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一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

2、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图象是对应变化在反应前后,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A在密闭容器中,镁带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B木炭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铜C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2下列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结冰冰融化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C铁生锈铁熔化D鸡蛋变臭鸡蛋煮熟3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

3、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D食物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4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 )A微粒的大小:分子原子B地壳中元素的含量:Al冰D双氧水加二氧化锰产生氧气后,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反应前冰,故C正确;D、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D错误。故选C。5、C【解析】氮肥厂利用氮气和氢气在有铁存在的情况下合成氨在此过程中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个信息:(1)在有铁存在的情况下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而没有说是和氮气、氢气反应,所以铁可能不是反应物;(2)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与催化剂的特点相同;所以铁是

4、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C6、D【解析】A、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A选项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B、湿衣服晾晒段时间后变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选项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选项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D、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很快鼓起,是因为受热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D选项微观解释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微粒的特性,并用微粒的特性解释常见的现象。微粒的特性包括:质量小、体积小;有间隔;在不断地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间间隔会增大,分子的运动速率会加快。7、D

5、【解析】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B、百炼方能成钢说明碳在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C、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张具有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D、玉不琢不成器说明玉的形状可以改变,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选D8、B【解析】A、银属于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B、氨气的化学式为NH3,是由分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9、D【解析】A、由Cu+4HNO3=Cu(NO3)2+2X+2H2O可知,反应前铜原子是1个,反应后是1个;反应前氢原子是4个,反应

6、后是4个;反应前氮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12个,反应后应该是12个,其中4个包含在2X中;由分析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是二氧化氮。错误;B、X是二氧化氮,为氧化物不是单质,错误;C、反应中硝酸与水的质量比是:63x4:18x2=7:1,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原子是2,N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原子是2,原子个数的个数比为1:1;正确。 答案D。10、D【解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操作步骤可根据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判断。【详解】记住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给固体药

7、品加热;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熄灭酒精灯。所以正确的顺序是:。故选:D。【点睛】气体的制备是中考的重点之一,学生必须重视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描述,弄清氧气的性质及制备氧气的反应原理,正确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掌握操作步骤及收集方法、验证方法。11、D【解析】A、镉的原子序数是48,该选项说法正确;B、镉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C、镉的元素符号是Cd,该选项说法正确;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单位为1,省略不写,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12、D【解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

8、氧气验满时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检验氧气是否集满,不能伸进瓶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闻药品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瓶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试管 长颈漏斗 A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氧气不易溶于水 控制反应速率 大理石 稀盐酸 BC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左 I和 用

9、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不是,KClO3 分解速率加大是因为 KMnO4 加热分解产生的 MnO2 起催化作用 【解析】(1)仪器是试管,仪器是长颈漏斗,故填:试管;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故填:A;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小南同学若选择D 进行收集氧气,开始收集最佳时间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选择该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填: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10、氧气不易溶于水;(4)小凡同学设计如图装置制取氧气,该装置中注射器的作用是:通过控制液体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填:控制反应速率;(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为B;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与水反应,收集装置选择C。故填: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BC;(6)小山同学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该实验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填: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7)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应该从左端导管

11、导入。故填:左;(8)实验验证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I和错误。故填:I和;如果K2MnO4分解放出O2的猜想成立,那么在加热锰酸钾时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到木条复燃则可说明分解放出了氧气,而不必进行变化前后的质量称量。故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拓展延伸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不是作催化剂,原因是加热高锰酸钾之后生成二氧化锰和氧气,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故填:不

12、是,KClO3 分解速率加大是因为 KMnO4 加热分解产生的 MnO2 起催化作用。14、 冷却至室温 偏小 更环保(或数据更准确) AB 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解析】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详解】(1)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符号表达式。(2)红磷熄灭,待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否则会使测定结果偏小。(3)烧杯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即为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为V1-V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4)与图1实验相比,图2实验的优点:生成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装置始终密封,测定结果更精确。(5)A、铜粉平铺在

13、玻璃管中,以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故A正确;B、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反应更充分,故B正确;C、增加铜粉的质量不能使反应更充分,故C不正确。故选AB。(6)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CD段压强变小。15、试管 集气瓶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O4K2MnO4+MnO2+O2; E a 过氧化氢水+氧气或H2O2H2O+O2 能控制反应速率 集气瓶盛少量水或集气瓶铺一薄层细沙 A 难溶于水 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解析】(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是试管;是集气瓶;(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

14、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符号表达式为KMnO4K2MnO4+MnO2+O2;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排水法,收集装置是E,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若用装置G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a通入;(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或H2O2H2O+O2;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装置B和C对比,用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进行实验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4)利用D装置收集一瓶氧气,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了避免集气瓶炸裂,应采取的措施是: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的水或细沙;(5)实验室制取甲

15、烷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用装置E也可收集甲烷,利用了甲烷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用装置F收集甲烷,原因是:甲烷密度比空气小。【点睛】氧气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选取的原因(即理论依据)分别是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和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16、H2O2H2O+O2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A 试管口加一团棉花 KMnO4K2MnO4+MnO2+O2 空气 氧元素(或氧原子) 石灰石(或大理石) 稀盐酸 B D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CO2+Ca(OH)2CaCO3+

16、H2O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H2O2H2O+O2;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故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KMnO4K2MnO4+MnO2+O2;该实验装置中为防止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3)工业上用来制取氧气的原料是空气;氯酸钾和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可以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相同的元素-氧元素;(4)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CO2,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可选B;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

17、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判断CO2已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符号表达式是:CO2+Ca(OH)2CaCO3+H2O。【点睛】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23 73 70% 【解析】解:(1)由化学式Fe2O3可知其原子个数比是2:3;(2)铁氧元素的质量比=(562):(163)=7:3;(3)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0%。18、0.4 14.6% 12.5% 【解析】解:(1)由图中信息可知,当稀盐酸的质量为115.0g,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0.4g;(2)设生成0.4g氢气需要铁的质量为x,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Fe+2HClFeCl2+H256 73 2x y 0.4g x=11.2g, y=14.6g,与铁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115.0g-15g=100g,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14.6%,铁锈的质量为:12.8g-11.2g=1.6g,铁片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