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这种影响的堂堂正正之音。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大学》中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心不在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于《大学》很多大学的校训与《大学》有关。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校训是“穷理致知”等,这些多直接源自《大学》

《大学》三纲之一是亲民,也作新民,有使民众革旧立新的意思。“新民”一词在一百年前曾被多次使用,使中国近代历史烙上了《大学》的印记,例如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他曾创办《新民丛刊》,并刊载了他的论文《新民说》,对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参与创办和领导了湖南“新民学会”,这个学会孕育了一批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等人。“八目”的前两目是“格物、致知”,历史上对“格物、致知”有多种解释,到了清代,有人把西方传入的物理、化学等学问统称为“格致”。“格致”就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因此,当时的自然科学家被称为格致家。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观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来描述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索,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试验。”文本分析第一部分:《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阐明了儒家教育的根本宗旨,即培养高尚的道德,并且能够把这种高尚的道德推广于天下之人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在精神层面,培养高尚的道德,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其实这也是现在大学的灵魂所在“明德”内在于人心,但为物欲所蔽,故隐而不显。由此可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在动力性不论哪种说法,都表明大学是成己之学,也是成物(化民易俗)之学。真正的学者,从来都是胸怀天下,关心百姓亲近于民,体贴百姓,关心百姓与百姓相亲相爱或作“新民”,使人自新。既明己之明德,当推及及人,使民革除旧习,使其明德彰显“至善”是“明明德”“新民”的最终趋向。所谓“至善”,即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用朱熹的话说,“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毫无违背天理的私欲浸染。也即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距”。这是一种至公至正的善。下文曾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等可以看成是至善的人伦规范。从这里延伸,至善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明德的七个步骤:知→止→定→静→安→虑→得。这里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立志,更要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如此方可从容有度,取得成功。知道目标所在志向坚定心不妄动,不心浮气躁按部就班,安于所处从容有度思虑周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几句承上启下。所谓承上是照应首句,总结大学之道的要义。任何事物都有本末、终始、先后。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则在本,在事物的初始阶段,在事物的最先发展阶段。正如这里所讲,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所谓启下,是指下文所讲实现教育宗旨的步骤有先有后,有本有末。第二部分“八纲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明明德于天下的八个步骤: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第二部分“八纲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这里“明明德”不仅是对天下而言,实际上也包含着国、家。即“欲明明德于国者,先齐其家”;“欲明明德于家者,先修其身”

齐其家为什么先修身?因为身不修,则其心必然会有所偏私,或者厌恶某人,或者敬畏某人,或者喜欢某人,都会导致做事不公。而修身才会有明德,明德是至公至善的,是公正无私的之所以先齐其家才会治其国,这是因为治家对于治国有示范作用。如《大学》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欲明明德于天下之所以先治其国,这是因为国家的治理对于天下百姓有感召、号召作用。如下文云:“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此言上行则下效。再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此言与民同好恶。再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此言以德治国,勿与民争利。“天下”最好理解为天下百姓民众,而不要理解为全天下,全世界。后文有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端正为什么要端正其心呢?这是因为,人心常为私欲或物欲所蒙蔽,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或愤怒,或忧虑,或恐惧,或得意忘形,这就是“欲动情胜”,也就必然不能不失其正,妨碍至公至正之明德的养成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所谓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明明是臭的,却非说是香的;明明美丽的,好看的,却非说是丑陋的。这就分不清是非,不知美丑。而只有清楚是非、美丑,才能把是、把美作为内在的自我诉求,其心也必正。

使自己获得知识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所展示的是《大学》“八目”的递进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说来,“格物”就是大学的根本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里强调了在整个人生进修阶梯中,其根本所在是“修身”。在这八目中,“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是用来修身的途径;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在不同环境下、不同范围内的不同展开形式,是修身成就的效果。因此,其根本或者核心所在,即是修身。格物诚意致知齐家平天下治国修身正心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成己内圣成物外王三纲八目结构图四、小结(一)内容要点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教学目标与阶段性追求。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附:《小学》《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朱熹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个纲目:立教,明伦,敬身,鉴古。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学者必须以明伦为学。《小学》是旧时封建社会的小学教材,宣传孔孟之道,灌输封建思想。其中自有两重性。三纲、八目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内圣是指具有圣人的修养,也就是要有高的修身水平。外王是指能够推行王道、仁政。内圣是外王的前提。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内圣的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的内容。从三纲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明德,后者属于亲(新)民。三纲、八目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同构的,道德与政治也是密不可分的。既是“独善其身”,又是“兼善天下”。四、小结(二)写作手法连锁推理、顶真、排比——结构紧密、语气连绵、音韵悠扬艺术特色《大学》总体的论述特色,就是语言简洁,而富有气势:1、递进式的论述方法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具有不容置疑的雄辩气势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参考译文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在于亲爱人民,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后才能心静;心静下来,然后才能精神安稳;精神安稳,然后才能展开思虑;展开思虑,然后才能有独到的心得。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论语》中孔子的修身思想与人格理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第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孟子之养浩然之气

1.身心合一问题:“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同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尽心上》)

2.“气”的概念《公孙丑上》:“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不动心”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公孙丑上》)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曹刿论战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养浩然之气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告子上》)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养浩然之气所达之境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尽心上》:“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大丈夫人格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鲁迅《灯下漫笔》学习要点:理解鲁迅对民族心理的反思与剖析。理解鲁迅对民族文化的揭露与批判。分析鲁迅杂文艺术特色。联系鲁迅其他有关言论,理解其独特的批判国民性思想。[人物]_鲁迅.-320x240.Flv“国学大师评选活动”2006年6月,“十大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公布评选结果,“十大国学大师”是: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和钱钟书。此次活动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国学频道等联合主办,通过网上投票、邮寄投票、短信投票的方式,选出全球华人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国学大师”。【背景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国学”概念时,“国学”指的是“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主要内容是小学,包括训诂、文字、音韵;经学,包括经史子集。章太炎曾提出国学的三个主体部分,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而作为我国著名国学学者姜亮夫的弟子、年近70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祖安,则对“国学”一词作了更为详尽的诠释:“国学的根基是小学、章句之学,因此,所谓‘国学大师’必须以博通、精研先秦时代的原典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列出三个条件:一、在其中某一领域有原创性成果。二、精通小学,古文辞(各体式)、古体诗、近体诗词都能自由挥洒,出色当行。如果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还必须加上条件三:能汲取外来之学说,而不忘民族之本位,中西兼通,而又以传统文化为其治学指归。”一、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往南京求学——“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弃医从文。“幻灯片”事件——1907年夏,以文艺改变精神,创办《新生》,后失利。

1909年回国。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被称为“民族魂”。

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2)、《彷徨》(1926)、《故事新编》(1936)。散文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散文诗集《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此外,还有大量译作、古体诗、序跋、书信、日记等,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主要思想启蒙: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打倒吃人的礼教,《狂人日记》里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张不要读中国书。“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主要思想

对国民性批判——立人: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是对民族的自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