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8篇)_第1页
初二数学教案(8篇)_第2页
初二数学教案(8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二数学教案(8篇)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能娴熟把握简洁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洁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2、力量目标: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根本图案”,并能通过对“根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受对图形进展观看、分析、观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进展初步的审美力量,增加对图形观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学。 四、教具预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

2、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根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过程中,“根本图案”的大小、外形、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争论,派代表答复。(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争论,归纳总结,教师赐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确定。 看磁性黑板,展现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争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相互补充。 课堂

3、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四周查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争论。 小组争论完成。 例子肯定要和大家接触严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赐予充分的确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简单,借助多媒体进展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泼,参加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学问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精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力量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看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4、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留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这张图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现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这表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

5、变化过程中,假如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假如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推断以下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肯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看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觉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索: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假如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削减,平均耗油量为0.1L/k

6、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初二数学教案 篇三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根本性质,把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把握分式的四则运算。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3、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洁问题。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

7、定直角三角形。 4、探究并把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学问进展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状况。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合情推理力量和进展学生规律思维力量和推理论证的表达力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和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数学归纳力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力量;逐步形成独立思索,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阅历和体验,通过对

8、问题的共同探讨,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学问方法的总结,培育反思的习惯,和理性思维。培育学生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初二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把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学问,解决简洁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力量。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看、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争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

9、具学具预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看猜测,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分?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别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别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别状况即特别的平行四边形, 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种特别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展演示图,使学生留意观看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别的平行四边形(特别之处

10、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分)。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别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别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别性质。 连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简单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看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 的一个重要性质,即 斜边中

11、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局部关系时常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 矩形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 , ,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展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附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全部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索题:已知如图, 是矩形 对角线交点, 平分 , ,求 的度数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2、5,P195中7.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46中1、2、3、4 数学

12、初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能绘制有关连续型统计量的直方图; 2、让学生进一步经受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把握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频率分布直方图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绘制连续统计量的直方图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班预备从63名同学中选择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与竞赛,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实现吗?应当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与? 63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 15916717015316016015

13、9159160 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 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 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 解:(确定组距)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他们的差为23 (身高x的变化范围在23厘米,) (分组划记)频数分布表: 身高(x)划记频数(学生人数) 149x1522 152x1556 155x15812 158x16119 16116410 164x1678 167x1704 170 x1732 从表中看,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

14、164三组人最多,共41人,所以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之间的学生中选队员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课本P72图12.2-3) 探究:上面对数据分组时,组距取3,把数据分成8个组,假如组距取2或4,那么数据应分成几个组,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拟整齐的队员? 分析:假如组距取2,那么分成12组;假如组距取4,那么分成6组。都可以选出身高比拟整齐的队员。 归纳:组距和组数确实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阅历和讨论的详细问题来打算,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依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为512个组。 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状况。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

15、分布直方图的根底上画出来。 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草药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在上方图的左边取(147、5,0),在直方图的右边取点(174、5,0),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频数折线图也可以不通过直方图直接画出。 依据表12.2-2,求了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而这些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用横轴表示身高(组中值),用纵轴表示频数,以各小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各小组对应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另外再在横轴上取两个点,依次连接这些点,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如课本P73图。 II课堂小结: (1)怎样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2)组距和组数没有确定

16、标准,当数据在10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3)假如取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可以得到频数折线图 (4)求各小组两个断点的平均数,这些平均数叫组中值。 数学初二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连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简单理解为什么必需进展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简

17、单无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展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熟悉解分式方程必需进展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方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挨次是:先特别、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需进展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行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

18、,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缘由。 通过(1)、(2)、(3)的预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一样。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学问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比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根底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学问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例题讲解 例1解方程。 分析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学问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发觉问题

19、并准时订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拟长,所以有一些学生简单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以将

20、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展分解的分母进展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学问进展比拟。 例3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发觉,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局部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解:设,那么,

21、于是原方程变形为 两边都乘以y,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整理,得, 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原方程的根是, 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展检验。 稳固练习:教材P49中1、2引导学笔答。 (二)总结、扩展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学问内容、所学学问采纳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展。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根底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详细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根本数

22、学思想与根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学问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构造,便于学生把握。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50中A1、2、3。 2。教材P51中B1、2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1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拟繁,留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设,则原方程变为 或无解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探究活动2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其次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

23、,故 整理, (舍去) 答:桶的容积为40升。 数学初二教案 篇七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亲密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拟简单,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观看两式右边,分母一样,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解以下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

24、2 x1?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看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 解以下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

25、x1+x2=-p,x1?x2=q(留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需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对于方程 ax2+bx+c=0(a0) a0,x2+bax+ca=0 x1+x2=-ba,x1?x2=ca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 不解方程,写出以下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 (2)2x2+3x-5=0 (3)13x2-2x=0 (4)2x2+6x=3 (5)x2-1=0 (6)x2-2x+1=0 例2 不解方程,检验以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2x+1=0

26、(x1=2+1,x2=2-1) (2)2x2-3x-8=0 (x1=7+734,x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四、作业布置 1、不解方程,写出以下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x

27、2 (3)6x2-3x+2=0 (4)3x2+x+1=0 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初二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展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力量和计算力量。 3、 通过添加帮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争论,引导发觉、练习稳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定。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根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帮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等腰梯形的判定,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帮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讨论解决梯形问题时的根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帮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把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日我们就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 【引人新课】 等腰梯形判定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