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4-高三 文学类作品归纳文意_第1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4-高三 文学类作品归纳文意_第2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4-高三 文学类作品归纳文意_第3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4-高三 文学类作品归纳文意_第4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4-高三 文学类作品归纳文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作品归纳文意一、知识讲解现代文阅读三步走:纵观全文,把握主旨,理清思路,找出关键词。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散文的线索】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二、本节内容(一)散文的特征1.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1)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2)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二)散文类型1.叙事散文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

同上。

2.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状物类散文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3.哲理散文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归纳信息,概括文意。1.归纳内容要求应该注意的问题(1)尽可能用原文词语归纳。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2)防止要点遗漏。防止方法:一对相关的文字做层次分析,二注意安分值踩点得分。(3)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例1:①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分析: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例2:②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不凭借文中的词语,就会像许多考生一样,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课堂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上善若水张笑天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⑧好在都江堰有。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阅读答案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古藤王剑冰(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6)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7.第(3)节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1)(2)8.第(4)节中首句说“我敬慕地站立着”,请联系全文概括“这棵古藤”值得作者敬慕的精神品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①;②;③;④。9.第(8)节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10.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既写了古藤弯曲、枯老等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古藤坚毅、不屈等内在特征。B.文章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描写起笔,由议论收束,前后呼应,首尾圆合。C.作者对古藤由衷赞美,其情感经历了一个“惊奇——敬慕——景仰”的变化过程。D.文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赞美古藤的不凡表达对天下老人的无限景仰之情。11.文章第(1)节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请对此加以赏析,并说说第(1)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7.(4分)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用美好的传说寄寓作者的赞美、欣赏的情感;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铺垫。(共4分,写出1条得2分)8.(4分)①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自主。(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②不畏千难万险的勇敢坚强。(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③热爱生命,在生死选择面前勇敢地选择生。(要么死亡,要么活着。)④老当益壮,老而弥坚的积极进取精神。(有真气色。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评分说明:写出不重复的三点即可得3分。语言表达1分。概括的内容只要合理即可,不必一定要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9.结构上承上启下(2分);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人与古藤的相似性——经历艰难,需要勇敢面对。(2分)10.D(借赞美古藤的不凡,赞颂现实生活中那些无依无靠、仅凭自己艰辛奋斗、奋勇打拼精神的可贵)。(3分)11.采用比喻、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描写出“古藤”外形特征:树色深褐,树形巨大,无数的枝条曲曲折折盘旋错落;(1分)极力展现了古藤历尽磨难、痛苦却依然顽强生长的不屈姿态;(1分)寄予了作者对古藤的崇敬之情。(或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吸引读者凝住、思索。)(1分)作用:为后文作铺垫或奠定了全文对古藤的颂赞基调。(1分)(评分说明:写出1点得1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5分)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王鼎钧一□□□□□□□□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由来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那时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可是王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二□□□□□□□□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霜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们比赛谁写的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边打滚儿,你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昂首挺胸出去,垂头丧气回来的猫。你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⑪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的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清明到了’。”⑫又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⑬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9.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3分)10.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4分)11.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一个小标题。(4分)12.第⑪段、⑫段写王老师对我的文字的两处改动,请对这个改动进行评析。(4分)9.(3分)“明月皎洁”之类的文句,“世事无常”之类的感慨,都是文艺腔的套话,(1分)无法促进写作上的进步(1分)。白话文学的根源在大众的生活里(1分)。10.(4分)[第一处]“哭红了的眼睛”是借代的手法,突出了葬礼的特征;“四周”、“都”渲染了悲痛的气氛,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第二处]择取清晨最有特点的意象进行描写,“尚”与“未”呼应,表明天色欲亮未亮;“满地”与“无声”对比,展现出早起时内心的孤独和倦怠,让人如临其境,颇有“人迹板桥霜”的意味。(每处2分,具体文字分析1分,效果1分。赏析要结合王老师倡导的“文笔简洁”这一要求展开)11.(4分)[一]医治文艺流行病[二]文学小草的成长评分要点:概括应指向(暗示)王老师对我的影响;超过字数0分,少于或等于8个字;意对即可。评分量表分值要点描述答案示例2[一]医治文艺流行病[二]文学小草的成长1语言不准确或以偏概全[一]文艺腔对我的影响[二]文笔一定要简洁0超过字数[一]王老师纠正了我写作上的缺点[二]王老师给我批改作文以简洁为标准概括错误或与本题无关的其他答案[一]我也曾经热爱文学[二]王老师的评改也未必正确12.(4分)王老师重视对实际内容的描写,反对以虚幻的描写无病呻吟(1分)。时间的列车是比喻,“越过”是拟人,虽然有趣,却因缺少生活画面而无法感染读者,倒不如“清明到了”来得简洁自然(1分);“金风玉露”和“天高气爽”虽然是表现高秋八月,却空泛而无特色,繁冗而无感情,倒不如“今年八月”表明时间来得清晰直接(1分)。老师看似冷酷的改动对于“我”这个“文学小草”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恰当的。(1分)(王老师观点1分,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课堂小结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释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做大致的层次分析。并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性强的语句,但与实体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1)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作业临海春色彭学明①去临海的一路上,漫山遍野的枯黄都跟时间兑换了绿绸绿缎,在风中起伏摇曳。老绿透着淡淡的黑,新绿染着淡淡的黄,黑的老绿和黄的新绿交融在一起时,一点一点,一团一团,一滩一滩,一片一片地绿出了参差美和斑斓美。其实老的绿不老,只不过被岁月上了点老成的妆,它一点点一步步地撤退,不是惧怕时光和岁月,而是在给新绿让贤。你看,昨天那老绿还紧紧地绿着,今天就全是新绿的嫩鲜了!你若走近掐一片新绿,那绿就流出汁来,把你的指尖和心尖都染得绿绿的,又亮又鲜。太阳的金币从天空中落下来,轻轻地栖息在树叶和草间,闪着针尖麦芒一样的光。风吹起时,那光就放射状地刺出去,跳出去,飞出去,银白,鲜亮。②我一进临海,就喜欢上了,虽然临海于我是那么的陌生,但再陌生,也不会不熟悉春色。一个人,如果连春色都不熟悉,那就白活在世界上了。一个人连春色都不喜欢,那也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了。③其实,好看的还在后头。④在桃江十三渚,当我看见几座山像花瓣一样散落在水边,看见一弯一弯的水围着山势峰回路转,看见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开在水上时,我还是惊呆了!那一弯弯春水引路一样引出一坝一坝辽阔的油菜花时,我的心也被那一弯春水引走了!这南方和家乡常见的油菜花,怎么就会跟着水路走?怎么会开在水面上?怎么会立在水中央?怎么,怎么就会这样浩瀚辽阔、这样高调出格呢?应该都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坡上陇上的啊!那水,蛇一样扭起个身子在油菜花里钻来转去,把一片金黄钻成一块块圆的、方的,一块块椭圆的、菱形的,还有一块块其他形状的。如棋盘,如布袋,如手掌,如纺锤。如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布贴画。⑤那穿行在油菜花丛中的千江春水,像春天张开的十根指头按的手模或手印,指缝间的印泥,就是油菜花开的田园。田坎、菜花、山峰和田坎上整齐的行道树都倒映在水里时,清清的水下,又被春天的手指按出一个如画的世界!⑥别以为,临海的春色只在山上、水上、乡村、田园,临海的古城、古墙和古街上,也有春天的姑娘和小伙、春天的步履和声色。⑦东晋末年流来的时光,是1600多年的时光,这时光被岁月锻造成了一块块青砖,砌成高耸的城墙,铺成拾级的台阶,连成蜿蜒的道路,一级一级通向远方,一步一步连着古今。那是临海祖先线装的史书。左边的城墙是封面,右边的城墙是封底,中间的道路是翻开的书。那一块块青砖,就是一粒粒文字啊,文字上记载着临海的祖先,记载着中华的文明,当然,更记载着华夏的历史。那文字,会再现抗倭的刀光剑影,会复活抗倭的英雄身躯,会挺立起一个个永生不死的民族英魂。⑧戚继光是在这里抗击日本倭寇的。⑨俞大猷是在这里抗击日本倭寇的。⑩我湘西的祖先,也是在这里抗击日本倭寇的!⑪是的,倭寇猖獗,国民水深火热,明朝战事吃紧、溃不成军时,我那叫彭尽臣、彭翼南的祖先,先后几次率领万余湘西子弟,从湘西出发,远征江浙,抗击倭寇。在嘉兴、松江和王江泾之战中,湘西健儿英勇善战,痛斩敌首三千余,维护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保障了黎民百姓的安全,被明皇帝下诏授匾为“东南战功第一”。⑫我是多么的骄傲呀。在这古老的长城脚下,有我祖先的热血洒在这里,忠骨埋在这里,他们变成了一块历史的青砖镶嵌在这里,变成了一抹生命的苍翠融化在这里,变成了一根中华的脊梁挺立在这里。⑬新的花,新的叶,新的草,新的绿,都在古老的长城内外,与新的春天和生命,一同生长!⑭因了祖先同江浙人民生死与共的抗倭,我为祖先骄傲的同时,也生出了格外的亲切,在看临海时,我就有了家的感觉,那满街走着的临海人,就仿若是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⑮现在,我就坐在临海古街上,这条叫着紫阳的街道,此刻正以亲人的笑脸迎接着我,拥抱着我,喊我入座,请我喝茶,留我吃饭。最好的菜,最美的味,最真的情。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