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河南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_第1页
毕业论文-河南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_第2页
毕业论文-河南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_第3页
毕业论文-河南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_第4页
毕业论文-河南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5页(共15页)河南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摘要:深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构建河南旅游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民俗旅游,大力开发古都历史文化游,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优势,利用河南丰厚的“根文化”借助旅游,宣传河南,既能发展旅游,同时对文化也是一种开掘和弘扬。本文针对河南的文化积淀和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发展改良建议。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旅游0引言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河南作为文物大省,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要挖掘,创新,弘扬我们的文化,要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1]。文化旅游作为时下作为时髦的消费方式,结合了旅游和文化两个因素,是既能拉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宣传、弘扬河南中原文化的绿色产业。因此本文对河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的概括,针对目前河南文化旅游现状提出建议。1河南中原文化概述1.1“根”文化河南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根文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人的寻根之旅。首先,图腾文化。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里。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2],龙图腾由此传承至今。其次,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我们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再次,农耕文化。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均与河南密切相关。河南是农业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例如: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3];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最后,商业文化。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河南,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例如: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2思想文化资源河南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汇聚点,是《诗经》被唱响的历史舞台。第一,河南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家思想的老祖宗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长期生活与活动在河南,《道德经》就是在河南写的。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是河南人。第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繁荣发展都与河南息息相关。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被奉为鼻祖的老子李聃是河南鹿邑人。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就在河南洛阳。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祖庭就在开封相国寺。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禅宗”,其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第三,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4]。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洛阳贾谊开骚体赋之先河,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江淹的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1.3古都文化资源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还有其他若干历史名城,作为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以及社会名流聚集的区域,一座城市就是一本史书。首先,政治文化。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长期的政治角逐、政权更迭,也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政治文化。黄帝开创了初始的政权制度,建立了国家治理的雏形。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夏、商、周的世袭制,完成了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其次,名流文化。名流是一个以圣人为顶峰的特殊社会群体,名流以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着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化中非常崇拜圣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河南,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比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河南籍的为912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开封府的“包青天”等都丰富了河南的人文历史[5]。1.4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河南省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首先,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而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北宋都城开封设的政府医院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其次,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而书法艺术也是中国独有的。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再次,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从而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河南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河南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是中国八大名菜的母菜,历史上曾作为宫廷菜而风靡全国,“洛阳水席”,更是豫菜中一朵奇葩[6]。2河南中原文化的显著特点及其旅游开发意义2.1河南中原文化的特点从河南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2.1.1根源性。河南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2.1.2原创性。河南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思想文化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2.1.3包容性。河南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4开放性。河南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河洛文化。唐代的河南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就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2.1.5基础性。河南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正如一名著名考古学家所说:中原以外的文化区都紧邻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这些外围的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蕊。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才形成了中华文化这朵绚烂的文明之花。2.2发展河南中原文化旅游的意义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除了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对河南的形象宣传、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等现实利益,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河南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正是河南中原文化的上述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7]。2.2.1认识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2.2.2引领作用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近古以来,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远播西方文明而绽放出瑰丽的文化魅力。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中庸辩证的思维理路,在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为灾难频繁发生的今天,不仅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建设的美好理想,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人格完善,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仍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2.2.3推动作用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从殷商王朝对商业经济方式的自觉选择,到以宋朝交子、汇票等为标志的商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实现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先后创造了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实现了文字载体的新突破,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迎来了铅与火的新时代,开创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成熟于宋代的火药,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指南针导致了航海技术革命,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8]。中原文化就如一台功能强大的引擎,从不同的方面不断把中华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车轮推向前行。2.2.4支撑作用中原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维系、智慧成果的传承功能。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激励鞭策人们奋发向上的神话故事,还是岳飞报国、木兰从军等宣扬爱国主义的文化母题[8],都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治国思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伐城”等军事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中原文化正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智力支撑[9]。2.2.5凝聚作用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的聚合作用。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干文化,长期以来就是海内外华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大家无论身在何方,都有“常回家看看”的心理愿望。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和周口姓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正是中原文化这种特有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的生动展现[10]。3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3.1“多”但是“散”

由于地处中原,历朝历代和先民们为河南留下的文化遗产足以令世人涎羡,但是,目前真正能够在全国和全球叫得响的似乎也就只有洛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少数几个起步较早的传统文化品牌,其它如安阳殷墟等虽也奋起直追,但仍需进一步的努力和假以时日。究其根本,恐怕主要是因为资源丰富而且散布广袤,而在保护、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尤其是弃“文化”相关部门和专家于不顾,各级各地各自为战,其中不乏心血来潮、朝令夕改者,甚或不顾文化生产和进步的内在规律,以经济手段强行发展文化,加之各方利益诉求各为其主,遂导致全省文化资源虽丰富却几乎一盘散沙的局面。如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贵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但其现状比之河南武强、江苏桃花坞等地的欣欣向荣,则无异于“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3.2“正”但是“板”也许正是因为历史积淀深厚的关系,河南的文化大多呈现出厚重并且“正统”的特征,所以河南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向外开放过程中,也多围绕“政治”价值开展联想,如大部分民间表演艺术如戏曲,总是首先会把剧团受过某某领导接见、获过什么奖放在宣传的重头。近年来,排演“政治戏”也成了热门。其实,这样做也未尝不可,有的时候还显得很有必要,关键是在这样做的“度”的把握上:传统文化本身来源于民间,来源于民俗风情,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它反映的是一个“俗”的文化,这样才能被大众所认可,才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突然一夜之间彻底变了个样子,少了一份亲和力,缺乏了一种互动性,又怎么会不使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呢?3.3“急”但“乱”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考证,在河南全省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过分、过多、过早地偏重于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导致了急功近利,欲“立竿见影”而后快的较为混乱的局面,各地以传统文化开发为目的或基础、载体的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牡丹花会、菊花花会、茶叶节、姓氏文化节等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而且是各念各的经。运气好、实力强的,还有所斩获,而起步晚、底气弱的则骑虎难下,举步维艰,用“文化”来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本无可厚非,但当传统文化负载了过于沉重的期望和功利时,它就难以很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3.4文化开发浅薄文化正面临着旅游化,但旅游却没有文化化。掌握着旅游资源的人,并不知他们深在的文化价值,只把它当做赚钱工作。他知道的多么肤浅就用多么肤浅的内容赚钱。旅游者只能看个新鲜,浅尝辄止。这种无文化、甚至是无知的旅游,缺乏魅力,多是一次性的很少吸引人再来。旅游资源因此枯竭。于是大张旗鼓,开发新景点,接下来仍是引人来尝个鲜。这样下去,便是将密闭了千百年的山水和文化资源,一个个启封,曝光,践踏,损坏。换来的小钱不过经济一时只需,毁掉的却是无法再生的宝贵的山水和文化的积淀。这种旅游开发如同砍木毁林,都是一种自我掠夺。低层次旅游的更严重恶果却是将中华文化粗鄙化和浅薄化。旅游者从中获取的不过是一种“不过如此”的印象。3.5宣传不足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的文脉与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缺少旅游宣传的主题,以致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游客量却上不来,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打造旅游品牌了。同时文物、文化需要借助旅游来进行宣传也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宣传主题不明确,与地方特色的文化结合不够,没有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旅游景区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3.6发展没有整体和长期规划文化旅游没有较为明晰的“大旅游”发展思路。目前文化旅游在发展上,缺乏“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存在多处开发,各地开花,资源未整合,利用不充分,景点单体规模小,整体吸引力低,缺少参与性项目,游客滞留时间短,没有形成文化旅游产品,缺少辐射力和吸引力,难于形成旅游精品和“几日游”线路。3.7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上混乱旅游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体制弊病,最显著的就是景点管理不统一,各自为政的管理的体制模式,使得景点间彼此独立,文物保护不利,景点开发建设没有大局思维,景点投资分散,旅游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旅游局管理权限较窄,旅游局虽然是旅游业的主管部门,但是由于大部分景点的管理所有单位都是其他平级单位,使得旅游局很难有更有力的管理措施统一整合开发旅游资源。3.8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部门与保护部门各自为政,不进行对话,没有达成共识,将开发与保护完全对立起来,以至于开发者不能挖掘足够的文化内涵,保护者为无法弘扬而头疼,双方不能有效结合,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行合作。4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对策4.1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4.1.1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4.1.2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4.1.3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4.1.4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可以用现代新的市场机制来运营。在很多地方以旅游公司的形式来运营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各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文物也有效地进行了“经营性保护”。4.1.5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4.2产业优化4.2.1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经营、行业管理的旅游运作机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配套、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确保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在规划的指导下重点培育建设精品旅游产品;合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好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实现全省旅游资源及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加强与周边省、市、县的沟通联络,宣传推介,形成更大的旅游循环圈。4.2.2尽快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此来确定我省文化旅游整体形象的定性,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定位准确,客源市场定位准确,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管理职能定位准确等。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建设规划,依据建设去规划安排征用土地指标,安排项目布局和确定建筑造型等。加强对文化旅游规划和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监督,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4.2.3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深度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4.2.4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涵盖面广,对旅游与相关服务行业如何配套均衡发展问题要发展国际旅游业,住、吃,行、游、娱,购之间因相互关联,须均衡发展。特别是有关增强旅行社运营活力和完善旅游景点设施问题,使其能与其他相关联的服务行业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