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钧达股份跟踪报告 电池性能行业领先-TOPCon扩产再提速_第1页
2022年钧达股份跟踪报告 电池性能行业领先-TOPCon扩产再提速_第2页
2022年钧达股份跟踪报告 电池性能行业领先-TOPCon扩产再提速_第3页
2022年钧达股份跟踪报告 电池性能行业领先-TOPCon扩产再提速_第4页
2022年钧达股份跟踪报告 电池性能行业领先-TOPCon扩产再提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钧达股份跟踪报告电池性能行业领先_TOPCon扩产再提速公司跟踪:电池性能行业领先,TOPCon扩产再提速捷泰科技全资并表,全面切入光伏赛道钧达股份在2022年7月27日完成工商变更,实现对捷泰科技100%股权并表,全面聚焦光伏主业发展。截至2022年7月29日,锦迪科技控股上市公司23.51%的股权,杨氏投资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陆小红为公司董事长,捷泰科技董事长张满良、副总裁郑洪伟等进入钧达股份董事会。此外,2022年9月21日,公司正式更名为“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发展光伏产业。电池需求增长+产能释放,近两年业绩大幅增长。全面转型单晶电池生产后,公司电池产能出货进一步释放,2021年以来收入水平和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捷泰科技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0.55亿元,同比增长81.63%,归母净利润2.21亿元,2020年公司计提多晶电池产能减值导致亏损。2022年上半年,公司电池单W净利润超4分钱,下半年随着电池紧缺状况凸显,公司产品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捷泰科技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44亿元,同比增长127.25%;净利润约1.66亿元,同比增长约88.95%。电池性能行业领先,提效降本空间明确产品均为182大尺寸电池,性能位居行业领先水平。1)PERC电池:公司9.5GW的P型PERC高效电池坐落于上饶生产基地,均采用182大尺寸电池,U型产线设计降低能耗与物料成本,产线自动化程度行业领先,电池平均效率达到行业领先的23.5%,抗LID小于1%,抗PID小于1.5%;2)TOPCon电池:两期18GW的TOPCon电池坐落在滁州生产基地,目前一期8GW产能已达产,平均量产转换效率达24.9%以上,处在行业领先地位(行业平均量产效率约24.5%),TOPCon电池产品在成本、效率、良率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加大投入驱动技术迭代,保持高效产品持续输出。公司研发团队实力较强,目前高、中级技术职称员工800余人,拥有专利119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坚持以“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三代技术驱动思路进行架构设置,保持高效电池产品持续梯次输出。1)量产一代:目前在新型电池技术上进行了持续研发投入及工艺试验,主要包括对单晶PERC产线工艺流程的优化改造、降本增效;2)开发一代:目前重点研发TOPCon/XBC电池,构建产品中试线,并实现了N型TOPCon电池规模化投产,未来将在成本、效率、良率等方面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3)预研一代:预研TBC及(HJT/)钙钛矿叠层电池,持续提升N型产品性能,加强N型技术投入,助力公司持续产出高效率、高可靠性的产品。两大N型电池基地,TOPCon扩产再提速紧抓N型电池技术发展机遇,TOPCon开发和扩产均处行业领先。公司TOPCon开发速度明显优于行业竞争对手,2021年初,公司研发设备进场开启技术研发、设备调试和工艺改进等工作,半年时间实现首片TOPCon电池产品下线,成为公司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此后,2021年三季度,实现中大试数据的跨越式发展,TOPCon电池转换效率从23.4%快速提升至24.5%,实现新产品性能的持续突破。2022年7月,滁州基地一期量产8GW的TOPCon电池产能投产,快速爬坡至目前满负荷稳定生产的状态。公司对未来几年规划的产能持续超市场预期,目的是紧抓N型电池技术发展机遇,快速扩产保持在产品性能和产出规模上的领先水平。领先行业布局N型技术,提升电池规模与盈利能力。布局两大TOPCon电池生产基地。1)滁州生产基地:捷泰科技与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签署投资补充协议,计划总投资约126亿元,分两期建设共计18GW的N型TOPCon电池产能项目,一期8GW项目已经达产,二期10GW项目已开工建设,我们预计23Q1投产;2)淮安生产基地:公司近期与淮安市涟水县人民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约130亿元,建设年产26GW的TOPCon电池片项目,其中一期13GW将于近期开工建设,计划2023H1投产,我们预期二期23年开工建设,具体时间待定。加速N型TOPCon电池扩产,充分享受行业技术红利。2021年开始,公司进入扩产加速期。一方面,182大尺寸PERC电池经过技改升级产能达9.5GW,生产线均采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提效降本;另一方面,公司重视新技术量产投入,行业率先量产N型TOPCon电池。随着新技术产能逐步投产,我们预计2022/23年底电池产能分别达17.5/40.5GW以上,其中N型电池产能占比分别约45%/75%,2022/23年电池出货量分别约为11/30GW,其中N型电池出货占比分别约20%/70%,有望享受N型电池产业变革带来的超额收益。达成多项战略合作,新增产能订单供不应求。公司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2020-2022Q1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73.55%/70.92%/65.8%,但总体占比持续下降。近几年公司与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尚德电力、正泰新能源等全球排名前列的组件厂商均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下游客户结构逐渐趋于均衡。公司TOPCon产能加速扩张,并积极与客户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TOPCon长单数量持续增长,进一步体现客户对公司电池产品质量的认可与信赖。电池行业趋势:电池供需偏紧延续,N型技术迎来红利期N型电池开启产业化,TOPCon提效降本明确N型电池性能持续向好,TOPCon产业化处领先地位。根据我们的理论测算,N型TOPCon、HJT及IBC电池极限效率无本质差异,其中双面钝化TOPCon电池理论效率高达28.7%,明显高于PERC电池24.5%的理论效率极限。近期,晶科能源宣布自主研发182N型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1%,再次刷新N型电池转换效率。从目前产业化进展看,N型高效电池结构中,TOPCon和HJT是最成熟的量产技术,目前或已有明确的路径将未来两年量产效率进一步提升至26%以上。xBC电池虽然拥有更高的电池及组件的转换效率,但工艺复杂使得其短期难以成为主流。因此,我们认为不存在所谓的“过渡性”技术说法,未来N型电池技术路线或将进一步融合优化,并具备持续提效降本的空间。TOPCon产能加速扩张,预计将出现明显分化。从TOPCon电池厂商量产数据看,目前行业量产效率范围24%-25%,平均量产效率达到24.5%的水平,良率水平在93%-98%之间。同时,各厂商量产效率存在明显的梯队,第一梯队(如晶科能源、钧达股份)量产效率已达24.8%以上,良率水平超97%;第二梯队效率在24.5%左右,良率水平在95%以上;其余厂商数据均具备明显的提升空间。我们认为,TOPCon电池设备环节多、生产工艺复杂,预计厂商之间在产能、效率、良率及成本控制方面梯队效应仍将持续,率先量产和技术储备较深的公司,将充分享受N型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薄片化等降本效果显著,头部厂商一体化成本有望超越PERC。从成本端来看,得益于薄片化进展加速和转换效率提升,TOPCon硅片成本已逐步低于PERC;电池环节TOPCon非硅成本较PERC高约0.03元/W,主要来自N型设备折旧成本与银浆耗量提升所致,预计未来银浆降价、SMBB技术普及将带来成本下降;组件效率提升带来非硅成本下降0.02元/W,组件封装环节,与组件面积相关的胶膜、玻璃、边框及焊带等辅材成本,随着单位面积瓦数的提升,可实现相关辅材成本的下降。综合来看,头部企业TOPCon一体化组件生产成本已逐步超越PERC,且较HJT亦有明显优势。新老玩家纷纷入局,TOPCon产业化再提速龙头&新秀集中扩产,2022年成为TOPCon大规模产业化元年。根据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9月,市场已投产TOPCon电池产能超33GW,在建和即将开建产能超170GW,两年合计规划产能超290GW,不但包括主流头部厂商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的大规模扩产,还有聆达股份、沐邦高科、皇氏集团等新进入者强势切入。此外,TOPCon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兼容PERC产线,在目前行业超300GW的PERC产线中,我们判断约一半产能可以升级为TOPCon,扩产有望进一步超预期。基于TOPCon产能持续投放,我们预计2022、2023年TOPCon技术渗透率或分别提升至7%和35%。电池紧张格局将延续,N型享受溢价红利期硅料扩产价格见顶,下游盈利将迎来修复。年初以来,随着国内外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尤其3月份俄乌战争导致传统能源价格上涨,海外光伏装机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产业链供需偏紧导致相关环节价格持续上涨。从盈利角度看,供应偏紧的硅料和大尺寸电池片毛利率回升,硅片和组件环节盈利能力受明显压制。预计22Q4硅料产量达到100GW以上,硅料供应缓解价格有望见顶回落,硅片环节盈利空间受产能过剩和竞争格局分散等因素压制,而电池片和组件等下游环节,供需相对好转和技术优化,盈利或保持稳中有增。随着技术变革再深入,N型电池盈利溢价将持续。复盘历史:新技术溢价取决于供需与渗透率。从上一轮单晶PERC对BSF电池替代进程看,PERC的溢价红利期在2017Q3-2019H1,溢价呈现先低-后高-再低的走势。核心原因在于新技术渗透率的明显提升(超过60%)和供需格局变化。展望未来:N型盈利溢价或将持续2年。预计2023-25年,N型电池出货将超150/250/350GW,渗透率持续提升至35%/50%/60%左右,其中TOPCon技术有望占据中长期主流地位。随着产业链新技术变革持续推进,落后技术产能将逐步退出市场,届时传统PERC电池盈利能力或将逐步承压,而N型电池有望持续提效降本,盈利溢价将持续凸显。BOS成本摊薄与发电增益显著,TOPCon组件溢价或仍有提升空间。理论假设情况下,TOPCon组件效率每提升0.5%,BOS成本将下降0.03元/W,目前TOPCon组件较PERC组件效率提升1.5%,预计效率提升带来的溢价平均超0.08元/W。叠加转换效率提升、低衰减、低温度系数及高双面率等优越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