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管理标准_第1页
绿色施工管理标准_第2页
绿色施工管理标准_第3页
绿色施工管理标准_第4页
绿色施工管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绿色施工管理标准目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1 前言 PAGEREF _Toc113184791 h 2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2 1适用范围 PAGEREF _Toc113184792 h 3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3 2编译依据 PAGEREF _Toc113184793 h 3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4 3术语和定义 PAGEREF _Toc113184794 h 4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5 4绿色施工管理要求 PAGEREF

2、 _Toc113184795 h 9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6 4.1总则要求 PAGEREF _Toc113184796 h 9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7 4.2管理方针 PAGEREF _Toc113184797 h 9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8 4.3计划 PAGEREF _Toc113184798 h 10 HYPERLINK l _Toc113184799 4.3.1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规划 PAGEREF _Toc113184799 h 10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0 4.

3、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PAGEREF _Toc113184800 h 14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1 4.3.3目标、指标和计划 PAGEREF _Toc113184801 h 15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2 4.4实施与运营 PAGEREF _Toc113184802 h 18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3 4.4.1资源、角色、职责和权限 PAGEREF _Toc113184803 h 18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4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PAGEREF _Toc113184804

4、 h 18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5 4.4.3信息交流 PAGEREF _Toc113184805 h 19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6 4.4.4文档 PAGEREF _Toc113184806 h 20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7 4.4.5文件控制 PAGEREF _Toc113184807 h 21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8 4.4.6操作控制 PAGEREF _Toc113184808 h 21 HYPERLINK l _Toc113184809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PAGER

5、EF _Toc113184809 h 35 HYPERLINK l _Toc113184810 4.5考试 PAGEREF _Toc113184810 h 37 HYPERLINK l _Toc113184811 4.5.1监测和测量 PAGEREF _Toc113184811 h 37 HYPERLINK l _Toc113184812 4.5.2合规评估 PAGEREF _Toc113184812 h 37 HYPERLINK l _Toc113184813 4.5.3不合格、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PAGEREF _Toc113184813 h 38 HYPERLINK l _Toc1131

6、84814 4.5.4录音控制 PAGEREF _Toc113184814 h 38 HYPERLINK l _Toc113184815 4.5.5内部审查 PAGEREF _Toc113184815 h 39 HYPERLINK l _Toc113184816 4.6管理评审 PAGEREF _Toc113184816 h 40 HYPERLINK l _Toc113184817 附录“固体废物排放”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提示) PAGEREF _Toc113184817 h 40前言所有类型的组织现在都越来越重视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系统,以控制其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和展示

7、良好的环境绩效。这是因为相关立法趋严,经济政策等促进环境保护的措施陆续出台,有关方面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普遍增加。 1994年,中国政府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由于建筑业与生俱来的产业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它与自然的物质和能源交换最多。这种交换的结果往往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 1996 年正式颁布环境管理标准,并于 2004 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以明确组织有效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和经济目标。针对国际

8、标准普遍性强、产业化程度低的特点,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使用指南为理论依据,制定绿色施工管理标准,为建筑施工过程的环境管理提供指导,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在ISO14001:2004标准框架内,并可以结合组织实施的其他相关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标准基于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 PDCA ) 运营模式。 PDCA可应用于所有流程。适用范围本标准在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中在要求与用户指南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内,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系统地考虑了质量、环境、安全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规定了绿

9、色建设的管理要求。适用于各种建设项目。各类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的管理。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标准。建筑企业应及时关注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更新情况,并根据更新情况调整绩效标准。编译依据本标准是根据以下标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编制的:GB/T19000-2000 idt ISO9000 : 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与术语;GB/T19001-2000 idt ISO9001 : 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绿色建设

10、指引(建智2007223号)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术语和定义本标准是指GB/T19000-2000 idt ISO9000 : 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和术语、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GB/T24001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 使用指南中给出的术语和定义,并酌情补充。重点关注以下术语:3.1绿色建设绿色施工是指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四段一环的建设活动。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3.2管理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GB/T

11、19000-2000 。注: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政策和目标的制定,以及计划、控制、保证和改进。3.3系统(系统)系统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元素。3.4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建立政策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系统。注: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可能包括几个不同的管理体系,例如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或环境管理体系。3.5环境_组织运营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3.6环境方面 环境方面与环境交互的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3.7)。3.

12、7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环境因素引起的对环境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EMS )组织管理体系中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政策并管理其环境因素的部分。注1 :管理体系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元素,用于建立方针和目标,从而实现这些目标。注2 :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实践、程序、过程和资源。3.9环境目标一个组织根据其环境方针打算实现的总体环境目标。3.10环保表现组织在管理其环境方面取得的可衡量的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可以进行比较、环境指标和其他环境绩效要求来衡量结果。3.11环境方针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正式表达的关于组织环境绩效的

13、总体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政策为采取行动和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框架。3.12环境目标源自环境目标,为实现环境目标而必须指定和满足的特定性能要求,它们可能适用于整个组织或部分组织。3.1 3不符合 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GB/T 19000-2000, 3.6.2注:GB/T 19000-2000中此项为“不合格(unqualified)”。3.1 4 污染防治使用(或组合使用)工艺、实践、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生产、排放或处置,以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注:污染预防可能包括减少或消除源头、改进工艺、产品或服务、有效利用资源、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

14、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置。 3.15持续改进提高满足要求能力的重复性活动。注:设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会导致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3.16有效性计划活动的完成程度和计划结果的实现程度。3.17效率取得的成果与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3.18工艺流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注 1: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注 2:过程通常由组织在受控条件下进行计划和操作,以增加价值。注 3:验证所得产品符合性的过程既不容易也不经济,通常被称为“特殊过程”。3.19项目项目过程,这些活动具有开始

15、和结束日期,以实现满足特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限制。3.20特点可区分的特征。注 1 特性可能是固有的或赋予的。注 2 特性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注 3 有不同类别的特性,例如: 物理特性(例如机械、电气、化学或生物特性);感官(例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行为(例如:礼貌、诚实、正直);符合人体工程学(例如:生理特征或与人身安全相关的特征);功能性(例如:飞机最高速度)。3.21可追溯性可追溯性跟踪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或位置的能力。3.22预防措施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良情况的原因而采取的措施。注 1:潜在的不合格可能有多种原因。注2: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发生,采取纠正措施防

16、止再次发生。3.23纠正措施不合格或其他不良情况的原因而采取的措施。3.24 意外事故意外情况导致死亡、疾病、受伤、损坏或其他损失。3.25 危险源危险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损害或这些情况组合的原因或情况。3.26 危害识别识别和表征危险存在的过程。3.27 职业健康与安全(OHS)影响工作场所员工、临时工、承包商、访客和其他人的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3.28 风险特定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3.29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和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承受的整个过程。3.30审计审计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和文件化的过程,用于获取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计准则的程度。

17、绿色施工管理要求总则要求建筑企业应以ISO14001和GB/T28001标准为依据,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将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分解并纳入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实现绿色建设。施工企业应对其所有施工工地进行绿色施工管理,贯穿建设项目的产品实现全过程和管理支持过程。管理方针施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当确定本单位的管理方针,并确保:适合建筑行业特点和单位实际情况;其内涵应包括遵守现行适用法律、法规等要求的承诺,满足客户及其他相关方要求的承诺,持续改进和事故预防、污染防治、绿色施工、保护的承诺。员工健康与安全,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合身。提供设定管理目标和指标的框架;在制定过程中,通过文件、会议

18、、网络等方式与员工及其代表协商,经批准后形成书面或电子文件;通过网站、海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传达给所有员工(包括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 ,社会各界均可获取;对缔约方而言,传达政策规定不必受到约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规则、指令、程序等,或仅传达政策的相关部分;付诸实践,视情况变化进行审查和更新。计划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规划4.3.1.1施工企业应对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规划作出规定,形成文件并实施。环境因素要突出“四省一保”(节材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建设用地保护、环境保护)。4.3.1.2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规划应在施工前和施

19、工中两个阶段进行。施工前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规划主要根据项目范围、活动安排、地质资料、施工技术、周边环境等数据进行,体现预防的思想。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前期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规划的结果进行改进和补充,使其更加符合现场实际情况,体现连续性的思想。改进。当建设过程、法律法规和相关方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更新识别、评价和控制规划的结果。4.3.1.3应根据工程对象的特点和条件,充分确定每个施工阶段、地点和场地所能控制或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活动、产品和服务类别来识别环境因素,例如原材料的特性、施工过程的操作特性等,而不是单独分析每个特定的产品、组件和原材料。在确定环境因素时,请考虑:

20、(1)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注:三个时态中的“过去”是指过去遗留下来的环境因素; “存在”是指现有的环境因素; “未来”是指建筑生产及相关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因素。三种状态中的“正常”是指正常运行或运行; “异常”是指开机、关机、维修、故障等; “应急”是指火灾、事故、暴雨、台风、地震、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2)充分考虑施工过程规划的结果,包括整个施工生产过程以及从设计开发到竣工交付的所有相关活动。(3)涉及所有人员进入工作场所和办公室的活动。包括供应商、分包商和其他外包单位的相关活动。(四)涉及工作场所和办公室的一切设备、设施和材料,包括内部和外部提供的。(五)包

21、括与产品生产相关的现场办公区域及辅助辅助作业场所。如木工车间、钢筋加工厂、预制构件加工厂、仓库、办公区、生活区等场所。(6)考虑到计划的或新的发展、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4.3.1.4环境因素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污染类别和消耗类别。污染等级细分为 16 类:污水排放其环境影响是“水污染”;粉尘排放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大气污染”;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是“空气污染”;噪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是“损害人类健康”;溢油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危险化学品泄漏其环境影响是“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排放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土壤污染”和“水污染”;运输剩菜对环境的影响是“破

22、坏卫生设施”;光污染它对环境的影响是“损害人类健康”;振动它对环境的影响是“损害人类健康”;火灾和爆炸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大气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业干扰指建设生产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如生态保护区夜间施工对保护动物的干扰),其环境影响为“生态破坏”;文物保护其对环境的影响是“防止破坏”;保护周边设施其对环境的影响是“防止损坏”;地下管道保护其对环境的影响是“防止破坏”;其他环境因素,如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都具有“视觉污染”的环境影响。消耗类别包括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又细分为5类:水消耗其对环境的影响是“资源消耗”;电力消耗其对环境的影响是“能源消耗”;石油消

23、耗其对环境的影响是“能源消耗”;建筑材料消耗其对环境的影响是“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其对环境的影响是“资源枯竭”。4.3.1.5应建立识别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以确定对环境有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所使用的方法应提供一致的结果,并应考虑环境问题、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的指导方针。4.3.1.6评分法是评价环境因素的常用方法,其评价标准如下:项目污染环境因素消费环境因素一个势力范围乙影响水平C发生频率D社区关注度条例E遵守F消耗G可以储蓄程度形状(健康)状况超越社区社区内场内严肃的总则来说轻微继续发生间歇性发生偶尔发生非常关心

24、普遍关注不关心严重超标接近标准符合标准高消费总则消费低消耗潜力巨大平均潜力更难保存分数531531531531531531531阐明污染类别:当A=5或B=5或D=5或E=5或=A+B+C+D+E14时,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消耗类别:当G=5或=F+G7时,是重要的环境因素。4.3.1.7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结果应形成文件。对于重要的环境因素,应重点关注控制计划和控制的实施,并保留识别、评价和控制计划的信息。4.3.1.8识别和评估环境因素的要求不会改变或增加企业的法律责任。在实施中,应考虑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控制措施的成本和可行性,并严格控制。4.3.1.9环境因素控制规划应体现污染防

25、治和“四节一保”的思想。污染环境因素可以按照消除和减少影响的原则进行控制,消费环境因素可以按照减少消耗和再利用的原则进行控制。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应与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并应考虑其对产品质量、施工安全和成本的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可以是以下一种或多种:a制定目标、指标和计划(见4.3.3);b制定应急计划(见4.4.7);c管理体系和程序的实施(见4.4.6);d教育和培训(见4.4.2);e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见4.5.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2.1建筑公司应确定适用于其环境因素的法律和法规要求,其中可能包括:a)国家或国际法律法规;b)省部级法律法规的要求;c)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

26、。4.3.2.2建筑公司应确定要遵守的附加要求,包括:与政府机构的协议;与客户的协议;非监管指引;自愿原则或商业惯例;自愿的环境标签或产品保养承诺;行业协会的要求;与社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协议;该组织或其上级组织对公众的承诺;单位的要求。4.3.2.3在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过程中,应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影响已识别的环境因素。建设单位应当提取识别出的法律、法规等要求的适用规定,并与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相对应,并予以贯彻执行。同时,可为“4.5.2 合规性评价”提供依据。附录A提示“固体废物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供参考。目标、指标和计划4.3.3.1施工企业应就其内部职能和层次建立、实

27、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并审查目标和指标的适用性。4.3.3.2目标和指标应该是具体的,并且在可行的情况下是可衡量的。此外,还应兼顾短期和长期需求,与管理政策相一致,包括污染防治承诺、“四节一保”、持续改进、遵守适用法律法规等。 , 和其他要求。4.3.3.3在制定和审查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自主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筑公司总则应包括以下目标(与 4.3.1.4 中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协调):PH值、悬浮物SS 、化学污染物等“污水排放”控制指标也要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进行控制;“粉尘排放”控制目标,如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噪声排放”控制目标,如

28、场界噪声限值;“固体废物排放”控制目标,如分类存放、定点消耗率等;“火爆”控制目标;“用水量”控制目标,如万元产值用水量;“用电量”控制目标,如万元产值用电量;“油耗”控制目标,如万元产值油耗;“建筑材料消耗”的控制目标,如大宗材料消耗的节约率(钢材、木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分别确定);“占地”控制目标,如需要占用公共区域的控制区域和时间;其他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4.3.3.4在建立和审查环境目标和指标时,考虑技术可行性,包括安全性。在技术措施的选择上,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考虑成本低、效益高的最佳可行技术。4.3.3.5施工企业及其项目应根据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需要,编

29、制绿色施工计划。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制定,并按规定予以批准。计划应描述如何实现绿色建设的目标和指标,包括实现方法、时间安排、所需资源和负责实施计划的人员。4.3.3.6计划中应充分考虑项目规划、设计、材料、机械和设备、施工和生产过程、营销和交付的所有阶段,包括当前和新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该计划应该是细化和可操作的。4.3.3.7绿色施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文物等资源。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例如,优化施工方案的材料节约,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尽可能使用可回收材料。节水措施,

30、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节能措施,开展建筑节能规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节约用地和建设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和临时用地节约措施等。4.3.3.8施工过程的重大修改,应从规划、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等方面考虑,必要时考虑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施与运营资源、角色、职责和权限4.4.1.1施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确保为实现绿色施工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基础设施可能包括建筑物、通讯网络、地下储罐、下水道、沉淀池、隔油池、垃圾桶(罐)、消防设施等。4.4.1.2施工企业应明确各级领导、部门和岗位在绿色施工中的作

31、用、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确保其贯彻执行。项目经理是项目绿色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指定绿色建设管理人员和主管人员。4.4.1.3施工企业最高管理层应指定一名专门的管理代表,下属分公司应明确分管领导,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应包括:a)确保按照现行的ISO9001、ISO14001、GB/T28001标准和绿色施工导则的要求建立、实施和维护管理体系,实现绿色施工;b)将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绿色施工绩效)上报最高管理层审查并提出改进建议。4.4.1.4当企业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职能分配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修订规定的职责权限文件,

32、确保变化得到持续遵守和实施。能力、培训和意识4.4.2.1建筑企业应确定所有负责和有权代表其执行任务的人员所需的意识、知识、理解和技能,并通过培训、教育或工作经验,获得或增强所需的意识、知识、理解和技能,以确保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能够胜任他们所从事的工作。4.4.2.2施工企业应确定培训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落实,确保所有人员了解公司的管理政策和管理体系要求,认识到满足政策和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以及重要的环境因素和实际情况在他们的工作中。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个人工作改进的环境效益,他们在实现绿色建筑中的角色和责任,偏离规定操作程序的潜在后果,以及与其工作环境因素相关的活动、产

33、品和服务。4.4.2.3施工企业应确定确保履行绿色施工管理职能的人员胜任工作所需的经验、能力和培训程度,并确定其满意度以确保其胜任工作。4.4.2.4施工企业应要求所有分包商和承包商能够证明其员工具备必要的能力和/或接受过适当的培训,并保留必要的证据。信息交流4.4.3.1施工企业应通过例会、通讯、简报会、公告栏、局域网等方式或方式进行内部沟通,并接收、记录和回应有关各方的沟通信息。内部沟通通常应包括管理方针、目标、职责和权限、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管理计划、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行控制要求、应急预案、运行绩效和改进措施。对相关方关注的回应可能包括有关运营环境因素及其环境影响的信息;在紧急情况下

34、,还应包括与有关公共机构就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进行联络。4.4.3.2在规划信息交流时,总则需要考虑交流的对象、交流的主题和内容、可以使用的交流方式、实施的责任等问题。4.4.3.3施工企业及其项目应考虑各相关方的观点和信息需求,计划是否就环境因素进行必要的外部信息交流。决定对外传播环境因素信息的,应当在文件中规定,明确对外传播信息的类型、传播对象、传播时间、传播方式等。外部沟通方式可能包括年度报告、时事通讯、公告、互联网和社区会议。4.4.3.4当作业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社区产生影响时(如爆破产生的噪声和粉尘排放),或当环境影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如辐射、腐蚀等) .)

35、 通过通知、会议通知等方式与外部各方沟通信息。文档施工企业应根据绿色施工的需要建立管理制度文件。总则应包括:政策、目标和指标;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程序;处理信息;组织结构图;内部和外部标准;现场应急预案;记录。关于程序是否要记录在案,应考虑以下方面:不记录的可能后果,包括环境后果;证明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需要确保活动的一致性;文档的好处是,例如:易于沟通和培训实施、易于维护和修订、避免歧义和偏差、证明功能和直观性等。根据ISO14001标准要求上述文件可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文件一起编制,不必单独编制。文件控制4.4.5.1施工企业应确保文件的建立和维护能够充分满足绿色施工的需要,注

36、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绩效,而不是建立繁琐的文件控制体系。4.4.5.2文件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a ) 在发布之前批准文件,以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当的;b ) 对文件进行定期审查,必要时进行更新,并再次获得批准;c ) 确保识别文档的更改和当前的修订状态;d ) 确保在使用时可获得适用文件的相关版本;e )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和易于识别;f ) 确保识别外国文件并控制其分发;g ) 防止意外使用过时的文件。作废的文件如需保留,应做好标记,防止误用。操作控制4.4.6.1施工企业及其项目应按照控制计划的安排实施运行控制。对于因缺乏文件可能导致偏离政策、目标和指标的情况,应编制工作指导文件加以控制,

37、并在文件中规定操作指南。文件可以是程序文件、专项程序、工作指导书(交底)等形式。4.4.6.2施工准备前期,施工企业应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办理施工环保许可手续,经批准后方可施工。4.4.6.3 环境保护措施(1) 噪音控制施工企业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分析确定噪声源,合理组织施工。应选择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布置在相对不敏感的位置,夜间施工时应避免打桩等强噪声活动。对于现场木工棚、切割车间等噪声较大的场所,采用隔音效果较好的材料围护围护结构。小区内的敏感地点,如居民集中区域,或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采用窗帘保护噪声源,尽量减少噪声污染。在高考等情况下,当地政府机关有规定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

38、执行。根据施工场地噪声限值( GB 12523-90) ,不同施工阶段的噪声限值见下表:等效声级LAeqdB(A)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噪音限制白天晚上土方工程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桩各种打桩机等85禁止施工结构体混凝土搅拌机、振动器、链锯等7055装设起重机、升降机等6555注:1、表中所列噪声值是指敏感区域对应的施工场地边界线的限值。2 、若同时进行多个施工阶段,以高噪声阶段限值为准。3、白天6:00-22:00;夜间是 22:00-6:00(2) 粉尘控制施工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分析确定扬尘来源,制定控制措施,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水泥、外加剂等易飞散、易飞散的物料,存放在密闭

39、仓库内,运输时加盖或密闭。现场主要道路采用硬化路面,未硬化路面及场地区域应采取洒水、绿化等措施,保持湿润,减少扬尘。及时清理建筑垃圾,清理时设置封闭式垃圾通道或使用料斗运输,严禁乱扔。土方施工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确保作业区扬尘高度低于1.5m目视检查区,不扩散至场地外。在结构施工、安装、装修、装修阶段,作业区扬尘高度低于0.5m此。对易扬尘的堆放物料应采取遮盖措施;粉状物料应密闭存放;对可能造成场地扬尘和建筑垃圾的物料,应采取遮盖、洒水等降尘措施处理;混凝土浇筑前清理灰尘和垃圾 尽可能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鼓风机等容易产生灰尘的设备;机械凿削作业时可采取局部遮蔽、覆盖、喷水等防护措施;高层

40、或多层建筑物应使用临时封闭的车道或容器进行清洁。起重。施工现场非作业区目测应符合无扬尘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的物料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浇水、硬化地面、围网、密网覆盖、密封等,防止扬尘产生。在对结构进行机械拆除之前,制定粉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灰尘、拆体洒水、设置隔板等措施。在爆破和拆除结构之前,制定粉尘控制计划。可用于清理积尘、打湿地面、预先打湿墙壁、在屋顶敷水袋、在地板上蓄水、在建筑物外安装高压喷淋水系统、设置除尘-防排气格栅,并从直升机上投下水弹。爆破作业选择风速较小的天气。田界周边分区高度测得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市区本底值之差不大于0.08 mg/m 3 。(3) 运输泄漏控制

41、施工企业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运输泄漏情况,制定控制措施,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运输易飞散、易飞、易漏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严密密封措施,确保车辆清洁。施工现场的出口应设置洗车槽。根据当地法规和指定地点处置废物。(四)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和油品控制施工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使用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和油品进行分析确定,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施工现场应设置封闭存储区。不同性质、不同应急处理方法的物品应分开存放,提供适宜的存放环境,并采用密闭容器存放,防止泄漏;专人负责保管,严格验收使用审批程序,做好放行记录,定期盘点,控制库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和油品使用

42、前,应组织技术交底,必要时进行应急准备和应对培训,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产品使用要求执行指示;施工过程中,使用专用容器和工具按规范操作,避免溢出;准备好防护用品,并为紧急情况做好准备。(5) 固体废物控制施工企业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对可能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析确定,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建筑垃圾减量计划,如住宅建设,每万平方米建筑垃圾不得超过400吨。废物被分类和管理。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有毒、危险废物应单独存放,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回收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运输,以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可回收的建筑垃圾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处理能力进行处置,减少废弃物,力

43、争建筑垃圾再利用回收率达到30%,建筑垃圾再利用回收率达到40%以上。建筑拆除产生的废物。 .对于碎石土方建筑垃圾,可通过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回用率,力争回用率大于50%。工地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箱,对工地生活垃圾进行装袋、清运,及时运输。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输。(6) 光污染控制施工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光污染源进行分析确定,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夜间施工现场的室外照明增加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区域。焊接作业采取屏蔽措施,避免焊接电弧的泄漏。(七)火灾、爆炸事故的控制施工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分析确定工程的潜在火灾爆炸点,制定控制措施,确保

44、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现场人员进行消防意识教育和消防知识培训,增强员工消防意识。易燃易爆物品分类存放,满足存放条件要求。对木工棚、油库、化工仓库等易燃易爆区域,应按消防规定配备环保灭火器,做好应急准备。建立健全现场消防管理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发生紧急情况时,请遵循应急预案。(八)生产生活污水控制施工企业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分析确定污水来源,进行污水收集和排放规划,制定控制措施,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沉淀池设置在混凝土搅拌站、输送泵、洗车池等排水点,并定期清洗。污水经二次沉淀后排入

45、市政污水管网,或回用。生活区污水集中收集、沉淀后排放。食堂设置隔油池,餐具清洗区设置过滤设施。现场固定厕所配备简易化粪池,并采取有效防渗措施,及时清除池内各种泥沙,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抗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应通过基坑降水尽量少抽地下水;当基坑抽水量大于50万立方米时,应进行地下水补给,以免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于化学品等有毒物质和油类的存放场所,应有严格的阻水设计,并做好泄漏液体的收集和处理。污水排放应当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污水水质检测,并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9) 土壤保护a) 保护地表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施工造成的裸土应及时覆盖沙

46、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水土流失;如果施工容易造成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边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流失。b) 施工结束后,应恢复因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总则指临时占地)。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合作,在已开发区种植当地或其他适宜的植物,恢复剩余的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修复人工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水土流失在施工活动期间。(十)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a) 施工前应对各种地下设施进行排查,制定保护方案,确保施工现场周围各种管线、管线、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运行。b) 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场地,通知文物部门并协助工作。c) 避开和

47、保护施工现场及周边地区的古树名木。d) 逐步开展建设项目CO 2 排放量统计分析工作,以及各类植被和树种的CO 2 固定量统计分析工作。4.4.6.4 材料节约和资源利用措施a 材料节约措施(1)图纸联合审核时,对节约材料和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审核,材料损耗率比固定损耗率降低30%。(2)根据施工进度和库存情况,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贮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托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4) 物料运输方式合适,装卸方式适当,防止损坏和溢出。根据场地布置,就近卸货,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增加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率。(6)优

48、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7)材料应就地取材,500公里施工场地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b 结构材料(一)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2)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三)推进钢筋专业化加工配送。(4)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钢结构生产前应审核下料清单和样品,无误后方可下料。(5)优化钢结构的制造和安装方式。大型钢结构应在工厂制造,现场组装;应采用分段吊装、整体吊装、滑动、顶升等安装方式,减少方案用材量。(6)采用数字技术优化大体积混凝土

49、、大跨度结构等特殊施工方案。c 外壳材料(1)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和耐久性好的材料,施工保证密封、防水、保温。(2)门窗采用型材和玻璃,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保温性能和隔音性能。(3)屋面材料和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性能。(4)屋顶或墙体等部位在基层加保温系统施工时,应选用高效、节能、耐用的保温材料,减少保温层的厚度和用量。使用的材料。(5)屋顶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系统采用特殊的支撑材料,加强各层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6)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材料体系和施工方法,如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涂抹等,以确保

50、隔热。热效应并减少材料浪费。(7)加强保温系统与围护结构的接缝处理,尽可能降低热桥效应。根据建筑物不同部位的保温特性,选择不同的保温材料和系统,以经济适用。d 装饰材料(1)单板材料施工前,应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减少非整体材料的数量。(2)用非木质新材料或人造板代替木板。(3)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种涂料的基层必须符合要求,以免剥落脱落。各类油漆、粘合剂应随用随开,不用时及时封闭。(4)幕墙及各类预留预埋件应与结构施工同步。(5)木制品、木质装饰材料、玻璃等各类板材应在厂内采购或定做。(6)使用不干胶片材,减少现场使用的液态胶量。e 周转材料(1)应选择耐用、易于维护和拆卸的周转材料和工具。(

51、2)模板施工应优先使用集生产、安装、拆除为一体的专业团队。(3)模板应本着节约自然资源的原则,推广使用异型钢模、钢架竹模、竹胶合板。(4)施工前应优化模板工程方案。多层和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模板系统,模板支撑应为工具式支撑。(5)优化高层建筑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吊装、分段悬挑等方案。(6)推广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技术。(7)现场办公、客厅为旋转活动房。现场围墙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围墙,或由预制的可重复使用围墙封闭。力争工地临时房屋和临时围护材料重复使用率达到70%。4.4.6.5 节水和用水措施a 提高用水效率(1) 施工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技术。(2)施工现场不得使用市政自来水进

52、行路面喷洒和绿化灌溉。现场搅拌水和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灌养护混凝土。(3)施工现场的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单,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水器具的泄漏。(4)现场机器、设备和车辆的冲洗水必须设置循环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生活区生活用水应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例。工程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产品,安装计量装置,有针对性地采取节水措施。(5)施工现场应建立中水回收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梯级循环利用。(6)施工现场应分别确定生活用水和工程用水的定额指标,分别计量和管理。(7)对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的大型工程,符合条件的,应分别计

53、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的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并进行计量考核。(8)对混凝土搅拌站等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测量和评估。施工现场应当建立雨水、中水或者中水的收集利用系统。b 使用非传统水源(1)优先采用中水混合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进行养护。(2)基坑排水阶段的施工现场,应优先使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水、养护水、冲洗水和部分生活用水。(3)现场机械、设备、洗车、道路喷洒、绿化灌溉等,优先选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4)大型工地,特别是雨量充沛地区的大型工地,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于施工和生活的适宜部位。(5)力争施

54、工期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c 水安全在使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再生水的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和卫生防护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和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4.4.6.6 节能和能源利用措施a 节能措施(一)制定合理的建筑能耗指标,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二)优先使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器具,如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3)施工现场应分别设置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用电控制指标,并定期进行计量、核算、比较分析,并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工作面,减少作业区机具数量,充分利用相邻作业区的共享机具资源。在安排施工工

55、艺时,应优先考虑消耗电能的施工工艺或其他耗能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出现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设备过载的现象。(5)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b 机械设备和器具(一)建立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电耗、油耗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状态。(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工程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工程机械设备长期低负载运行。机电安装可以使用节能的机械设备,如逆变焊机、低能耗、高效率的手持式电动工具,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机械设备应使用节能油品添加剂,如有可能,可考虑循环使用以节省油品。(3)合理安排工艺流程,提高各种机械的利

56、用率和满负荷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能耗。c 生产、生活和办公临时设施(1)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合理设计临时生产、生活、办公设施的造型、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和采光。在南部地区,可根据需要在外墙和窗户上设置遮阳设施。(2)临时设施应使用节能材料,墙体和屋顶应使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以减少夏季空调和冬季采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和能源消耗。(3)合理配置暖气、空调、风扇的数量,明确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节约用电。d 建筑用电和照明(一)临时用电,应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并合理设计布置临时用电线路。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2)照明设计应符合最低照度原则,照度不得超过最低照

57、度的20%。4.4.6节约土地和建设用地措施a 临时土地利用指标(1)根据建设规模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的占地指标,如临时加工厂、现场工作棚、物料堆场、办公和生活设施等。临时设施应按土地利用指标要求的最小面积进行设计。(2)要求布局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荒地和死角,提高有效利用率临时设施的面积应大于90%。b 临时土地保护(1)优化深基坑施工方案,减少土方开挖回填量,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干扰,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2)红线外临时占地,尽量利用荒地和荒地,少占耕地和耕地。项目建成后,应及时将原有地形地貌恢复至红线外土地,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周边

58、环境的影响。(3)利用和保护建设用地内原有的绿色植被。对于工期较长的场地,可根据建筑物永久绿化的要求,为场地布置新的绿化。c 施工总图(一)施工总布局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进行施工服务。(2)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工棚、物料堆场等应尽量靠近现有交通线路或即将开通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布置,以缩短运输距离。(3)临时办公、生活用房宜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小、适合动态调整施工布局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和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标准化的预制结构,如房屋。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4)施工现场的围栏可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活动

59、围栏,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5)施工现场道路应按照永久道路与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形成环形通道,减少道路占地。(6)临时设施的布置要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和下一期工程),力求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4.4.6.8 人员安全和健康管理(一)制定施工中粉尘、气体、辐射等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2)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办公区域免受施工活动的不利影响。施工现场应当建立卫生应急、卫生保健和防疫体系,在发生安全事故和疾病爆发时及时提供帮助。(3)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施工人员住宿、膳食、饮水等生活环境卫生管理,显着改善施工人员生活条

60、件。4.4.6.9对于专业化、劳务分包、材料供应、设备提供等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应当通过通报、安全生产协议、交底、教育等方式通知供方和承包方。应急准备和响应4.4.7.1施工企业应组织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紧急情况进行识别,对识别出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定应急准备需要。4.4.7.2应根据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紧急情况的识别。常见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危化品泄漏、土石方倒塌、模板倒塌、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大型设备倒塌、台风、泥石流等。4.4.7.3在制定应急计划时,应考虑:a)现场危险品的种类,如是否存在易燃液体、储罐、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