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2022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2022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2022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比较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找到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通过观察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各种细胞的图片,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胡克是第一位发现细胞的科学家。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难点: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传统显微镜、洋葱、镜子、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管、介绍白细胞形状变化的视频。学生分组材料:放大镜、手持显微镜。教学过程ー、单元导入出示课本第1页的小诗:牛奶因什么而变酸?眼睛睁得再大也难以发现,面包因什么而变软?显微镜下才能显出他们的容颜,橘子因什么而发霉?像小棒,像圆球,像细线……苹果因什么而腐烂?形态各异, 何止万千。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想ー想这首小诗提出了哪些问题?预设这首小诗提出了4个问题:牛奶因为什么而变酸?面包为什么变软?橘子为什么会发霉?苹果为什么会腐烂?教师引导:同学们,牛奶变酸,面包变软,橘子发霉,苹果腐烂……都是因为微生物的影响,而微生物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只有使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他们的样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ー起来探究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板书课题: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二、学习新课活动1:借助不同的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教师引导:观察手背的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我们都需要使用显微镜。下面,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出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图,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下:(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ー个亮的光圈。(3)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5)观察:慢慢移动玻片标本,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ー边观察ー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学生分小组观察手背皮肤,先用放大镜观察手背皮肤,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手背皮肤,这也是对人体细胞的初步认识。学生分小组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先用放大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这也是对植物细胞的初步认识。全班交流,说ー说手背的皮肤以及洋葱鳞片内表皮在显微镜下的样子。预设:都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活动2:比较显微镜下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的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图片和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鳞片内表皮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显微镜下的手背皮肤和显微镜下的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图片,并且说ー说显微镜下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在显微镜下都有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这就是细胞,他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等。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知识点: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生认真读ー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有关细胞的概念。认识更多的细胞形态出示课本第3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初步认识叶表皮细胞、茎细胞、根尖细胞、肌肉细胞和骨细胞等等细胞的形态。全班交流,指生说ー说叶表皮细胞、茎细胞、根尖细胞、肌肉细胞和骨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预设:不管是叶表皮细胞、茎细胞、根尖细胞,还是肌肉细胞、骨细胞,他们都是由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组成。不同之处在于这些细胞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上面一组图片表现植物由细胞组成,下面一组图片表现动物由细胞组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活动3:阅读资料《胡克的发现》出示课本第3页胡克用过的显微镜,以及胡克观察到的软木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看ー看,并读ー读旁边的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细胞发现的有关知识。教师介绍:世界上第1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ー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他们命名为细胞。因为胡克所用的显微镜不是太先进,因此胡克看到的细胞不是太清楚,但是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从此,人类走进了微观世界。活动4:观察各种人体细胞,说说他们形状上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在我们人体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细胞,有肝脏细胞、骨细胞、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等等,这些细胞在形状上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肝脏细胞、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等几幅图片,学生观察这7幅人体细胞图片,比较这些人体细胞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全班交流,指生说ー说肝脏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肌细胞、皮肤细胞等等各种人体细胞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细胞,其中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够看清楚,但有些细胞却很大,比如说动物的卵黄。出示课本第4页蛋黄以及鱼卵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蛋黄以及鱼卵都是由一个很大的细胞组成。蛋黄是ー个细胞,在鸡蛋刚生下还没有孵化前,鸡蛋里面的确是只有一个完整的细胞,那就是蛋黄。追溯蛋黄的整个孵化过程,在没有受精前蛋黄只是ー个卵细胞,当受精后它就是一个受精卵。而如果鸡蛋开始孵化,受精卵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那就不只有一个细胞了。受精后,胚盘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孵化出雏鸡。单个鱼卵就是ー个细胞,就像人类的卵细胞ー样。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知道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细菌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不同的细胞它们的形状是不同的,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但是有些细胞却非常非常大,比如动物的卵黄、鱼卵等等。课后,大家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细胞的知识。第2课微小的生命体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文字,知道微生物的共同特点和它们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通过观察和比较微生物图片,知道微生物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点。难点:描绘不同微生物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学生分组材料:放大镜、传统显微镜、广口瓶、腐烂和新鲜的树叶、草教学过程ー、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究竟是什么?是细胞。哪些东西是由细胞组成的呢?动物、植物、细菌等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历史上第1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谁?第1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罗伯特・胡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观察微小的生命体。板书课题:2.微小的生命体二、学习新课活动1: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并且读ー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小水糖的方法,并且对制作的小水塘进行观察。预设:制作小水塘的步骤:第1步:在ー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池塘水。第2步:把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树叶、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进一把土。第3步:把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3周后,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学生分小组活动,准备材料,制作小水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小水塘的制作情况,并且个别的适当指导。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小水塘。设计目的:制作“小水塘”的目的是培养水中的微生物,让其大量繁殖,以便学生进行观察。在制作过程中,加池塘水的目的是提供微生物及其生活场所;加树叶、草、土的目的是给微生物提供食物;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的目的是给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合适的温度;3周后再观察的目的是给微生物留足大量繁殖的时间。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制作好了小水塘,下面我们就要把制作好的小水塘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三周之后我们利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说明:制作小水塘需要三周时间才能够完成,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小水塘的瓶子,以便学生上课的时候观察。观察小水塘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水塘瓶子发放给每个小组,提出要求:在老师调好的显微镜下观察小水塘中的一滴水中有什么。出示显微镜的使用图片,再次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显微镜观察制作的小水塘中的一滴水中有些什么?全班交流讨论,说ー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预设:水蚤:是ー种小型的甲壳动物。水蚤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钟形虫:钟形或圆筒形,口端有一圈明显的纤毛环,反口端有一根能伸缩而不分枝的柄,通常在口端与反口端间没有纤毛。以细菌和微小的原生动物为食。常附于淡水或咸水的水生植物、水面浮膜、淹没物或各种水生动物上。草履虫:是ー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雌雄同体。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180至280微米。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大草履虫的寿命可达五昼夜以上。)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ー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观察它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仔细。变形虫(阿米巴):顾名思义,变形虫是能变形的。不过这种变形也是有限度的。线虫:绝大多数体小呈圆柱形,又称圆虫。它们在淡水、海水、陆地上随处可见,不论是个体数或物种数都往往超越其他动物,并在极端的环境如南极和海沟都可发现。此外,有许多种的线虫是寄生性的。新月藻:新月藻是单细胞生物,是藻类。细胞为新月形,中央有一核,核两边各有一个叶绿体。叶绿体的表面有纵的条状突起,横切面呈芒状;叶绿体中有1列造粉核。衣藻:亦称“单衣藻”。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ー个。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环境好转时,群体中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从水中观察到的这些水中微小的物体就是微生物。出示课本第6页有关微生物的知识点:微生物是ー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学生读ー读这段文字,进ー步了解微生物的概念。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在制作的小水塘中,就观察到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水藻、轮虫、钓钟虫、鼓藻、变形虫等等。教师出示这些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样子,进ー步加强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微生物是ー种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都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么微生物又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呢?微生物的发现与一个名叫列文•虎克的荷兰人有关。活动2:列文•虎克与微生物的发现学生自由读ー读课本第6页《列文•虎克与微生物的发现》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历史。出示课本第6页列文•虎克和列文•虎克使用的显微镜的图片,以及列文・虎克画的细菌图片。列文・虎克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树叶、花朵、纺织品的纤维、蜜蜂量人的针和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了井水、雨水、污水等等,从中他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出示课本第7页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点: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学生认真读ー读这段文字,进ー步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及生活的环境。活动3:观察微生物,比较形状的不同教师引导: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非常广泛,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生活着。这些不同地方的微生物,他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来看ー看。出示课本第7页中间的8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8幅图片,初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样子,比较这8种微生物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小结:同学们,虽然微生物分布非常广泛,但是不同的微生物,他们的形状往往是不相同的。活动4:微生物不微小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思维中,微生物一般都是非常小的,往往需要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些微生物其实并不微小。出示课本第7页蘑菇和木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ー看。教师引导:你们相信吗?其实蘑菇和木耳也是微生物。为什么把木耳和蘑菇也归为微生物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蘑菇和木耳属于真菌,即真核微生物。从细胞结构、物质与能量代谢特征来讲,它们虽然体形较大,但还是和其他微生物具有诸多共同特征(比如有细胞壁但没有叶绿体),一般被视为微生物。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制作了小水塘,并且用显微镜观察了小水塘中的微生物,懂得微生物是ー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他们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尽管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很广,但是不同的微生物形状也不相同。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第3课发霉与防霉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说出不同物品上霉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物品发霉的条件。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难点:在设计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显微镜、霉菌切片、干净的小碟。学生分组材料:发霉的物品、放大镜、馒头或面包、自封口塑料袋、冰箱、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微生物,知道微生物是ー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他们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3.发霉与防霉二、学习新课活动1: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了解不同霉的异同之处教师出示一些物品上的霉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肉眼看ー看,并说ー说这些霉有什么异同之处?预设:这些物品上的霉看上去在颜色、大小、形状、厚薄程度都不一样。教师提出要求:不同物体上的霉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这些霉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下面请同学们依次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物品上的霉,说ー说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再次复习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方法。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不同物体上的霉,了解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全班交流,预设:霉的相同之处:霉都呈丝状,由霉菌组成。霉的不同之处:霉的颜色、形状不同。活动2: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教师引导:不同物品上的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那么这些霉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出示一个发霉的馒头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观察馒头上的斑点,明确这是ー个发霉的馒头。教师提出问题:这是ー个发霉的馒头,请大家想ー想,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并且提出自己的假设。全班交流:预设:假设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假设2:馒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假设3:馒头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假设4:馒头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假设5:馒头在空气中容易发霉。假设6:馒头在真空中容易发霉。假设7:馒头在烈日暴晒下容易发霉。假设8:馒头在阴暗的地方容易发霉。同学们针对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这些假设究竟正不正确呢?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首先,我们以馒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还是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这个问题为例,设计ー个对比实验。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预设:我们要考虑清楚实验的问题、实验的假设、实验中不变的条件、变化的条件、实验方法,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出示实验设计范例:实验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实验假设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实验中不变的条件馒头的大小、潮湿的环境、馒头放置的地点等等。实验中变化的条件ー份馒头放置在寒冷的环境中,一份馒头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实验方法准备两份大小、潮湿等条件相同的馒头,把一个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把另ー个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厨房里。实验结果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实验设计的范例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情况,教师引导:我们已经按照实验设计进行了实验操作,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要认真观察这两份馒头,看一看这两份馒头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怎样不同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填好实验记录。说明:观察馒头发霉,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为了使课堂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这个对比实验,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对比观察。教师出示两份馒头,告诉同学们,这两份馒头是老师一周之前按照对比实验准备好的,其中一份放在了冰箱里,另ー份放在了厨房里。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份馒头,看看它们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两份馒头,说ー说两份馒头分别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实验结论,预设:放在冰箱里的那份湿馒头片变化不大,而放在厨房里的那份是馒头片的表面出现了一些黑色的斑点。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教师引导:刚刚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探究了馒头在寒冷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还是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馒头除了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之外,还有在哪些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呢?下面请同学们再选择ー种情况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学生分小组活动,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设计ー个对比实验,探究馒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霉。预设:实验设计1:馒头在干燥的情况下,还是在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实验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实验假设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发霉。实验中不变的条件馒头的大小、馒头放置的地点等等。实验中变化的条件ー份馒头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ー份馒头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实验方法准备两袋馒头,一袋里面装着潮湿的馒头片,另一代里面装有干燥的馒头片,两袋馒头都放在厨房里。实验结果实验设计2:馒头在有空气的情况下,还是在真空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实验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实验假设馒头放置在有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实验中不变的条件馒头的大小、潮湿程度、馒头放置的地点等等。实验中变化的条件ー份馒头真空包装,ー份馒头普通包装。实验方法准备两袋馒头片,ー份馒头片是真空包装,另一份馒头片是普通包装,两份馒头都放在厨房里。实验结果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研究的问题以及设计的对比实验。各小组完善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并且按照自己本小组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活动总结:通过这ー系列的对比实验,我们发现馒头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发霉呢?预设: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发霉,而寒冷、干燥、真空下的馒头更不容易发霉。活动3:探究防止发霉的方法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以馒头为例,探究了物品发霉的条件。出示课本第9页的6幅图片,学生观察这6幅图片,说ー说在这6幅图片中,人们想出了什么方法来防止物体发霉?这些防霉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图片1,采用真空包装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因为物品发霉需要空气,因此真空包装隔绝空气,是ー种比较好的防霉方法。图片2,放干燥剂防止物体发霉。因为物品在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放干燥剂可以使物体更干燥,可以更好的防止物体发霉。图片3,采用烈日暴晒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因为物体在干燥的情况下更不容易发霉,因此把物体拿到烈日下暴晒,可以更大限度的减少物体中的水分,减少物体发霉的可能性。图片4,采用空调除湿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空调除湿可以除去房间里物体上的水分,使物体保持干燥,这样可以减小物体发霉的可能性。图片5,采用低温保存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因为物体在温度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在温度低的情况下更不容易发霉,所以可以采用低温保存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图片6,采用消毒柜杀菌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物品发霉需要霉菌菌种,采用消毒柜杀菌的方法杀死了霉菌菌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抑制物体发霉。除了课本中列举的这6种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物体发霉呢?这些方法又有哪些依据呢?可以采用让物体干净的方法(能洗的洗,不能洗的去污,让物体远离霉菌)防止物品发霉。防止木质家具发霉的方法:1、在处理时,首先要对表面进行清洁,可以使用专门的家具清洁剂进行擦拭,切勿使用肥皂水、洗洁精等清洗家具,否则容易造成家具表面损伤,使水分渗透到家具内。2、清洁完成后,如果是小件的木质家具,可以放在通风处进行自然干燥。3、在清洁的过程中,要检查平时看不到的位置,如家具的背面、底部或者内部的角落处是否已经产生霉变。如果已经产生霉变,可以在发霉位置上抹上一层家具蜡或者家具专用精油,还可以在加入ー包放有干燥茶叶的纱布包。防止皮具发霉的方法:1、需要先使用软布沾上皮革清洁剂进行表面的擦拭,在完成清洁后,置于太阳无法直射的地方进行通风晾晒。2、要注意的是其中翻毛皮的材质,特别容易积聚脏东西,在清洁的时候可以使用软毛的刷子轻轻的进行擦拭,保证彻底清洁。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知道物体在温暖潮湿有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物体放置在寒冷、干燥、真空包装的环境中,这样可以使物体更大程度的防止发霉。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霉情况,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防止这些物体发霉。第4课微生物的“功”与“过”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既有益也有害。通过集中呈现图文资料,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体验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难点:自制酸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展现苹果腐烂过程的视频资料。学生分组材料: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锅、保温容器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ー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谁来说ー说馒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霉?馒头在温暖潮湿有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而在寒冷干燥真空条件下不容易发霉。依据物体发霉的条件,人们想出了哪些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烈日暴晒、空调除湿、低温保存、消毒柜杀菌等方法防止物体发微生物对于人们来说是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板书课题:4.微生物的“功”与“过”。二、学习新课活动1:了解微生物的“功”与“过”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那么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分别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我们学习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初步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预设:制作馒头和面包离不开微生物,生产调味品也离不开微生物。微生物会导致食物变质,导致人们感冒。其实不仅仅制作面包和馒头,生产调味品离不开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还有很多地方离不开微生物。生活中,我们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微生物生产很多食品。例如蘑菇、木耳是真菌,我们可直接食用;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酸奶、面包、馒头、腊肉等也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酿酒则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类的过程。用于酿酒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酒化菌(酵母菌)、糖化菌(丝状菌)和细菌3大类。酸奶则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乳酸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出示课本第10页苹果腐烂的图片,学生观察这ー组图片,初步了解苹果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腐烂的?腐烂之后的苹果又有哪些作用?预设:长在枝头的苹果成熟了以后,如果没有采摘,就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质腐烂,最后微生物彻底分解苹果,苹果就变成了腐殖质,变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教师引导:不仅是苹果,还有其他许多的植物,和苹果ー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变成腐殖质,最后成为植物生长的肥料。所以人们利用微生物的这ー作用进行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在自然界中,很微生物还扮演着另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处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还要靠微生物除臭。污水与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也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将生活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产物、能源和其他有用物质的ー种处理技术,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其实微生物对人类的作用还体现在医药方面,出示课本11页弗莱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ー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弗莱明和青霉素。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灭ー些细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青霉素之外,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鼠疫、结核病、败血症、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然而,细菌也有抗药性,直到今天,人和细菌还在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我进你退的斗争。疫苗是指以死亡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被注人人体后,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到了!9世纪,巴斯德的研究发现,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从而变成防病的疫苗。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发展了一项对人类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据估计,免疫接种每年能避免200万至300万例因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导致的死亡。活动2:讨论交流: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将会垃圾成山,难以分解;植物难以存活和生长;动物难以生存;人类没有食物,没有某些药品,等等。活动3:探讨消灭病菌的方法教师引导:病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医学界想出了许许多多与病菌对抗的方法,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病菌对人体健康的侵害。出示课本11页下面4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初步了解人们消灭病菌的4种常用方法。预设:高温煮沸、紫外线照射、喷洒消毒液、涂碘酒。除了这4种常见的方法可以消灭病菌之外,你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哪些方法消灭病菌呢?预设:腌制食物,阳光暴晒,涂抹酒精,醋熏焚烧,用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教师总结:病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时刻提防病菌对我们身体的侵害。同时还要加强锻炼,以提高抵御病菌侵害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身体オ会更加健康。活动4:做酸奶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除了对人类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之外,当然也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一面。利用微生物做酸奶就是其中的ー个。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做ー做酸奶。出示课本12页上面4幅插图,学生观察这4幅插图,并读ー读相关的文字说明,想ー想,做酸奶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全班交流,预设:做酸奶所需的材料:鲜牛奶、勺子、白糖、奶锅、液化气、消毒柜、保温容器等等。做酸奶的方法步骤:.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加热至60°C左右。待温度降到37°C左右,往鲜牛奶中加入2勺酸奶,并搅拌均匀。.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保温8〜10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做酸奶的注意点:要把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不可吃变质的酸奶等食物,否则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患肠道疾病。在做酸奶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讨论问题:为什么在做酸奶的过程中要用消毒过的容器装加热过的鲜牛奶?预设: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滋生。为什么要往鲜牛奶中加酸奶并保温?预设:加酸奶是为了注入乳酸菌菌种;保温是为了给乳酸菌的存活和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了做酸奶的方法,回家之后大家可以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动手做ー做酸奶,相信自制的酸奶吃起来会更加甜美。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功与过,知道微生物在食品工业、污水和垃圾处理、医药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微生物,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仿生

第5课生物的启示教学目标认识不同的仿生现象,意识到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多角度探究蜂巢结构的特点,知道蜂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仿生设计产生探究的兴趣。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不同的仿生现象。难点:多角度探究蜂巢结构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蜂巢结构、鱼身体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分组材料:A4纸、记录单。教学过程ー、单元导入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蔚蓝的天空中辽阔的大海中原来火箭升腾巨轮穿梭是因为大自然靠什么定位它的方向?为什么他能乘风破浪?给了人类发明创造的灵感。学生自由读ー读这首小诗,想ー想:火箭升空靠什么定位方向?轮船在辽阔的大海中为什么能够乘风破浪?教师引导:火箭升空能够定位方向,轮船在大海中航行能够乘风破浪,都是人类向自然界的动物学习的结果。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的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的应用生物功能的ー门学科。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了解探索有关仿生的知识。二、新课导入教师引导:自然界的生物有许许多多,人们又从这些生物得到哪些启示,进而运用到エ程技术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ーー生物的启示。板书课题:5.生物的启示三、学习新课活动1:人们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中获得的启示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下面请同学们看ー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设计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课本第!4页第1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左边荆棘上的刺和右边铁丝网上的尖刺,想ー想铁丝网的设计与荆棘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预设:铁丝网和植物茎上的刺的尖锐部分都能起到保护作用。荆棘上的刺很尖,分布均匀,扎人很疼,可以很好的保护植物本身;铁丝网上用铁丝布置了一些尖刺,这样可以加强铁丝网的有效性,外来人员很难穿过这样的铁丝网,从而起到防护的作用。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别出示课本14页的其他3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ー想这三组图片中物品的设计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相似之处。预设:塑料吸盘和八爪鱼的吸盘都呈碗状,具有吸附功能。由章鱼的身体完全吸附在轮船底上发明出塑料吸盘。塑料吸盘可以吸附在平整的墙面上不容易脱落。尼龙搭扣上的弯钩和苍耳果实上的钩刺都有很强的附着力。苍耳的果实表面上全是倒刺,可以附着在人的衣物或者动物的身上,达到传播植物种子的目的。人们根据苍耳的这ー特点发明出了鞋子上的魔术贴。魔术贴分子母两面,一面是细软的纤维,另一面是带有勾刺的弹性纤维。公母相扣,在受到ー定横力的情况下,富有弹性的勾被拉直,从绒圈上松掉而打开,然后又恢复原有的勾型,如此反复开合可达ー万次之多。这样的魔术贴广泛运用于服装、鞋子、帽子、手套、皮包、沙发、车船坐垫、航空用品、雨披、窗帘、玩具、睡袋、体育运动器材、音响器材、医疗器械、帐篷、小轮车的护套、各类军エ产品、电子电线、充电器、陈列用具等等。降落伞与带冠毛的蒲公英种子的整体形状相似。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之后,受到风カ的影响,会漂浮在半空中,在风力的作用下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实现了种子的传播。人们根据蒲公英的这ー特点发明了降落伞。降落伞就是利用空气阻カ原理,依靠相对于空气运动充气展开的可展式气动カ减速器。广泛的运用于航天航空领域。除了以上四种物体是受到不同动植物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设计是受了某些动植物的启示?锯子与锯齿草、大跨度建筑屋顶架构与王莲叶、人工冷光与萤火虫的光、风暴预测仪与水母耳、电子蛙眼与蛙眼等。活动2:有关蜂窝的猜想出示蜂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蜂窝,并读ー读旁边的有关“蜂窝猜想”的文字,想ー想蜂窝的特点。预设:蜂窝的横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形状.不留空隙,也不互相重叠,是密铺而成。而且蜂窝的巢房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而成的。蜂窝还有哪些特点?人们又能够从蜂窝的特点中获得哪些启示呢?下面我们继续来讨论交流。活动2:研究蜂巢形状的奥秘研究ー:蜂窝正六边形的密铺问题奥秘教师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蜂窝是正六边形的形状,假如蜜蜂不用正六边形,面用正五边形的形状建造蜂巢,结果会怎样呢?出示课本15页正五边形的蜂窝和正六边形的蜂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想ー想正五边形的蜂窝有什么弊端?预设:如果蜜蜂用正五边形来建造蜂窝,那么在蜂巢中就会出现缝隙,不但影响蜂巢的美观,而且影响蜂巢的作用。用正五边形建造蜂窝行不通,那我们不用正五边形建造蜂巢,用正四边形或者正三角形建造蜂巢行不行呢?预设:在同种正多边形中,能密铺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研究二:蜂窝正六边形的用料最少奥秘假设蜜蜂用下面三种面积相等的图形建造蜂巢,ー种是正三边形,一种是正四边形,一种是正六边形,请大家来计算每种图形的内切圆直径以及蜂巢壁的总长度并进行排序。出示课本15页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蜂巢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且通过计算,得出每种图形的内切圆直径以及蜂巢壁的总长度,并将结果进行排序。全班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几何问题。假设我们想用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密铺ー个平面(使图形不留空隙、也不互相重叠地铺满整个平面),那么只有3种正多边形可以做到:正三边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这里指规则镶嵌)在铺满同等面积的情况下,使用正六边形所需要的周长之和最小。这就不难理解蜜蜂为什么会选择六边形了,因为蜂巢是用蜂蜡做的,而蜜蜂产出蜂蜡是消耗能量的,它们当然希望省些力气ーー这点小心思就跟打工人想少搬几块砖ー样。研究三:蜂窝正六边形的抗压能力最强奥秘将A4纸分别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三种形状,比较哪种形状抗压能力最强。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用A4纸折成正三棱柱形、正四棱柱形、正六棱柱形三种形状。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折成的三种形状的棱柱,教师引导:同学们,三种形状的棱柱已经折成,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形状的棱柱抗压能力最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比较三种形状的棱柱,哪种形状抗压能力最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比较三种形状的棱柱的抗压能力的时候所加的要压カ有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加太大的压カ。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预设:在相同条件下三种形状的棱柱中,以正六边形的棱柱形状抗压能力最强。虽然圆柱体抗压能力最强,但在平面密铺的基础上,圆形最终会被挤压成六边形。比较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正六棱柱的抗压能力最强。教师小结:通过刚オ的研究我们发现蜜蜂简直就是ー个天然的数学家,他巧妙的规避了其他形状蜂巢的弊端,充分的运用了正六边形蜂巢的优点。全班交流假如你是蜜蜂,你会选择哪种形状的蜂巢?为什么?预设:假如我是蜜蜂,我会选择建造正六边形的蜂巢。因为正六边形的蜂巢有三大优点:第一,每个蜂房都是密铺的,既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叠;第二,正六边形的蜂巢用料最少,可以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成最大的蜂巢;第三,正六边形的蜂巢抗压能力最强。虽然圆柱体抗压能力最强,但在平面密铺的基础上,圆形最终会被挤压成六边形。比较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正六棱柱的抗压能力最强。你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蜂巢结构?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具有蜂巢结构的物体还有:蜂窝板材、蜂窝填充料、蜂窝底的锅、移动通信基站的蜂窝状排列,等等。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六边形排列没有缝隙,有效空间最大,所用材料少等。活动4:人们从鱼的身上得到的启示出示各种各样的鱼类,引导学生看ー看,认识各种形状的鱼。教师引导:尽管鱼的形状不一,大小不同,种类不同,但是鱼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鱼类主要靠按节排列于身体两侧的肌肉交替收缩,使体躯与尾鳍左右摆动而前进,其他鳍起平衡与转向作用。鱼类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适于游泳的体形和鳍。用鲤呼吸,以上下颌捕食。人们就是从鱼的这些特点中获得启发,发明出了许许多多的物品。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ー组图片,学生观察这组图片,找ー找他们的对应关系,并且想ー想人类从鱼的身上获得什么启发?又发明出了怎样的物品?预设:它们的对应关系是:鱼的鳍对应船的桨和櫓,提供前进和转弯的动カ。鱼的流线型身体对应潜艇的外形,减少水的阻力,行进更快更省力。鱼的骨架在水下能够承受很大的压カ,提供整个身体的支撑,人们根据这ー特点设计出了船的龙骨。鱼肚子里的蝶对应潜艇的蓄水舱,通过充气和注水,调节上浮和下沉。活动5:人类从鸟的身上获得的启示人类除了从蜜蜂、鱼儿身上获得了很多启示之外,从鸟儿的身上也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出示课本16页的下面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并且想ー想:人类从鸟的身上获得了哪些发明创造的启示?人类从鸟类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滑翔机。人类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鸟类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这对人类是多么大的吸引和激励啊!400多年以前,意大利人达•芬奇根据对鸟类的观察和研究,设计了扑翼机,试图用脚蹬的动来扑动飞行。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试验,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实现了几千年来人类渴望飞上天空的理想。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还有科学家从鸽子的视觉发达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鸽眼”;从猫头鹰眼睛的特殊构造,发明了“夜视仪”;利用鹰的眼睛发明了“电子鹰眼”;从啄木鸟觅食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防震头盔”活动6:了解仿生学出示课本16页有关仿生学的概念:人类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创造出各种人造物。这些做法逐渐发展为一门从自然中学习,进而应用到工程技术中的学科ーー仿生学。学生读ー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什么是仿生学。教师引导:有关仿生学是一个新兴的科学,仿生学的内容非常广泛。课后,大家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仿生学的知识。第6课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目标尝试用握、戳、承重等方式破坏蛋壳,直观感受蛋壳的稳固。对比蛋壳和拱形,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通过承重对比实验,知道拱桥的承重能力大于平桥。了解拱结构、薄壳结构在建筑等领域的应用。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蛋壳和拱的承重能力。难点:研究拱的承重能力。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拱形建筑、薄壳建筑的视频或图片等。学生分组材料:完好的鸡蛋、蛋壳、铅笔、平板、塑料瓶盖、A4卡纸等。教学过程ー、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启示。这些做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从自然中学习,进而应用到工程技术中的学科ーー仿生学。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仿生学的有关知识,探究人们从蛋壳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6.蛋壳与薄壳结构二、教学新课活动1:观察并描述鸡蛋壳的特点出示一枚鸡蛋,引导学生看ー看鸡蛋,从鸡蛋的形状、组成部分等各方面描述鸡蛋。预设:鸡蛋是椭圆形结构,从外到内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蛋壳、蛋白、蛋黄。从颜色上来看,鸡蛋一般红、茶色居多,也有白皮鸡蛋。从大小上来看,鸡蛋一般比鸭蛋小从形状上来看,鸡蛋稍圆些,鸭蛋椭圆的程度大些。再出示蛋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蛋壳,并且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敲ー敲等各种方法观察鸡蛋壳的特点。学生分小组活动,使用各种方法探究鸡蛋壳的特点。预设:鸡蛋呈椭球形,外表光滑,表面有细微的气孔,内部有一层薄膜。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不坚硬致密,很容易磕破,只要轻轻ー磕鸡蛋就破了。活动2:研究蛋壳结构的精妙之处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普通、司空见惯的鸡蛋壳又有哪些精妙之处呢?问题ー:我们能用手把一枚鸡蛋握碎吗?教师引导:蛋壳这么薄,平时我们轻轻ー磕鸡蛋就破了。那么我们用手握住鸡蛋,使劲的用カ,能够把一枚鸡蛋握碎吗?下面请同学们来试ー试。全班分小组活动,每个同学体验用カ握住鸡蛋,看能不能把鸡蛋握碎。全班交流,说ー说本小组的活动结果,想ー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鸡蛋是椭球形的,用手握鸡蛋时,手部施加的压カ能被蛋壳外凸的曲面分散,所以鸡蛋不易握碎。问题ニ:哪种情况下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出示课本第17页右下方的ー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ー想哪种情况下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呢?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图片提示的方法进行实验,并且仔细观察实验结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要比较这个实验结果,就要让铅笔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活动结果,并且想ー想为什么?因为蛋壳内附着的ー层富有弹性的薄膜所产生的预应カ,能拉紧整个蛋壳,增加了蛋壳的抗压能力。问题三:4枚鸡蛋能支撑多重的物体?教师引导:鸡蛋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压カ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ー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想ー想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全班交流,先请学生做出自己的预测,预测一下,4枚鸡蛋究竟可以承受多少本书的压力,并且把自己的预测结果填写在书上。实验材料:4枚鸡蛋、固定鸡蛋的小圆盘、ー小块木板、书本若干。实验方法:将4枚鸡蛋立在桌面上(每枚鸡蛋的上下两端用塑料瓶盖固定),在上面放ー块平板,然后在木板上依次一本一本的放上书本,看看当放到第几本书的时候,鸡蛋会出现破碎的情况。实验注意点:在放书本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要缓慢,不能用カー扔,更不能使劲的往上一拍。全班分小组活动,动手操作这个实验,仔细观察4枚鸡蛋究竟可以承受多少本书的压カ。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想ー想我们得出的实际结果和自己事先猜测的ー样吗?自己是估计多了还估计少了?为什么?教师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了4枚鸡蛋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カ,可能大部分同学都没有预料到4枚小小的鸡蛋竟然可以承受那么大的压カ。活动3:蛋壳结构与拱形结构出示课本18页中间的两幅图片,请学生在蛋壳上画一条线,看一看这条线是什么形状的?预设:这条线像拱桥。这条线是拱形的,蛋壳曲面可以看成由无数的拱形拼接而成。活动4:测试拱形结构的承重能力鸡蛋之所以能够承受那么大的压カ,与鸡蛋本身的拱形结构是有关系的,那么拱形结构的承重能力究竟怎样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进行比较。出示课本19页下方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ー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全班交流实验材料:两张A4纸、两个文具盒、签字笔若干等。实验方法:用2张A4卡纸分别做成平桥和拱桥的桥面,分别在平桥和拱桥的桥面上摆放签字笔,看哪一种形状的桥面上摆放的签字笔更多,比较两者的承重能力。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预设:相比较平桥的桥面而言,拱桥的桥面能够承受的压カ更大。因此拱形结构的承重能力比平面结构的承重能力大。因为拱能把受到的压カ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カ。活动5:日常生活中的拱形结构建筑物教师引导:因为拱形结构的承重能力比较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拱形结构的建筑物。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2幅图片,学生观察这2幅图片找ー找这2幅图片中的拱形结构。预设:图片1,桥梁桥洞是拱形的,可以承受更大的压カ。图片2.南京紫金山下灵谷寺景区内有一座无梁殿也是利用拱形结构建造而成的。除了书上列举的拱形结构的建筑物之外,你还见过哪些拱形建筑或建筑上的拱结构?预设:常见的拱形有:拱门、牌坊、城堡、水渠、宫殿等。著名的建筑有法国的凯旋门、中国的赵州桥、古罗马水渠等。活动6:认识薄壳结构学生自由读ー读课本19页的“薄壳结构”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薄壳结构的特点及应用。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压カ,是因为蛋壳曲面可以看成由无数的拱拼接而成的,能够把受到的压カ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人们从蛋壳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薄壳结构薄壳结构具有优越的受カ性能,且轻便省料,因此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出示课本19页的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了解这两幅图片中的“薄壳结构”。预设:中国国家大剧院,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国家大剧院外观呈半椭球形,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由10块大“海贝”组成,与周围景色相互呼应,最高的那一块高达67米。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铺盖,在阳光照映下,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歌剧院白色屋顶是由一百多万片瑞典陶瓦铺成,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屋顶下方就是悉尼歌剧院的两大表演场所:音乐厅和歌剧厅。除了建筑,你还见过哪些薄壳结构的物品?预设:安全帽也是有拱形结构构成的,如果有重物从上面掉下来,安全帽就可以承受重物的压力,从而避免人的头部受伤。野营的帐篷是圆顶形的,支搭简单,携带方便,重量轻,承重大,适合一般的休闲旅行使用。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鸡蛋的作用,了解了薄壳结构的特点,知道蛋壳结构也是ー种拱形结构,拱形结构能够承受很大的压カ,古今中外很多的建筑物都是由拱形结构建造而成的。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物品,看看哪些建筑物或者物品中使用到了拱形结构。第7课海豚与声呐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了解超声波回声定位和无线电波反射定位的原理。通过阅读和对比,发现海豚探路、声呐、B超、雷达的工作原理。在“海豚捉鱼”的游戏活动中,进ー步认识模拟活动的特点。分工合作,提升团队合作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海豚活动以及捕食的工作原理。难点:团队合作,完成游戏。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分组材料:游戏头饰。教学过程ー、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蛋壳与拱形建筑,知道人类从蛋壳结构中获得启发,建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拱形结构的建筑物,比如拱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紫金山脚下灵谷寺内的无梁殿。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人类从海豚身上获得的启发。板书课题:7.海豚与声呐二、学习新课活动1:海豚畅游无阻的奥秘出示课本20页上面的两幅图片,教师引导:人们在水池里插上金属棒,海豚游动时绝不会碰到;即使被蒙上眼睛,照样畅游无阻,还能准确捕捉猎物。这是什么原因?说明了什么?科学家的实验是让海豚在插满金属棒的水池中游动。从左图上看,海豚能够在插满金属棒的水池中自如游动;从右图中看,海豚即使被蒙上眼睛,仍然能够在水池中自如游动。这个实验说明,海豚探路不是依靠视觉。提出疑问:海豚探路不是依靠视觉,那是靠什么呢?活动2:模仿海豚用嘴巴和耳朵相配合捕捉小鱼教师引导:海豚是依靠嘴巴和耳朵相互配合,才能在插满金属棒的水池中游动,绝不会碰到金属棒,还能准确捕捉猎物。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模仿海豚怎样用嘴巴和耳朵相配合捕捉小鱼的。出示课本20页下面一幅插图,学生观察这幅插图并读ー读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游戏的内容与方法。游戏方法:.在ー块空地上画一个大圈,4、5人ー组,一人蒙上眼睛扮演海豚,其余同学扮演小鱼。.“海豚”一边快速移动ー边说“小鱼”,“小鱼”们只能在圈内脚跟碰脚尖地移动,并且都要发声回应。.“海豚”捉到“小鱼”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游戏设计说明:在这个游戏中,蒙上扮演海豚同学的眼睛是为了避免学生看见“小鱼”的位置,也是模拟在海中游动的海豚;扮演海豚的同学说“小鱼”模拟的是海豚发出超声波;扮演“小鱼”的同学发出回应声模拟的是反射回的超声波;扮演海豚同学的快速移动和扮演小鱼同学的慢速移动模拟的是海豚与小鱼的游动速度差别。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活动方法及要求进行游戏,边游戏边体会海豚是怎样用嘴巴和耳朵相配合捕捉小鱼的。教师小结:通过刚オ这个游戏,我们初步了解了海豚在夜间飞行,依靠尾巴和耳朵相配合来捕捉小鱼的。那么人类根据海豚这ー特点,从中获得什么启发呢?活动3:海豚探路的启示出示课本21页“海豚探路”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ー步体会海豚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相配合捕捉小钱鱼的。学生自由读ー读课本21页“海豚探路的启示”这段文字,学生认真的读ー读,进ー步了解海豚的耳朵和嘴巴是怎样相互配合探路的。海豚在水里能够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声波遇到物体后会反射回来,被海豚的耳朵接收,海豚就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海豚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出示课本21页雷达和潜水艇以及B超诊断仪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片并读一读对应的文字,进ー步了解这三种物体工作的原理是怎样的?预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后就会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等。因为无线电波不受天气等条件的影响,所以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地形测绘、气象观测、航行保障等领域。潜水艇的声呐系统,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识别、导航等等。B超诊断仪,利用回声定位原理,通过发射超声波射入人体,通过分析体内组织产生的回声,探测人体内部是否健康。讨论问题:雷达、声呐、B超诊断仪的工作原理和海豚探路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相同之处:海豚、声呐、B超、海豚都属于回声定位的工作原理。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发出超声波,利用反射回的声波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雷达将电磁波以定向方式发射至空间,借由接收空间内存在物体所反射的电磁波,可以计算出该物体的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确形状。不同之处:海豚发出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碰到物体后反射回来被海豚的耳朵接收。雷达发出的是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声呐发出的是声波,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B超诊断仪发出的是超声波,超声波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索了海豚探路的秘密,知道人类根据海豚探路的秘密发明了雷达、声呐和B超诊断仪等物体,他们的工作原理都与海豚探路的原理相似。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海豚探路的秘密。第8课我们来仿生L教学内容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仿生学习和仿生实践,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模仿ー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功能,设计ー种产品。第一部分是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等多种形式,研究手臂的结构和功能。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先了解自己的手臂是如何动作的,再与假肢手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相似之处,最后自己动手做ー只手臂模型。第二部分做“保护色”游戏。让学生发现自然界的有些小动物,用其自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从而理解各种迷彩服的设计是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避免被发现。第三部分是阅读,了解六足机器人的仿生案例。第四部分提出锥形瓶与烧瓶清洗问题,介绍了一种有创意的仿生设计。第五部分是亲自动手设计仿生物品。在前面的铺垫和模拟练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设计仿生用品。.教学目标能按要求制作手臂的结构模型。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仿生产品。发挥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尝试进行仿生设计。.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仿生产品的了解和分析,尝试进行仿生产品的设计。难点:设计仿生产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制作手臂的宽窄卡纸、钾钉、线、胶带、小动物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这些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中获得很多启示,如根据鸟类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飞机,根据蛋壳的结构造出了拱形结构的建筑,根据海豚探路的特点发明了雷达,可以这样说,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试ー试仿生。板书课题:8.我们来仿生ー、教学过程活动1:模仿手臂的结构和功能观察肌肉、骨骼和关节是怎样配合工作的提出要求:做手臂伸直和弯曲的动作,仔细观察肌肉、骨骼和关节是怎样配合工作的。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做手臂伸直和弯曲的动作,并且观察在手臂伸直和弯曲的过程中,右上肢是怎样运动的,并且在运动时,用左手按住右上肢的不同部位,感受右上肢不同部位的变化,思考肌肉、骨骼、关节是怎样配合工作的。全班交流,预设:人或动物任何ー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ー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解下,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的: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引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通过弯曲和伸直手臂活动,我们知道人体各种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的在一起工作,ー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由此可见,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互相配合完成运动的。教师小结:通过右手的弯曲和伸直这两个动作,我们可以发现,ー个简单的动作,需要我们的骨骼、肌肉和关节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缺少其中的任何ー个,都不能完成伸直和弯曲手臂这ー简单的动作。活动2:观察假肢手臂的结构出示课本22页的假肢手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看ー看,了解假肢手臂的结构。讨论:我们的手臂由哪些部分组成?我们的手臂由骨头、关节、肌肉、神经、血管、筋腱等组成,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假肢,也称“义肢”,是供截肢者使用以代偿缺损肢体部分功能的人造肢体,有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多用铝板、木材、皮革、塑料等材料制作,其关节采用金属部件,现在假肢界主流是钛合金和碳素纤维材料。义肢指人造肢体,用来取代肢体的功能障碍(不论暂时性或永久性),或是用来掩饰肢体伤残。与义体(如假鼻子、假发)最大的不同,在于义肢的功能性较强,且单指上下肢而言。活动3:做ー只手臂模型,研究手臂是怎样工作的教师引导:我们的手臂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只手臂模型,研究手臂是怎样工作的。出示课本22页下面4幅插图,学生观察这4幅插图,并且读ー读制作手臂模型的步骤文字,初步了解制作手臂模型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全班交流制作所需材料:硬纸板、剪刀、钾钉、胶带、绳子等等。制作方法步骤:.剪两块硬纸板,其中一块是另ー块的两倍宽。将宽纸板沿长边对折,将窄纸板的一端剪圆。.把剪圆的纸板夹在对折纸板的ー侧,用抑钉连接,再把“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ー侧。.用胶带将两根等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学生分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手臂模型的制作活动。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手臂模型,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各小组继续改进完善本小组制作的手臂模型。模型各部分分别代表的是什么?预设:硬纸板代表长骨;对折的硬纸板代表前臂的槎骨和尺骨;钾钉代表关节;绳子代表连接上臂与前臂的骨骼肌肉。教师引导:我们的手臂模型已经做好,下面我们就通过手臂模型的活动来探究手臂是怎样工作的?学生分小组活动,引导手臂模型做各种各样的活动,仔细观察手臂是怎样工作的。全班交流,指生说ー说手臂是怎样工作的?预设;通过手臂模型的活动,我们发现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是互相配合,协同作用的。教师小结:骨骼、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他们互相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其中骨骼支持人体的运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关节是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使骨骼的运动更加灵活;肌肉附着在骨骼上,通过收缩带动骨骼,产生运动,为人体运动提供了动カ。活动6:清洗锥形瓶和烧瓶的刷子出示实验室中常用的锥形瓶和烧瓶,引导学生看ー看,了解锥形瓶和烧瓶的特点。预设:锥形瓶和烧瓶的特点是肚子大,口小,并且瓶颈较长。这种形状的锥形瓶和烧瓶有什么缺点和优点?优点:里面存放的液体不容易洒出来。缺点:很难清洗。这样的锥形瓶和烧瓶用普通的刷子清洗他们时,会有什么不方便呢?用普通的刷子很难将它们清洗干净。人们又是怎样解决这ー问题的呢?出示课本24页资料卡片“河豚的启示”,学生读ー读这张卡片上的内容,并且观察河豚鱼的形状和烧瓶的刷子,想一想刷烧瓶的刷子和河豚鱼有什么相似之处?预设:河鈍又叫气鼓鱼,它有又叫气鼓鱼,它有一个本领:一遇到惊吓,身体就会迅速胀大好几倍,以吓退天敌。技术人员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像河触那样形状可变的试管刷子。清洗烧瓶的刷子的形状类似于身体迅速膨胀的河豚鱼,这样在使用时,可以挤压手柄,使刷头膨大,就可以清洗烧瓶或锥形瓶下面用普通刷子难以清洗的角落。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六足机器人和烧瓶的刷子,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周围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想ー想这些周围的生物给你什么启示?试着模仿ー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者功能,设计ー种产品。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问题并且设计ー种产品。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设计的产品,并且说ー说这种产品是从什么动物身上的什么地方受到的启发?预设:猫的耳朵可以改变朝向,以便接收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鸭子的蹊有助于它划水,模仿鸭蹊的形态和功能设计脚蹊,可以为人们游泳、潜水提供前进动カ。翠鸟的嘴呈锥形,前小后大,在快速入水捕鱼时可减小阻カ,高速列车的车头设计成锥形,在列车高速行驶时可减小空气阻カ。野猪利用泥土细粒对氯气的吸附作用,过滤空气,猪鼻子防毒面具前端进气口填充有类似细土吸附功能的活性炭。龙虾ーー气味探测仪蝴蝶上的鳞片ーー变色衣服荷叶ーー防水衣服树叶的排列ーー悉尼大剧院鱼的沉浮——潜艇响尾蛇——空对空响尾蛇导弹教师小结:通过六足机器人和烧瓶的刷子,我们发现自然界中普普通通的现象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难题。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三、学生活动手册仿照示例,观察身边的生物,设想仿生两件物品。序号身边的生物仿生的物品原理分析1日鸭子的蹊有助于它划水模仿鸭蹊的形态和功能设计脚蹊鸭子划水十分轻松,模仿鸭蹊发明脚蹊,可以为人们游泳、潜水提供前进动カ。2HI翠鸟的嘴呈锥形高速列车的车头设计成锥形翠鸟的锥形喙前小后大,在快速入水捕鱼时可减小阻カ,锥形列车车头在列车高速行驶时可减小空气阻カ。

野猪鼻子中塞满细

泥土,过滤掉氯气前端装有活性炭的猪鼻子防毒面具野猪利用泥土细粒对氯气的吸附作用,过滤空气,猪鼻子防毒面具前端进气口填充有类似细土吸附功能的活性炭。野猪鼻子中塞满细

泥土,过滤掉氯气前端装有活性炭的猪鼻子防毒面具野猪利用泥土细粒对氯气的吸附作用,过滤空气,猪鼻子防毒面具前端进气口填充有类似细土吸附功能的活性炭。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第9课昼夜交替教学目标将昼夜变化的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了解人类由天动到地动的探索地球自转的历程。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其规律。难点:分析模拟实验和实际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太阳东升西落视频。学生分组材料:手电筒、地球仪。教学过程ー、单元导入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每个白天昼夜之间都要落进黑夜,交错着最美的句点每个黑夜日月循环都将迎来白天,周面复始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说ー说这首小诗的内容。预设:这首小诗描写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师引导: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对植物和动物又有哪些影响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二、导入新课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人类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昼夜交替的问题。板书课题:9.昼夜交替三、学习新课活动1: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出示课本26页上海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说ー说这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什么时候的上海?预设:左边这幅图展示的是白天的上海,右边这幅图展示的是上海的夜景。教师引导: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傍晚,太阳又慢慢落下。昼夜交替,周而复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继续交流。活动2: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在很早很早以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就开始了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出示课本26页下面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读ー读旁边的文字说明,初步了解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预设:图片1,是古代中国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上的ー只三足金乌,于是就把金乌出来看作是白天,把金乌休息时看作是夜晚。图片2,是古希腊ー些学者对昼夜现象的解释。ー些古希腊学者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动,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夜晚。图片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对昼夜现象的解释。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讨论问题: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在以上三种解释中,你认为哪一种解释较为合理?预设: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比较合理。事实上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教师小结:我们现在都知道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不过在16世纪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活动3:模拟实验活动实验ー:模拟昼夜现象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且读ー读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活动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全班交流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等等。实验方法:.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观察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在地球仪上找ー找,哪些国家和中国一样正处于白天,哪些国家正处于夜晚。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完成,效果会更好。在地球仪上寻找和中国一样处于白天的国家,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说出主要的几个国家就可以,处于夜晚的国家也是ー样的。教师讲解: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地球上的昼夜现象:被太阳光照亮的地方是白天,没有照亮的地方是夜晚,明暗过渡的地方就是清晨与黄昏。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模拟实验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全班交流指生说ー说,当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时会有怎样的现象出现?当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地图时,会发现地球仪分为两面,一面是向光面,一面是背光面。向光面是光亮的,背光面是昏暗的。当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时,哪些国家和中国一样正处于白天?哪些国家正处于夜晚?和中国一样处于白天的国家有印度、俄罗斯、内蒙古、日本、韩国等等。处于夜晚的国家有美国、巴西等ー些南美洲、北美洲的国家。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如果把手电筒当成太阳光的话,可以发现太阳光只能照射地球的向光面,此时向光面上的国家就是白天,背光面是黑暗的,此时背光面所在的国家就是夜晚,这就是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实验ニ:模拟昼夜交替现象继续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这幅图,学生继续观察这幅图,并读ー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等。全班交流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方法步骤:.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地从白天进入夜晚。.继续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地从夜晚进入白天。.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当中国处于清晨时,哪些国家正处于傍晚。实验注意点:转动地球仪的时候要逆时针旋转。讨论交流:为什么转动地球仪的时候要逆时针旋转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