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静夜思全文_第1页
古诗静夜思全文_第2页
古诗静夜思全文_第3页
古诗静夜思全文_第4页
古诗静夜思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诗静夜思全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有好多,你都知道吗?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古诗静夜思全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静夜思篇一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篇二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直译

敞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沉寂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繁忙,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衬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视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射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深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独特别致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表达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表达,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边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视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深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透露了诗人内心活动,显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爽简朴,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简单理解的,却又是体会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篇三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静夜思》白话译文:篇四

敞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篇五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诗,诗以明白如话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秋夜意境。它不追求想象别致独特,也摒弃了辞藻精工华美;它以清爽简朴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简朴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孤单寂寞。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其次句中,一个“疑〞字点出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简单产生错觉。这是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从深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由于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古人有关月光传情诗句所表述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诚恳一些,清楚一些,貌似要从这明月里寻觅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由于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仍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抚慰,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深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将对家乡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明月,心中家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解释篇六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敞亮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深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深思神态。思:思念。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篇七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直译

敞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解释

⑴静夜思:悄悄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外形上的相像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整治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意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明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便捷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旧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沉寂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繁忙,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衬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视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射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深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独特别致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表达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表达,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边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视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深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透露了诗人内心活动。显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爽简朴,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简单理解的,却又是体会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篇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解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敞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深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深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

那穿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深思,愈加想念自己的家乡。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别致独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爽简朴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简朴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孤单寂寞。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其次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简单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深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由于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诚恳一些,清楚一些,貌似要从这明月里寻觅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由于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仍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抚慰,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深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家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家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沉寂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繁忙,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衬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视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射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深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独特别致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表达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表达,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边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视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深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透露了诗人内心活动,显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爽简朴,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简单理解的,却又是体会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篇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古诗赏析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恬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深思,愈加想念自己的家乡。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显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家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