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和价值表现形式_第1页
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和价值表现形式_第2页
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和价值表现形式_第3页
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和价值表现形式_第4页
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和价值表现形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和价值表现形式摘要:蓝色碳汇是自然界重要的碳汇类型之一,发展蓝色碳汇对于国家碳中和及自然资源 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文章立足蓝色碳汇实际和管理应用,在探讨我国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 和价值表现形式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1)加强蓝碳监测与核算;(2)推进基于转移支付 或补偿金的海洋生态补偿;(3)将蓝碳适度纳入国际碳交易市场;(4)建立持续共赢的蓝碳 投融资和收益回报机制;(5)构建蓝碳扩增技术和评估方法体系。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浓度持续增加,其后果 是引发野火、飓风

2、、洪水、极端高温、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以 及经济损失等难以根治的系列问题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碳 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实现碳中和这 一宏伟目标,除在碳排放端要强力推进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尽快向以可再生能 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之外,探索发挥蓝碳的自然中和载体作用,充分发挥蓝碳的巨大固 碳能力为实现碳中和愿景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国是全球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和海草 床1蓝碳的相关概念和内涵1.1碳中和碳中和的概念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指标。“碳中和”是指在一个特定

3、时期内(通常是1 年内),全球范围内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通过自然(如碳汇、矿物风化)和碳捕获与封 存等人为减排(如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以及二氧化碳清除与捕获(如 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 direct Air Capture, DAC; mineralizable carbon,CMin)相互抵消,达到“排放=吸收”的数量平衡以及实现二氧化 碳“净零排放”(NZE)。碳中和目标是对整体经济和全行业部门的挑战,但最终影响温控目标实现的是随时间累积 的总排放量,即“累积排放量”,而

4、不仅仅是21世纪中叶时的碳排放量。碳中和的方法 论是碳减排与碳清除,这两者性质有所不同。碳减排是现有的、不再发生的排放,碳清除 是已排放出来但又被人为方式和自然方式(如碳汇、植树造林、优良土地管理、恢复湿地 等)安全清除、隔离并封存的碳排放,任何没有减少或减轻的剩余排放必须通过等量的二 氧化碳清除来匹配与平衡。这种“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清除量相互完全抵消”的净 零恒定算法,客观上要求推动“碳减排+碳汇及去除”并行双控模式,从技术和投入产出 角度来看,这亟待提高自然碳汇和清除的功能以及效率,重点在于通过海洋养护、修复, 发挥蓝碳巨大的潜力和功能,并有效提高碳中和的进程和效率,将二氧化碳排放量

5、降为净 零。1.2碳汇碳汇(Carbon Sink)是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实 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最经济手段之一。碳汇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碳循环的 自然链条,同时也是自然界碳循环和碳清除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来描述森林、海洋、土壤、 冻土等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寡,或者森林、海洋、土壤等生态系统吸收并储 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和效率。碳汇是一种通过植树造林、海洋保育、海域整治修复等措施, 利用植(生)物光合作用或生物泵吸收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深海和 土壤中,从而减少或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根据具体载体和种 类

6、不同,碳汇一般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根 据固碳物质的不同,可细分为耕地碳汇、森林碳汇(绿碳)、草地碳汇和湿地碳汇等。海洋 生态系统碳汇主要包括占海洋生物量90%以上的微型生物固碳(海洋生物碳汇),以及海岸 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固碳两类。1.3蓝色碳汇蓝色碳汇属于碳汇的一种,也称海洋碳汇,简称蓝碳,是一种利用海洋生物及海洋活动吸 收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深海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09年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一一,快速反应评估报告(Blue Carbon:the Role of Healthy Oce

7、ans in Binding CarbonA Rapid Response Assessment)认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称为“生物碳”,其中约55% 由海洋生物捕获,特别是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技术先进的经济体通常以非常低的经济成本实现零碳,从动力机制和投入产出角度考虑, 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根据不同关切和利益诉求综合内在作用,基于各地区具备不同的自然 生态禀赋和经济发展特征,目前根本的、最经济的策略是提高自然系统(如土壤、森林、 岩石和海洋)固碳能力和水平,但在计量、交易、补偿和考核与激励措施实施上可以各有 侧重。海洋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71%,全

8、世界大约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线大约 60km范围之内,而海洋每年可吸收约1/3左右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IPCC, 2019),且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具备天然的优越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是市场机制应对 “碳中和”所能产生的最直接的效果和成本低、效益高的最经济选择。2国内外蓝碳现状及发展趋势2.1国际蓝碳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了维持和巩固蓝碳对全球气候系统的贡献,国际社会积极呼吁通过科学研究、法律、经 济等各种手段加强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护宝贵的碳汇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于2009

9、年联 合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一一,快速反应评估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 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重点介绍了海草床、红树林、滨海沼泽三大海 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指出这三大蓝碳系统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等 特点和基本属性。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于2014年2月底发布对2006 IPCC国家温室 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增补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 估算方法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高度重视蓝碳保护工作,还推动将蓝碳纳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加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国家信息通报机制,并探索将蓝碳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经济产业 政策之中。2.2国内蓝碳

10、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是海洋大国,主张管辖海域面积近300万km中国的蓝碳保护工作与国际社会同步开展,以地方试点的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 蓝碳资源禀赋丰富的海口、三亚等地分别探索制定了海口市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实施 方案(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三亚市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方案(编制进程 中),围绕着海洋本底调查、修复与增汇、碳交易、碳普惠、碳定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 作方案,目的在于有效扩大我国蓝碳规模,提升海洋健康水平,积极推动构建蓝碳交易市 场。(参见表1)3蓝色碳汇的运转机理与价值蓝碳主要体现自然方式和自发性,反映了海洋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效 率和水平。经统

11、计,全球范围内超过55%的经生物固存的碳是储存在蓝碳生态系统中的。 其中,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关键生态系统贡献了蓝碳总量的70%蓝色碳汇的价值巨大,形式多样。海洋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成为地球上最大的 活跃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目前亟待推动发挥蓝碳作用,支撑实 现“碳中和”目标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蓝碳是标志性的海洋生态产品,除对应对全 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和碳汇价值外,还兼具其他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社会和经济价值, 提供包括过滤水源、减少海岸的污染影响、承担营养负荷、形成沉积物、稳固岸线、降低极端气候影响等在内的多项生态服务,对于维持健康和安全的海洋环境至关

12、重要。对于沿 海地区4推动我国蓝色碳汇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明确、量化、有约束力的规划目标为指引, 结合强有力的监管和政府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大力推动蓝色碳汇产业发展,创新蓝碳作 为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蓝碳发展的基础工作是蓝碳的监测和核算,科学准确的 固碳量核算是蓝碳价值实现的重点;核心工作是分部门、分步骤、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保护 补偿工作,蓝碳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一项生态服务价值,可以考虑将蓝碳作为生态补偿项 目优先纳入生态补偿体系;关键工作是深入推进国际碳市场交易,在政策制定、国际碳减 排和增汇市场中纳入蓝碳条款和项目。4.1加强蓝碳的监测与核算蓝碳

13、的监测与核算尚处瓶颈期。建立蓝色碳汇生态保护和修复价值评估体系面临现实的技 术难题。现阶段对蓝碳的价值认同及价值体现在我国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整体来看,国内 外专家学者对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沼泽等近岸带生态系统固碳量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是 宏观机理性研究,微观可操作性较差,区域性典型特征明显,推广性和应用性不强。从编 制核算方法学的角度看,蓝碳核算监测制度和技术条件尚不充分,其数据基础也较薄弱, 可获得性和质量偏低,统一规范的核算技术和相关监测体系尚未建立。关于蓝碳核算的技 术规范、评价标准、认证认可等研究在国际尚属空白,蓝碳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体 制机制也不完善。可从全国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和碳

14、库调查入手,开展蓝碳综合调查与评估, 建立全国蓝碳基础数据库,在研发蓝碳储量调查、监测与评估和蓝碳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 系列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蓝碳调查评估和监测方法,查明蓝碳全生命周期和物质循环全过 程的价值实现途径。4.2推进基于转移支付或补偿金的海洋生态补偿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仅有部分地方规章和技术规范。山东省、 海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河北省等省区相继制定了海洋生态补偿的相关管理规 定和技术标准,如山东省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2016年)、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 (2016年)、三亚市潜水活动珊瑚礁生态损失补偿管理办法(2017年)、厦门市海洋 生态补偿管理办法

1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2019年)和 河北省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2020年)等,为推进基于转移支付或补偿金的海洋生态 补偿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样板。从地方管理实践来看,海洋生态补偿的做法主要是以转移支付或者补偿金的形式募集补偿 资金,由地方政府组织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补偿方式以纵向为主,并没有建立涉及生态 产品提供者的私人市场机制。转移支付是海洋生态补偿的重要手段,比如青岛市胶州湾 保护条例(2016年)规定青岛市和胶州湾各区政府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胶州湾修复活动 的开展。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2019年3月)提出依据自然保护区管护 面积进行定额补偿,补

16、偿资金来自省级政府财政资金,补偿客体为各地市人民政府。生态 补偿金制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施。福建厦门实施了海洋生态补偿金制度,取得海域使用 权从事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海域使用金之外仍需交纳补偿金,作为生态资产 有偿使用的费用。海南三亚采取了 “定向修复”做法,要求珊瑚礁潜水活动经营方每三年 核对和缴纳保证金,并存入银行监管账户,专门用于珊瑚礁生态系统4.3将蓝碳适度纳入国际碳交易市场为实现蓝碳的合理保护和有效管理,国际社会从科研、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层面提升蓝碳在 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探索性地将蓝碳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及国际自 愿减排市场。一是继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

17、)CDM是和碳汇相关的最主要的全球性市场 机制。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并获得由此所产生的经核 证的减排量,用以抵消其应承担的约束性减排义务。CDM被视为一种“基于项目”的双赢 合作机制,为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提供更多的选择,降低其履约总成本,同时又为CDM 项目的东道主方提供了额外资本和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二是积极拓展生态环境领域碳交易 方法学。环境领域方法学主要分布在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 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领域,这类方法学仅适应于化工、废弃物处理、土地利 用变化与森林等行业,传统环保行业如冶金、电镀、印染和制革等涉及较少。因此,

18、亟待 在清晰界定环境领域包含的范畴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各种环保技术发展需求,识 别排序具有重要减碳潜力但还未有碳减排方法学支撑的环保技术,如海洋领域、交通领域、 水资源领域以及固废处理领域中的减排潜力和环境效益较大的低碳技术,并开发碳汇交易 方法学。4.4建立持续共赢的蓝碳投融资和收益回报机制结合碳中和任务和进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同时被国际认可的蓝碳投融资理论、方法和 实现路径。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蓝碳价值实现途径和海洋相关产业分工,构建国家、企 业、社区和个人共享的蓝碳价值合理持续回报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恢复和重建已经被破坏 和退化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以及可持续性海洋牧场等海岸 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恢复其蓝碳功能,增加蓝碳碳汇。鼓励政策性银行、商 业银行、基金、保险机构发展蓝碳领域绿色金融及其衍生品,探索建立蓝碳投融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