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笔记之法理学_第1页
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笔记之法理学_第2页
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笔记之法理学_第3页
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笔记之法理学_第4页
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笔记之法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理学》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演进法与社会一.法的本体1.法的概念(一)法的定义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二)法的现象法的现象是指凭借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是直观的感性对象--法本身;法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阶段(尽管现象本身同样具有研究价值),而是必须揭示法的本质。抓住了法的本质,就抓住了法的根本。(三)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法的本质:(1)首先,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正式性(官方性),即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法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2)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即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一定情况下,法的内容规定不仅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且同时又反映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的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3)最后,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即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四)法的概念的争议(1)自然法学派,即非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认为恶法非法,强调法律一定要符合道德的要求。非实证主义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的定义要素。同时也可能关注法的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因此,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分为两类。第一,以内容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第二,以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和社会实证性要素同时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前者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代表,后者的代表是超越自然法与实证主义之争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的那些法学理论。(2)分析法学派,即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认为恶法亦法,他们并不要求法律符合道德的要求。他们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权威性制定。第二,社会实效。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有关法的定义或概念有2种: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分析主义法学。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五)法的特征(1)规范性;法作为社会规范,象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一样,具有规范性;所谓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规范性文件有三层涵义,首先是适用对象的不特定性(普遍性),其次是适用时间上的前瞻性,再次是适用次数的反复性;如判决书、结婚证许可证都是非规范性文件;(2)普遍性;所谓法的普遍性,也称“法的概括性”,就是指法作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和特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性,在一国范围之内,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法的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无一例外地受法的制裁。其二,法的效力的重复性,这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有反复适用的效力。(3)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4)强制性;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5)程序性;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六)法的作用(1)法的规范作用(即法本身的作用)即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确认、建立并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这种社会关系;包括:①指引作用。指引的对象为本人的行为;指引有两种方式:(1)确定的指引(2)有选择的指引。

②评价作用。评价的对象为他人的行为;

③预测作用。预测的对象是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

④强制作用。强制的对象为他人的违法行为;

⑤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表现在: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法的教育作用,也相应有两种方式:(1)示范(2)示警;(2)法的社会作用(即法的公共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作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作用;(3)法的作用的有限性

法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其有限性,表现在:

①社会因素: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创造或改变社会;②人的因素: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和友谊等,不适宜由法律调整;

③法自身的因素:法律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首先法律是由于人创造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因而法律也会出现立法空白;其次,法律要求稳定性,而社会生活是迅速变化的,因而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次,法律关注的是人的行为的共性,而案件事实是多种多样的,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合情理,因而法律有僵硬性;最后,法律有语言表达力的局限性;2.法的价值(一)法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①法的价值判断,是指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判断法律对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法的事实判断,是指对法律原则、制度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注意:法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都是人的主观认识的表现,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二)法的价值的分类及其位阶(1)自由;自由代表了人最本质的需求,位于法的价值的顶端;(2)正义;正义是自由的外化,处于自由之下但制约其他价值;(3)秩序;秩序则必须接受自由、正义标准的约束;(4)利益;利益一般须接受自由、正义、秩序的约束;(三)法与利益的关系(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四)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的价值冲突,是指不同法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其解决原则为:(1)价值位阶原则,即依据法的价值位阶决定价值选择;(2)个案平衡原则,即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必须考虑个案中的特定情形;(3)比例原则,即某种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侵害其他价值为代价时,应当使其侵害减少至最小程度;3.法的要素(一)法的构成要素法的构成要素有4种:规范、原则、概念、技术(二)法律规则的结构和分类法律规则,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通常被省略)、行为模式(可为、应为、勿为)、法律后果(合法、违法)三个部分构成;法律规范可以分为:(1)按照规则内容不同可分为:①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分为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公民的权利;②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义务的规则;义务性规则分为命令型规则和禁止型规则;其中命令型规则是规定人民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而禁止型规则是规定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不同可分为:①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②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③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3)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及程度不同可分为:①强行性规则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意更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和职权性规则属于强制性规则;②任意性规则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及方式的法律规则;(三)规则和条文的关系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但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法律规则在逻辑上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三者缺一不可,但在立法实践中,法律规则在法律条文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法律条文可以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或某几个要素,也可能表述几个不同的法律规则或要素。(四)法律原则的概念和种类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的体系中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原理和准则;其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五)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具有明确具体,其针对的是行为的共性;而原则笼统模糊,其不但关注共性,还关注行为的个别性;(2)在适用范围上,规则只适用某一类型的行为,而原则的覆盖面比规则大;(3)在适用方式上,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即要么适用要么不适用;而原则不同,相互冲突的法律可能共同存在一个法律原则中;(六)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1)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2)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即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2)权利和义务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如果权利的总量大于义务的总量,则有些权利是虚设的;而如果义务的总量大于权利的总量,则说明有特权存在;(3)在价值选择上,权利和义务有主次之分的,在等级特权社会,强调以义务为本位,权利处于次要的地位;而在民主法治社会,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义务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4)权利和义务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两者实际上是混为一体的;在剥削阶级社会,两者是对立的,到了民主法治社会,两者是一致的;4.法的渊源和分类(一)法的渊源的概念和分类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制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法的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可以从体现于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形式中得到的渊源,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法的非正式渊源则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这些准则和观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权威性的明文体现,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等。(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正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军事法规和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源、国际条约;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包括:判例

政策、

习惯;(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将不同国家机关指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加工,使之统一、完整、明确和有序;其主要方法有:法律汇编、法典编撰、法规清理;(1)法律汇编

法律汇编不改变汇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不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因而不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仅是一项技术意义上的工作。

(2)法律编纂

法律编纂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之一;法律编撰只能由立法机关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均无权进行;5.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一)法律部门(1)法律部门的含义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①按照调整对象不同进行划分;如将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划分为民法部门,而将调整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划分为行政法部门;②按照法律调整方法不同进行划分;如将以刑罚方法作为调整手段的刑法划分为一个部门;(二)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的含义法律体系,是指国家现行法律规范分中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有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系统;(国内现行法)(2)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在于:①科学地进行立法预测、立法规划;②正确地适用法律、解决纠纷;③全面地进行法规汇编、法典编篆;④合理地划分法律学科、设置法学课程;(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根据法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不同,我国的主要法律部门分为:①宪法;②行政法;③民法;④商法;⑤经济法;⑥劳动法;⑦社会保障法;⑧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⑨刑法;⑩诉讼法;在“一国两制”之下,中国的法律虽然有着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种种差异,但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法律体系,中国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体系并存的情形。(三)公法、私法与社会法(1)公法、私法与社会法的含义①公法是利用国家权利,宏观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②私法是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财产所有权,保障自身利益追求的法律,如民法、商法;③社会法是保障既非国家利益与非私人利益的独立利益的法律,如社会保障法;(2)公法、私法与社会法的区别公法、私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有所不同;6.法的效力(一)法律效力的概念法律效力,是指法作为一种国家意志所具有的约束力,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法的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二)法的效力等级(效力位阶)(1)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其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也越高;(2)特定程序优于普通程序;(3)后法优于前法;(4)特殊法优于一般法;(三)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所及的范围;其包括:(1)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法律的空间效力,指法律在那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那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2)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法律的时间效力,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3)法对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以属地主义为主,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4)法对事的效力法律对事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事项。7.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二)法律关系的种类法律关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1)单向(单务)法律关系、双向(双边)法律关系和多向(多边)法律关系单向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人只享有权利,义务人只履行义务,如不附条件的增与关系;双向法律关系是指双方存在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例如买卖法律关系;多向法律关系包括3个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如行政人事调动关系(调出单位和调入单位的关系、调出单位与被调动者的关系、调入单位与被调动者之间的关系);(2)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不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独立存在,如基于所有权被侵害而提起的损害赔偿中,所有权关系是第一性法律关系,而损害赔偿关系是第二性法律关系;(3)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如民事法律关系、行政合同关系;而保护性法律关系需由于国家对违法者适用法律制裁,如刑事法律关系、行政关系;(4)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的特点是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不特定;相对法律关系的特点是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5)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的法律关系(三)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又称为权利主体,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我国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集体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国家;(3)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凡是国家的公民都具有权利能力;(4)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四)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实现;(五)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概念和分类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其主要可以分为:①物;②人身;③精神产品;④行为结果;(六)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①法律规范,即有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依据;②权利主体,即有权利与义务的承担者;③法律事实,即出现法律规范所假定的情况;(七)法律事实的分类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1)法律行为,即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2)法律事件,即法律后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如法官作出的判决是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属于法律事件;8.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分类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其主要分为: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二)法律责任的竞合法律责任竞合是指,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对于不同法律部门间法律责任的竞合,一般来说,应按重者处之;(三)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①责任法定原则,即承担法律原则必须有法律的根据;责任法定原则反对类推适用和溯及即往,但反对溯及即往并不是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②公正性原则,主要是指罪刑相适应原则;③合理性原则;即执法者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给违法者合理的制裁;④及时性原则,即应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及时追究违法者的责任;(四)法律制裁的概念和种类法律制裁,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其主要分为: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五)免责免责,也称法律责任的免除,是指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注意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这两种行为由于不产生责任,所以不存在免责的说法;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免责形式:

(1)时效免责,即法律责任经过了一定的期限后而免除。

(2)不诉及协议免责,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关当事人不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就实际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与加害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同意的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是指对那些违法之后有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责任。这是一种将功抵过的免责形式。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即在财产责任中,在责任人确实没有能力履行或没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责任。(5)自助行为;二.法的运行1.立法(一)立法的概念立法,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立法是对社会资源和利益的第一次的分配活动;(二)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立法权的行使;根据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和形式的不同,立法权可以划分:(1)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2)地方立法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3)行政立法权:国务院及各部委、地方人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权;(4)授权立法权等;

当代中国是单一制国家,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一元性的立法体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同时又是多层次的。(三)立法的原则(1)合宪性和合法性原则(2)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3)民主立法原则(4)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四)当代中国立法的程序(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一般情况下要经过3次审议再交付表决;(3)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4)法律的公布一般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公布,地方性法规由制定者发布(被批准的法律由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五)我国的立法权限的划分(1)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2)全国人大常委制定和修改除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4)省级人大及常委,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备案;(5)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可以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提请省、自治区人大常委审议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备案;(6)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报全国人大常委批准;2.法的实施(一)法的实施的概念法的实施,是指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实现的活动,包括: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二)执法及执法的基本原则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权、实施法律的活动;其基本原则为:(1)依法行政的原则;(2)讲求效能的原则;(3)公平合理的原则;(三)法的适用(司法)及司法的基本原则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各类案件的专门活动;其基本原则为:(1)司法公正原则;(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4)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四)守法与违法(1)守法的含义守法,指公民、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构成要件违法行为,是指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其构成要件为:①违法客体,要求违法行为必须是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②违法主体,要求违法者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主体;③违法客观方面,要求违法行为必须是违反某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④违法主观方面,要求违法必须是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3)违法行为与其他一些行为的区别:①首先,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的区别。许多违法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同时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因为有些违法行为并不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例如法律的某种技术性规定。同样,有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并不构成违法行为。例如,某壮年公民在乘坐公共汽车时为自己抢座而排挤老幼公民。

②其次,违法行为与法律上无效行为的区别。违法行为当然不能发生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所希望的为法律所肯定的有效结果。但是,不能认为法律上无效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有些法律上无效的行为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也并不构成违法,比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4)违法行为的种类①刑事违法;②民事违法;③行政违法;④违宪(五)法律监督(1)法律监督的概念法律监督,是指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所指的监督主体仅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法律监督一般可分为社会的监督和国家的监督;(2)国家法律监督体系包括:权利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3)社会法律监督体系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公民的监督、法律职业群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3.法的适用的一般原理(一)法适用的目标法律人适用法律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获得一个合理的决定,在法治社会,所谓合理的决定就是法律决定具有可预测性和正当性。可预测性是形式主义法治的要求,它的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1)可预测性可预测性意味着做法律决定的人在做决定的过程总尽可能的避免武断和恣意。这就要求法律人将法律决定建立在既存的一般性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且他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适用法律规范,如推理规则和解释方法。(2)正当性正当性,是指按照实质价值和某些道德考量,法律决定是正当的或正确的。实质价值和道德主要是指特定法治国家或宪政国家的宪法规定的一些该国公民都承认的、法律和公共权力保障和促进的实质价值,如自由、平等、人权。(3)法的可预测性和法的正当性之间的关系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和正当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实质上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间的紧张关系的一种体现。从作为整体的法治来说,它要求做法律整体决定的人应该努力在可预测性和正当性之间寻找最佳的协调。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总是要求二者兼备。如果法律决定不具有可预测性或者可预测的程度非常低,社会生活也就不可能正常进行。如果法律决定不具有正当性,一个社会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长治久安的社会,也就是说该社会的秩序最终可能解体。但是对特定的一个时间段内特定的国家的法律人来说,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二)法律适用的步骤法律适用的过程在形式上为逻辑中三段论推理的过程,首先确认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寻找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为标准,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三)法律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证成即给一个决定提供充足理由的过程,法律适用的过程就是法律证成的过程;内部证成保证了结论从前提中被逻辑地推导出来,但不涉及前提是否正当合理;外部证成解决的则是法律决定的前提的正当合理性。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的推理方法主要都是演绎推理。5..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涵义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涵义的说明。法律解释既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法律解释的种类1.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

所谓正式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正式解释有时也称有权解释。非正式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学术性或常识性的,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

2.字面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充解释

根据解释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限制解释、扩充解释与字面解释三种。(1)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广时,作出比字面涵义为窄的解释。

(2)扩充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窄时,作出比字面涵义为广的解释。

(3)字面解释,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涵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三)法律解释的方法(1)文义解释;也称语法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这是指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涵义。

(2)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法律的对比中了解法律的涵义。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包括:关于制定法律的提案说明,关于审议法律草案的说明,关于讨论、通过法律草案的记录和其他有关文献等。

(3)体系解释;也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这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4)目的解释;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五)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1.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1)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涵义的;

(2)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2.以下主体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级人大常委会。6.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涵义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论辩中运用法律理由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二)法律推理的特点:(1)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2)法律推理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3)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理性。(三)法律推理的基本方法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性质的判断(大、小前提)出发,推论出另一个性质的判断(结论);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运用归纳推理的典型是判例法制度。3.辨证推理(1)辨证推理的涵义

辨证推理,即侧重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或者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间进行选择的推理。在出现疑难案件的场合就需要辨证推理。疑难案件包括四种情况:首先,法律规定本身的意义模糊;其次,出现了“法律空隙”或叫“法律漏洞”,即在法律中对有关主题没有直接的明文规定;再次,同一位阶的法律规定之间有抵触;最后,某些法律规定明显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势,严重不公正。即出现通常所说的“合法”与“合理”的矛盾。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在原有的法律修改之前或者新法律制定出来之前,一个法院在受理一个在它管辖范围内的案件时,就需要辨证推理。

(2)辨证推理的方法

类比推理是常用的一种辨证推理方法。类比推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公式大体上是:一个规则适用于甲案件;乙案件在实质上与甲案件类似,因此,这个规则也可以适用于乙案件。辨证推理的其他方法还有:司法解释;论辩;劝说;推定;拟制。

4.归纳和类比推理的结合我国最高法院在审判的实践中通过对下级法院的类似案件的若干判决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个别可供其他法院借鉴的案例,这是一种归纳和类比相结合的过程;5.设证法设证法并不属于传统逻辑的范畴,而是由美国人Ch·S·皮尔士所创立的一种独特的逻辑方法。该方法系从一个已知的一般规律加上各种已知的特殊中,推断出未知的特殊。皮尔士在研究逻辑推理时发现,我们时常都会面对某种很奇怪的情况,只有假设它是某个普遍规则的实例,这种情况才能得到说明,于是我们便会自觉地采纳这个假定。这种思维过程就是设证法,皮尔士曾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设证法是如何运用的。第一个例子是有名的白豆案例:由已知:1.所有从这个口袋拿出的菜豆是白色的;2.这些菜豆是白色的;可得出结论:这些菜豆是从这个口袋里拿出的。第二个例子是关于鱼化石的推理:由已知:1.所有的海洋鱼类都生活在大海中;2.在某块内陆发现了海洋鱼类化石;由此可得出结论:这片大陆曾经是海洋。第三个例子则来源于皮尔士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去土耳其,在从码头到目的地路上,他遇到一个男人骑在马上,4个马夫为他撑着遮阳篷。他想到只有当地省长才有如此排场,于是推论那个骑马的男人就是省长。这是设证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运用。7.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在法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首先,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前提。

(二)其次,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有助于保障法律的正确、公正实施;三.法的演进1.法的起源(一)法的起源学说(1)神学法学派,持有的起源学说为:神学说;(2)自然法学派,持有的起源学说为:契约说;(3)社会法学派,持有的起源说为:合理管理说;(4)历史法学派,持有的起源说为:发展说;(5)分析法律派,持有的起源说为:暴力统治说;(6)马克思主义法学说,持有的起源说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二)法产生的根源(1)经济根源,即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2)阶级根源,即阶级的产生是法产生的阶级根源;(3)社会根源,即社会的发展是法产生的社会根源;(三)法产生的标志(1)特殊公共权利系统及国家的产生;(2)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3)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形成;(四)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五)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1)产生的方式不同,即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原始社会规范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2)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即法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原始社会规范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意志;(3)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即法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证实施的,而原始社会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和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保证实施的;(4)适用的范围不同,即法适用于国家主权及地域内的所有居民,而原始社会规范只适用于同血缘的本氏族部落成员;5.法的发展(一)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根据社会形态标准可以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二)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三)法的继承的概念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法的继承体现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四)法的移植的概念法的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全面的把握,有选择地移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使之吸纳到自己的法律体系中,并予以贯彻实施的活动。法的移植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6.法的传统(一)法的传统的概念法的传统是指世代相传、辗转相承的有关法的观念、制度和总和;(二)中国法的传统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基础的,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宗法等级名分,主要为:①在秩序规范的基础上,礼法结合,以礼为主;②在秩序价值基础上,等级有序,家族本位;③在规范的适用方面,恭行天理,执法原情;④在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上,民刑不分,重刑轻民;⑤在秩序形成方式上,不诉是求;(三)法律文化的概念在我国,法律文化是指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及相应的观念;现代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制思想、中国古代法传统;(四)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机构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①法律心理,即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②法律思想体系,即人们对法律意识进行能够理性认识的产物,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五)法律意识与法的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法律意识可以使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得以延续;同时,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因素;(六)法系的概念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法所做的分类;西方国家两大法系为:①民法法系,又称为大陆法系,即以古代罗马法及19世纪《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②普通法法系,又称为英美法系,即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为基础和传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七)两大法系的区别①在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民法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普通法系属于类比推理型思维;②在法的渊源方面,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渊源只是制定法,而普通法系中法的正式渊源包括制定法和判例法;③在法律分类方面,民法法系国家将公法与私法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普通法系将普通法与平衡法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④在诉讼程序方面,民法法系属于纠问制诉讼;而普通法系则采用对抗制诉讼程序;⑤在法典编撰方面,民法法系各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撰活动,而普通法系从总体上看不倾向于进行系统的法典编撰;7.法的现代化(一)法的现代化的概念法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的、法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法的现代化的类型(1)内发型法的现代化,即由特定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法的内部创新;(2)外源型法的现代化,即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力冲击,引起法律的革新;(三)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特点(1)从起因来看,中国法的现代化属于外源型法的现代化,西方法律资源成为中国法的现代化的主要参照;(2)我国总体上倾向于民法体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经验,如审判程序;(3)我国法的现代化的启动形式是立法主导型,容易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作用有限;(4)我国法的制度现代化发展在前,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在后,即先进的思想观念被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8..法治理论(一)法治的含义社会主义法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方略;即于人治相对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和方法,“法治”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其主要内容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法制统一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二)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是与人治对立的治国方略,这两种治国方略的不同在于:(1)从主体上,法治是民主之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2)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意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人个人的意志;(3)法治之法是政治的目的性所在,人治之法是政治意志的工具;(三)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与权利的制约,而法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秩序;(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提出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我国将依法治国首次写进了宪法;(五)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的含义和基本条件法治国家,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利,特别是行政权利必须依法行使;其基本条件为:①通过法律保障人权,限制公共权利的泛用;②良法的治理;③通过宪法确立分权与权利制约的国家权利关系;④赋予广泛的公民权利;⑤确立普遍的司法原则,如司法独立;(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制度条件包括: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的法律机制;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健全的律师制度;四.法与社会1..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一)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1)社会是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法以社会为基础,具体含义是: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3)法对社会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的:首先是通过法律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其次还必须使法律与其他资源(宗教、道德、政策)进行配合;(二)法与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理性、正义、法律统治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四)法与节约型社会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2.法与经济(一)法与经济基础(1)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三)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法律对科技既能促进,也能抑制,但法律不能直接改变和影响科技的发展;(2)科技进步对立法、司法过程、法律方法论等产生影响,但科技发展不能直接改变法律的内容;3.法与政治(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政治与法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两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1)政治可以为法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的发展变化;(2)法对政治的作用:法对政治的影响表现为协调政治、规范政治行为、促进政治发展、解决政治问题;(二)法与政策的联系和区别法与执政党政策在内容和实质方面存在联系,包括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具有共同性。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形式上:(1)意志属性不同:法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体现国家意志,具普遍约束力,向全社会公开;政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依党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体现全党意志,其强制实施范围仅限于党的组织和成员,允许有不对社会公开的内容存在。(2)规范形式不同:法表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或国家认可的其他形式,以规则为主;政党政策则不具有法这种明确、具体的规范形式,表现为决议、宣言、决定、通知等,更多具纲领性、原则性和方向性。(3)实施方式不同:法的实施与国家强制相关,政党政策以党的纪律保障实施。(4)调整范围不同:法倾向于只调整可能且必须以法定权利义务来界定的,具有交涉性和可诉性的社会关系和行为领域。一般而言,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领域比法律为广,对党的组织和党的成员的要求也比法的要求为高。(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政策可应形势变化作出较为迅速的反应和调整,其程序性约束也不及法那样严格和专门化。(三)法与国家的关系首先,法以赋予国家权利合法性的形式强化和维护国家权利;其次,国家权利对法是必要的保障力量;4.法与道德(一)法与道德的联系(1)法律与道德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形式;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2)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必须符合道德,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必然联系,即“恶法非法”;而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与道德不存在必然联系,即使“恶法亦法”;(二)法与道德的区别(1)道德是自发形成的,并且没有确定的行为标准;而法是人为制定的,有确定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2)道德存在形态上的多元性,即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而法律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3)法律只注重人的外在行为,而道德不仅注重行为而且注重精神;(4)法律的施行通过程序选择和决定,而道德不需要;(5)道德更多规定的是义务,而法律既赋予权利又设定义务;(6)法律靠国家强制来保障实施,而道德靠舆论的力量和内心的自觉来强制保障实施,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5.法与宗教(一)宗教对法的影响(1)首先,宗教可以推动立法。

(2)其次,宗教影响司法程序。

(3)再次,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二)法对宗教的影响一方面,法可以作为国教的工具和卫护者;另一方面,法又可以作为异教的破坏力量。6.法与人权(一)人权的概念所谓人权,是指人的个体或群体,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为自身的自由生存、活动、发展以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必须平等具有的权利。(二)人权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应有权利;第二个层次:法律权利;第三个层次:实有权利。(三)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1)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2)法是人权的体现和保障;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竹材重点知识1竹材及非木质材料作为原料的应用特点与局限A非木质原料应用中具有的优点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原料单一,对稳定产品质量有利,生产工艺易于控制;备料工段设备简单(竹材除外);工业生产中动力消耗较木质原料少(加工、干燥等)。B不利因素原料收获季节性强。为保证常年生产,工厂需储备8-9个月的原料,而该类原料体积蓬松,占用地面与空间很大,造成储存场地之困难;原料收购局限性强。非木质原料质地松散,造成收集与运输上的不便,为降低成本,收集半径一般不超过100公里;非木质原料储藏保管较难。非木质原料所含糖类、淀粉及其它易分解的物质较木质材料高,易于虫蛀或产生霉变与腐烂(采取的措施:高密度打包储存,切段堆积储存,干燥后储存,喷洒药剂储存等,但增加了工序和成本);非木质原料含杂杂物多(蔗渣含20%以上的蔗髓,棉杆含残花和泥沙,芦苇有苇髓和叶鞘,稻壳含米坯等),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生产前应分离,增加了工序与成本;其它尚未解决的问题:棉杆皮韧性大,缠绕设备造成堵塞、起火;原料易水解,湿法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大;稻壳板硬度大,对刀具磨损十分严重等,目前尚无参考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克服。2.分布概况: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中国竹类资源分为四个区:黄河-长江竹区、长江-南岭竹区、华南竹区、西南高山竹区。3地下茎:竹类植物在土中横向生长的茎部,有明显的分节,节上生根,节侧有芽,可萌发而为新的地下茎或发笋出土成竹,俗称竹鞭,亦名鞭茎。因竹种不同,地下茎有下列三种类型:单轴型、合轴型、复轴型。4.竹秆:竹秆是竹子的主题部分,分为秆柄、秆基和秆茎三部分。1)秆柄:竹秆的最下部分,与竹鞭或母竹的秆基相连,细小、短缩、不生根,俗称螺丝钉或龙眼鸡头,是竹子地上和地下系统连接输导的枢纽。2)秆基:竹秆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数节至10数节组成,节间短缩而粗大。秆基各节密集生根,称为竹根,形成竹株独立根系。秆基、秆柄和竹根合称为竹蔸。3)秆茎:竹秆的地上部分,端正通直,一般形圆而中空有节,上部分枝着叶。每节有两环,下环为箨环,又叫鞘环,是竹箨脱落后留下的环痕;上环为秆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生长后留下的环痕。两环之间称为节内,两节之间称为节间。相邻两节间有一木质横隔,称为节隔,着生于节内。竹秆的节、节间形状和节间长度因竹种而有变化。5.竹子各部位之间的关系竹连鞭,鞭生芽,芽孕笋,笋长竹,竹又养鞭,循环增殖,互为因果,鞭竹息息相关的统一有机整体。6.竹林的采伐竹林采伐时必须做到“采育兼顾”,才能达到竹林永续利用、资源永不枯竭之目的。正确确定伐竹年龄、采伐强度、采伐季节、采伐方法四个技术环节是竹林采伐的关键所在。7.采伐竹龄:竹林为异龄林,一般只能采取龄级择伐方式,根据竹类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竹笋成竹后,秆形生长基本结束,体积不再有变化,但材质生长仍在进行,密度和力学强度仍在增长和变化,根据其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材质增进期,材质稳定期和材质下降期。竹子的采伐年龄最好在竹材材质稳定期,遵循“存三(度)砍四(度)不留七(度)”的原则。8.伐竹季节:春栽夏劈秋冬伐。一般竹林应该在冬季采伐,应在出笋当年的晚秋或冬季(小年春前)。花年竹林,应砍伐竹叶发黄、即将换叶的小年竹,而不应砍伐竹叶茂密正在孵笋的大年竹;丛生竹林,一般夏秋季节出笋,采伐季节选在晚秋或早春,使新竹能发枝展叶。原因:a.该季节竹子处于休眠状态,竹液流动慢,同化作用较弱;b.可溶性物质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储存,竹材力学性质好,不易虫蛀;c.冬季,林地中主要害虫处于越冬状态,不会对采伐后的竹林造成伤害;d.该季节新竹尚未发出,可避免采伐时造成损伤。9.竹材的储藏与保管具体要求:1)按照不同质量分类保管;2)按照规格大小,分别存放;3)先进先出,推陈出新;4)防虫防蛀,喷熏药物。10.竹材的缺陷及其发生规律:1)虫蛀和霉腐一般发生规律如下:a.竹黄较竹青严重;b.6-7年生竹材较轻,3-5年生以下较重;c.冬季采伐的较轻,秋季次之,春季采伐的较重;e.山地生长的较平地生长的轻;f.通风透光储藏遭受损害的较少,阴暗不透风的则多。11.竹壁:竹秆圆筒状的外壳。一般根部最厚,至上部递减,自内向外分为竹青、竹肉和竹黄三个部分。12.影响竹材密度的因素:竹种: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分布在气温较低、雨量较少的北部地区的竹材(如刚竹)密度较大,反之,则密度较小。竹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密度不断的提高和变化(因竹材细胞壁和内容物是随竹龄的增加而逐渐充实和变化的),可根据其规律性作为确定竹材合理采伐年龄的理论依据之一。立地条件:气候温暖多湿,土壤深厚肥沃的条件下生长好,竹竿粗大,但组织疏松,维管束密度小,从而密度小,反之密度大。竹秆部位:同一竹种,自基部至稍部,密度逐渐增大,同一高度上,竹壁外侧高于内侧,有节部分大于无节部分。13.竹材特性竹材与木材相比,具有强度高、韧性大,刚性好、易加工等特点,使竹材具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但这些特性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其优越性的发挥,竹材的基本特性如下:1)易加工,用途广泛:剖篾、编织、弯曲成型、易染色漂白、原竹利用等;2)直径小,壁薄中空,具有尖削度:强重比高,适于原竹利用,但不能像木材一样直接进行锯切、刨切和旋切,经过一定的措施可以获得高得率的旋切竹单板和纹理美观的刨切竹薄木;3)结构不均匀:给加工利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如竹青、竹黄对胶粘剂的湿润、胶合性能几乎为零,而竹肉则有良好的胶合性能;4)各向异性明显:主要表现在纵向强度大,横向强度小,容易产生劈裂5)易虫蛀、腐朽和霉变:竹材比木材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造成;6)运输费用大,难以长期保存:壁薄中空,体积大,车辆实际装载量小,不宜长距离运输;易虫蛀、腐朽和霉变,不宜长时间保存;砍伐季节性强,规模化生产与原竹供应之间矛盾较为突出。14.竹材人造板的构成原则:以克服竹材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使竹材人造板具有幅面大且不变形、不开裂等特点为出发点的,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对称原则:对称中心平面两侧的对应层,竹种、厚度、层数、纤维方向、含水率、制造方法相互对应。奇数性原则:主要针对非定向结构的多层人造板15.竹材人造板的结构特性:1)结构的对称性:尽可能的克服各向异性2)强度的均齐性:材料在各个方向强度大小的差异,以均齐系数表达(竹纤维板、碎料板趋于1)。3)材质的均匀性:能提高板材外观质量,也可减少应力集中造成的破坏。(板材优于竹材,结构单元越小的板材均匀性越好).16.胶层厚度:不产生缺胶的情况下,越薄越好(20-50微米)?1)薄胶层变形需要的应力比厚胶层大2)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流动或蠕变的几率增大3)胶层越厚,由膨胀差而引起界面的内应力与热应力大4)坚硬的胶粘剂,胶合界面在弯曲应力的作用下,薄胶层断裂强度高5)胶层越厚,气泡或其他缺陷数量增加,早期破坏几率增加17.竹材胶合板:是将竹材经过高温软化展平成竹片毛坯,再以科学的、比较简便的、连续化的加工方法和尽可能少改变竹材厚度和宽度的结合形式获得最大厚度和宽度的竹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胶粘剂用量,从而生产出保持竹材特性的强度高、刚性好、耐磨损的工程结构用竹材人造板。竹材的高温软化-展平是该项工艺的主要特征。A原竹截断截断:先去斜头;由基至稍,分段截取;截弯存直,提高等级;留足余量。B竹片软化的目的:将半圆形的竹筒展平,则竹筒的外表面受压应力,内表面受拉应力,其应力大小为:Ó=E·S/2r减小E值是减小竹材展平时反向应力的有效手段,从而可以减少展平时竹材内表面的裂缝的宽度和深度。减小竹材弹性模量的方法和措施统称为竹材软化。C.软化方法: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提高竹筒含水率和温度是提高竹材本身塑性、减小竹材弹性模量,从而达到减小展开过程中方向弯曲时拉伸应力的有效措施。D.刨削加工目的:1)去青去黄,改善竹材表面性能,提高胶粘效果;2)使竹片全长上具有同一厚度,以获得较高胶粘性能和较小的厚度偏差。E.竹片干燥:实践证明,使用PF时,竹片的含水率应低于8%,而使用UF时,应小于12%,才能获得理想的胶合强度。预干燥:目的为了提高竹片的干燥效率,主要设备是高效螺旋燃烧炉竹片干燥窑,干燥周期较长,一般10-12小时,终含水率由35-50%降至12-15%。定型干燥:因竹片是由圆弧状经水煮、高温软化、展平而成平直状,但在自然状态中仍具有较大的弹性恢复力,故需采用加压的干燥和设备。F组坯:将面、背板竹片和涂过胶的芯板竹片组合成板坯的过程成为组坯。1)板坯厚度的确定:∑s=100s合/(100-⊿)式中:∑s为板坯厚度(各层竹片厚度之和,mm),s合为竹材胶合板厚度(mm),⊿为板坯热压时的压缩率(%)。板坯的压缩率与热压时的温度、压力和竹材的产地、竹龄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温度为140-145℃,单位压力为3.0-3.5Mpa时,板坯的压缩率为13.0%-16.0%。2)组坯操作注意事项:a.面、背板竹片应预先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