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教资《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17年上教资《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17年上教资《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17年上教资《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17年上教资《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14- 1 -2017年上半年教资高中语文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题,共 45 分)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梧桐”意象与 爱情无关的是()。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C、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赵长卿一剪梅)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列举其他写景状物的散文,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下列 作品合适的是()。A、巴金小狗包弟B、陆蠡囚绿记C、鲁迅灯下漫笔D、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3、某教

2、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大家围绕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展开研讨,下列对该课程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B、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C、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D、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4、学习关汉卿窦娥冤,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戏剧作品以深入理解“神秘色彩”对表现主 题的作用。下列作品合适的是()。A、王实甫西厢记B、席勒阴谋与爱情C、汤显祖牡丹亭D、易卜生玩偶之家5、在“广告修辞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提升语言

3、品质,增强广 告效果。下列广告语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剧”说你要来(综艺节目)B、美好生活,“头等”大事(美发店)C、“枣”想“核”你在一起(食品)D、步步为“赢”,“衣衣”不舍(服装)6、为了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教研组尝试在高一年级开展“小人物的命运”的专题教学。 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A、茅盾子夜- 2 -B、余华活着C、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D、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7、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文中的语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叶子新鲜润泽。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青春面 庞,是诗经惯用的修辞“比”(诗经卫风氓B、茕茕孑立,

4、形影相吊:生活孤单,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象地描写出作者的家庭人 丁不旺,暗示祖母只能依靠作者奉养(李密陈情表)C、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做下装。表明作者追求高雅, 洁身自好,品德高尚,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屈原离骚)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常常登高远望。生动再现 了作者归去之后的生活状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8、“古代文化经典研习”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阅读时要正确理解原文,避免断章取义,下 列属于断章取义的是()。A、“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毕业就应回到父母身边工作(论语里仁)B、做人不能“以五十步笑百步”,犯了错误就不要

5、找借口(孟子梁惠王上)C、人生在世“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过分追求利益只会伤害身体(庄子杂篇让王)D、“兼相爱,交相利”,咱们双方相互关照,以获得共赢(墨子兼爱)9、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语句中包含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10、某教材将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A、本文主题复杂,应该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多元解读,

6、表达出个性化看法B、本文多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其在演讲中的特殊效果C、本文的理解需借助相关知识背景,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基本内容D、本文核心词是“梦想”,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理解其内涵11、阅读雨巷教学反思的片段,按要求答题。“知人论世,体物会意”是读诗的重要方法。脱离特定的创作背景和具体的文本,一味追求读者体验,容易歪曲诗歌本意。高中生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都不够丰富,引导他们知人论世是必要的。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研读资料的能力不错,能对诗歌展开多元解读。他们没有简单认定这是爱情诗,而是从资料中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也让我认识到,教师要注意处理好知人论世与多元

7、解读的关系,恰当提供相关资料为学生搭建文本解读的桥梁。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学习诗歌是为了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2 - 3 -B、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并不矛盾,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C、多元解读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D、研读相关背景资料,容易限制学生解读文本的创造性12、阅读课文荷花淀的片段,按要求答题。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

8、,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重要语段,对上述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A、“啊,原来是他们!”妻子们的激动和战士们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半眼也没有看她们”,说明战士们心有怨气,觉得妻子们的行为很丢人C、战士们聚精会神伏击敌人无暇与妻子们寒暄招呼暗示了战斗的凶险紧张D、战士们认为妻子们前来探望他们的行为很鲁莽差点儿导致伏击行动失败13、阅读某教师访谈记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每学期我都用六节课来“谈作文”。课上既不讲评作文,也不安排写作任务,就是和学生对话,组织全班讨论,每节课我都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准备相应的中心话题。比如, 文体特征不明显

9、,逻辑混乱。我就用了比较多的课时跟学生讨论写作思维。目前“谈作文” 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学生开始懂得如何总结作文的得失,并有意识地去改进。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对话讨论法是作文教学指导的有效保障B、思维训练至少需要三个学期才能产生效果C、作文教学指导应在学生写出作文初稿之后D、作文教学指导应针对学生作文的典型问题14、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由于班级学生阅读量少,写作水平也不高,尤其是对写作缺乏兴趣,所以我选择了电影作为切入点。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文学、美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学生能从中找到兴趣点, 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将专题确定为“科幻电影欣赏及评论写作”

10、,期待达成两个目标: 第一,借助网络阅读资料,学习欣赏电影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与观影中聚焦欣赏点;第二, 针对某一部或几部电影,选择某一个方面写出影评。可以写观影的主观感受,也可以评论电影的优劣。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师选择专题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兴趣B、整体教学设计体现出“跨媒介学习”的特色C、专题设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电影欣赏水平D、学习目标中渗透着“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15、阅读某教师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实现“选择性”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高中语文课程应该突出“选择性”。在我国的现实情境中,实现“选择性”的突破口是课程- 3 - 4 -要素,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设置

11、多样化的课程效果有限,它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成果的呈现、评价等课程要素中学会选择。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是急需突破的要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之间必须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关系。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选择性”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的核心特征B、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不是实现选修课程“选择性”的有效途径C、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选择性”的实现需要兼顾所有课程要素D、鼓励学

12、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案例分析题(每题 13 分,共 3 题,共 40 分)16、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刚才这几个段落,读完后有什么感受?生:口语化,有点随意。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因此他的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京味十足。刘锡庆先生说(PPT):“(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 师: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得怎样?生(齐):品!师: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段落品一

13、品。生:我最喜欢这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好的。师:这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这几样东西能不能颠倒顺序?比如改 成“有大腌萝卜,就知足了。虾米皮熬白菜就不错”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和质量。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

14、“嘿”。 师:我还有一个更简洁的“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生大笑)生:不好。这样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远没有原来的丰富、有情趣。师:是啊!这些评语看上去是平常话但句句匠心独运!大家觉得哪个评语最有味道?- 4 - 5 -生:老师,我最喜欢“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觉得这个“嘿”特有味。师:那能不能将评价语都改为“嘿!”如:“有窝头,嘿!大腌萝卜,嘿!小酱萝卜,嘿!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嘿!虾米皮熬白菜,嘿!”(生大笑)生:不能,这样没变化,太单调、太随意,而且这个“嘿”有着丰富的含义。师:哦?怎么讲? 生:“嘿”言

15、外之意是“简直啦”!(生笑)师:那为什么不干脆换成“简直啦”?试试看。(生读,其他学生摇头)生:没那么丰富、生动。这是北京人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师:你觉得原句该怎么读尤其是这个“嘿”?(生读“嘿”时,有些急促,匆匆收尾)师:大家听听,这个“嘿”他读得那么急促有力,一听就知道,他是“愣头青”“吃饱了撑的”那种“满足”。(生大笑)还有别的读法吗?(生读到“嘿”时语气上扬,且拉长声。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生:我想读出骄傲和自豪,读出老北京人的“自恋”来。(生笑)师:老师也尝试下。(师读,读到“嘿”时语调向下,拉长声,读出了“高兴”。学生鼓掌) 师:大家能听出老师的理解吗?

16、生:您读出的是北京人的满足感,吃饱了偷着乐,好像在说“就我吃到了,别人边儿待着去!”(生笑) 问题:(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10 分)(2)请说明教师引用刘锡庆评价的意图。(10 分)17、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TSE题。爱在屋檐下母爱深。虽然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就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当我们呱呱堕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 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充满世界; 它又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最温暖的太

17、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父爱沉。父亲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小时候,父母亲总爱站在我的左右两旁张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 如果没有父亲怎会有我和母亲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 女的靠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教导子女,总是赏罚分明。父爱如江流,澎湃奔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父爱如诗,需认真品读感悟。- 5 - 6 -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师爱暖。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

18、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 老师耐心细致地拔正我们的航向:我们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它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当我们难过时,朋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

19、就像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就像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 当我们快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乐推向更高处,友爱就像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力。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问题:TS请从第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 分)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 分)三、教学设计题(每题 22 分,共 3 题,共 65 分)19、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TSE题。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20、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6 - 7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 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 25 任港督的庭院。4 时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 5 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

21、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 6 时 15 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 点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 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22、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 时 40 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 28 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成”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23、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另一篇为奥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学习新闻

24、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7 - 8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TS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

25、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 分)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 分)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 分)【研讨与练习】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A 项,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这里梧桐作为连理枝的意象,象征着意中人由于现实中无法实现相伴相随,只能

26、寄希望于死后化为连理枝、相思鸟。B 项,自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点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发生的凄清氛围。后人多沿用“秋雨梧桐” 来形容二人的爱情悲剧。C 项,出自赵长卿的一剪梅,由词中“多愁多病,当甚风流。真情一点苦萦人,才下眉尖,恰上心头。”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词人的爱情苦情之作,梧桐在这里也被词人赋予了爱情的象征。D 项,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梧桐”在此处是愁苦类诗歌的意象。2、答案:B解析:小狗包弟虽是散文,却是通过写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遭遇,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以记叙为主;灯下漫笔是杂文;最后一片常春

27、藤叶是小说。3、答案:A- 8 - 9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鉴赏部分指出:“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 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

28、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4、答案:C解析: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品把传说故事与明代社会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玩偶之家是社会剧,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 18 世纪的德国,重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 18 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具有现实性。5、答案:B解析:A、C、D 三项是谐音双关,B 项是语义双关。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项中的作品是否主要描写“小人物的命运”,也

29、就是对作品主人公命运的解读。B 项,余华的活着作为现实主义的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解放战争时期至 70 年代末这一时间段里命运的跌宕起伏。A 项中,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作为英雄形象,自然不是“小人物”,故不选。C 项中写的是乡绅的女儿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不是“小人物”。D 项则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族的生活展开描写,也不是“小人物”。7、答案:D解析:“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是作者在想象自己归隐后的生活状态,故 D 项“生动再现”说法错误。8、答案:A解析:A 项出自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

30、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B 项“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缺点,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讥笑别人;C 项“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意思是即使贫贱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D 项“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不分贵贱、亲疏、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人们互相帮助共同谋福利。9、答案:B解析:B 项的“云、响、景”是名词,此处作状语,意为“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全句解释为“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A 项“宾客”为名词,在句中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C 项“水”为名词,- 9 -

31、 10 -在此处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游泳”;D项“哀”为名词,此处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悲哀”。10、答案:A解析: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表的著名演讲,以“我有一个梦想”为排比句开头,体现了排比句在演讲中的特殊效果,故 B 项正确。我有一个梦想内容主要是关于黑人民族平等的,学生需要结合美国社会制度、发展历史去了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现象。 因此需要学生借助背景知识去理解演说词的内容,故 C 项正确。我有一个梦想全文围绕核心词“梦想”来表达,梦想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

32、,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作者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让黑人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在经济上,作者希望黑人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故 D 项正确。我有一个梦想主题内容主要是关于黑人民族平等,故 A 项“主题复杂”说法错误。11、答案:B解析:A 项,“学习诗歌是为了知人论世”说法错误,且资料中并没有体现。“多元化解读” 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不能随心所欲地阅读,需要在立足文本、“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文章,C 项说

33、法错误。由材料中“脱离特定的创作背景和具体的文本,一味追求读者体验,容易歪曲诗歌本意”“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研读资料的能力不错,能对诗歌展开多元解读”“恰当提供相关资料为学生搭建文本解读的桥梁”可知,D 项错误。而题干中,最后一句也提到“教师应该处理好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的关系”,因此可知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并不矛盾,有辩证统一的关系。12、答案:C解析:战士们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是暗示了战斗的凶险紧张,无暇顾及妻子们。也只有 这样的聚精会神,才能保证伏击胜利,保卫荷花淀。13、答案:D解析:该教师组织的“谈作文”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其作文 教学的指导具有针对性,是针对

34、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展开的。14、答案:C解析:题干开头就提到了“学生阅读量少、写作水平不高,所以选择电影为切入点”。因此, 专题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15、答案:D解析:文章结尾通常点明文章想表达的中心含义,在本题中,文章末尾提到“教师应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据此可知 D 项正确。A 选项中的“核心特征”文章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B 选项中“不是有效途径”与文章中提到的“多样化课程效果有限”不符合;C 选项“需兼顾所有课程要素”错误,文章正确表述为“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二、案例分析题- 10 - 11 -16、参考答案:(1)首先,教师让学生

35、畅谈读后的感受,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语 言有感知,为后面的进一步品味语言奠定了基础。教师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适时地点拨。然后,作者引用刘锡庆先生评论汪曾祺文字的材料,进一步明确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特点, 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及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接着,教师请学生自由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巧妙设置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调换顺序、改写等环节的设置,特别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真正实现了“学生、 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

36、多重对话”。最后,课堂落脚到“读”,回读文本,读懂文本,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更是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也参与其中,谈出自己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氛围活跃,也引导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通过“读、议、赏、再读”的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关注了每个阅读个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行了必要的点拨,有助于学生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2)教师在学生畅谈感受后引用刘锡庆的评价,不仅是对课堂上一环节的有效承接,更有 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是一个基础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借助丰富的资料,

37、使学生了解更多作品相关的内容,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案例中的教师恰巧遵循了这一理念,这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丰富见识,并学会这种学习方式。刘锡庆的评价,是其对汪曾祺文章的感悟和理解,这也能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 地解读文本。教师借助这类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 对文本的鉴赏评价能力。17、参考答案:错别字:第段中“呱呱堕地”改为“呱呱坠地”,第段中“拔正”改为“拨正”。病句:第段“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搭配不当,删掉“和痛苦”。18、参考答案:优点:结构严谨匀称。该作文围绕“爱在屋檐下”,采取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写了母爱、 父爱、师爱、友

38、爱,且每个部分都是论述加总结的格式进行写作,如论述完母爱总结“母爱深,深得无法比拟”;论述完父爱总 结“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写完师爱总结“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写完友爱总结“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并在最后一段用“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总结全文并点题。缺点:论述方式单一,详略不当。全文在论述母爱、父爱、师爱、友爱时,每个部分采用的 都是道理论证,且每个部分所用- 11 - 12 -篇幅大致相同,这样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不是很能打动读者。建议可以多元化论述,比如加入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如在写“师爱”时,可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例,这样更能够 打动读

39、者,引起情感共鸣。另外,在论述上可以有所侧重,对某一两个点进行详写,其他略写。 三、教学设计题19、(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分析课文内容,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设计依据: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本文是语文必修 1 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

40、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感知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特写的文体特征。本文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 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 感。20、别了,“不列颠尼亚”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文体导入导入语: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

41、媒体的新闻报道。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语言高度概括、篇幅短小,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二、整体感知(1)向学生介绍体裁知识,课前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课上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2)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结构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根据通讯的文体特征进行归纳。采用诵读法和师生问答法。提问: 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a.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12 - 13 -本篇新闻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