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课件_第1页
贴敷疗法课件_第2页
贴敷疗法课件_第3页
贴敷疗法课件_第4页
贴敷疗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贴敷疗法1贴敷疗法1一、概述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

史。2一、概述贴敷疗法是以中一、概述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3一、概述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二、分类贴敷疗法分干性敷法和湿性敷法两种。干性敷法又称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如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4二、分类贴敷疗法分干性敷法和湿性敷法两种。4二、分类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又称为“天灸”或“自疚”,现代也称发疱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湿性敷法,简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通调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节的作用。5二、分类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又三、特点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6三、特点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6三、特点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7三、特点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7三、特点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8三、特点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8三、特点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9三、特点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9三、特点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10三、特点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10四、常用制剂类型(1)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敷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自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11四、常用制剂类型(1)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四、常用制剂类型(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12四、常用制剂类型(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四、常用制剂类型(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13四、常用制剂类型(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四、常用制剂类型(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5)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6)锭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14四、常用制剂类型(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五、基本操作方法

辨证选穴用药1.腧穴选择及配伍:(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15五、基本操作方法辨证选穴用药15五、基本操作方法(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16五、基本操作方法(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五、基本操作方法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17五、基本操作方法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17五、基本操作方法(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18五、基本操作方法(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18五、基本操作方法(3)辨证加药的组方配药特点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给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证灵活加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19五、基本操作方法(3)辨证加药的组方配药特点19五、基本操作方法

贴敷方法: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注意: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20五、基本操作方法贴敷方法:20五、基本操作方法

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21五、基本操作方法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五、基本操作方法3.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22五、基本操作方法3.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六、禁忌症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误入口、鼻、眼内。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23六、禁忌症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七、注意事项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24七、注意事项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七、注意事项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4.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5.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25七、注意事项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七、注意事项

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4小时。26七、注意事项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七、注意事项

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27七、注意事项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八、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1.口疮、咽喉肿痛;降压;缓解腹痛止泻。治法:导热下行,引火归元药物:吴茱萸

取穴:涌泉穴;神阙穴

方法:药研细末,陈醋或白醋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涌泉穴,具有降压作用和治疗口疮、咽喉肿痛;敷于神阙穴,具有缓解腹痛止泻作用。28八、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1.口疮、咽喉肿痛;降压;缓八、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2.便秘、大便秘结治法:功治导泻、凉血解毒药物:生大黄粉取穴:神阙穴方法:药研细末,开塞露适量调为糊状,敷于神阙穴,具有润肠通便作用。29八、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2.便秘、大便秘结29八、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大椎穴贴敷疗法(物理降温):用兵兵贴贴于大椎穴,同时配额部冷敷(贴兵兵贴),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如意金黄膏贴敷疗法:主要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于跌倒损伤。贴于静脉留置针穿刺处上方,具有预防静脉炎的作用,也可治疗静脉炎;贴于肌注部位,有止痛、预防神经炎作用。30八、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大椎穴贴敷疗法(物理降温):用兵兵谢谢!3131贴敷疗法32贴敷疗法1一、概述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

史。33一、概述贴敷疗法是以中一、概述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34一、概述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二、分类贴敷疗法分干性敷法和湿性敷法两种。干性敷法又称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如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35二、分类贴敷疗法分干性敷法和湿性敷法两种。4二、分类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又称为“天灸”或“自疚”,现代也称发疱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湿性敷法,简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通调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节的作用。36二、分类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又三、特点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37三、特点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6三、特点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38三、特点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7三、特点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39三、特点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8三、特点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40三、特点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9三、特点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41三、特点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10四、常用制剂类型(1)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敷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自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42四、常用制剂类型(1)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四、常用制剂类型(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43四、常用制剂类型(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四、常用制剂类型(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44四、常用制剂类型(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四、常用制剂类型(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5)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6)锭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慢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45四、常用制剂类型(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五、基本操作方法

辨证选穴用药1.腧穴选择及配伍:(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46五、基本操作方法辨证选穴用药15五、基本操作方法(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47五、基本操作方法(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五、基本操作方法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48五、基本操作方法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17五、基本操作方法(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49五、基本操作方法(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18五、基本操作方法(3)辨证加药的组方配药特点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给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证灵活加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50五、基本操作方法(3)辨证加药的组方配药特点19五、基本操作方法

贴敷方法: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注意: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51五、基本操作方法贴敷方法:20五、基本操作方法

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52五、基本操作方法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五、基本操作方法3.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53五、基本操作方法3.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六、禁忌症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误入口、鼻、眼内。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54六、禁忌症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七、注意事项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