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课件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课件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课件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课件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讲:黄晓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中国文化第三讲

“哲学就是爱智慧,对智慧的追求和探索;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智慧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这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及哲学院院长冯俊在其主编《哲学家2008》一书的“序言”中的呼吁。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方式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学哲学的目的是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中国哲学家的著作,有些就是写给学生,朋友的书信,语录,有很多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很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因此,中国的哲学著作缺乏形式上的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语录的前后往往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而且总是简短,表述富于暗示而不够明晰。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一、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尚书》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的事物。《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关于占卜/预测的科学理论现代《易经》热。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1)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

西周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克说:相生水——木——火——土——金——水……相克金——木——土——水——火——金……“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克我生我我克我生

我(五行)(3)阴阳“阴阳”用以表示事物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是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物质现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阴阳五行家是科学和巫术相混杂的学派。2、百家争鸣形成两大哲学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尚子等,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它们既相互争论又相互吸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成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基因。其中影响最大的四大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最终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古代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南怀瑾:精通儒释道的大师《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杂说》《参禅日记》

儒:人所需要的!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原始儒家的经典有《诗》、《书》、《礼》、《乐》、《易》、《春秋》。据说都是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他们自己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二、原始儒家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儒家哲学侧重人生哲学,研究处世之道。

(一)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涵义有四:①“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②“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都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诗曰“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反映了中国人善待世间万物的心境。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自己所不喜欢的决不强加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儒家的理想就是把仁爱的精神从亲人推及所有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杀身成仁”。作为君子,作为仁者,要把“仁”作为做人的最高标准,甚至为“仁”不惜一切代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仁”出发,提出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仁”是合乎“礼”的,或者说仁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周礼。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都要合于‚礼‛的规范的要求。孔子的“仁”被孟子发展为“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保护人民,行施仁政和王道。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者失天下。(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儒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庸”。他们把中庸思想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根本的哲学原则,根本的治国方略。《中庸》说中庸是“执其两端用其中”。经济上中庸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实际上是平均主义。修身立德上中庸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要求“执中”。我们不必讲权势,去做异端的人,人上人和最底等人。也不必做出惊天地的事情,只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力,就实现了我们的生活目标。(三)儒家的生命精神“无所为而为”。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道德外的任何考虑,做这些事的价值在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命是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这种配合是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尽人事,知天命。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尽力做自己觉得应该的事,而不计成败。于是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人之孔子孜孜不倦的学者知人论世的通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天知命的达者孔子地位:不被重视成为正统影响深远于氏坊——贵于天子的圣人之家“圣人”孔子问题1: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⑴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⑵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义利观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⑶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⑷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⑸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礼”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行为方式,具有很强规范性。“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B2.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文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C.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孔子孟子荀子同异仁者爱人(进步性)克己复礼(保守性)

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省刑法、薄税敛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四)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1.《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孟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

DBA4.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BD

6.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CD韩非代表的是发家思想,故排除A项。题干中韩非的言论意思是:纵观前朝,把仁的思想作为主要的政治学说的,这个朝代的政治都比较的乱。而仁的思想主要是儒家学说。道家学说认为在政治上要“无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墨家学说认为要“兼爱”、“非攻”和“尚贤”。8、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A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道家思想的经典。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三、原始道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一)道家的发展

道家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第一阶段:杨朱。逃离人世,遁隐山林。第二阶段:老子。揭示宇宙事物的变化规律,懂得并遵循这些道理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就能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第三阶段:庄子。齐生死,一物我,从一个更高的观点超越现实的世界。(二)老子(春秋晚期)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思想主张: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哲学思想即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老子》或《道德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年代:国籍:简历:地位:(三)庄子小档案(约前369-前286年)

宋国人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

1、认识论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老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永远存在的、绝对的、是永远运动的或变化着的事物。“道”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是无限广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世界上最大的有形之物莫过于天和地。但在老子看来,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只有永恒的、绝对的“道”才有资格作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老子也称“道”为“万物之宗”和“天下母”。“道”还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最终归宿。“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层出不穷,生生不息。由于万物的复归,“道”中又凝聚着新的生命力,集结着新的创造力,孕育着新的事物,酝酿着另一轮循环过程。高山流水,生生不息2、人生论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念,其中包含着“自然”与“无为”两层内容。“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特意、不刻意去做某些事。“道”法自然

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所以受万物尊崇,就在于它是“自然”的,从不对万物发号施令,从不对万物进行丝毫的限制与干扰,完全顺其自然地任万物自我化育、自我完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九寨沟之长海“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途径和方法

“少私寡欲”“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弃绝“智巧”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这里所批评的“智”,显然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聪明、智力,不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而是指心机、奸猾、狡诈、巧伪,它不是出于人的自然本真之性,不符合自然的原则,所以老子称其为“大伪”。弃绝了智巧和诈伪,人心就恢复了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法国农村——梦幻般的田园生活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采取这种顺其自然不妄为的方式。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治”包括:统治者要“少私寡欲”。

只要统治者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就能恢复清静无为的政治,人民自然就会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会走上正轨。烹小鲜3、崇尚无为与有所不为的原则自然是无为的。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庄子:“不刻意而高。”庄子有“六无之德”的理论:无欲、无念、无名、无言、无功、无我。老子认为人若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就没有自由了。人们追求欲望满足,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怎样解脱呢?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4、虚静之道与谨守柔弱的原则自然是虚静的: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庄子:“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即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无挂的逍遥境界中。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内心功夫是①“心斋”,养心气②“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舒展。③“守宗”即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庄子虽然厌弃现实,却又不得不在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中生活。于是就有了一套应付现实的方法,那就是“从俗”、“顺世”。具体的做法就是,不谴是非,不违逆众人,不伸张自己的意志,不以人力改变自然,不为外物而动心,不以喜怒哀乐好恶内伤其身,甚至对死生也无动于衷。“鼓盆而歌”庄子说:“人的生命正如这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样。人起初是没有生命的,更不用说形体和气息了。恍恍惚惚的世界,经过变化形成了气,气再经过变化成为形体,形体又变成生命,现在又经过变化回到死亡。她现在安安静静地躺在大地之间,而我却在为她哭泣,这不是没有明白天命的表现吗?”人的生命如同自然那样变化《庄子》一书中还讲过另外一个故事。“同样一个防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地,有人却只能用来漂洗棉絮,这是因为使用的地方不同。”在庄子那里,事物各有其用处,只不过看你是否能够发现。人们要做的,除了发现每个事物的特殊用处,就是顺应自然,让它们的本性自由发展。庄子严格区分了内和外,他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了“从俗”、“顺世”的处世态度,而在内心却时刻保持着超拔的意志和孤傲的性格,时刻没有放弃独立、自由的精神追求。在现实中随遇而安,在精神上坚持自由与理想,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3、“反者道之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那就是“反”。“道”自身的运动本性和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通过“反”——对立相反得到具体的表现。原初的“道”在自身中潜在地蕴含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阴”和“阳”,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活跃机制的作用,才使得“道”具有了运动的本性。正是由于这种内在作用的存在,才使得“道”能够循环不止、化生万物。或许正是男女性别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生命的现象,启发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

“反者道之动”的实际应用

“弱者道之用”,即对“反者道之动”的实际应用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具有发展前途的,凡是刚强的东西都是快要走下坡路的。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钱塘江大潮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谨守柔弱也是道家崇尚的做人韬略。

4.庄子的相对论主张——世界万物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了解了庄子的思想中相对论的成份后,庄子的言行就全都可以明白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对庄子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了。比方他的处世观、是非观、情感观和生死观等等。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它们的性质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认识对象的不可捉摸性决定了它们是不可知的。在他看来,事物的差异和性质不是客观的,而是决定于观察者采取的标准和他们的看法。秋毫之末是人的眼睛所能观察到的最小的东西了,但同“其小无内”的无限小相比,则可以说是极大;泰山虽大,但同“其大无外”的无限大相比,又可以说是极小。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多岁,没有人比他更长寿了,但同永恒的宇宙相比,八百岁又是极为短暂的。泰山玉皇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广大的,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极为有限的,因而求知是无意义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短暂的人生同无限的宇宙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欲以有限的人生穷尽无限的认识对象,是注定要陷于困境的。宇宙浩瀚无穷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主观的、相对的,不存在客观的、共同的标准,因而,判断认识是否正确是不可能的,人们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他举例说,西施是人们公认的美人,但鸟儿见了高飞,鱼儿见了深潜,麋鹿见了赶紧逃走,谁能说清她到底美不美呢?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呢?西施想象画破除主观偏见和独断僵化

庄子指出,人们已经获得的认识成就都只是局部性的,他称之为“小成”。在获得了“小成”之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满足于这种局部、片面的认识,误以为已经获得了全面的、最高的真理而停步不前,并对其他人的意见采取排斥的态度。这样,这种已知的片面、局部的认识就会成为成见、偏见,妨碍人们去获得更多、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被“小成”所障蔽的人,好比井底之蛙,不知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秋水》篇中,庄子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了执著于“小成”的危害。井底之蛙人们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极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局限,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必然会使人产生主观成见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庄子称之为“成心”。

“成心”会障蔽人们的心灵,妨碍人们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排斥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在“成心”的作用下,人们会认为只有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而武断地认为与己不同的意见一定是错误的。庄子指出,这是独断地以自己的意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这样,那么谁没有自己的标准呢?这都是顽固地坚持自我中心而导致的思维僵化的结果。庄子认为,要打破自我中心,必须开拓思路,改变思维的方式和角度。培根休谟近代哲学家培根、休谟等人也坚决反对偏见与独断主义庄子还指出,整个人类都习惯于以人类为价值判断的中心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一种严重的成见和偏见。《至乐》篇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鲁侯得到了一只海鸟,为它准备了上好的筵席,还为它演奏宫廷的音乐,此鸟却三日不吃不喝,忧悲惊惧而死。庄子指出,这是“以己养养鸟,非以鸟养养鸟也”。可见,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于万物,人类中心主义足以构成对万物的危害。海鸟可以说,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千丝万缕,最后都归结于一点──“自然”,他们用一句话来代表这种自然观,这就是“无为无不为”。“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本然如此”的意思,即:自然界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思想和意志发生改变。因此,人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适应规律,但不要试图改变规律,或做一些超越规律的事情。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精神。我用《庄子.大宗师》的一段话对前面讲到的内容作一个小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特别强调泉水枯了,鱼在泥地里以气相濡,这样子还不如相忘于江海。江湖就是“道”的比喻,只有回归到“道”的本身,才能感受到生命里有一种活泼的生机,这种生机绝对不是外在的名利权位所能显示的,而是只有回到根源,回到整体,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顿,也才能象鱼一样在大海里逍遥自在。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简评——魏晋至今研究、注释、阐述《老子》、《庄子》的人从未中断。老庄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人影响极大。《老子》和《庄子》里充满了许多深沉的睿智的语言。在五千字的《老子》中,列举了成双成对的矛盾概念达六七十个,且用韵工整。《庄子》则善于用寓言故事讲清哲理。尼采:“《老子》和《庄子》象永不枯竭的山泉井,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讲道家,因为他们的思想从某些方面来看,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总在追求完善,但现实有很多问题,使我们总不能得到真正的完善,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老庄哲学的精华部分调节自己的心理,以避免给自己带来过多的悲观或心理压力。苏轼是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其才情、智趣和豁达的胸襟古今难有与之相匹配者,但他对老庄学说也有很深刻的领悟和体会,他在一首诗里写道“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其中的寓意非大彻大悟者不能知。一部《红楼梦》,在繁华似锦、灯红酒绿的描述里也无一不渗透着浓郁的佛老气息,开篇的“好了歌”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黄豕一坯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生前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人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读来令人气短,这不是让人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是什么?可是,红尘是哪一个人能随便看得破的么?即使看得破那里又有一个佛门净土可以容身呢?所以说,处身于纷嚣多变的世俗之中,有时了解一些道家的“不以利累形”的思想,无论对于事功还是养生都是很有帮助的。讨论:什么是“无为无不为”?中国的道家对待规律的态度是温和的——顺其自然,不做规律认可之外的事——“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顺其自然不妄为,实际上也是“为”。二者的关系是:“无为”是一种处理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无为无不为”这句话便可以这样解释:“无过为无不为”。讨论:什么是“无为无不为”?古人讲过一句话,此所不能而彼所能,这就是讲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电影《卧虎藏龙》里有句话,紧握拳头什么都没有,松开你的手便拥有一切。这说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柔克刚。柔是一种韧性。这种韧性使得生命有一种厚度,不容易夭折,不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所消解。这是一种与刚性相对应的柔性,是一种生命的弹性。所以不要把道家的无为简单化中国的艺术哲学(美学)就表现出这种自然观。解:“狂狷”。我们常说的“张驰有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有上述道理。例:唐朝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宣和书谱》第426页)“道”之无为,皆因为它“法自然”人顺情适性心态的流泻。所谓行草是一种纯出于神机的书法艺术,它不以“录词”、“储物”等实用性功用为重,而是以飞动流畅的线条去“从心所欲”地表现书法家闲散超脱的心灵。

王羲之《兰亭序》例:“纵心而不逾规矩,妄行而蹈乎大方”、放风筝。这样一来,中国艺术便不同于西方艺术了。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之间;西画的“主客分离”——例:现代抽象画派。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之日便具有的“畅神”、“悟道”特质,使它在风貌上必然地具有一种玄远幽深的哲学气质,只有“穷玄妙于意表”的画匠,才能“合神变乎天机”,创作出“意远迹高”的中国山水画。当代文人画大师范增的山水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地教诲弟子:“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意思是说:水自身的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遭‚濯足‛之辱。水的命运是由它自身的内因决定的。孟子进而阐发:“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意思是说:人的荣辱都是由其自身的内因决定的。孔、孟强调人们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道家的解释则是:沧浪之水清的话,我用它来洗帽带。沧浪之水浊的话,我就用它来洗脚。不管是好是坏,我都拿来为我所用。道家强调的是: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改变环境,关键是如何考虑适应环境。1、中国佛教的性质。中国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它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及玄学的哲理,充满了人生哲学的色彩,因而也是一种哲学。佛教各派在探讨人的精神现象方面,在认识世界方面都有独特的思维模式,这就铸定了中国佛教有着很浓的哲学色彩。

2、中国佛教的特征。四大皆空、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恶、佛学流派众多。四、中国佛教哲学3、中国佛教的情怀。佛家的诸佛平等及普渡众生的思想体现了佛家的美好愿望和社会责任感。佛教的戒律也要求人们完善自我品格。4、中国佛教的作用。中国佛教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佛教启迪人们抛空外在的追逐直悟生命的本性。劝导人们忍受苦难,顿悟成佛。5、中国佛教的运思模型或认识论(P249)①浙江天台山的天台宗以“圆融”即以层层圆而无偏,遍无遗漏的方式认识世界。综合②武则天赐号的“华严宗”以互相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分析③北魏时在嵩山少林寺的禅宗主张以心传心的方式感悟世界、顿入佛界。直觉6、禅宗——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虽分五家七宗,其主要理论几乎都是“见性成佛”即认为众生均有佛性,只不过人们往往妄生执念不识佛性。因而流转轮回,只要破除妄执,彻见佛性,便可立地成佛。禅宗强调自我解脱,在现世中寻求解脱途径,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求什么西方净土,这就极大地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个人都可成佛。[传统文化之宗教后详……]宋明理学主要指宋代朱熹的理学和明代王阳明的理学。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教科书,他的集注被视为标准答案。五、宋明理学“理学”一词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①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问题。认为“天地间有理有气,即阴阳二气”,并认为理先气后,气是从理出来的。又指“心主宰性情”(P250)②强调道德理性对情感欲望的制约。人心必须服从道心,“人欲”必须服从“天理”。“心包万理,万理居于一心”。③提出涵养心性的方法。要求人们“居敬”、“穷理”、“格物致知”。“居敬”就是专心一致“穷理”就是深入研究‚“格物致知”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向天理和社会学习。朱熹的成就他的学说与程颢、程颐一脉相承,合称“程朱理学”。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饥渴难当的情况下,途经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端坐树下,不为所动。许衡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许衡所说的“主”,即任何情况下也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此即“君子慎其独”。

朱熹评价:⑴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⑵他所整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⑶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关系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指什么?他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实质是什么?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代理学家。他建立了理学的“心学体系”,心是人的伦理本能,是人的本质所在。主要内容包括:1、知与行的探讨

“知”是指道德意义的自觉程度而言,也指一般知识活动。

“行”是指行动、实践。王阳明在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说“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一方面要求人们在内心精神上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五、宋明理学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极大地强调主体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动性。所谓“知行合一”,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这实际上是把一切道德归结为个体的自觉行为。王守仁解释说:“说一个人知孝,必定指此人曾真行孝;说一个人知味,此人一定尝过此味;说一个人知路之险夷,一定是他亲身履历过这条路。总之,知与行是不能分开的。学习书法,就必须每天临池挥笔;学习骑射,就必须引弓挟矢,经常练习。”爬山2、“致良知”的学说“良知”本是孟子提出的,指辨明“是非善恶”之心。王阳明的“致良知”有两层含义:①扩充良知。除去心中的私心杂念,保持善良的心。②加强实践,把心中的善意具体表现出来。同时“致良知”也是艰难的修养德行的功夫。他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他要求人们不畏艰难,实践自己的良知。五、宋明理学十一岁的咏月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王守仁的语录,由他的一位弟子笔记并选编为《传习录》,其中有一段说:“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宋明理学在元、明、清几代都是官方哲学,在元明清七百年中皆奉儒学为正宗。正面影响是:①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克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②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造就了一批有气节、好品德既忠君又报国的名相和名将,如南宋的文天祥、世代忠良的杨家将、抗金英雄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等。五、宋明理学负面影响:①社会结构方面,维护专制等级统治;②个性方面,存天理灭人欲,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③人伦关系方面,推行残酷的天理—三纲五常。五、宋明理学思考题: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陆王心学主要内容有哪些?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异同?1、程朱理学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理学的核心)②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③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④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2、程朱理学的影响A、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1)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B、对世界影响深远:朱熹思想学术远传日本、朝鲜以及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3、陆王心学主要内容:1)陆九渊的思想:①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心”,“心”即“理”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通过反省内心,可以得到“理”2)王阳明的思想(汲取佛家思想)---心学集大成者①提出“心无外物”“心无外理”,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4、陆王心学影响: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不同点“理”的位置求理方法都属儒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都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是客观唯心主义。心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对外界探究内心的反省,致良知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回答: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和谐。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促进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自主自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贞洁牌坊背后的血泪“美丽”的三寸金莲不堪回首的童年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由穷理灭欲的原则出发,理学家们将礼治秩序对妇女的拘束,推向极致。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最低的是女子,承受生活苦难最深重的是女子,受礼教秩序便格最为深重的还是女子。理学家们在深化传统“女教”学说同时,还进一步发展更为细密的束缚女性的礼仪规则。婚前的童贞和婚后的节操对妇女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不惜用任何手段乃至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它,正是在这一观念上,程颐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著名命题。贞节牌坊“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残忍的童年绣花鞋〖2〗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一、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于宇宙,则是一种自然造化;于人生,则是一种人为努力)1、中国哲学的宇宙观。①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为“宇”,古今往来之时间为“宙”。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观。②宇宙间万事万物是不断变易的。变化是普遍的,没有终极的。③宇宙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普遍联系、整体的。以上观点在阴阳说、八卦说、五行说及儒家、道家、的学说中均有所体现。如阴阳说认为宇宙间的万物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男人是阳,女人是阴。2、人在宇宙中的作用①人是宇宙的主宰,人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人的一生应当是创造的一生。②人在天地之间,不能离开现实的世界,又要超越现实的世界。要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创造尽善尽美的人生。1、天人关系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

“天人合一”的创立者是西汉的董仲舒。他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人一也”。天人合一含义①形体的合一:天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个关节②感情上的合一: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怒哀乐③规律上的合一:天有四时,人有春种、夏锄、秋耕、冬藏。

中国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秩序有“天决定人”之说;有“天人感应”说,还有“天人交胜”之说(即天和人交互取胜,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与天人关系紧密联系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问题,也是人生意义的问题。古代哲学家把“人”看作最为天下贵者:①人的道德、理想、智慧、能力应当与天同齐,人的精神与宇宙同样伟大.②一个真正的人,应当把自己的生命贯通于宇宙之中,努力成就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并从中体现出人的生命价值。③宇宙的创造精神与人的创造精神之间没有间隔,应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本体论和人生论的观点,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那就是把人类融入宇宙之中,返朴归真,在宇宙的创造精神中寻求精神寄托。2、人的地位:“最为天下贵什么是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指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极至状态。例如“孔颜之乐”即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自己的儒学治国的理论,宣传恢复周朝初年的礼乐制度的主张,可是没人理会他。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们都没有用他。所以孔子及其门徒只能颠沛流离,到处流浪,忍饥挨饿,露宿街头。这种流浪的生活本无乐趣可言,但孔子及弟子颜渊却把物质生活的困窘,置之度外,自得其乐,体味到一种理性的愉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生活、事业、人生。三、人生境界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途径、方法①儒家主张以圣贤人格为高度,个体的道德自觉为动力,不断追求,长期修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指“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在此之外的心境。②道家通过精神的逍遥与解脱,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逍遥游》提出通过“无待无己”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③佛家通过不断净化超升,最终达到人生自由境界。禅宗认为人能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境界。三、人生境界④宋明理学哲学认为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机趣融合起来就能达到至高人生境界。程颢有《秋日》诗为证: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同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三、人生境界近代学者冯友兰对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概括为:自然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习去做,对自己所做之事,没有觉悟,没有目标,随波逐流,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如果一个人所做之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他有功利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三、人生境界道德境界:如果一个人能自觉意识到他是社会整体的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情,所做的事有道德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了解到了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觉悟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那么他自觉为宇宙利益而做各种事情,并觉解其中的意义,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天地境界。三、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释家,都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弘扬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使得中国人在世人面前极具人格魅力。以致不少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也充满了敬仰之情。如莱布尼兹艳羡《易经》的“天行健”,叔本华看好宋明理学家的人格方式,海德格尔认同道家的生存方式。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中国传统哲学有逻辑分析、辨证综合、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中国思维方式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有两大特点:1、直觉体悟:──认识世界的基础直觉体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理性推理的直观而体悟事物。它主要依靠已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加以顿悟。〖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晋.陶渊明)

“留下空间”是悟性思维在文化表现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宋)马远《梅石溪凫图》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一种悟性思维。中国的语言、文字言简意赅。古今中外的兵战谋略等。(《三十六计》“李代桃僵”)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李代桃僵,就是趋利避害,指挥的高明之处,是要会“算帐”。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是划得来的。

例:《雍正皇朝》的年羹尧征讨青海时劫营设伏。(遣军分路遏其锋、断其后、绝其援,将其击溃庄子主张的“心斋、坐忘、守宗”就是直觉体悟式的认识方法。①“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心斋就是静心养气)②“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肉体和智慧,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③“守宗”即处于所处境界而不受外物的影响,主宰所体悟的事物的变化,执守事物的枢纽。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但这种思维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太重视经验,甚至陷入经验的泥淖里不能自拔。这种习惯多少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此外,注重悟性也常使人偏重不确定性、模棱两可和过多地使用暗示,虽然可以提供多角度理解的机会,但也常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2、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整体辩证”的特点,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那么,中国整体辩证思维的特点包含了哪些内容?

(一)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时间关系——宙)通俗的解释: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中国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例:“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例:中国古典悲喜剧《灰阑记》、《陈州粜米》、《倩女离魂》、《窦娥冤》、《赵氏孤儿》、《琵琶记》等等。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金圣叹临死前还幽了一默: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金圣叹刑场诀别自题,行刑前下起雪来,金圣叹高声吟了一首诗:“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